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训练点的挖掘——细读教材,广泛阅读,多方面解读文本。
以往解读教材的时候,我总是把课文匆匆读一遍,然后看看参考资料,再画一画重点,心里有了大体的轮廓就就开始备课,所以解读教材不深刻,学生学得也不深不透。在本次磨课中,我认真读了江洪春老师的文章《力求“一举多得”》,他说,抓住教材中那些内涵丰富、含金量足、训练值大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有效的点拨与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收获。教师要慧眼发现,寻找那些“一举多得”的点。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讲,不能一味地依赖现成教参教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自己去发现,这就是解读教材的本领。于是,我不再看教参教案,阅读了老师们提供的相关资源,进一步明确了寓言类文本的特点,同时我再次解读教材,这给了我很多惊喜。我发现了很多语言训练点。如:生字的指导,生词的理解,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还有寓言的寓意、对陶罐和铁罐对话后的想象等。在课本上我都一一标画出来,以备后用。
二、课堂内容的选择——依据课标,分析学情,以学定教。
本次研修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这一课要确定怎样的语言训练点,怎么确定呢?说实话,我花费了很大的心思找到这么多可教的点,真不知如何取舍,看看这一个应该教,看看那一个,也是课堂出彩的地方。但是都教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一节课怎么也教不完,怎么办?我再次学习课程目标,发现了第二学段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心中有了底,回过头来分析学生情况。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内容大胆舍去,对学生不懂不会需要教师点拨的地方确立为教学内容。于是,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课堂着力点:1、会认10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铁罐和陶罐的对话,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感受二者不同的心理。
4、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以生为本,关注文本价值,注重语文实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我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也是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第一步,激发兴趣。我告诉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然后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幻灯片,接着讲在国王的御厨里,这两个罐子发生了一个故事。这样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在指导写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范写,学生一笔一画练写“陶”字,这样不仅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接下来,我出示填空,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填空,这样不但使学生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还对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有一定的帮助。对话的朗读指导,我先让学生找关键词“傲慢、轻蔑、谦虚、恼怒”,抓住关键词读出人物的心理,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学写对话,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先给学生铺设了一个台阶。先让学生观察陶罐和铁罐对话的提示语位置的特点,然后给学生出示语境让学生练说,再让学生动笔自己设计对话,这样的层层递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写对话。这样做到了江洪春老师所说的一举多得,点上着力,点上开花。
体悟寓意的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完全依照固定的答案,因为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够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我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长处,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别人。
四、遗憾与不足。
这节课还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观课老师也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课堂上学生小组活动时间少。这提醒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进步。还有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需要我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基础差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有时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我有些着急,接着提示,这有牵着学生走了痕迹。这些我都记住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
五、磨课——成长的基石。
这次磨课,真的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原来教学中一些模糊的问题在这里逐渐明朗,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我的课堂更加成熟。我认识到,从解读教材到课堂教学,要一个脚步一个脚步踏踏实实走,给学生打好字词句语言的基石,这样他们的语文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还有,我发现,我们研修组的老师们也都有了进步和提高,在相互的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我们都在收获,这有的进步和成长让我们感到很幸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磨课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更多的老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