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10篇

  《我的营销人生》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科特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一):只能说是老科的人生目录

  说实在的,这本书只能算是老科在刷存在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作者在前言提到,这是2013年时候,他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邀请撰写的专栏文章,每篇文章限制600-800字。。。

  如果是一本自传,只能说是一本目录,最多算大纲。不推荐购买。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要说的,但是必须凑够140个字才能发出去,这下应该是够了的吧?

  还没够?我就服了!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二):只能说是老科的人生目录

  说实在的,这本书只能算是老科在刷存在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作者在前言提到,这是2013年时候,他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邀请撰写的专栏文章,每篇文章限制600-800字。。。

  如果是一本自传,只能说是一本目录,最多算大纲。不推荐购买。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要说的,但是必须凑够140个字才能发出去,这下应该是够了的吧?

  还没够?我就服了!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三):五大认知

  认知1,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出处:P14

  认知2,做生意不做广告,就像在黑暗中向美女抛媚眼,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可别人不知道。出处P37

  认知3,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有趣的历史,也没有特别的自然风光,通过地域营销,可以吸引很多游客或者投资者来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出处P72

  认知4,公司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出处P101

  认知5,企业只有两种基本的功能——创新和营销,其他的都是成本。出处P101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四):《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

  读的时候以为是菲利普.科特勒写的自己流水账的故事,后来读着发现作者对于市场营销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德鲁克说,公司的核心在于客户。公司的一切都必须围绕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创造客户价值是市场营销的核心。

  书中第一次把营销从管理学提到应用经济学,认为市场营销深入观察商品在从生产者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的不同阶段,研究需求是如何被广告、推销、产品特性、促销及其他市场营销工具影响的。

  科特勒强调,公司应该聚焦顾客,理解他们的需求、思考方式,了解他们的品味和偏好。我还说过,公司应当关注其产品是如何影响公民幸福的;市场营销需要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数学。

  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可以描述为:R(Research,调研)→STP(Segmentation,Target,Position,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4Ps→I(Implement,执行)→C(Control,控制)。

  市场营销起源于市场调研。调研为STP导向。市场细分要求组织辨识市场中的不同客户群体。选择目标市场要求组织决定希望获取和服务的客户群。市场定位要为选定的目标市场提供明确的信息,这个信息将为选定的目标市场提供区别于其他市场的收益。然后,公司要为选定的细分市场分别推出4Ps计划,并执行计划。最后,公司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下一轮的目标市场服务提升4Ps战略。

  另外书中提到的社会营销,逆营销等观点让我眼前一亮。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五):80多岁高龄不舍得退休,这位营销之父有怎样的精彩人生历程?

  9月10号,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55岁的马云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他在会上发言:我不当董事长,并不意味着我退休了我还年轻,哪里舍得退休,我希望换个江湖,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同样不舍得退休的人,“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算一个,在他80多岁高龄时,曾说:“我现在身体很好,充满好奇心,渴望尝试新事物。我觉得我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只有60岁,我一丝一毫没想过退休。”

  对于营销学来说,菲利普·科特勒是无法逾越的巅峰。他先后出版了50多本书,《日本经济新闻》邀请他撰写专栏,其中的49篇故事集结成了这本自传式的《我的营销人生》。

  《我的营销人生》让我们看到了科特勒的营销历程和一生中重要的精彩片段。

  01 确立使命,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科特勒出生于1931年5月27日,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中期。父亲是俄罗斯人,开了一家鱼铺,母亲是乌克兰人,在一家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两人在芝加哥相遇,并结婚生下三个儿子,科特勒排行老大。

  作为犹太移民的儿子,他被劝告应选择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中的任一项作为职业,但是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当一名会计师,因为这既稳定又有不错的收入。

  在上大学期间,他觉得只学会计太局限了。于是,他参加了芝加哥盛行的“有史以来最重要著作的经典共读活动”。

  这次经典共读活动,让科特勒明确了人生的重要使命,他在书中写道:通过大量的阅读,让我拥有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且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产生了终生的兴趣。

  因此,在科特勒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市场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还竭力用营销的视角解决非商业世界的问题,致力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古人云:长立志不如立长志。科特勒在大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一直引领着他走向更高的人生高度。

  02 人生转折点,进入营销领域

  科特勒在读完经济学博士后,先是去罗斯福大学任教,而后去哈佛学了一年高数。在哈佛学高数期间认识的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任教的机会。

  在1961年的秋季学期,当他开始执教时,院长问他要教管理经济学还是市场营销?经济学已经很成熟了,而市场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他毅然决然地选了市场营销。

  科特勒发现当时的绝大数教材比较表面,没有把顾客作为营销的重点考虑。于是,他着手写了一本市场领域的教科书,书名是《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这本书的地位有多高?它被誉为营销学的圣经,自1967年出版至今已更新到第15版了,并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

  有一次,他去访问印度尼西亚,印尼总统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读了两遍《营销管理》,一遍是当部长的时候,另一遍是成为总统之后。”

  虽说在市场领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止于前,而是不断挑战,思考把营销理念应用在非商业世界。

  所以,有了博物馆营销、地域营销、表演艺术营销、明星营销、社会营销等一系列的拓展。这些成果奠定了他“现代营销之父”的地位。

  03 携爱人,享受艺术人生

  23岁的科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个联谊活动中,认识了一位叫南希的美丽女子,这是他们爱的开始。

  此后,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去了很多国家。书里记录了他们在日本、印尼、泰国、意大利等国的见闻和思考。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藏当代玻璃艺术品。在收藏了25年之后,他们想着如何安置这些艺术品?拍卖还是捐赠?他们选择了后者,在瑞格林艺术博物馆,有科特勒的30件藏品在展出。

  这让我们看到了科特勒夫妇的慷慨和大爱,他们喜爱艺术品,却不独占,而是让更多人也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科特勒的人生丰富且有意义,怀揣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梦想,在热爱的领域不断延伸,一生只爱一个人,尽享艺术的美。

  50多年的时间都在研究市场营销领域,科特勒常被问道是否为自己制订了营销计划。他回答:没有,我只是享受关于市场营销及其他主题的思考、研究、写作。名声大部分来自努力做自己所爱的工作,并且有杰出的表现。

  当我在为未来职业而迷茫时,这个简单的回答给予了我力量。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持续努力,做出成果,想要的东西都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想从这本书里学营销,可能收获不大。但你想看一位智慧老者的人生历程,这本书会是一个好选择。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六):《我的营销人生》第1-8个故事复盘

  第1个故事——回看我的人生

  第1个故事里面,我就通过三个数字就见识到了科特勒的厉害之处:50多年,50多本书,15个学位。在任何一个领域要做出成绩,持续行动是多么重要,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只做了几个月事情就大喊牛逼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科特勒也阐述了营销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使命是通过创造价值和提升顾客满意度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是

  帮助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定价,如何分销,如何促销。这算是我对于营销的最初营销。

  里面科特勒说他目前正在研究国际经济发展中超大城市的角色问题,并且结论是拥有超大城市的国家将会是强大的国家。

  这里其实可以来审视一下目前国内的发展,北上广深杭在过去十年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角色,来期待一下这五个城市哪个会先成为超大城市。

  第2个故事——我的家庭

  第2个故事主要介绍科特勒的家庭情况,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都是战斗民族,家中三兄弟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精彩。这里想到了S老师的问题——“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想必科特勒的父母亲必然是出色的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文中谈到他的弟弟米尔顿的时候叫过一句话——人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从激进转为保守,这并奇怪。

  这句话对我感触还是蛮大的,也能理解父亲和大哥为什么希望我去考公务员,在经过奔波之后,大家都希望安定下来,而我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第3个故事——早期的学校生活,经典阅读及芝加哥大学

  在这个故事中,科特勒讲了他自己的高中和大学经历。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读书的作用非常非常大。科特勒自己说:”我之所以疯狂的地喜欢不同的职业经历,很大程度受我所读之书的影响“。现在身旁有很多人很迷茫,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读的书又少,思考的又少。例如针对S老师的问题——是否享受现在的职业?我猜测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书中还说到批判性思维养成——大量的阅读,而且是读经典。科特勒他自己的结论是:历史上伟大思想能够赋人们灵感与创意,也能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的世界努力。

  刻意读书,刻意读经典。

  第4个故事——从芝加哥大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讲述了科特勒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经过,在整个过程中,科特勒讲述了自己思想的变化和目标逐渐清晰,再来复述一下科特勒的变化高中的时候开始思考未来,14岁的时候阅读了《共产党宣言》,20岁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是接触了各种思想后定下目标是成为一流大学的杰出经济学校,最好再获得MIT的博士学位的时候经济思想已经从市场经济学转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整个成长过程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遇到的人也都非常优秀,就像S老师说的,可能有的人一生都不会遇到一个很牛逼的人。想了一下,我可能遇到的最厉害的人物就是本科时候的实验室导师了,现在回想过来,没有好好珍惜,自己太过于随心所欲。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说到:在经济衰退的年代,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已刺激经济增长,即使在短期内会增加国家债务。大家可以想一下,当前国内的经济以及未来的方向,这也是我看好股市的理由。

  第5个故事——南希,我最好的朋友和爱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科特勒遇到自己的爱人南希的过程,就是吃狗粮的一集,不过你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观点,例如: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爱上对方,阐述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更是讲了对婚姻市场的看法

  而且还不忘很幽默的撒狗粮。

  这个故事得到的一个启发就是伴侣是非常重要的,他懂你,你理解他,彼此相爱。

  第6个故事——为写博士论文和南希一起去印度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爱人去印度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两个启发,一个是关于财富公平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关于旅行的意义。我自己本身并不喜欢旅行,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作者讲述了印度之旅带给他不一样的感受,见识了不一样的生活。最后一个老师就是S老师提的假设错误的问题,因为眼界和见识的问题,我们做出的假设都是基于经验,从一点来说,数据才是最可靠的。

  第7个故事——任教罗斯福大学,去哈佛学一年高数

  这个故事讲述了作者博士毕业后,去罗斯福大学担任教授后在第二年后选择去哈佛学习高数的经历,带给作者的改变是从劳工经济学转变为营销经济学。一个博士对高数这么热爱,想一下自己大学的时候对课程可以说是漫不经心,高数也是随随便便的学习,读到这里真想抽自己两巴掌。

  第8个故事——加入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这个故事讲述了作者从哈佛学习完毕之后受到邀请加入了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在这里遇到作者开始营销的教学,在这里遇到各种各样优秀的人,可以说各个教授的理论极大的丰富了营销这个领域的知识。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就是选择一条正确的赛道非常重要,科特勒在选择经济学还是营销学的时候,唐纳德说:为经济学增添原创理论的机会会比为市场营销增添理论原创理论的机会少很多,所以作者后面选择营销。另一个启发就是牛人的聚集效应,在汇聚了那么厉害的人物之后,基本奠定了整个商学院的基础。我在想,一个好的社群也是有非常多的牛人,彼此相互促进。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七):3星|菲利普·科特勒《我的营销人生》:大师一生经历、成就、著作回顾

  营销学大师科特勒在《日本经济新闻》专栏文章的集结出版。算是一生的回顾。从小时候出生在芝加哥说起。后来念了名校,博士毕业,1961年进入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执教,开始了研究生涯。

  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对自己著作的极简单介绍:出版时间,由来,合作者,主要内容,影响等等。

  读后才知道作者的营销理论涉及到多个领域,比如社会营销、非盈利组织营销、城市营销、国家营销、逆营销等。

  英文版是2013年出版的。因此书中内容最后截至到2013年。

  书后附了作者的书和文章,都是英文。编辑偷懒了,没把英文书对应的中文译本的名字找出来。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他们决定刊出其中的30篇作为专栏文章。但是,为了不让其他的文章湮没于历史中,我和《日本经济新闻》决定,在2013年12月专栏文章全部刊出之后,把所写的49篇文章结集成书在日本出版。经《日本经济新闻》同意,我拥有该书的英文出版权,并且有权将翻译版权卖给日本之外的任何国家。P序言8

  2:然而,销售只是营销极小的一部分。原则上,营销应该帮助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定价、如何分销,当然还有如何促销。P1

  3: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我要想获得博士学位,最后一步是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查。委员会的三个成员是保罗•萨缪尔森教授、罗伯特•索洛教授和查尔斯•迈尔斯教授。P18

  4: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为《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做准备工作。最后,它在1967年出版了。29年后,英国的《金融时报》在1996年12月9日将《营销管理》列入有史以来50本最伟大的商业图书,列第一位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P44

  5:我最终在1970年完成和出版了《市场决策:建模方法》,在许多顶级商学院,它被采纳为教材。P46

  6:社会营销的下一个重大应用就是直面艾滋病的流行。挑战在于警告男同性恋去进行自我检测,并且避免与不认识的伙伴发生同性关系。P60

  7:任何城市提升计划不仅需要该城市强有力的代表人物的参与,更需要市民的参与。我还记得1954年任法国总理的门德斯•法兰斯敦促法国公民“笑得更多”的话,因为这样,外国人会觉得自己更受欢迎。我还记得新加坡训练其公民如何“笑得更好”,还有泰国人“超出自然的笑”。P74

  8:奥巴马赢得了参议员竞选的胜利,然后又赢得了总统选举,而且都获得了连任。他的团队出色地利用了新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对于政治营销而言是革命性的力量。P77

  9:作为参与博物馆事业的成果,我和我的弟弟尼尔•科特勒出版了《博物馆战略与营销》一书。这本书很成功,我在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在馆长或管理者的桌上看到。新的数字媒体兴起后,我们修订了这本书,出版了第2版,合著者增加了尼尔的妻子——温迪•科特勒。P81

  10:在与信众领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办法是展示各种不同的动机是如何影响“留存和增长”某个信众群体的。一座教堂不可能满足所有打算入教者的需要。教堂必须谨慎定义他们信众的目标市场,了解信众的需要和期待是来自崇拜、社交抑或社区服务。P91

  11:电话的另一头,一个男人正操着带有德国口音的英语跟我说话。我聚精会神地听着,他说:“我是彼得•德鲁克。”我喜出望外,但竭力保持平静。我认真读过他很多充满洞见的书,非常尊敬他,尽管我从未见过他。来自彼得•德鲁克的电话,对我来说,比来自美国总统的电话还重要。P99

  12:我受到德鲁克提出的4个问题的影响:你的公司主要业务是什么?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从哪里找寻价值?你应该为你的主要业务做些什么?每次德鲁克与宝洁、英特尔这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见面时,他都会问这些问题。首席执行官们证实,当他们努力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才得以顿悟。我对向我咨询的许多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P100

  13:回到德鲁克的电话。我飞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克莱蒙特去见他。他去机场接我,然后我们直接去了他所任教的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学校给了德鲁克一间私人美术室,用来储藏他的日本屏风和立轴书画藏品。P102

  14:德鲁克将我们的克莱蒙特非营利组织讨论内容总结于1990年出版的《管理非营利组织》一书中。1990年,致力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彼得•德鲁克基金会成立,当时我被邀请担任顾问委员会成员。P103

  15:大部分市场营销教授,尤其是写过几本书的,都免不了与需要咨询的企业联系。咨询业务令他们在教学经验和经济上更加富足。就我而言,我为银行(美洲银行)汽车公司(福特、现代,起亚)制药公司(默克、强生、礼来)快消品公司(联合利华,苹果)B2B公司(IBM,通用电气,霍尼韦尔)以及其他类型的公司提供咨询。P105

  16:大部分董事会里既有橡皮图章也有独立思考者。董事会可能做错什么?最好的一个案例来自通用汽车董事会在那些得意扬扬的日子里的所作所为。董事会并没有人挑战通用的战略,除了新加人董事会的罗斯•佩罗。P106

  17:尽管如此,我的目标是让非营利组织理解和接受商业思想。这些非营利组织需要商业计划和工具,以获得好结果。1975年,我写了市面上第一批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教科书,《非营利组织营销>(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P119

  18:我们看到超级城市越来越像过去的城邦国家,由城市引领国家前进,而不是由国家引领城市前进。这也是我与弟弟米尔顿合著的《营销的未来:如何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市场中制胜》的主要内容。P128

  19:所有的这些企业都很成功,它们更倾向于实践一种更优良的资本主义。它们不是假装成为只追逐微薄利润的社会企业,而是以负责任的方式追逐利润。约翰•麦基和拉吉•希索迪亚已经在他们的新书中阐释了这种想法,这本书名字叫《自觉资本主义>(Conscious Capitalism). P141

  20:每个国家的人都竭尽全力令别人感觉自己是特别的。法国人觉得自己的特别之处在于为了自由、平等、博爱发动了法国大革命。英国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辉煌而觉得自己特别。在美国,我们管这个叫“例外论”,我们声称美国人民充满独有的天赋。P154

  21:企业往往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上,但我们也需要一种“逆营销”(Demarketing)的科学,以帮助减少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它将会被应用于减少对“副”产品的需求,比如毒品、香烟和垃圾食品。它也被用于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使用,比如水、清洁的空气、特定的鱼类和特定的矿产资源。P161

  22: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在凯洛格商学院教总裁班。我很惊讶,有一位总裁认为是我造就了日本对美国的巨大经济优势。我问他为何有此观点。他说日本人读了我的《营销管理》,将它视为“营销圣经”,严格应用营销原则,在一个又一个行业里打败了美国人。P173

  23:1982年夏,我说出了我心中的答案,文章的标题是《世界冠军营销者:日本人》用这个标题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美国人认为是他们发明了营销,并且依然是营销的领导者。我说过,许多因素帮助日本人在几个关键领域赢得领导地位,当然也包括他们对于营销深刻的理解。P174

  24:日本的营销实践包括仔细研究决定进入什么行业,服务于哪个细分市场,采用合适的战略深入每个细分市场。我对于日本如此透彻地理解客户驱动市场营销印象深刻,1985年,我出版了《新竞争》一书以解释日本的发展和新的竞争。P175

  25:我对瑞典政府卓越的管理水平印象深刻。它改变了道路驾驶规则,从靠左驾驶转向了靠右驾驶。P199

  26:后来,他问了我一个有趣的问题:“您打网球吗?”我说“打”。何塞说他是“排名第19位”的网球选手,我没太搞清楚他说的是指世界排名还是巴西排名。他说如果我来巴西,他愿意额外给我一周的网球教练课。这打动了我,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巴西之旅。当然,之后还有十几次。P221

  27:赞助了那么多演讲者之后,彼得罗也开始写很多书,其中一本是《营销的终结》。在另一本书中,他主张意大利实际上是三个国家,应该各自分开:意大利的北方赚钱,南方败光了所有的钱,罗马及政府拿走了所有的钱。P234

  28:一想到全世界的营销人员和营销经理都是读着我已经出到第14版的《营销管理》或第15版的《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践》而成长的,我就很高兴。同时,我也很惶恐:要是我关于营销实践的理论和建议是错的或者效力不足怎么办?P269

  全文完

  相关链接:

  3.5星|科特勒《营销革命4.0》:打造无缝衔接的线上和线下体验

  营销相关21本书

  中信出版社哈佛/沃顿最受欢迎的谈判/思维/领导/营销课4本

  抖音、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营销与运营相关14本书

  用故事做营销或管理,相关的8本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3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3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99本书(截至3月31日)

  本号909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