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1、藏在家庭中的“教育生态系统”

  学校与家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使得很多父母将校园视为子女教育的全部,而忽略了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但如果仔细地计算一下就会发现,校园时间在孩子成长当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只不过我们过多地看重了学校教育当下所带来的“显性”效果,而忽略了“家庭生态系统”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忘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延伸与促进。

  如果说学校教育表现为看得见的技能,那么家庭 “生态环境”所塑造的正是孩子的“底层代码” ,是决定他一生的“内核”。孩子对身边事情的看法、对周围人的态度,背后所隐藏的正是一个人的三观,而教育“生态意识”的缺失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获得了高分,却迷失了人生。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植物或动物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生命力都非常有限,它们真正的生命力都隐藏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大命”当中。对子女的教育亦如此,我们常说“言传身教”,但更多看重的却是显性的“言传”而忽略了隐性的“身教”。以身相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给孩子营造成长的生态系统,因此“身教”胜于“言传”。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极具智慧的孟母为儿子选择教育“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

  2、性格的正相关与能力的负相关

  我们常说“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不管是从体型神态还是言谈举止,都有太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实除了遗传因素能够决定孩子行为之外,家庭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同样不可忽略。

  父母在家中孝顺老人,在言语中表现出对老人的尊敬,在行为中表现出对老人的顺从,就是用自己的言行设立了长幼有序的家风。这种家庭规则被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孩子头脑当中,在他们的行为当中一定会找到父母的影子。

  如果父母的内心缺乏自信,往往表现得不够宽容,会以对他人的苛责来补偿内心的缺憾。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会在潜意识中模仿父母苛刻的神态与自己对话,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同样表现得不够自信,甚至本能地演化出一些掩饰性技能,做一些表面功夫来推诿,逐渐演变成一种自我消耗。

  通过艰苦创业而建立起殷实家业的父母如果给孩子营造出富足的生活环境,其实是掠夺了子女的“匮乏感”。从本质上说,并不是“富二代”没有继承父母敏锐的市场嗅觉或经营意识,而是成长的“生态系统”没有激发起他们奋斗的内驱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正是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地对孩子产生了影响,才会出现父母与子女性格特点的正相关以及能力的负相关。

3、子女教育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韩愈曾在《师说》当中提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大概意思是说,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最好的老师来教他们;而家长却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这本身就是一件挺糊涂的事情。父母的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惰性思想,自己所缺失的东西希望可以在孩子身上得到报复性补偿,这对孩子很不公平。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父母将自己的行为与孩子的成长隔离开来;但实际上,父母永远是子女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这是不可分割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家庭生态系统映射到子女身上,就会通过孩子的种种表现更好地觉知到自身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正如佛教所讲“如是观照”,通过子女的种种表现看到另一个自己,意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从根源上来说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才会有人说,只有问题父母,没有问题孩子。

  我们可以将对子女的教育视作自己的再教育,也许子女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

  推荐阅读:

  父亲给孩子最大的精神遗产,也许是他的葬礼

  要不要让孩子上“国学班”?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么想你已经输了

  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