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精选10篇

  《李小龙健身法》是一本由[美] 李小龙 / [美] 约翰·里特 编著著作,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我对健身可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当然,跟自身的不擅长有关系,慢跑个一千米就会出现低血糖,头晕、饥饿,而且一直以来只觉得如果人是一部机器,那么高强度的运动就是对机器的耗损,膝盖、骨骼只要过了生长期就是一种耗损,消耗身体的热量,则需要补充更多,吃下更多的食物,对胃是一种耗损,排汗和补充水分,对肾脏也是一种耗损,甚至还一度人为,人应该学龟类,它们之所以长寿肯定是因为它们懂得储藏力量,以静制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时间的伏案阅读、写作,虽然大病没有,直到经常出现感冒、肩胛骨酸痛、腰椎酸痛,才想到,可能需要适量的运动,慢跑会低血糖,那就带颗糖果以防不备,每天也需要一定量的力量训练包括俯卧撑和哑铃,坚持一段时间的体会是,心肺功能变好之后,感冒这种小病就少了很多,因为力量的训练,对于人体的精神意志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甚至发现,适度的运动可以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本李小龙所持有的健身观点也比想象中的更适合大多数人执行,比如他并不一味追求强度,而是提出适度锻炼,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来安排,他也对塑形没有太大的兴趣,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实用,肌肉的锻炼为了激发更大的力量或速度,漂亮的外观并非李小龙的追求。他说:“力量与柔韧性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想要突破技术就必须依赖于它们,否则技术本身毫无作用。”与一般的塑形或者运动不一样,李小龙更注重的是格斗,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锻炼不是为了格斗,但是李小龙的理念却很有借鉴意义,他希望发展综合的训练计划,认真训练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对此,他采用的是一种负重训练体系:外周心脏活动训练体系(PHA)。李小龙针对几乎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训练,可以说对于训练自己,他做到了极致。

  毫无疑问,李小龙是个天才,但是他的天才所能达到的高度,却是依靠持续、科学、平衡的训练达到的,与其说这本书是读李小龙的健身方法,倒不如更可能受他的思想所指引。更高层次的武术,其实也属于哲学范畴,李小龙的武术理念是哲学的,就如他创立的截拳道,其精髓便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李小龙说:“自我觉醒是所有知识的终极目的。那些邀请我教他们的人,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或者说并不了解自己。他们更希望我教他们如何通过武术来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带着急躁、决心或者其他的情绪。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方式来说,他们希望我跟他们有偿分享的,正是肢体表达的艺术。”这段话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明白无论学习或钻研何种学科,终究是为了达到自我觉醒,换一个角度说,达到自我觉醒是帮助我们踏上另一个层次的最佳方式。

  《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二):摘

  普通一天:李小龙的训练方法是如何形成的 没人能够想象在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中,花在研究和训练上的时间有多长。李小龙早前的弟子查克·诺里斯有一次说:从来不曾有人像李小龙一样训练——近乎狂热。每天他从6点起床到晚上睡觉,训练就是他的生命和呼吸,他如果不是在训练,就是在思考。他的思维总是很活跃,从不停歇。他不停地在思考那些能够不断改进的训练方式,或潜在的新的训练方法。他的头脑永远都不会停止转动。 众所周知,李小龙曾经对很多不同的武术和训练计划进行过体验或实验。通过对李小龙长达10年之久的训练计划的取样研究,我们发现了其中有趣的发展历程。 首先,这一个稳定的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李小龙将重心从不断学习新的或更多技术以及持续的技术练习,转移到不断削减他已经掌握的技术,抛弃那些他认为不切实际或不必要的。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他认为是徒手格斗中本质性的、高效实用的核心技术,则通过不断增加针对性的辅助训练来予以重点支持和专项发展。 例如,通过研究李小龙1963年的训练记录,我们发现他当时练习的可以说是传统又经典的技艺。那时他常演练的是“模式化的成套动作”或咏春拳(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特有的套路。小念头以及木人桩就是他的主要日常训练内容。 在此期间跟随李小龙训练并对他颇为熟悉的弟子木村武之和杰西·格洛弗回忆,李小龙一天会花三个小时乃至更多在木人桩的练习上,然后每天练习数遍咏春拳的套路,最后再进行拳法和踢法的专项训练。 到了1965年,李小龙将西洋拳的“1-2”连击拳法(右刺拳,左交叉拳)和中国武术的挂锤加入到他的咏春拳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这时,李小龙已经利用杠铃来努力训练前臂,通过有氧训练来增强耐力,同时,开始针对自己的腹部进行专门训练。 1968年,李小龙放弃了小念头练习(至少在他自己的训练计划中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西洋拳的明显影响(即勾拳、刺拳、上勾拳和交叉拳)。 到了1970年,他的训练计划就已经进化成完美、高效的现代交叉训练计划的示例:负重训练培养力量,跑步和骑健身自行车改善心血管机能,伸展运动提升身体的柔韧性,重沙袋练习掌控时机和劲力,速度沙袋用于培养节奏感和时机感,高低沙袋训练锻炼协调性和精准性。更进一步的是,他科学分解了自己的训练计划,使之能够更好地集中于截拳道最核心的技术内容,如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练习手法,星期二、星期四和星期六则练习腿法等。 这时,你会发现来自于咏春的传统影响,在李小龙的训练计划中似乎完全看不到了。没有套路的练习,没有木人桩的练习,也没有空拳的练习。他的踢法也不像咏春强调的那样局限在较低的角度。当然,这并不能说李小龙已经完全忘记或废除了传统知识和技能,而是它们已经嵌入了他神经肌肉的最深处,只需要随时启动。 无论如何,李小龙先进的截拳道训练计划告诉我们,到20世纪70年代时,他强调的是更为精简、高效的流动性打击和踢击的技术方法,以及通过不断发展一些高效的辅助训练手段,来支持这些技术更好的发挥。

  前臂训练 腕力轴 腕力轴是李小龙最喜爱的前臂训练器械之一。腕力轴是一种粗把手的圆棒,棒身连接着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悬挂着数磅的配重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前臂训练器械。要想达到最大效果,牢牢握住腕力轴,置于身前。指关节向上,卷腕,旋转腕力轴,把绳子完全卷绕在腕力轴上。在卷绕时,腕力轴的上方向外旋转,肘部不要弯曲,否则会影响训练效果。然后再使腕力轴上方向内旋转,将绳子放下。卷绕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原则: 1.训练过程中双臂始终伸直。腕力轴要始终保持水平。旋转腕力轴时,手部动作的弧线要尽量延长,手腕要尽量旋转。旋转动作要稳定。采用的配重要让你能够完成4次缠绕,即沿两个方向各缠绕2次。 2.在练习中要逐渐增加重量。要控制重量,以防过度疲劳。当手腕与前臂疲劳时,每次只能旋转很小的幅度。不过你要尽量大幅度地旋转腕力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还有一种腕力轴练习方法,是站在一个较高的箱子或椅子上,双臂在体前下垂。握住腕力轴,按上面的方法进行练习。这种方法使你的双臂不会像向前伸直练习时那么快就感到疲劳(肌肉会受到某些不同的影响)。这种方法更加容易,但同样有效。你也可以先按标准方式进行练习,然后再用这种方法练习,还可以交替进行这两种练习。腕力轴训练是锻炼腕力与前臂的最佳练习方法,必须将其列入整体训练计划之中。多年以来,许多出色的运动员都在使用这种练习方法。

  《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三):领悟李小龙哲艺和精神,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永不止步,攀上巅峰。

  李小龙是一位领先于时代,又能影响万千后代的传奇人物。

  《李小龙健身法》一书中,编者约翰·里特通过整理编辑李小龙个人笔记、书信、读书札记、日记等,带领我们窥见其修炼、塑造以及调整形体的确切方法,体会他博学广记、科学钻研与实践的求问精神。书中分别收录他在肌肉、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计划,也有针对身体特定部位的专项训练、综合整体性、循环性及 20 分钟日常训练计划,为读者提供整体健身和健康生活的参考。此外,书内还列出李小龙的营养饮食安排,展示他每日都可以保持良好状态的秘方。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本书领悟他的哲艺和精神,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永不止步,攀上巅峰。

  《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四):如何保持良好的活力状态?在这本书里领悟李小龙哲艺精神,获得成功灵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永不止步。

自我觉醒是所有知识的终极目的。那些邀请我教他们的人,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或者说并不了解自己。他们更希望我教他们如何通过武术来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带着急躁、决心或者其他的情绪。用一种积极入世的方式来说,他们希望我跟他们有偿分享的,正是肢体表达的艺术。——李小龙

  提及李小龙的形象,人们眼前总会一亮:耳边响起一声高亢激昂的大吼,随即一个矫健迅猛的身影闪进银幕之中,此人身上的肌肉匀称、协调且轮廓鲜明,挥出的拳劲力十足、虎啸风起,踢腿迈步干净利落、毫无拖沓。而这一切,都与李小龙科学、合理、适时改进的训练方案密不可分。

  本书所收录的训练方案皆来自李小龙亲笔手稿,作者约翰·里特根据李小龙遗孀琳达提供的信札、笔记、日记和草稿,对其生前长达10年之久的训练计划进行整合,同时根据已知事实向跟随李小龙训练时间长久的人考究实际,让我们能够真正窥见,他用来修炼、塑造以及调整自己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形体的确切的方法和手段。可不要认为自己无法做到同这位功夫宗师强度、节奏一致的训练计划,在李小龙看来,任何正常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些也都体现在他的武道艺术及个人训练理念中。撇开个体的差异性,重点在于,需要收集大量知识进行探索与学习,付出持之以恒的辛苦锻炼,不断记录自身变化并随之调整方案日程。

  在国内外健身类型书籍方面,大多展现给读者的都是壮硕、大块头、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肌肉形象,无论是单纯追求强健外表,还是以功能性训练为主,对普通读者来说练就出来的效果因人而异,全靠自觉摸索与点滴尝试;而本书的特色就是李小龙本人代表的形象,一米七的身高并不突出,但浑身肌肉精瘦、结实、不虚浮,且使人过目不忘,更契合国人的身体素质与形体——是的,李小龙自小体弱多病,为了追求身体健康才走上武术之路——也更具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众所周知,李小龙是一名武术家和格斗家,他的肌肉不能有一块浪费,全然要为战斗动作而服务,支撑躯体和四肢进行有序、高效运转,因此训练强度可能要更严格。

  《李小龙健身法》一书对于真正追求整体健身效果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书中章节设置安排循序渐进,从基础力量训练开始,发展到整体循环健身,再对应地进行专项练习。后面章节完整、无保留地摘录李小龙的日常训练,为读者提供真实、完备的参考学习。

  李小龙所付出的数千数万小时的训练成果,告诉我们:

  每一个人都有变得更好、更有能力的潜能。

  虽然李小龙已经逝世,但他的手稿、照片、以及所有关于他的记忆,都在展示这个道理。

  就像李小龙墓碑上镶下的那句话:

你的精神将永远引领我们迈向自我的解放!

  李小龙是一位领先于时代,又能影响万千后代的传奇人物。

  《李小龙健身法》将教会你如何在一生中都保持良好的活力状态。如果你总是充满能量、自我感觉良好、身心保持平衡,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外在的魅力。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本书领悟他的哲艺和精神,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永不止步,攀上巅峰。

  因为这本书折射的就是这样一个突破生命中重重阻碍,最终凭借对自己的信心而获得成功的现实人物,因此,或许你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灵感。

  

购买链接:天猫 | 当当 | 京东

  《李小龙健身法》读后感(五):李小龙: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以前听说过李小龙。知道他是一个武术高手,是华人武打演员在好莱坞的第一 人。在他以33岁年龄早逝之后,40多年来他在华人世界,在演艺界,始终热度不减,始终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但原因是什么?我始终没有机会了解。直到看了这本书《李小龙健身法:肢体表达的艺术》之后才明白,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能让无数后来人始终铭记他,因为是他是一个始终不给自己设限的人。

  《李小龙健身法》记录了李小龙生前很多生活日记、训练笔记。它的编著者约翰·里特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李小龙遗产机构授权,可以阅读并使用李小龙私人信件、草图和读书笔记的人。

  本书用第一手资料,揭示李小龙创设武道艺术——截拳道的始末,并如何持续努力,将武术艺术发展到人类实用美学巅峰的经过。

  将武术发展到实用美学的,指的是李小龙的形体。作为一个武术家,李小龙的形体令所有见过的人惊叹。

  阿诺德·施瓦辛格说他的肌肉线条非常明显,“几乎没有什么脂肪,他可能是世界上脂肪含量最少的运动员。”

  詹姆斯·柯本说:“无论他在做什么,他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很匀称、协调,并且非常实用。”

  李小龙为什么能让自己的身体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是他不断突破自我的结果。

  在李小龙妻子琳达的记忆里,有一天在他的生命中非常重要。那一天,有个华人武术家来找李小龙比武。因为李小龙的振藩国术馆,不但收华人弟子,还教外国人练武。当时很多华人认为李小龙背叛了中华武术。便推举一个人来向李小龙挑战。

  结果当然不出意外,李小龙胜了。但令包括他的妻子在内在场所有人不解的是,李小龙胜利之后不但不高兴,还非常失望。

  他认为自己取胜速度太慢,而且打到最后自己竟然要喘不上气了。整个过程不过持续了三分钟。

  琳达说,从那天开始,李小龙重新思考自己武术和身体的技巧。以至于后来创立截拳道,创新了更科学的训练手段。

  李小龙一直说,一个人不能给自己设限。明明能做到的事,如果人为设限的话,就会影响人的生活。“人生路上总会有停滞的时候,但不能止步于此,要不断努力超越。”“一个人应该时刻追求进步,不要固步自封。”

  李小龙在训练技术上的创新和实践,本书将之分为四个阶段。

  1963年之前,李小龙只是单纯地进行套路练习,每天最少花三个小时用来练习拳法。李小龙小时候身体不好,很瘦。后来追随叶问大师学习咏春拳,也没有很强壮的肌肉。

  1965年开始,也就是那次比武之后,李小龙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开始加强力量练习。他从前臂和腹部的专项训练开始。同时,他通过有氧训练,来提高身体耐力。1968年,李小龙的训练计划中,已经放弃了很多武术套路的练习,增加了很多西洋拳法的练习。比如勾拳、交叉拳等的练习。

  到了1970年,李小龙已经将自己的训练进化到了几乎完美的阶段。他对身体的训练分为四个方面:负重训练培养肌肉力量,有氧(跑步、骑车等)运动提高心血管功能,伸展运动提升身体的柔韧性,不同重量的沙袋,练习速度、协调性、时机、精准性。

  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实践,李小龙从一个单纯的练习咏春拳的武者,创立出了自己的独门功夫——截拳道,开始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并将各项专项技能,整体协调性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成绩,不是凭借他有什么神秘的天赋,而是他不断勇于尝试,学习和实践得到的。他从比武中发现不足,想办法改善缺陷。他收集当时所有能见到的健身方法,收集报纸、杂志,大胆尝试先进的训练器材,如果器械不顺手,他还自己改造训练器械。

  他还系统学习解剖学和运动学,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将实践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正是由于这种认真的态度,我们才能在几十年后,依然能够看到他在1968年的所有记录。他自己每天、每阶段的训练计划,和他给不同学生制定的私人课程内容。全都一丝不苟。

  他常说:“即使无人支持,我仍会专注于我所做的一切,并使之不断完善。”

  专注是一种天赋,专注更是一项能力。

  现在人们都知道,普通人要减肥,健身人士要增肌塑形,练和吃一项都不能忽视。李小龙没有研究过营养学,但丝毫不影响他在吃上的讲究。

  他说,不要吃身体不需要的食物。追求单纯的口感,或者只有热量没有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是身体不需要的。比如,精细碳水化合物,面包、米饭,油炸食品等,都是他拒绝的。

  李小龙终生都控制饮食,所以,他才能常年保持低体脂,在电影中展示最美好的形体。李小龙身高172cm,体重只有135磅左右,最低的时候甚至只有125磅。腰围最细的时候只有66cm,典型的倒三角,宽肩蜂腰的男性形体美。

  《李小龙的健身法》除了叙述李小龙的健身理念,还详细记录了李小龙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李小龙的训练体系包括力量训练,循环训练,各部位专项训练,有氧和柔韧性训练,以及他的日常饮食计划。

  通过这些,一个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方法。而健身的专业人士,则更能从中收获到增加肌肉维度,形体塑造的专业技能。

  追随李小龙的健身方法和理念,坚持实践,相信每个人能够收获一个全面的更加健康的身体,会让人始终保持活力,充满能量,达到身心平衡的理想状态。

  《李小龙健身法》这本书,就像李小龙墓碑上这句话说的那样:“你的精神将永远引领我们迈向自我的解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