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梦人生》是一本由[德] 玛丽安娜·莱基 Mariana Lek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梦人生》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岛上㺢㹢狓”
又一本《岛上书店》或是《一个人的朝圣》类的、充满了某种模棱两可的“人生信息”的“治愈”之作。
大概因为其中的一些死亡和疑似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以及“梦到㺢㹢狓就会有人死掉”的年长女性的形象,作为故事背景的村落非常微弱地让人想到马孔多——不过相似度也就到此为止了。和类似主题的畅销书一样,主人公(们)缓慢地过着某种习以为常的日子,隔三差五冒出几句homespun哲学——有时候来自基督教,有时候来自对西方人来说有异国情趣的日本禅宗。日子过得像某种慢性疼痛症状,大家都有种得过且过的感觉,不表白、不离婚、不前进、不后退,最不招人喜欢的人身上最后也能找出亮点,多么积极向上。
个人觉得是味同嚼蜡的一本书,相同的意象重复来重复去,情节发展非常可预期,文笔很Paulo Coelho——换句话说,就是把鸡汤放在羽衣甘蓝沙拉的盒子里。
《奇梦人生》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人生啊,本就是一场梦
感谢【豆瓣鉴书团】,最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
从“读感”来讲,书做得很棒,轻、软,几乎可以做到整本摊平,纸页颜色刚刚好,舒服。
很少有拿到新书马上打开来看的经历,正如买了新衣服总要挂个几天,培养好了感情再开始。这回忽然打开来就读了,形成了完整的阅读体验,带来酣畅做完一场梦的美感。
翻译很棒,精细准确,没有另外一种语言方式的生涩,带入感很强。前后那些突如其来的重复句子和段落,造成了有趣的节奏。一些内容写得反复、繁复、层叠的部分,译得也挺好。有些俗语、古诗,放上了中文成语,有点怪怪的,不过这也是一种选择,我乐于看到译者有自己的想法。总体说来,行文这么好读,翻译有很大的功劳。
书的标题和推介语都在描述塞尔玛梦中的㺢㹢狓,而故事结束了,留下的影像并不是这只动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感情才是作者眼中的对象。
人物其实不多,事件好像也没写什么,比如环游世界的父亲,钱从哪儿来啊……跑题了。重要的事发生的时候总有缺失的块面,作者的简炼处理让几年、十几年在几行中就过去了。配镜师傅无处不在,每天都和我们见面,却不知那成堆的信是什么时候写的。一句话的功夫,日本奔来的人就出现了。有些事永远也没法明白了,我们认识帕尔姆和玛莉丝一辈子,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是这样和那样;玛莉丝从头到尾怼了所有人,也不能阻挡大家看住她避免自杀。然而有些描写事无巨细,塞尔玛房间的布置,紫罗兰含片和青苹果挂饰,无数真切的细节让人明明白白地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小镇上的日子好像一成不变,每个人都是顽固的自己。然而,梦中的㺢㹢狓带来的死亡、日本来的僧侣情人、活到天长地久的大灰狗,还有不断掉下来的“测谎装饰”,迷信吗?夸张吗?奇幻吗?大家都只是在生活,只是在认真地努力地去生活而已。故事结束,书本关合,好像从另一个世界醒转,回头想想,谁的人生又不是一场梦?
《奇梦人生》读后感(三):凝视生死之间的时时刻刻——
一只名字难以拼读的梦兽,一处平淡温情的乡野,二者的结合过于柔情而失于深刻。
本应是一个死亡的诅咒,引发人群的惶恐与焦虑的奔跑,结果大家对抗的方式是时不时的反思和漫长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光与影交错的绮丽,而是碎花和流水的庸常。哪怕是描述㺢㹢狓时,也带着童话作家一般柔和的笔触,以防人们把它当作是什么穷凶恶极的怪物一般。压背鬼这只小妖并不是压垮她的稻草,而是提醒她坦白的痛苦的外化,就像阿拉斯加一样。包括翻译出来的句子,也是长于晓畅而失于精致。
仅仅作为契机的兽的诅咒很快就退场了,书中大部分的篇幅与它无关,徐徐展开的是邻里和亲人的关系。有人做着其实无意义的努力在规避着死亡的风险,有人顽强地保卫和教育着自己的儿孙,有人纠结于没有说出口的半生的爱恋。当危机解除之后,想要得到纯粹的喜乐是一种奢望,因为还要面对水管破裂和水电费。
作者擅长的就是用细节描摹此生的光阴。也可以说是擅长“凝视”。比如配镜师傅脑海里的声音:当心中出现“别说了”三个字的时候,万物凋零,生命枯萎,配镜师傅变得瑟缩,世界也开始坍塌。语言的魔咒从自身指向自身。比如“我”在夜晚,无穷无尽的仿佛不会终结的夜晚,放任知觉与周围产生联结。打断自己在夜间的生长,凝视阿拉斯加的生长。凝视的本质是付出,是只有付出自己的灵魂的片刻方能感知到的静默中的流动。比如“我决定要嫁给马丁”,是因为他能免除“我”直视世界运转的痛苦。虽然终将独自凝视,但是孤独难解。越是敏锐的人越能感知到。比如塞尔玛在海因里希的抚摸下纯粹的颤抖,终将离开人世的通灵者的失去了空间的颤抖。
诚如“牧场,牧场”里所言,死亡当然是人生的一部分。㺢㹢狓也像是教母,看似敲打着死亡的钟声,其实是催促着你审视当下的时时刻刻。而有那么一些时刻,你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反复地凝视着。在命运的牵引下你望向它,往后余生都在重温。出走的父亲加快了脚步,流逝的时光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凝视。
《奇梦人生》读后感(四):余像(还未写完,快下班了,先存个档)
奇梦人生是一本想象力丰富但也不乏温情的小说,读来的感觉很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虽然充斥着死亡,巫女这些元素,但是多了一些柔情,里面的男性角色也都是温柔的,不论是马丁,配镜师傅还是一开始很凶的马丁父亲,实际上都是些温柔的人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很吸引我的点是——没有年龄感,不同年龄的人物之间的交往过于自然,像我至少读了50页才确定了赛尔玛是主角的奶奶。大概在阅读进度80%,在路易莎写给弗雷德里克的信里谈到“Okapia的身体各部分都不一样,像是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是组合在一起就美的不可思议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原来整本书的风格都笼罩在两种主题下方——Okapia与余像,不论是不同年龄与性格的村民相互交往,还是性格不同而且时差巨大的弗雷德里克与路易莎的爱情,都给人一种Okapia,不和谐者组合在一起很和谐这样一种感觉,而余像,从序幕开始,贯穿了人物的生死爱很与相遇别离。 “在余像中,所有原本明亮的东西,如今变得暗淡,而所有原本暗淡的东西,如今格外明亮.... 而如果你长久凝视的东西特别重要,甚至能在反掌之间改写一生,那么他的余像将会周而复始,永不消失”
这本书探讨的最为高深的一个哲学问题应该是对那句“如果看着某样东西,他可能会从视野中消失;如果不试图去看,它就不会消失。”话的探讨了,配镜师傅在赛尔玛去世之后终于想到了这句话的含义,“观看就意味着区别,不试图去看,就是不试图去区分,如果不试图把身边的一样东西和其他东西区分开来,那这样东西就不会消失,因为他和其他的东西是一体的,没有被肉眼分离出来”。
但是我可能太出戏了,在一见到这句话脑子里就冒出了《宇宙的尺度》里的科学解释:眼球厚壁组织发育出三种视锥细胞和一种视杆细胞。三种视锥细胞对红绿蓝色频段光最敏感;视杆细胞敏感的多,擅长感知速度极快、幅度极小的运动,但他们只在光线昏暗时发挥作用。你的眼睛里大约有600万个视锥细胞密集分布在视网膜病中部(瞳孔和晶状体正后方),围绕在视锥细胞周围的视杆细胞多达1亿个——就像靶子周围的环。 当你仰望星空时,你眼角的余光或许会瞟到一颗闪烁的星星,可是当你定睛去看时,她却消失了。这是因为极其微弱的星光击中了“靶子”边缘,激活了视杆细胞。但是调用敏感度较低的视锥细胞去看的时候,它的亮度又太低,不足以被眼睛捕捉到。 与看星星相反的是,在充足的光线下,若是想分辨颜色或看清事物的细节,就得直视物体,让其投射到视锥细胞的范围内。
作者真的很会写,整个故事进行的节奏掌握的非常妙,尤其是赛尔玛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她问配镜师傅的那些画册名字(还未写完,快下班了,先存个档)
《奇梦人生》读后感(五):㺢㹢狓带领我们找到爱
情节透露多,请慎点。
每当奶奶梦见㺢㹢狓,就会有人要死去。㺢㹢狓是死神的象征吗?是从阎王殿里勾人性命的无常吗?
㺢㹢狓,由斑马的小腿、貘的屁股、形似长颈鹿的铁锈色身躯、狍子眼睛和老鼠耳朵组装而成。我是路易莎,住在很小的村庄,虽然父亲总在外旅行,母亲也总有心事,对我爱答不理,但这儿一直陪伴、守护我的人,他们是会预言的奶奶塞尔玛、长情、勤恳工作的配镜师傅、迷信可爱的姑奶奶艾斯贝特、讲解《圣经》的帕尔姆、伤心女人玛莉丝,他们像是㺢㹢狓的不同部分,共同为我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我有个青梅竹马——马丁,他热爱举重,时常给我举高高,会帮我消灭玛莉丝给的土豆泥,尽管方法很糟糕,搞得全身脏兮兮,免不了被暴躁的酗酒老爸教训一顿;他会抱住我的头,不让我看见被残忍打死的小鸟;他还会倚在火车门边闭眼默背上学路上的景物,背得那么精准,不妙的是那扇火车门意外地开了,奶奶的预言应验了,尽管迟到了5小时。
马丁走了以后,我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昏睡三天三夜,奶奶一直抱着我,不管睡着的我是多么沉重,即使差点掉进脆弱的地板里,也从未把我放下。自那以后好久,我对火车有阴影,配镜师傅载我去上学,他说当我面对重达180公斤、无法解答的问题时,记得想想他和奶奶,因为我是他们的唯一,在无助时,不要忘记还有他们的陪伴和鼓励。
过了12年,我遇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僧人,既懦弱又勇敢,第一次见面问人要电话,第一次打电话就要远在日本的他远赴我的家乡,但他竟同意了。为了给他留下好印象,我给亲人、邻居都提了建议,但一个也没奏效,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梦一般的缥缈,当我思考爱情与距离的关系时,他说我们不适合在一起,他要所有的东西各在其位,所以我要失恋了,又像马丁走时躲进奶奶的怀抱,姑奶奶给我支招,用五花八门的东西治愈情商,她第二天本来要购物的,谁知她的清单上尽是那些良方,她只顾惦记我也没注意周围的车。我很自责,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了有的东西无法强求,一旦我贪婪地伸出手,总有珍视的东西要失去。
忘记说了,配镜师傅是我祖父的朋友,他暗恋着奶奶,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好几次以为他要脱口而出,但总能有事儿阻碍他的告白。其实奶奶也知道,她不愿面对这一情感,仿佛说完后就会破坏当下的美好。其实他日日夜夜的陪伴与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当奶奶弥留之际,我静静地聆听配镜师傅情书里压抑的可贵爱情。
奶奶说是我创造了她的世界,我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是我的所有,我拥有他们的宝贵的爱。就像配镜师傅领悟的那样“如果区分某样东西,它可能会从视野中消失。如果不试图去区分,它就不会消失。”生命有限,我所爱的人会离开,会带走一部分,但他们的爱永恒,能化解一切,给予我温暖、希望和前行的动力。我将在他们的鼓励中独自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㺢㹢狓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生物,它的出现是痛苦与美好的相伴相随,它有悲伤的色彩,也有和善的一面,指引我成长,指引我去广阔无垠的地方探寻,指引我找到自己。
:非常温情治愈的小说,读来感动,之前听毕飞宇在讲座中说读文学作品时要有一颗极度柔软的心,要让作家从你的心口上踩过。我被踩中了,还不止一次。
《奇梦人生》读后感(六):【豆瓣荐书团】奇梦人生:向死而生
《奇梦人生》如果看着某样东西,它可能会从视野中消失;如果不试图去看,它就不会消失。这是一本很有爱的书,爱的背后讲的却是死亡——面对死亡五花八门的方式,基督徒如何面对生死,佛教徒如何面对生死,有信仰的人如何面对生死,只有爱的人如何面对生死。作者以十分温暖的方式试图对我们说:“快想想吧,如何面对死,决定了你如何对待生。”
《奇梦人生》中的奶奶每梦见一次霍加狓,生活中便会有一人遭遇死亡。这一天,当她再次梦见霍加狓,镇上的人不得不再次惦记起“自己在未来24小时可能会死去”这件事。每个人都经历一场死亡的威胁,如何看待死亡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
有趣的是,一名邮差因为害怕意外和灾难降临在自己头上,索性哪里都不去,就坐在家里,最终因为坐太久,血液不流通——死了。对死亡的想象比死亡本身更让人寝食难安。这是在暗示平日里没有多多思考死亡的我们?我们在跑入生活之前,好好思考过死亡这件事情吗?一件事情想不通就会一直折磨你,即便这次躲过了,下次还会以别的方式卷土重来。对于恐惧的事情,勇者往往选择一次性战胜它。所以细细品味,这种“由于害怕没命而没命了”的情节反而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害怕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死亡,而不是那个来串门的真正的死亡。
我们潜意识里总以为,“死亡”这么严肃的事情一定是你准备好了它才来?我们总以为所谓“死亡”,就是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衰老、腐朽,然后再倒下,被生命抛弃。不,仔细想想,世上哪一桩死亡或者死亡的预告不是突如其来?这样想会让我们活着的时候舒适一些,不那么紧张,但这样想也会让我们麻痹,忘了世上竟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死亡毫无征兆就来了,我们该害怕吗?如果总是害怕这样的死亡,活着本身就太恐惧了,以至于所有的思考和未来,在这样的死亡面前都失去了任何意义。
不要抱怨死亡不给我们时间准备,要知道,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就是死亡给的准备时间。
到底该怎么办?我们生命里都缺少的那节“死亡课”该怎么教?
首先,请问自己:如果今天结束那刻就死,你会不会在意?
我吗?我当然在意,至少现在的我是在意的,因为未来五年我给自己安排好了生活。但是,我曾经历过不那么在意的时候,我知道那种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问你“今天结束就死,你OK吗”却无法激起我内心任何反应的感受,既没有激起忧虑,也没有激起欲望。死亡像个老套的笑话一样枯燥无味。所以我深知“恐惧”的力量——如果我们对死亡连最起码的恐惧都没有,日常的生活就是墨守成规、沉闷乏味,日子无非一天接一天过去,没有欢乐,也没有目的。这不该是面对死亡的态度。同样的道理,过于恐惧死亡,以至于“由于害怕没命最终没命了”也不对。
这几年下来,我发现和死亡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把它当成你的老友、挚友。你们不一定每天见面、说个不停,但总会隔一段时间就联系,问问对方过得好吗,对生活有什么新的感悟吗,需要彼此的精神力量支撑吗,能解开一些心结吗。相聚聊天过后,你继续过你的生活,死亡先退回去以别样的方式守护着你,直到你在生命尽头与死亡相遇,也不过“老友重逢”而已。
那么,像书中写的,躲过暂时的死亡之后呢?一切恢复如旧了吗?又可以肆无忌惮、马马虎虎面对人生了?这是如何面对生的问题。有死亡关照的人生跟没有死亡关照的人生,一定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果你觉得,没有什么比等待死亡更痛苦,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感受到死亡之后、身为生者所感受到的空虚。
其实每样东西都始于死亡。以前我也不懂,有一天我忽然懂了——创造始于死亡。诞生意味着开始,大家都这样认为,但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片面。没错,诞生当然是开始,但死亡带来新的创造,生命只是习惯于很多种伪装,如果看到本质,仍然能发现生和死都源于永恒。因此所有事情都应该被接受,倘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发现一种美妙的精神上的安宁,然后以内心的绝对宁静接受所有的事情,理解所有的事情,回应所有的事情——这是面对死亡的平静的心态。
读书真的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不是阅读这本《奇梦人生》,我怎能能有机会知道这世上有种动物叫“霍加狓”?为此,我还特意去搜了一些关于霍加狓的信息,在看到图片的一瞬间,第一反应:惊讶——怎么会有长成这样的动物真实存在。紧接着就是感到孤单,霍加狓拥有这样的形象、数量那么少,一定很孤单吧?它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过着怎样的一生、经历何种生死,快乐吗?有痛苦吗?会爱吗?能排解危险吗?......这些想象扑面而来,紧接着,我感受到:人们这种种想象的本身难道不正代表了对于死亡的想象力吗?人这一生,即便幸运一点可以推迟到后半段,也会逐渐接触死亡,许多人会在我们周围丧生,我见到五花八门的各种死亡,有的时候,我都惊愕于毁灭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因为死亡也像生命一样具有想象力。我们能对死亡做的最确切的准备是什么?难道不是爱吗?
书里说:“当你接近爱情和死亡时,你会把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放在平行的位置上,你能从这两个世界学到很多东西。”我很爱读书,可有趣的是,这世界教会我慢慢长大的,是爱情和死亡。
《奇梦人生》也写到很多爱情,分居的父母的爱情,女主与僧人的爱情,最喜欢的还是配镜师傅和奶奶的爱情。苦恋奶奶几十年的配镜师傅在表白与不表白之间来回纠结,这其中还要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就像他自己想的:“虽然不表白可能会让你错过某些美好,但是不表白也会让你避开某些灾难,到头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欢这种年龄隐忍的爱,“如果有个人能帮助你免除直视世界运转的痛苦,那他肯定值得你托付一生。”对奶奶而言,配镜师傅就是帮她免除直视世界痛苦的人,对酗酒的人而言,基督上帝是帮他免除直视世界痛苦的人,对女主而言,爱情或信仰是帮她免除直视世界痛苦的人。总之,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并且在你离开人世前,可以放心对他说:“嗨,你能帮我一下吗?帮我离开这个世界。”这一生,也算值得。
附配镜师傅给塞尔玛写的情书,或称“未寄出的表白信”,真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情书。
亲爱的塞尔玛,有件事,我几十年来一直想向你亲爱的塞尔玛,咱俩这么多年的老朋友,我以下要说的话肯定会让你感到很假 很古怪 很不寻常 很莫名其妙 很意外 很惊讶 很假亲爱的塞尔玛,英格和迪特尔结婚了,借此机会,我也想对你亲爱的塞尔玛,你肯定会觉得好笑,不过亲爱的塞尔玛,你烤的苹果蛋糕还是那么无与伦比。对了,说到无与伦比的话,其实你自己也亲爱的塞尔玛,我们前不久一起喝酒的时候,你曾经说过,今晚月亮真圆,真美。说到圆和美的话,其实你也亲爱的塞尔玛,卡尔病倒这件事让我感同身受,尽管我之前没有明讲。这让我清楚地感觉到,人生在世一切是多么的短暂而有限。所以,我想尽快向你亲爱的塞尔玛,你之前问我,为什么老不说话,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亲爱的塞尔玛,圣诞节到了,没下雪,你很不喜欢。对了,说到喜欢的话,你亲爱的塞尔玛,就算不用借助什么机会最亲爱的亲爱的塞尔玛,和你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这次的“咱们小村会更美”比赛的冠军肯定是属于我们的。单单是凭借你的美貌,我们就可以把第一名收入囊中亲爱的塞尔玛,我觉得,我们肯定拿不到这次的“咱们小村会更美”比赛的冠军。我们村子不可能变得更美了。因为,有你在,它已经美得无可挑亲爱的塞尔玛,圣诞节又到了。我坐着,眺望窗外的白雪,在想它什么时候才会融化。对了,说到融化亲爱的塞尔玛,圣诞节到了,又该是互赠礼物的时候了。对了,提到礼物,我很久以前就想把自己亲爱的塞尔玛,今天我想跟你说件特别的事亲爱的塞尔玛,顺便一提,我一直以来都想对你亲爱的塞尔玛,圣诞节又到了亲爱的塞尔玛真见鬼亲爱的塞尔玛,上次我们和马丁与路易莎去游泳的时候,阳光下,池水的湛蓝就好比你眼亲爱的塞尔玛,谢谢你给我的整治土拨鼠挖出的土丘的建议。说到土丘的话,就会想到山。说到山的话,我再也不能把我对你的感觉藏在山后亲爱的塞尔玛,提到爱《奇梦人生》读后感(七):我在梦中接受了㺢㹢狓的采访
㺢㹢狓(以下简称“狓”):很高兴你能接受我的采访——要知道,自从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少有人愿意在梦中与我相见了。
我:可不是吗?一位可以预见死亡的老妇人,每当她梦见一只㺢㹢狓,第二天就会有人死于非命。
狓:其实,我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对了,我的名字着实有些生僻,你就叫我狓狓好了),就是长相有点怪异罢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色,在常人看来,不都有点奇怪吗?莱基女士这样描述我的外貌,我觉得写得很到位:
㺢㹢狓是一种不合情理的动物,甚至比死亡更不合理。它是名副其实的四不像,由斑马的小腿、貘的屁股、形似长颈鹿的铁锈色身躯、狍子眼睛和老鼠耳朵组装而成。我:我查过资料,你是一种很温柔的动物,素食主义者,是长颈鹿唯一的近亲。有点轻微社恐,喜欢独来独往。有一点让我尤其惊讶:你每天只用睡五分钟——是为了避免有更多的机会去造访别人的梦境,为他人带来烦扰和不安吗?
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狓:打住打住,你倒探究起我的身世来了。今天是我来采访你,不是你采访我。你是不是睡迷糊了?
我:毕竟是你第一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狓:嘿,我在《毒木圣经》里就客串过一回了……
毒木圣经8.6[美] 芭芭拉·金索沃 / 2017 /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我:言归正传,说说你想问些什么吧。
狓:在做这本《奇梦人生》之前,你对我了解多少?
我:说实话,我对你既不知根,也不知底——可能我对独角兽的了解比对你的了解还多得多。你的英文名我倒是经常耳闻:《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老师网名就是okapi;台湾最大的网络书店博客来有一个编辑室也叫okapi(网址是:https://okapi.books.com.tw/),时不时从这里看到一些好书推荐。
狓:既然你对我一无所知,当初是怎么想到把以我为“主角”的这本书引进到中国的呢?
我:2017年12月的一天,我收到了版代发来的书讯。书名是直译,并没有太吸引我,我只是习惯性地打开邮件,浏览了一下内容简介,马上就被抓住了。然后在德国亚马逊里查看本书评论和排名——好家伙,总榜第43位,几乎全是五星评论!Goodreads上的评分是不可思议的4.45。我也通过Google翻译了解它的德文版文案,发现它获评当年全德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现象级畅销书《岛上书店》也是全美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我挺相信独立书商的眼光的。评论界也是一水儿的好评,包括萨弗兰斯基、海登莱希这些我熟悉的名字。
狓:所以,你立马就报价了?
我:书里有一个金句:“你并非总有机会选择你的冒险,哪怕它们早就已经命中注定。”我有机会冒险,但我还是稳妥起见,先把书稿要来看看吧。好事多磨,我一共发了三封邮件,才顺利拿到书稿——第一封邮件发给了版代群发书讯的“机器”邮箱,无人回应;第二封邮件发给了负责本书的agent,结果她休假了,要第二天才回;急不可耐的我马上把邮件发给她的助手和紧急联络人,可我苦等了四天才收到回复。周三收到书讯,下一周周一才收到书稿。德文原稿我是没法读的,我只读了序幕和第一章的英译,就认准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书。这时我再去看它的亚马逊排名,竟然飙升到了总榜第3位。事不宜迟,我得出手了。从收到书讯到决定报价,只用了七天时间,五个工作日。
狓:版权很顺利就拿下来了吧?
我:说顺利也顺利,说坎坷也坎坷。因为赶上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期,外方赶着休假,将报价的截止日期定在了五天之后的中午12点(中间还隔着一个双休日)。只报一次价,一轮定胜负。是否有出版社参与本书竞价,我并不知情;如果外方能稍微延长一点时间给各出版方考虑,我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因为不久以后——据我事后得知——我另一位编辑朋友去询问版权时,我已经拿到了。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可是又不敢放手一搏,就这样纠结了好几天,直到最后期限之前10分钟,终于鼓足勇气回了邮件,略微提高了一点报价,以示我的诚意。为了这本书,我做出了我编辑生涯以来最高的一次报价。过了两天,急着休假的外方回信接受了我的报价——也许,我并没有遇到竞争对手。
狓:版权拿下来了,说说你怎么寻找译者的吧。
我:我几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阿密。我和他相识于豆瓣,为他的文学素养、语言素养所折服,而这本书恰好又是德文小说,请他翻译挺对路的。我和他并不是简单的网友——世界这么大,偏偏让我在2015年8月末晚间的一趟北京地铁上遇到了实体的他,我从BIBF归来,他刚从一场歌德学院(或者塞万提斯学院,我记不清了)的读书活动归来。我把书稿发给他,他读了,也乐于接受这次翻译邀约。这本书的译者来得如此顺利,一击中的,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百转千回的剧情。
狓:如何评价他的译文?
我:译得不错。你丝毫看不出来这是一位90后年轻译者的翻译处女作。我的同事在拿到书后,只读了序幕的两页(编辑朋友把这篇序幕比作辛波斯卡的一首诗,实在是极大的赞美了),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她恰巧看到了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问我:“这本书的译文真的超越了原文吗?”我蒙了,赶紧找出采访视频对证。在视频中,我似乎确凿地说了这句话,但印象中我是在谈本书在技术层面上对原著的超越(附赠了一个㺢㹢狓冰箱贴),并不是谈译文——要么就是剪辑太厉害,要么就是我当时犯糊涂了。我只是借助词典,抽读了原著中的一些文字,怎么可能去结合原文,对译文的优劣做出全面的评价呢?有精通德语的朋友,不妨做做这件事。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宝藏德语译者。
狓:说到翻译,你能谈谈“奇梦人生”这个书名是如何诞生的吗?为什么不直译成“人们可以从这里看见什么”呢?
我:太长了,并且没有亮点,不便于传播,因此不适合做书名。倒挺符合德国人朴实严谨的作风。试译阶段,译者把书名译作《目光所及》。翻译合同上写作《梦见鹿的女人》——基于我在读了内容简介和第一章英译之后对本书的粗浅判断。但okapi终究不是鹿——虽然它是长颈鹿科的一种,但它的中文学名是“㺢㹢狓”,并不含“鹿”字。我为书名困扰了很久,一想到一个点子,就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来:《梦见㺢㹢狓》《梦中所见》《梦中注定》《不同的世界》《在梦中告别》《看不见的人生》《梦不到的人生》《奇梦人生》《迷梦人生》《幻梦人生》《韦斯特林的梦中人》《塞尔玛的异想人生》《被梦捕获的人》《小村梦里人》……几个带调侃性质的书名,《梦鹿迷生》《梦深时见鹿》《梦中有鹿来》《梦鹿奇缘》,早已经因为“㺢㹢狓”非“鹿”而被遣散了。《梦见㺢㹢狓》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最优选择,可惜“㺢”“㹢”两个字,很多输入法都打不出来,只能作罢。最后几乎是我动用责编生杀予夺的大权,横下心来定了现在这个书名:好听好记好传播,而且很能概括书中内容和情节走向。
狓:你在前面提到,你为这本书做了一个冰箱贴,这个创意是怎么蹦出来的呢?
我:我之前做过一本《最后的独角兽》,第一次尝试做冰箱贴,读者反馈都很正面——
最后的独角兽8.2[美] 彼得·毕格 / 2017 / 湖南文艺出版社狓:所以就想复制成功经验——
我:恰恰相反——“恰恰相反”是书中的一个高频词,倒数第二章便以之命名——我不喜欢重复;最后做冰箱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国外其他版本也做了周边(不过不是面向终端读者,而是面向经销商的),有㺢㹢狓公仔、摆件、U盘等等。我想做的必然是每个读者都能拿到的周边,那就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但是这本平装书,定价不到50块钱,很多我心心念念的周边都因为成本太高做不了。在诸多精打细算的尝试之后,我还是乖乖地做回了冰箱贴——这实在是性价比最高的一个小玩具。我非常喜欢㺢㹢狓冰箱贴的成品,和我之前做过的独角兽冰箱贴成了“黑白双煞”,或者叫“牛奶咖啡”组合。
狓:时候不早了,拂晓将至,天一亮,你一醒,我就将告别你的梦乡。能不能简单说说,作为责编,你最喜欢书中哪一个故事?
我:我最喜欢配镜师傅和塞尔玛的故事。配镜师傅暗恋了塞尔玛一辈子,几乎全村尽人皆知了,他却依然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配镜师傅是个非常内向、不善表白的人,他把对塞尔玛的爱恋都藏在了他写的那一封封从未寄出的情书里。这是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故事;泪点稍微低一点的人,大概都会为之落泪吧。
狓:谢谢你,吾荐,花了这么多时间接受我的采访。天亮之后,我将暂时从人世间隐遁;黑夜来临,我会再度潜入另一人的梦乡,这个人可能在中国,可能在德国,也可能在非洲最早发现我这个物种的土地上。
我:也谢谢狓狓,跟你聊天很愉快。但愿你的下一个受访对象会跟你展开一场开诚布公的灵魂对谈。
《奇梦人生》封面效果图封面采用超感欧棉纸,手感极佳内封仿佛㺢㹢狓的皮肤内文采用进口顺纹轻型纸,可舒适地平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