经 典回 顾点绿色小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习惯“比较”,什么都可以拿来比,举凡课业、家世、财富、地位,无一不比。然而“凡事比较”的人生毕竟太苦,某些教导因而主张“做人不要比较”。那么,究竟是“比”还是”不比”呢?……什么都不比较,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诸法因缘生,有比较是正常,不比较不可能。到水果摊买西瓜,总得先比一比,才能选出质量较好的西瓜;农夫采收时也要先评估,何者成熟已可摘,何者尚未成熟晚些时日再采。由于需求不同,必须按照因缘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符合的项目,不比较实属空话。要过正常的生活,许多事情就必须比较,不比较便没有正常的生活,不必逃避、拒绝或是贬低“比较”,我们可以是有智慧的比较,那么,如何才称为有智慧的比较呢?一、避开“不成熟”的比较二、掌握“成熟比较”的原则1
▼
不成熟的比较,是将比较的内容当作主体性或是全面性的优胜劣败,那是一种偏见。
举例来说,A西瓜与B西瓜体积差不多,A西瓜重三公斤,B西瓜重两公斤,A西瓜可能比较多汁,然而重量比较重,是不是就一定比较好吃或更有营养呢?不一定。
所有的比较只是某一个因缘下的比较,除了这个,其他方面则不在比较的范围中,不能将比较的成果当作主体性或是全面性的优胜劣败,因为,所有的比较都是因缘性的。
离开我、我所的妄见,才能避开不成熟的比较。
2▼
如何是成熟、有智慧的比较呢?
首要重点是——不要想和谁一样好。想和谁一样好,或者想比谁更好,都是灾难性的想法。
任何人的表现是那样,就只是在“那个因缘”里的表现,一个人站在某处,在那个时间、地点、位置,绝不能再容下另一个别人在那里。
缘生法就是如此,在那个因缘中,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如果没有把他从这个位置推开,你如何能和他一样好?
“我要跟他一样好”这种观念,是陷入迷惑的妄见,绝对不可能实现,并且这种妄见,将会造成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立和破坏。
只要想着要和某人一样好,最终的结局,不是你嫉妒对方,就是你讨厌对方,甚至破坏、排斥、伤害对方。
当年提婆达多对待 佛陀即是如此。
3
▼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不需要比别人好,但我们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好”。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得跟别人“一样好”,任何的“好”一定跟别人不一样,所以重点不在于要跟别人一样好。如此,我们活着的重点就能放在:其一,好好欣赏世界上和我们“不一样好”的人与事。你的内心既然能够不想跟别人一样好,你就会开始懂得欣赏别人,并且了解别人的好与我们的好正好彼此互补——砌墙的不会做衣服,我住他盖的房子,他穿我做的衣服。对于这样的世界,你将会心怀感激、相互欣赏。
其二,努力表现你的因缘中的优点。
你的优点对其他生命而言都是弥补不足,你该尽在当前,好好发挥生命的光辉,努力于你的人生。
只要我们能够如此,内心将会很温暖,不会在比较当中受伤。
有情伤的一颗心,不可能有温暖,受伤的心只懂得“要”与索求,没办法给别人,和别人分享,因此,与别人的关系只会是紧张。
因为,内心若充满创伤与失败的情绪,只会希望别人来弥补他的不足,而不会温暖别人。
4 ▼和别人在一起,不是让别人欣赏自己。
一个温暖别人的人不是让大家都崇拜你,而是能够欣赏每个人的好处,让身边的人觉得他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好,他们的生命就能有力量。
对生命最大的帮助是让对方能够帮助他自己。
最大的帮助是让对方对他自己有信心,不觉得自卑、退却,勇敢地站起来,这就是慈悲的真谛。
懂得欣赏别人的好,让他发挥优点,避开他的缺点,帮助他度过困难,他就能帮助自己,而不是单纯地给予他什么。
不成熟的比较,最后造成的结局是:你会嫉妒帮助你最大、你最想成为的那种人,除了矛盾与烦恼,没有其他的好处。
努力地做到跟别人不同的好,和别人建立互助、互补、互相欣赏的关系,这样不是很好吗?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7年7月18日,随佛禅师于龙山寺板桥文化广场周二课程的部分开示内容。如果您喜欢 欢迎转发朋友圈 利益更多人
▼ 更多往期精选 ▼
☞ 随佛禅师 真花与假花,哪一种花比较可贵?
☞ 佛门戒律与世俗法律的比较
☞ 随佛禅师 输赢真的那么重要吗?
☞ 输赢的智慧
☞ 诸法因缘生,顺境时不得意忘形,逆境时不悲观沮丧。
☞ 佛法的人际关系应朝向——解开痛苦的束缚
☞ 走出爱恨交替的痛苦,得靠佛法的力量,你愿意试试看吗?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设为星标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