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公园,谈赏石
蔡汉以
2019-11-16
我们游公园时,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园内排放一些石头;当然也种上很多花。这给人有“奇花异石”的美感!
然而,对于花如何欣赏?我们了解的比较多。而对于石如何欣赏?很多人是不甚了解的。本人虽然年青时也学过“地质学”,但那是工程技术的事,至于赏石之事还是一个门外汉。
不懂不要紧,可以学习吗。这不?在《石友》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浅谈赏石的三要素》现转发,供大家学习:
谈赏石,离不开三个要素:即天然、审美与中国文化。首先,赏石是自然界的产物,从客观物质上来讲是一种石头(岩石矿物的集合体)是由物质在地壳深处结晶、元素交换、挤压变形后形成的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矿物集合体,在地表环境中受到搬运、侵蚀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期间的化学物质交换过程、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地质营力累积作用之微妙与复杂,非仅有几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人类所能全然认识并解释。
赏石可贵,盖因其出自天成,是自然规律主宰运化的表达,并且,它和珠宝玉石矿产资源一样,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赏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这本身的魅力与难度非人为艺术品可相比较。如果你有机会看一看显微镜下的微观矿物晶体、非晶体集合体所组成的奇妙世界,并读懂元素在微观的排列结构框架与宏观的岩石矿物所呈现的惊人映照,便会更觉其中的乐趣。至于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几十亿年来地质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多么漫长与难得,更是无以言状的。
其次,赏石是指人们认为具有观赏性的石头,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离不开对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理解。一块璞(pú)石,经审美再创造与搭配经营布置后,方能将其大格局突显出来,不落俗框,成为艺术品,别是一番学问与智巧。
对赏石的审美标准,无美丑之分,却有雅俗之分。古有“瘦、皱、透、漏、丑”今有“形、质、色、纹、韵”之说法。古时赏石以造型石为主,其瘦也并非现在意义上的胖瘦,而是指没有多余的、影响整体气韵的部分。明末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细细列举: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在其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使与石性相符: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石眼忌圆;石纹石色,取其相同;石性则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但不耐观,且难持久。
可见,赏石的审美不在于其规整性,而在于其意趣之表现性,是一种“丑”。而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美学理论不断刷新,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赏石的审美标准必然在提取传统精华之上,朝向更多元、多学科交叉方向发展。如果赏石的标准是唯一的、规范的不再变化的,赏石,以及其它各类艺术门类便都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赏石的审美,与对书画艺术的理解相通与对中国艺术的取境、意境的理解密不可分,也与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石与书法,从有文字以来就有诸多联系,如摩崖刻石、碑刻、篆刻等等,但具有书法意向的观赏石,则是唯一一种非人工介入而形成的存在。与书法意向相关的赏石,需要观者对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有所了解。书法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历来被人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乐章”。“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一方石的气象、格局、气韵,也可以说是其神采所在。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是在观赏的过程中达到的,作品完成,是创作者自我表达的完成,这之后便与创作者无关,进入审美主体对作品的“再创作”阶段,赏石便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人们看到一块石头,往往是先见其相,再受到诸多的启发想象,进而把赏石当成天然的艺术品。“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去取为去取。”眼见为心相,每个人由于阅历与知识结构的不同,观看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所引发的联想也会不同。对于某个石面意象的理解,是对观者形象思维的考验,拿画面石来说,需对石上画面的构图表现主题、意境的韵味先有成局,面后才敢着手加工,如选取不当,其成品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再次,赏石自古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爱物,君子常以玉之温润比喻德行,亦有东坡供石、米元章拜石之佳话,可见赏石与文化向来密不可分。可以说,赏石若没有了思想文化内涵和意境美,就成了敛财的一种工具,徒然只剩物质躯壳和展出形式而已,满足不人的情感需求,无法起到养正、提升修养的作用,更无法形成赏石文化。
说赏石具有文化要素,也是指观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石外功夫。如不理解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品质,则难把握赏石的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高度成熟、独步世界的存在,艺术家们巧妙地将儒学的伦理精神、佛的空净、道的玄妙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了一种超然清雅的艺术,这种风韵在山水画,花鸟画中得以最直观的体现。中国画崇重人格价值,可是此种“人格已非儒家入世修齐治平的精神,而是外儒内道的化合物,这便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不懂中国文化,也便不能理解中国人赏对石赋予的诸多文化内涵。
因此,笔者以为,独一无二、天然是赏石的物质特性,传统文化是赏石的血脉与土壤,而审美则是赏石的发源与发展的动力,这三种要素共同诠释赏石,方能真正开启新时代赏石界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
(他人读后留言:一,古典赏石就好像古代一个“秀才”,它所受到的教育是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当时的文人墨客,由于身份特殊,都是超现实主义者,思想当然活跃超前,于是思想自由,超凡脱俗,高尚自我为美,追求美好愿望为寄托,于是灵璧,太湖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现代赏石就好像,以专家学者为首,领着全厂的工人去玩石头,它们都是接受现代教育的,都是现实主义者,玩石头都有自己的目的意义,学者专家,有学问可以对接古文化,这毕竟是少数,工人才是主流。另外工人不看文化不文化,市场能交易出去能养家糊口就是好石头。
三,古代派和现代派在实际交流中,在传统文化上出现了矛盾,古代派认为赏石不要丢了传统文化,现代派认为能冲击视觉,卖个好价有文化与否关系不大。
一提到传统文化,现代的文人墨客,就以灵璧,太湖说事。以自己的感受,比如心情的平静,意境的产生,高境界的陶醉……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上最通俗的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反应社会现实的文化,传统文化一但表述出来,很快会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因为传统文化来源于百姓的生活积累,有生活阅历的就懂得传统文化,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是传统文化的一少部分,在传统赏石不能把它单独放大。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指它的内容,绝不是自己的意境,意象,等心里感受所能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