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罗蒂》的影评10篇

  《帕瓦罗蒂》是一部由朗·霍华德执导,卢奇亚诺·帕瓦罗蒂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瓦罗蒂》影评(一):随评 Pavarotti

  八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太清楚究竟帕瓦罗蒂的八卦对于他整一段生命而言,有多么地重要。但人们似乎相信着,这些八卦具备着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帕瓦罗蒂曾经活过。

  诚然,绯闻八卦十分吸引人,也是帕瓦罗蒂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展开他性格描述的好途径。但就私生活角度而言,绯闻八卦反而占据了一个过重的地位。尽管我们看到所有与他相关的女人们都出镜了,但我们对于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几乎一无所知,作为父亲作为一家之长,帕瓦罗蒂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只能从三位女儿的只言片语间去猜测帕瓦罗蒂在家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尤其是绯闻八卦与帕瓦罗蒂本身的成就本没有过多挂钩,只是用来丰满人物形象的情况下,过重的八卦还不如破碎家庭的“哭诉”。如何在工作中抽身陪同孩子的成长,与原配妻子是如何恶化的等等。假如并非客观因素掣肘,而是主观引导,我会比较失望。

  除此之外,比较奇怪的是,采访的几乎是同僚,几乎少有作为朋友、同学这种身份的采访者。算是很大的一个遗憾,离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还是缺失了那么点。 所以至少,我并不认为该纪录片较完整呈现了谁是“帕瓦罗蒂”。

  《帕瓦罗蒂》影评(二):是我永远喜欢的老帕:)

  两个小时,勤勤恳恳(美化)还原了小帕进化成老帕的全过程。除了最美妙的歌声记录外,有几个好玩的地方印象特别深:原来帕瓦罗蒂上台前也会紧张到和同伴念念叨叨,“我觉得我要死了”;在芝加哥演出时在NBC的节目上做过招牌(黑暗料理)意大利面;在小女儿面前彩排,小朋友被明亮充沛的歌声吓得扁扁嘴掉头就走;1986年的北京,在长安街骑自行车那段是真的太可爱啦(以及那个被老帕现场指导唱歌唱劈了的中央音乐学院的男高学生是谁?心疼他一秒哈哈);在罗马三个人临时起意,最后又一起唱了一遍Nessun Dorma,歌声直冲云霄听得人头皮发麻。

  导演最棒的是讲述帕瓦罗蒂起起落落的人生片段时,配的咏叹调都好契合。昂扬得意时是Rigoletto里伯爵开场的美女如云,不被世人理解时是噙着泪在台上唱Pagliacci的粉墨登场,得病之后的舞台放了特别悲悯的Pietà Signore......

  His voice makes my ears and heart vibrate at the same beat. 虽然很多专业人士看不上他的“大白嗓”,作为普通听众的我,却觉得帕瓦罗蒂的声音是地球曾经收到过的,最好的一件礼物。

  (本来只是想发短评啦没想到字数超过了那就放这里吧哈哈)

  《帕瓦罗蒂》影评(三):女人们都喜欢大的男人

  19 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去圣保罗出差的飞机上,行程是这样的:从上海飞到芝加哥,从芝加哥飞到圣保罗,不算提前去机场,中间转机、候机,光是在空中时间都快 30 小时了,全程要挤在蜷不开腿的经济舱座位。

  坐左边的“白皮”小伙子啤酒一罐一罐地喝,越喝越 high,我哪能示弱,红酒一杯一杯地要,喝得舌头发涩,浑身发冷。忘记了吃了几顿难吃的美式快餐,喝了几杯酒,一路上我,有觉睡不着,有屁不敢放,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右边和前面的各位都在用座位前的屏幕看《超凡蜘蛛侠》、《阿拉丁》一类的电影消磨时光,左边这位竟然在看一部关于 Elizabeth Holmes 的纪录片,这是在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深刻吗?累不累、醉不醉?我打开屏幕,选择了一部《帕瓦罗蒂》。

  我的思绪回到了 20 年前,我在上小学,在家乡一发小的安利下,开始接触到足球。那时候世界上最火的联赛并不是速度感极强的英超、也不是每每上演国家德比、梅罗二人转的西甲,而是意大利甲级联赛,那时候的意甲有“小世界杯”的美称,罗纳尔多、巴蒂斯图塔、巴乔、舍甫琴科等等球星都汇聚在这里。

  除了足球,发小还安利给我另外两样意大利的好东西:模特表演和帕瓦罗蒂。据他的经验来说,你要是期待一场泳装走秀的话,说明你还是太年轻,因为穿着比基尼的模特该盖着的地方都盖着呢,而夏装走秀才是能开拓我们见识的演出。为了能增长自己见识,我们甚至干过在 98 世界杯决赛的夜里,放着足球比赛不看,转台去看模特表演这种事情。世界杯期间,报纸上有幅令我印象深刻的漫画,法国男人要看足球不要看裸体的女友,它强烈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多巴胺和荷尔蒙,让我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每天生活在酒池肉林的欧洲男人们是多么的麻木不仁。

  至于,帕瓦罗蒂,发小是这样介绍给我的: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以及其他两个瘦的,牛逼至极,高音唱得世界前三!现在想想,如果在我小时候,能唱海豚音的维塔斯已经出道的话,我可以问他一句:你说维塔斯应该排在第几名?

  《帕瓦罗蒂》影评(四):字数过多,短评转影评!

  最喜欢都灵冬奥会版本的《今夜无人入眠》! 提到意大利,脑子中有这些词浮现,完美的曲线设计,自行车,法拉利,托纳多雷回家三部曲,教父,黑手党,歌剧,帕瓦罗蒂……对!帕瓦罗蒂! 九个高音C,让你的耳膜能与其一起振动,感受他的情绪传递!感受男高音,歌剧,咏叹调的魅力! 特别喜欢他的微笑,总是能给人传递一种非常好的情绪,一种美好的阳光感! 整个纪录片比较喜欢他在伦敦义演之后的时光,开始把美声唱法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更喜欢他对慈善的热诚!听过这么多遍《萨拉热窝小姐》,才知道了背后的故事! 这个纪录片,整体有些流水账,侧重点一般化!算是一个比较中立的采访记录传记这样吧。引用的一些帕瓦罗蒂的肖像照真不错,很有学习的价值! PS:只是喜欢古典音乐。歌剧.交响乐这些也是喜欢一些片段而已,没有什么研究!日常喜好之一罢了! 分享一个比较喜爱的《今夜无人入眠》版本: http://music.163.com/song/20948039/?userid=439899294(来自@网易云音乐)

  还有两张肖像照,完美的光比!相对喜欢的肖像照之一相对喜欢的肖像照之二

  《帕瓦罗蒂》影评(五):High C 之王

  也许有人觉得作为纪录片,本片是不完整的。本片没有提到帕瓦罗蒂因为太多次取消演出,让世界几大歌剧院(包括伦敦的科文特花园)十分头疼。在他取消了41场原定演出其中的26场后,美国三大歌剧院之一的芝加哥歌剧院干脆就不和他合作了。本片也没有提到帕瓦罗蒂记词能力真的很差,甚至连自己唱过无数次的咏叹调都记不住词。在那个没有提词器的年代,有一次和大指挥家乔治·索尔蒂合作威尔第的《奥赛罗》演出中,居然坐在一把巨大的高椅子上,下面有个人肉提词器举着歌词板。

  但是!很大的但是!

  对于一个为歌剧在世界大范围的传播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对于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尽心尽力在全世界做慈善的人,这些争议又算得了什么的,瑕不掩瑜。

  本片我觉得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1990年世界三大男高在罗马那场世纪性的演出!之前也看过很多次录像,但本片三人对此的评论更是有趣。原本以为像多明哥、卡雷拉斯、帕瓦罗蒂三个男高聚一起必然是彗星撞地球,火光四射的场面,没想到他们回忆说排练时半点争执都没有,一片融洽,而且仿佛心有灵犀,你唱这儿我唱那儿分得轻松愉快!这恐怕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吧!然而真正上台演唱的时候,有趣的事儿就来了,三个差不多年过半百的人居然像男孩子一般起了攀比之心,你唱一段唱得好,我唱一段要比你更出彩,然后三人笑着,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放各种大招!真是太酣畅淋漓了!我觉得光是为了这一段,就值得看这本纪录片。

  当然,出现在片中的大腕让人目不暇接。除了前面说到的多明哥、卡雷拉斯以外,还有戴安娜王妃、Bono、祖宾·梅塔、安南、曼德拉、恩里科·卡鲁索,连我国出产的郎朗也评论了一下帕瓦罗蒂对中国人认识歌剧的影响。中间还有一段帕瓦罗蒂来北京演出,那么大的身躯骑着小小的自行车从 天-安-门前进过,实在是极富喜感。

  本片比较可惜的地方就是可能预算不够,用到的演唱片段都非常短(且高损,没办法)。且采访对象不够丰富,问的问题挖掘也不够深度。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和 Ken Burns 导演的音乐纪录片作对比,Ken Burns的一系列纪录片在挖掘人性、社会度上都很经典。

  最后列一下出现在本片的演唱选段:

  - 普契尼:《图兰朵》 /第3幕 - Nessun dorma

  - 柯蒂斯:Voce 'e notte

  - 多尼采蒂:《团队的女儿》/第1幕 - "Pour mon âme quel destin"

  - 多尼采蒂:《爱情灵药》/第2幕 - "Una furtiva lagrima"

  - 威尔第:《阿依达》/第1幕-“ Celeste Aida”

  - 多尼采蒂:Me voglio fa' 'na casa

  - 威尔第:《弄臣》 /第1幕 - "Questa o quella"

  - 威尔第:《弄臣》 /第3幕 - "女人善变"

  - 普契尼:《波西米亚人》/第1幕 - “ O soave fanciulla”

  - 普契尼:《托斯卡》/第3幕 - “ E lucevan le stelle”

  - 莱翁卡瓦洛:《丑角》 /第1幕 - "Vesti la giubba"

  - Lama: Silenzio cantatore

  - Tosti:'A vucchella

  - 威尔第:《茶花女》 /第1幕 - “ Libiamo ne'lieti calici”

  - 《我的太阳》

  - 普契尼:《玛侬·莱斯科》/第1幕 - "Donna non vidi mai"

  - Miss Sarajevo,和Bono合作

  - 斯特拉代拉:Pietà, Signore

  - 舒伯特:《圣母颂》

  《帕瓦罗蒂》影评(六):《帕瓦罗蒂》:神和他的时代

  1951年,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的传记电影《伟大的卡鲁索》全球上映。不久后,在意大利的摩德纳,一名业余男高音兼面包师的儿子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深受鼓舞,下定决心要成为像卡鲁索那样的一个伟大的歌唱家,之后,他成为当地学校的一名音乐老师,并且同自己的父亲一起成为当地合唱团的一员。再后来,这个年轻人逐渐崭露头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媒体给他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外号“High C之王”,他的名字,就是鲁契亚诺.帕瓦罗蒂。

  文章开头提到的卡鲁索与帕瓦罗蒂之间的关系颇有些传奇色彩,但对于传奇人物来说,人们通常不介意为他加上一些更加传奇的色彩,就比如许多年来网络上一直流传的关于帕瓦罗蒂并不认识乐谱的传说。实际上,帕瓦罗蒂年轻时当过一段时间的音乐老师,一个音乐老师又怎么会不识谱呢?事情的真相是,帕瓦罗蒂只是不太认识交响乐的总谱而已。2007年,帕瓦罗蒂因病逝世,但有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却一直没有出现,终于,在今年有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那就是由朗霍华德执导的纪录片《帕瓦罗蒂》。

  如果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帕瓦罗蒂》这部纪录片并不怎么精彩,几乎全是用过去录像的拼接和名人采访去串起了帕瓦罗蒂的一生,但对于喜欢帕瓦罗蒂或者是爱好音乐、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笔无比珍贵的宝藏。在接近两个小时的片场中,我们能够看到无数的珍贵照片和录像带,去了解到一个伟大的歌唱家是如何热爱生活并且影响世界的。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知道帕瓦罗蒂的成功来自于他那天生的好嗓子,说他是“被上帝吻过的嗓子”一点儿也不为过,但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并不是仅仅靠天赋就能实现的,他在上台前也会紧张、也会害怕,这位神仙一般的歌唱家也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而这也使得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起来。

  虽然这部纪录片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但跟随着旧影像的脚步观察大师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仍然是非常有乐趣的事。我们或许听说过许多大明星在台上和台下是两种风格,有可能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热情似火,回到台下就谁也不见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但帕瓦罗蒂并没有,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能够看到,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开放,时刻不忘用自己的开朗情绪去感染身边的其他人,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做他的朋友,一定会很开心吧。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出现了一些帕瓦罗蒂在1986年来华时的珍贵影像资料,画面中,体型肥硕的大师在长安街上骑着单车,逍遥自在的像个孩子,而这个胖子给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带来了艺术的新风,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朗朗所说的那样:“他为中国观众指了初窥歌剧门道一条明路。”

  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但竟然也有高潮部分,而这高潮部分就是1990年由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联合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所举办的“三大男高音”演唱会。语言是有国界的,但声音却是无国界的,看着当时的影像,不但画面中的观众激动不已,坐在屏幕前的我也心潮澎湃,不管能不能听懂唱的什么,单是三人那近乎于完美的嗓音和无与伦比的表达力就足以感染每一个有着基本欣赏能力的观众,那种强烈的、炙热的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只要听到,就会被感动到。

  在片中,多明戈和卡雷拉斯都出镜接受了采访,看着他们二人我不禁感到有些唏嘘,曾经在那个夜晚风光无限的大师们如今都已容颜衰老、白发苍苍,而唯有帕瓦罗蒂,却因为过早的离开这个世界而永远保持着那年轻的模样,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在我看来,帕瓦罗蒂就是我们人类之中的神,之所以称他为神,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嗓音这个“神力”,更在于他用这“神力”造福了全人类,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地推广美声,积极的推动美声与流行音乐的结合,让美声成为被更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同时他将自己的声音所换来的巨大收益贡献于人类的幸福事业中,时至今日,他所建立的慈善机构仍然在救助着全世界各个战乱地区的孩子们。这,就是真正的神。

  最后,我想说说帕瓦罗蒂对我的影响。小时候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满脸胡子的大胖子,但我对他和美声唱法都毫不了解,初中毕业时,不学无术的我为了能够有大学可上,便选择了艺术生的道路,进了我们当地的一所艺术高中,在这里,我终于第一次接触到了美声唱法,也开始对帕瓦罗蒂慢慢熟悉,彼时的MP3还是个新鲜货,人们最普遍的听音乐介质便是CD机,我那厚厚的CD盒里只有两种风格的CD,一种是摇滚,一种是美声,而在美声的分类中,帕瓦罗蒂的碟占了一大半,他的声音陪我走过了高中三年,虽然我听不懂意大利语,但还是那句话,“语言有国界,声音无国界”,他的歌声仍然能够打动我,就像我第一次听他唱的《卡鲁索》时,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情感,从而泪流满面。

  而帕瓦罗蒂对我更重要的影响,则是让我走上了写作这条路(虽然我写的东西大多不堪入目,但也妄称自己是在写作吧)。2007年9月6日,正在家中等待踏进大学生活的我突然从电视上看到了帕瓦罗蒂去世的消息,毫不夸张的说,当时我整个人都震惊了,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犹如天神一般的大师会突然离世。由于当时家里没有电脑,我便跑到网吧,在当时的主流社交平台——QQ空间上写下了我个人对于帕瓦罗蒂离世的哀思,这也是我第一次决定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当然,这个有些“中二”的举动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价,有不少好友包括亲戚都对我这篇文章冷嘲热讽,因为他们并不理解我的感受,觉得死的是个跟你毫不相干的人你有什么好激动的,这导致我在一怒之下删掉了那篇文章,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去迎合谁,总有人会和我一样有共鸣,这才坚持写了下来,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如果没有帕瓦罗蒂,我不一定会走上用文字表达内心感受这条路,也不会因此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感谢他。

  时至今日,我仍然忘不了一个画面,那就是当帕瓦罗蒂的灵柩被抬出教堂时,大街上站满了前来哀悼的人,意大利空军的飞机也在此时拉着彩烟从上空飞过,极尽哀荣。我想,这也许就是人们对“神”的最高礼遇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