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老人”抱团:一定要懂游戏规则,利益才能最大化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文/杨小米

  微博/@杨小米1988

  我是《奇葩说》的忠实粉丝,从第一季追到第六季。虽然只是一个节目,但6年的时间,我对里面的很多人、很多事也熟悉了。

  《奇葩说》第六季刚开播不久,其中一期,在选择队员阶段,薛教授和新人队长许吉如组队,挑选队员时,先选了颜如晶,可是被拒绝,下一轮,选了庞颖又被拒绝。

  两轮轮空,最终薛教授战队几乎全部由新奇葩组成。

  薛教授不太了解选手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晶一定会选黄执中,也不知道庞颖一定会选詹青云。

  事后,接受采访时,黄执中也说:“薛老师是一个好纯真的人,他完全没考虑到过去我们每一个人彼此间的羁绊或者联系。薛教授是心无杂念的人。”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很心疼薛教授,老奇葩要和自己的朋友组成一队,到底是“羁绊”还是“抱团”?

  先说我的真实感受,看到这一幕时,我内心有点难受,仿佛自己是一个新人被欺负一样。深层次一点,我内心渴望公平,希望新人获得机会。

  事实上,很多网友和我第一反应一样,评论也很激烈:老奇葩抱团真的是很难看;组队规则对新人太不友好,新人本身经验就少,这样发掘锻炼新人就更不容易了.......

  加上第四季和第五季闹到微博上的一些不愉快的“吵架”事件,大家对老奇葩抱团更加反感。

  事实上,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奇葩说》这个节目一直在寻找突破,每一季都出现很多不错的新人。比如第五季的傅首尔,表现相当惊艳。

  但凡引起我情绪的事情,我都会思考一下。

  抱团是一个“中性词”,很正常,我们是感情的动物,需要合作的工作,都倾向于和喜欢的、能力强的人在一起。比如庞颖、詹青云当了那么多年队友,选择和自己亲近的人一队,我认为没什么问题。

  选人规则是双选,本身有拒绝的权利。还有,黄执中确定如晶一定去他组的情况下,最后选择如晶,从策略上也没什么问题。竞争本来就很激烈,自然想要利益最大化。

  至于薛教授,我认为在他眼中,奇葩说应该没有重要到必须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去准备,但奇葩说的经历,对很多选手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如果表现好,多待几期,曝光增加,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这让我想到,大学刚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我和一起入职的姑娘关系最好,那会老员工特别忙,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圈子,没谁有义务对新人表现热情,只要不主观欺负就很好了。

  但相处没多久,大家熟悉起来,在公司也如鱼得水了。

  其实,这个节目辩论之外,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其中有一点更甚:懂游戏规则,才能利益最大化。哪怕存在一些不合理,奇葩说的舞台主要还是看现场表现。

  游戏规则,往往用来代指在带有竞争性的活动中普遍遵守的准则。我更多理解,在一个环境里,它的运行规则,如何做才能赢。

  有一个朋友跳槽去了新公司,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弄清楚公司的游戏规则,里面的关系,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做好本职工作,默默观察。”

  我和朋友们经常分析各自的生存之道、做事情的好方法。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学妹,她考上了某名校心理学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她就搞清楚了规则。(确定不读博)

  他们学校研究生课程,研一课程非常满,研二和研三没什么课。如果想毕业,研究生期间需要发一篇小论文,研二上学期开题,开始做毕业论文,研三下学期,答辩过了,基本上可以毕业。

  她就开始做了研究生三年的规划:

  01

  研一,在学校里,她非常认真地上课,一节课都没翘。同时,思考毕业论文需要什么,心理学的研究,通常两部分组成:你想的模型和数据统计。

  在上课时,专业课老师会布置一些小作业,比如写一篇文献综述。很多人选择看几篇应付,她会看几十、甚至上百篇,详细做笔记,一些外文文献直接翻译成自己的话记录笔记。(后来,她写论文,直接查笔记就可以了。)

  看多了,就有感觉了,她自己想了几个模型,基本上知道小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什么了。

  剩下数据统计,上统计课时,她搞明原理,弄清楚如何在SPSS上操作。写论文的所有基础都有了。

  02

  研二上学期,她小论文和毕业论文全部搞定,甚至以防万一,多投了国外期刊一篇。本来,她还有精力写更多论文,她不打算走学术路线,就没有在上面投入更多时间。

  03

  从研二上学期到研三毕业,她找了4份实习,咨询行业、用户研究等,全部拿到了offer,同样的方法,她也用在实习上。经过探索,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不喜欢什么工作。毕业时,选择了其中一家的offer。

  此外,毕业时,导师经常开会,和学生讨论论文问题,无论多忙,她都会想办法推掉手头工作,第一时间去见导师,态度特别积极。本来她论文做得很认真,加上老师指导,更完善了。

  学妹说,她很多同学研一不好好学研究方法,不提前准备论文,研三毕业很抓狂,焦虑,感叹人生不容易,真相就是不懂游戏规则。

  最近,她换工作也是如此,她想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突破,就分析情况,捡漏了一份特别好的工作。

  这份工作薪资待遇非常有竞争力,但需要4个不同城市长期出差。岗位的几位竞争者,愿意出差的能力达不到;能力达到的,拖家带口出不了差。

  而她本身就习惯折腾,加上之前在咨询公司,已经习惯出差。她和我说:“虽然积累经验很重要,但我感觉经验会过时,落袋为安(赚到钱)最重要。”

  师妹说这样的方式已经成为本能,在做一件事之前,她一定要搞清楚游戏规则,制订好规划,从容做好。

  不仅仅师妹,我的好朋友沪生,刚做保险代理人一年,扣除所有花费,不到一年存了20多万。

  他之所以业绩这么好,除了努力、专业,更多的是懂游戏规则。

  他说,一入职,他就花了2周,把公司的基本法研究透彻了,公司的晋升机制是什么,比如如何升主管;公司的薪资构成,如何赚钱,他几乎每个季度都拿到最高奖励。

  他还买了公司一个传奇代理人的书,按照书中很多方法做,比如如何维护客户关系。

  我们俩基本上一个月见一面,每次见面,他会分享自己所学,我的本子都记了半本了。他和我分析完内部的规则后,我都觉得太牛了。不止看得见的规则,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也知道。

  沪生说,他身边有一些代理人,工作10年了,还没有搞清楚基本法的内容,少赚了很多钱,失去了不少机会。

  我的很多工作和生活的方法,都是和这些朋友交流,不断学习,然后去用的。我自己的一些很好的方法也会和他们分享。

  既然你都付出努力了,何不弄清楚游戏规则,让利益最大化呢?

  游戏规则,本质上也是增长思维,能够让我们持续做出正确的决定。

  做一个有心人,多关心一些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从小,我家就是一个“人场”,很多人来我家里玩,自然聊天的内容很多,知道的信息很多。爸爸的很多机会,都是这么得来的。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朋友聊天,问了他很多问题,他都不知道,我怀疑他是不是做了一个假工作。他只知道他做的那一点,公司的业务、基本架构、配合部门具体做什么都一知半解。

  只有大脑里有了框架,你做事情才能更高效、全面。

  事搞明白,人也要搞明白。

  以前,我知道公司的采购负责人是大老板的老婆,我还知道某个同事和另一个同事曾是男女朋友关系,分手了,闹得很难看。

  你要相信一点,职场从来没什么秘密。弄清楚这些,不仅仅是为了八卦,只是避免踩一些雷区。

  我们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想象的世界。就像小时候,爷爷奶奶让我成为一个医生,觉得家里有人生病可以找人。可是,当发现别人有医生可找,他们没有,又开始抱怨别人找人,不公平。

  很多事情,有既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办事,可规则之外,有人提点几句,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

  跳出小的游戏规则,有大局观。

  很多人,在一个地方久了,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如鱼得水。可是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机会,没有活力。

  待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就拿奇葩说,我特别喜欢的选手姜思达,节目中表现那么好,离开了,还有更大的舞台。

  没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在一亩三分地上作威作福,也没什么意思。

  当一个平台,有上升空间,我们弄清楚游戏规则,快速成长,这是很明智的选择。

  要懂大规则,不要耍小聪明。

  我一个朋友孩子读小学二年级,他们楼上姑娘学习特别好,她奶奶教她,同学向她请教问题,一定要有所保留,免得被人偷学去了。

  而朋友鼓励孩子分享,加深一遍印象,还能维护人际关系。

  朋友说她也不会教孩子做小白兔,该掌握的竞争策略也要懂,但看问题,要从长远看。

  事实上,没有谁是傻子,你要相信身边人的智商。那个女孩,养成了不分享的习惯,以后职场,没有谁愿意和她合作。

  游戏规则,不是简单搞关系,关系搞得再好,没有业绩,没有硬实力,很多地方也是行不通的。

  最后,再说一下,我对抱团的看法,在读书、工作时,我都不是那么合群的人,我有自己的规划。我喜欢规则基础上的合作,大家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喜欢搞人。

  我们要通过对规则的了解,保护自己,做出成绩,给自己留下里程碑事件和作品,这些才能让自己立足,你和某个厉害的人关系好,不如你有东西。

  今日关系好,明天可能不好呢?这也是游戏规则。

  - END -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可看,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富二代到穷沪漂,从背古驰、香奈儿到帆布包,我用行动证明:爱一个人,就是让她自己做选择

  打个喷嚏腰闪了,叫120坐救护车去医院,我太难了

  负债30万,帮男朋友借的,对方消失了,我该怎么办?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