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这片土地

  近两天的时间,我一直沉浸在感动与激动中,因为与一本书相遇结缘。它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本来,闲来无事翻翻而已,却不料一发不可收,李老师与学生的故事,令我如临其境,沉醉其中。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他认为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生之心。而他也正是这样做的。他请学生吃饭,给每个学生送生日礼物,和学生去远足、去探险,为学生“当牛做马”。由此赢得了学生的心,学生“永远记住了他”——“秘密行动”探望他生病的亲人,精心安排为“老李祝生”。同时,当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时,没有懊丧,没有后退,而是冷静思考其中的原因,这样的反思让他不断成熟,不断获得新的教育灵感。可以这样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李老师也在成长着,成熟着。这是一个怎样令人欣喜而幸福的过程啊!他说,教师应尽快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说,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错误的想法,这并不是说教育者放弃自己的责任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老师面前有一种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话,教师的教育、引导又从何做起呢?

  与学生书信交流是他班主任工作的一大特色。信中言辞恳切,真诚动人。其间,那些令人茅塞顿开的话,让我感叹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巴掌与教鞭,而是心灵的息息相通。试想,每天的班主任工作繁重不堪,还要拿出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书信交往,这需要教师多么大的热情与热爱。正因为深爱这片土地,所以,乐此不疲。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不离不弃,执着如一是让我感动的又一原因。《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我读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万同,三番五次犯错误,李老师想尽千方百计,宽容他,鼓励他。他好不容易有了自信,有了班级荣誉感,但又犯了大错误,把初二班主任的书撕掉,墨水瓶打破,还偷走了一些东西。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为万同感到惋惜着急:老师费了多大的苦心,你万同才有了今天,可你却……要是我的话,怎么办?我想我会失望万分,毫不客气地放弃他。这是我的答案。是的,我会悲哀绝望地说他无药可救,回天无力,然后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因为,我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收获,像这样的学生白费功夫。

  随着阅读,我的心又起伏不止。李老师在一遍遍地问自己:难道这一年多来所有的努力,就这么付诸东流了吗?然而,此刻的他又有了新的思考:依靠班集体的力量来转化万同。他用心良苦地让万同做维护自习课纪律的“特别班委”。这让万同重拾信心,以致后来能在国旗下激情而自豪地演讲。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我特别想知道万同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好在,李老师补上了后记,后来他成为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一名解放军,自信、阳光、朝气蓬勃。读到这里,我嘴角不由带笑,为李老师的教育成功,为万同的幸福归宿,也为能与这感人的故事相逢……

  同时,李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后进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应容忍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这的确是真理,我曾遇到过相类似的例子,一些后进生在教育过程中,时而进步,时而退步,令人苦恼。殊不知,这是后进生的规律,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我明白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要因一时的不成功而沮丧气馁,满怀爱意,富有耐心,才能看到希望。

  李老师与王铜的故事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深感触:对于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只能采用符合他个性的方式来教育、引导。王铜,智商较高,成绩拔尖;相当顽皮,桀骜不驯。公然挑衅老师,上课睡觉鼾声大作,与老师强词夺理,无视校规。这种学生怎么办?李老师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他观察该生的特点,发现他也有纯真,也有心灵深处正直的萌芽。李老师想到,这样的学生,引导得好,他将出类拔萃;如果顺其自然,他将很难成才,甚至会对社会起副作用。这类学生也是让老师最头痛的。但在李老师看来,个性教育的意义及乐趣正在于此。高二时他改进方法,约王铜和其他同学到老师家做客,海阔天空神聊,打扑克,师生情感渐渐靠拢。在王铜出现“早恋”时,师生进行坦率甚至有些尖锐的谈心。就这样,王铜逐渐认识自我,成为该班的“铁腕”班长,最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为李老师三年的高中教育画上辉煌的叹号。这让我想到,教师教育学生的道路中,充满荆棘与艰苦,而当学生向着良性道路发展时,又是多么幸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铜幸运之极,遇到李老师,走向人生美好的哪一方。

  王冬云和老师顶撞,张石上课吃东西,不尊重老师。李老师就一直思考,教育这两个同学,从什么地方入手?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契机,通过报纸上报道的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进入,逐步谈到文明、素养、尊重等话题,通过列举亲身经历,教育学生与人为善,做文明人,要善于自省。他说,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无不让我拍案叫绝,他的匠心独运,让我看到其卓越的教育智慧。

  我在教育学生时,往往用“一刀切”的方法,把学生当成统一的“产品”,不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以至于当这个法子不管用时,就感到黔驴技穷,无计可施。其实,教育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但哪一种是最好的,还真需要教师个人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艺术。

  我发现,语文课上,李老师喜欢读学生的随笔,利用随笔中的积极因素去感染更多的学生,这也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他也给学生读小说,讲亲身经历的故事,这样的方式,熏陶感化,打动学生心灵。他给学生读《凤凰琴》选文,我的心随之颤动,有一种难言的情绪压抑在心头。这部小说没有读过,但从选文中我可以感知它该有多好,质朴无华,无处不流露出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想这样的作品对学生该有多大的感染力,它的教育力量的何等的巨大!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话。我想这句话说得再恰当不过了。的确,在读的过程中,心中常闪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子,那亲切的话语,理性的思考,睿智的方法,永远的爱心,让我看到一个中国教育家的崇高与伟大。本书的副标题是《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看到他“探索”的足迹亦正亦斜,深深浅浅。在这片土地中,他深耕浅种,不畏劳苦,幸福收获。爱得如此的深沉,是令我们这些为师者动容之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