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是一本由宋钊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一):人的意义

  一口气读完这个系列的两本书,第二本的最后戛然而止,停笔在薛定谔的猫上,真是让人心痒啊。

  看简介应该还有第三部,翘首以盼。

  故事是在“密室”中展开,围绕着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慢慢铺展开整个“世界”。人工智能发展到和人类的思维有着相似的程度,本书的解决方案不是谁消灭谁,而是共生和和谐相处。讨论来讨论去,抛去整个有意思的故事情节和文学设置,核心讨论的还是人从哪里来,去往何处,意义何在。这也是我一直喜欢看科幻小说的原因。意义这个东西,你说人间本是无意义的又有点牵强,说不过去,你说有吧,是什么呢?这好几千年都没找寻到的意义,真的存在吗?真的值得去追寻吗?

  还有人性的进化,也是慢之又慢,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二):大餐吃到这里,真是十分怀念前菜,又特别期待甜品。

  读第一部《完美缺陷》的时候,如电影般质感的文字让我在那个长长的下午,享受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可名状。我形容第一部的前四分之三像游乐场,后四分之一是穿过一条长长的黑巷。

  时隔一年,读到第二部《生而为人》,果然是一条长长的黑巷。

  第二部看了一整个出差,往返的高铁,在酒店的各种不出门,咋说呢,说不出来。这就好比去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家做客,吃饭的时候给上了几盘小菜,色彩丰富却雅致爽口,每一口都会细嚼,因为分量太小而意犹未尽。许久又许久,开始上主菜了,洋洋洒洒上了十几盘,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着实把我惊到了。我吃啊吃啊,稀里糊涂的狼吞虎咽,问我吃饱了吗?当然没有。

  请作者速速把甜品端上来吧,不然不回家。

  :能把盆栽小哥哥写活吗?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三):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相

  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相

  最近,在读宋钊《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文笔流畅,构思精妙,无不让人叹服。不由得有了以下的感触。

  1.

  地球的寿命已经有46亿年,从恐龙时代开始,直到人类的诞生,跨越上千年的文化,从鼎盛期到衰落期。

  直到某天人类被人工智能取代。自然孕育生命即将淘汰。只需要一个胚胎便可以孕育出人类,那是高科技高智商的优秀基因人类。此种人类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

  即使残酷,也是必然,能存活下来的,仅仅是少数,如活了几亿年的银杏树,动物界的鳄蜥等……它们是几十亿物种中的几率。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类,选择逃避现实,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愿意被科技取代,它们仍然选择过着最古老,甚至是落后的生活。

  其中,以男女主角为主线,男主成为典型的保守派,他从高科技生活转到人工社区的落后生活。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虽然没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般美好。

  本以为生活会随着崭新,美好的方向发展,却不料,一切都无法掌控。

  你无法掌控你的人生,任事件改变,却无能为力。

  是幸还是不幸。

  美好的事物古老而常新,在唤醒美好的心灵。

  说到底,人类的文明,终没有被取代,即使人类灭绝的那天。

  那些曾经发生的,仍会发生。你无法销毁过去。

  2.

  回到现实生活,人类目前已经开始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只是没有完全普及,看起来有些遥远。

  在电脑,科技统治时代的社会,人类的情感会机械化,丧失了体验温暖光明,即使是黑暗的,也应该是有人情味的。

  人与人的交往,抛弃智能系统的控制,便是一种温暖的美好。

  已经习惯电子设备的我们,比如智能手机,反而像网瘾一样,无法戒除,它们切割了人们的时间,导致亲情的丧失。

  在未来的生活将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工作,侵入人类的生活,就好像电与人类,空气与水。

  在方便人类的同时,有时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四):生而为人,就是要尝尽甘苦

  第一本看完,我对结局甚不满意,也觉得情节仿佛还没有完全展开,就那样戛然而止了,没有想到(应该想到)那只是一个开局,好戏在后头!

  这一本读来总体的感觉是情节很紧凑,紧张度很合适,会吸引着我一直要读下去,想知道后面到底怎样了。所以作者很善于设置悬念,不会让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消逝,我一个对科幻无感的人也如此沉迷,可想而知科幻迷呢!他们可能会更注重于科幻部分的一些细节钻研,甚至去自己与书中人一起追寻答案。下面想说一说阅读中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关于虚拟人与传统人的关系。作者显然是认为二者可以和谐共存,所以后面老徐为代表的传统人不打算清除伊丽莎白为代表的非法虚拟人群,因为可能会两败俱伤,甚至可能人类彻底失败。到最后,我甚至都被说服(我一开始从内心非常反感这种虚拟存在以及由一切虚拟现实构筑的新人类的生活,它没有让我觉得丰富舒服,而是一种乏味单调和无趣),认同,人类的确需要这许多的虚拟现实技术,但是作者在书中仅仅提及的是虚拟人在人类情感方面的帮助,也提及了一些计算思考的能力。我就想,他们除了这些,他们还能做什么?在最后,虚拟人是已经提出了与人类平起平坐的要求,可是在传统人认可他们的时候,却只是认为他们可以在情感精神上给予他们(人类)很大的补偿,这是很多时候,人类自己无法达到的。那么人类对虚拟人有何好处?仅仅是允许他们存在吗?那么这还是不对等的。而且以我这理科太差的脑子也理解不了虚拟人以及智能软件何以脱离人去自我更新与发展。就书中的意思,他们智慧极高,精神情感完美,身体外貌迷人美丽,对,他们就是人类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整合在一起的产物。这让我想到了神,神,不就是人们将一切美好赋予的创造给自己的偶像吗?不同的是,神,高高在上;而虚拟人却低于人类,只提供服务。但是,很显然,他们的高智慧使他们不可能如此的。

  我同时在想,如果是我生活在那样一个世界(尽管我真的不喜欢那个世界),我会如何看待虚拟人这个存在?无法接受,也绝对拒绝房间里的智能系统!我也难以想象和一个虚拟人聊天的感觉!但是转而一想,也许真到了那个时候,一切又未必了。那么人类不应该走向那样一种世界,我认为!

  接下来想说“生而为人”这个主题。瓦丽是一个传统人,但是因为一次意外生病和老徐的一时恻隐之心,一个叫爱丽丝的虚拟人进入了她的身体(我不知道具体如何进入的)。她便时而是瓦丽,时而是爱丽丝,在一次瓦丽与老徐聊天谈到爱丽丝所附着的瓦丽的传统人肉体是会死亡的,一旦她死亡,那么她(爱丽丝)也会随之消失,那么她这样有和意义?爱丽丝说,至少我活过!这让我想起了《青蛇》,小青问白素贞,作人那么烦,还有那么多痛苦,你何苦非要作人?白素贞说,你不懂!她宁可舍了千年道行,也要作一世又烦又苦的人,尝遍这为人的百般喜乐。爱丽丝作为虚拟人和这法力无边的蛇妖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可以为所欲为,她们比人类聪明,也可以永生,可是她们体会不到“活着”的意义。所以,她们一定要作人。那么什么是活着呢?摒除了一切人生烦恼的生活感觉不到“活着”,所以,我觉得,“活着”就是用自己去对抗一切苦难,偶尔获得一些甘甜的幸福,那个幸福就是意义了,而这幸福又是千变万化多种形态的,因人而异,所以,人世才这么精彩。还有,就是,人生有限,这也是“活着”有意义的一个条件!

  最后说一下结尾。我想应该还有下一本的,很多问题还待解决。这本书的这个结尾太玄了一些,我很想知道那个100层的楼到底存在否?洛奇和瓦丽意念所去的那个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谁是那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期待下一本!

  再提一点小建议。人物描写,情感表现上我觉得可以再细一些。感觉书中的人物,似乎太过于平淡了,不能让人有印象。情感的处理上也简略了些,比如宿教授与女儿瓦丽的相认太草草了事了,洛奇得知自己是克隆人,表现也太平淡了,而且那么容易就接受了(我是站在目前我这个传统人的角度看的)。

  期待下一本,揭出惊天秘密!

  还有一个问题:书中不断提到的《罪与罚》是否有某种隐喻?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五):在虚拟和现实中探寻

  承蒙作者赠书。

  昨天刚看完,来写书评。

  看到瓦丽和爱丽丝融合的时候,立马就想到《攻壳机动队》里的素子和一个计算机里的程序也是融合的场景。

  攻壳机动队里在未来人身体死了没关系,换一个义体就可以,意识备份在网络上。(随下随走的感觉)

  虚拟人类和X系统都是控制人类的工具,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背后大Boss的幕后阴谋。他站在上帝视角俯瞰这个新人类和传统人面临的危机,100层楼该不会是他的老巢吧。。。(瞎猜的)

  瓦丽和宿教授的关系,居然是父女。

  洛奇和所有新人类一样都是某个人的复制品克隆人,没有生育能力。出生和培育造成和传统人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于情感不是很重视,家里有虚拟恋人,根据各种算法为每个人私人定制的陪伴,让我思考这真的就是他们所需要的感情嘛?

  人都是需要陪伴和关心的。

  但,即使是对于最亲密的伴侣,也有可能不会说出最内心的话。

  虚拟恋人正好补了这个空缺。你不想对伴侣说的话,做的事,我会用最懂你的方式陪着你,想说就说,不想说我也不会逼你,我有你所有网络上的数据,我知道你,了解内心深处的你。

  一开始我就站传统人派的,如果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话,这样的虚拟恋人是否只是精神鸦片呢?满足你的所有需要,只是没有肉体。

  看到徐未然的妻子因为伊丽莎白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又陷入虚拟的陪伴或许也是一种柔性的力量的纠结中。。。

  瓦丽和爱丽丝的融合解决了我心里的一个问题摸得着的虚拟恋人,然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洛奇对这两个人的感情是否无法区分?

  他喜欢瓦丽的真实和野性

  也喜欢爱丽丝最懂他,他的下一句话内心戏她都懂

  或者他两个都爱

  如果

  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个人对你所有的关注,她的喜欢,她的关心陪伴

  她就是你的soulmate

  心里的最佳搭配

  那虚拟的好像也没关系

  莫名想起Katy Perry和Zedd 合作的新歌《365》。

  MV剧情是男主去机器人公司订制一个女性机器人,经过各种调试,女机器人终于来到他家,日夜陪伴带来的是男主的不耐烦,不再和女主一起在一张床上休息,他独自睡在卧室外的沙发上。机器人通过学习知道了感情,她是喜欢男主的,可是她也知道自己是机器人,电视上的女生会生气流泪,她不会。有一天,男主回来了,她抱住他不松手,男主的挣扎也没让她动一下。然后被送回公司检查,拔掉电源,准备销毁,可这个时候她转头一看全都是和她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机器人或一段程序是有自主意识的,那是否机器人和人类应该平等的,也是有“人权”的,不是一个物种控制另一个,可以完全的公平公正同一地位,可以各自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未来会这样发展嘛?

  人无完人,每天学习到的东西是有限的

  而机器人或程序却可以在很少的时间内搜集消化处理所有网络里的数据

  书里复制的虚拟恋人已经在新城区普遍存在了,也慢慢的侵入公社无法控制

  人类和它将会如何共存呢?

  作者挖了很多坑,期待下一部。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读后感(六):在科幻中进行推理,在悬疑重重中解谜

  

人,生的目标,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这句话来自书中的一句“人生的目标,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只不过我将它重新断句。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是一本科幻小说,也是悬疑推理小说,也是一本带我们重新思考人,生而为人的意义的小说。

  最开始接触到作者宋钊,是一本在豆瓣阅读中发布的悬疑推理小说《失眠者》,严谨的命案推理背后,让我联想到的居然是村上春树风格,不管怎样,《失眠者》这一本书在众多悬疑推理作品里,都堪称让人眼前一亮的上乘佳作。

  《世界的误算2:生而为人》是我看过的第三本宋钊的作品,最开始,很怀疑自己是非能静下心来看进去,因为收到书的时候才发觉这是一本科幻小说,(可能处于落魄阶段,先阶段我对现实小说体比较感兴趣)不过在看到5页的时候,很快我就进入了状态,并且利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作者埋下的伏线还是故事情节,都能让人埋头沉入其中。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身处一个科技不断进步,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满足人一切需要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什么?为什么在一个已经被数据化的时代,所有一切都尽在掌控的时候,为什么还会发生命案?是谁处心积虑杀掉一些好像根本不造成威胁的传统人或克隆人?未来的科技时代,克隆人和传统人、虚拟人、替代人到底是谁一手遮天在掌控这一切?人类满足了自己所有的物质需求时,为什么还是疑惑重重,还在追求着莫须有的精神?

  未来世界中,我们人类似乎到了一个美好乌托邦的世界,政府帮我们设定了一整套的可满足需求的虚拟环境,情感上都可以让虚拟人来满足,大数据让我们所有一切无所遁形。在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中,原来“新人类”就是克隆人,而经过人类传统生育的传统人也能在这世界美好生存下去,工作、结婚、生子,物质上已经没有忧患,不可满足的依然是来自人类本性的对精神的渴求。

  我们一切的数据都被政府掌控,但是虚拟人却在不知道是“新人类”还是“克隆人”的推进下,进化成了有知觉和感觉的“数字个体心灵”,人类是否可以和他们共存?还是人类会毁灭虚拟人,亦或是虚拟人毁灭传统人?

  政府部门的调查员被杀害了?到底是谁主使这一切?洛奇作为“克隆人”也险些被杀害,这又是谁?传统人瓦丽和有了自己意识的虚拟人“爱丽丝”合二为一,她到底会如何推进这个乌托邦世界的改变?她是否能站在传统人类的阵线去帮助人类?

  文末出现的“永生人”,也就是作为“克隆人”模板的一对夫妇到底是谁?而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永生人”是不是幕后真凶?他们到底有什么目的?他们是通过什么手段“永生”呢?

  不敢透露太多本书情节,疑惑也只能期待作者第三本的揭晓,在这里摘抄一些我钟意的书中文字吧。

  “生命是场旅行,我们只需享受沿途的风光。”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有那具沉重的肉身,而是因为有个没有重量的灵魂……”

  “在不可预测的人类激情面前,再精准的计算恐怕也会失误。”

  “当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真正难以满足的恰恰是精神生活。”

  “我发现无论如何改良与革新,人性中阴暗的部分永远也无法割除,它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想弄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出于我们本意,还是幂幂之中早有安排。人类是创作剧本的编剧,还是按照剧本演戏的演员?……”

  这本《世界的误算》系列书籍,是科幻中的悬疑推理,悬疑推理中的科幻,作者严谨的推理线和伏笔都让人有追着一探究竟的功力。

  不管世界和科技进化到什么程度,人性总是会让计算好的一切有了不一样的结尾,生而为人,我们不需要说抱歉。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揭示的那样,“生命对于所有人来说一视同仁,都是一场冒险。只要活着,就有资格玩这场游戏,而所有的游戏都是越玩到最后才越有趣。”

  期待大结局。

  注:作者说过什么意见都可以提的,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对本书的建议是,如果这本小说能够将城市具象化那就更好了,也就是说会有更强的代入感。可能跟我现在的喜好有关,因为我对现实世界更加关注。《北京折叠》其实在文笔上不如本书作者,但是因为她具象化了城市,再加上是短篇,所以可能让读者有更强烈的代入感,哪怕是科幻小说。

  另外就是文中出现过的“替代人”,为什么到了后来都没提过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