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是一本由[英] 麦克唐纳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一):后真相时代如何独善其身?
“后真相”一词——伴随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引起全民讨论,因此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那么“后真相”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正是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后真相也随之渗透到我们的每时每刻中,正如本书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本书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在牛津大学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在英士国际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为众多世界顶级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服务,其中不乏巴克莱银行、辉瑞制药、世界黄金协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著名企业。本书中,作者通过许多生动故事向读者展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作者以海量现实中的实际案例为基础,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读者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和处于信息碎片漩涡中的每个个体,在信息中被蒙蔽、被诱导,甚至上当受骗都是在所难免,但是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学习,读者可以不断自己洞悉真相运作模式的能力,更好更聪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真相是什么,它虽然不会有千人千面的结果,但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描述内容、不同的描述者、不同的描述环境,甚至是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产生效果和真相的解释竟然会有所不同,主观的层面会造就不同的人看到的不一定是同一个真相,那么真相除去因为我们个体思考方式不同外,是否还有可能被他人人为去改变和调整,最终展现给特定群体时产生不一样的认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也就是不管是信息还是真相,都有可能被认为操纵和利用,我们自以为独立全面判断和思考的事情,其实也是被人有意识地进行牵引和诱导,更可怕的是,这种诱导并不一定是信息被黑白颠倒和扭曲,而是被片面地夸大或者部分隐藏,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说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是在散布错误信息,可这种有意识地操控信息,往往背后又带着某种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需求,如果我们没有优秀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充当起他人利益的拥护者,常见的政治活动、商业推崇,甚至是情感共鸣的文章、某一种导向鸡汤和励志言辞,都会因为信息被操控而聚集和笼络起一个庞大的群体,进行拥护或者反对。
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没办法做到神一样的客观视角,那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去有效避免那些因利益驱动导致的后真相,唯有如此,那一部分看似激情宣讲、情感焦虑的贩卖、真善美的追求信念、励志鸡汤,才能被我们发现其中的玄妙,用其所用,避其所害,做一个真实而不无脑追风的个体。
本书由后浪出版策划发行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二):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用这段话来概括这本书,感觉很合适。后真相是什么?从本书来看,后真相其实是一个多面体,它受各方因素的引导。就如善良的人相信他看到的就是善良的一面,而丑陋的人看到的多数可能是不好的一面。别有用心的人会用他们认为的真相去掩盖事实。事实可能是假的,而真正的事实却往往被人的情绪给错误引导从而掩盖了,真相取决于想要制造真相的人,取决于真相的竞争性,取决于带动真相的人的思维或情绪变化。
人们看到的真相是什么?当事件继续升温时,真相能否经得住考验?是不是最后都变成了自己打脸自己的工具?就如前阵子网红主播利用假相貌蒙骗粉丝一样,最后真相出来,自己把自己推向深渊。是什么造成了真相的片面性?让我们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差的一面?是什么改变了真相?又是什么让人们想要去打造自己想要的真相?是什么让人们忽略了真相,而被大众情绪或舆论所引导?这本《后真相时代》将一一为您解答。
《后真相时代》的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他拥有多重身份,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生物科学学士,同时又是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
赫克托·麦克唐纳分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真相。第一个是“片面真相”,第二是“主观真相,第三是“人造真相”,第四是“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看到的一面,并不是完整的。这就如书中所引出的那则广告一样,“从视角所看到的事件会给人一种印象。”而每个事件都有不同视角,因此不同的人看到的真相也就不尽相同。
“片面真相”其实确切点说只是我们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但只看到了一部分,因此往往会引起某种偏见。在这其中,很多人会忽略掉背景等因素,从而引发片面性。还有一些,依靠数字来改变某种事实,或者夸大某种事实,从而让人们无法看清事实。
接下来第二个真相-“主观真相”,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主观真相”是可以改变的真相,是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引导。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了道德层面的真相,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道德层面,因此,他们所认为的真相也不尽相同。同时,依靠财务价值所确定的主观真相也是可以通过某些因素而改变的。在“主观真相”中,作者用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为我们呈现了真相受主观引导后的变化。
“人造真相”,很显然,它是可以依靠人为而去打造的真相,在如今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往往有人依靠舆论、依靠人为的制造,从而可以打造出迎合观众需求的真相。但这些并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是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比如:公司、政治实体和品牌,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修改的真相,而修改过后往往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我们自身对自己的定义。
最后谈到“未知真相“,作者通过预测和人类信仰来判断一个没有到来的真相。在这其中我们发现,“未知真相”其实也是一个多数由我们人类的主观意识推测而来的。只是这些都建立在某些特定的因素上,从而推测出最大可能的真相。
身在后真相时代,我们看到了迎合大众而生的真相,也看到了受舆论导向从而产生的片面真相。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那些掌握真相的人如何利用真相来达成目标。最后,只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的真正运作模式,我们才可能从后真相时代跳出来,看清现实,而不是盲目依靠主观、或跟风来判断。
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察觉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不被舆论引导,操纵,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真相,你才可能收获真真相。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三):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
从前我姥爷曾经跟我说这样一句话,据说是我们家的不知道老几辈的老爷爷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就算是所有人都告诉你说这山是土做的,你也得自己爬上去摸摸有没有石头。”
这话讲得有些直白接地气,估计当年我们家的老祖宗也没啥太大的文化。不过倒是颇有道理,以至于这些年来周围的人不管跟我说什么,我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存有一丝疑惑,非得自己上下左右求证一番之后才敢相信。有一年参加单位组织的拓展活动,带我们的教练一针见血的说我这人潜意识里就总是对别人存有不信任之感。
并非是我对于这个世界存有疑惑,而是这个这世界变得越来越让人感到迷惑。
各种有关于生活养生类的文章让人越发的不敢去看,谁知道这是不是网站小编怀着某种目的而写的一篇软文。
各种新闻热点也不敢去轻易发表意见去评论了,没准你刚点击下发送键就会被接下来的各种反转啪啪的打脸。
各种好景好物的推荐也轻易提不起兴趣去尝试了,说不定背后有别有用心的人再怀有什么一些乱七八糟的目的。
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还能不能好好的玩耍了,说好的彼此之间要相互信任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究竟还能不能通过正常的独立思考来求得一个真正的真相?
一本《后真相时代》来帮助你洞悉在这个让人搞不懂的时代中各种真相的运作模式。用清晰明了的大脑来智慧地处理那些狂轰滥炸而来的各种信息,甚至再进一步说,你也可以学会并运用这些方式来诱导别人,让你的各种心愿目标得以达成。
何为“后真相”? 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看到这个解释是不是很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之感?没错,就是我们经常会经历的那些一再反转的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会有反转出现,就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真相或者是逻辑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被操控利用,从而让吃瓜群众忽略掉了这些内容,最后形成了操控者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便是后真相。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都不可避免的偶尔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但是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操控的牵线木偶,所以我们需要有人来为我们揭示“后真相”的运作模式,先知先觉般的避免自己落入旁人罗织的各种迷惑陷阱。这便是我们要读《后真相时代》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分析真相幕后的各种运作和目的。作者将其分为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以及未知真相。其中不乏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高露洁牙膏、英国脱欧等事例。真相是一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述其中的一面。看完作者的讲述和分析之后,不免会有一种从前被人愚弄了的感觉,甚至会认为之前的自己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瓜,居然心甘情愿的被上了这么多当。不过也庆幸自己翻阅了这本书,至少他为你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让你意识到从今以后莫再人云亦云,虽然真相并非是我们具有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够完全获悉的,但至少从今往后你不会再对许多事情冲动的产生愤懑或是纠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从今以后不要再冲动且轻易的去下结论了。学会让自己更理性更深入的去看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四):《后真相时代的真相》
“没有比被倾听者误解的真相更糟糕的谎言了。”威廉·詹姆斯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我们当今所处的窘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总希望透过事件的表面,去捕捉其深层的本质,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就是需要的真相。其实,这恰恰是被误解的真相。过于显而易见,抑或过于纷繁复杂,都未必是真相。那真相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真相呢?赫克托·麦克唐纳在他这本《后真相时代》中给出了答案,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辨真相,如何去应对真相。 起始,麦克唐纳描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竞争性真相的世界,将一些看似稀疏平常,却细思极恐的事件向我们娓娓道来,进而提出了“后真相时代”,对于这一概念,读者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人造真相”。而后,根据意图的选择,麦克唐纳考虑了三类沟通者,并提出了四种真相的类型,即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最后根据每种真相的类型,提出自己的策略。其间,大量的事例既增添了阅读性,也加强了说明度,使读者易于理解概念,并且便于将策略应用于实践。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奥威尔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历史和真相有时近在咫尺,有时却遥不可及。譬如,我们许多人都喝过可口可乐,喝过芬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芬达是纳粹德国发明的产物。即使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举办周年庆典时,也会闭口不谈这一段灰色历史。从事实上看,可口可乐公司并没有欺骗消费者,但它对真相的片面选择,却造成了消费者对真相的记忆遗忘。
也许,正如理查德·伯顿所说:“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看到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春秋两不沾-”的女博主,发帖声称自己受到某男子的性骚扰,并且有人身威胁,在当地警局不作为的情况下,无奈发微博求救。视频中女博主泣不成声,苦苦哀求。随后,微博上众多博主纷纷声援,有些人想促进女权的维护,有些人看重转发的数量,有些人为女博主的故事所感动,甚至于“男德”“女权”这类大v也表态支持。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事件迅速反转,在真相浮出水面后,许多人才明白被女博主欺骗了。女博主选择的真相是她自认为的真相,也是其主观真相,而微博上众人看到的却只是真相的一个方面。
那么,有人可能认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是飘忽不定、模棱两可的概念。所有的真相只是被选择好的真相,所有的真相只是被决定好的真相,应当遵循多数人的抉择,这样至少可以少犯错。但是,这里我想要强调:我们需要时刻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真相,也存在谎言的。如果你坚持了真相,纵然全世界都在反对你,你也是正确的。当然,在这个后真相时代中,我们不仅需要能够把握真相的人,更需要准确的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真相。
除此之外,简单谈谈这本书的出版公司——后浪。后浪是一家注重选题质量和编校水平的出版公司,迄今为止,已经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了千余种图书。本君对后浪在艺术、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尤为喜爱,其中在艺术方面,《浮世绘》、《维米尔》和《詹森艺术史》都是很好的读物,不仅画质清晰,纸质也很舒适。文学方面,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可以说是初读经典的一本佳作,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一辈出版人的真切与热枕。历史方面,后浪的选题和甲骨文是有一拼的,其出版的《棉花帝国》、《季风帝国》都是很好的学术性历史书,对于读者了解世界史的发展大有裨益。
最后,我想说,选好书,读好书,不仅是读者的目的,也是出版社的责任。读者需要出版社引入和出版更多优质性的资源,出版社也需要读者提供和反馈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只有两者相共融,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实现书香文化的繁荣。另附上当当购书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读一读。http://product.m.dangdang.com/27893860.html?t=1564669637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五):《后真相时代》了解竞争性真相,避免情感随舆论而动
“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当生活中的一切以“后真相”的形式出现,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楚门的世界。
明星有人设,品牌有故事,自媒体写作也要有定位。这个时代的一切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单一面,并为此赋予意义,仿佛这样就可以为情感加码。多样化的互联网时代,许多人事物变成了单一面的平面化形象,真实不再是真相。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每分每秒都在迅速更新,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真,被泛滥成灾的信息掩埋的我们,要如何才能识破真相与谎言,让自己不被轻易煽动呢?不如,先从了解单一的真相开始。
“后真相”一词经过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间后,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
赫克托·麦克唐纳是牛津生物学学士,英士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他为巴克莱银行、辉瑞制药、世界黄金协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他写作的《后真相时代》用大量的故事向我们解释了4类共计13种竞争性真相,告诉我们真相是如何被操纵、利用,还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预防竞争性真相。
一、片面真相:沟通者选择的真相
还记得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吗?每一个鸡蛋都不一样,不同角度画出来的同一个鸡蛋也不一样。真相就像这个鸡蛋,具有多面性。
麦克唐纳用拍照举例,对着同一片景物,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拍摄。也可以同一个角度,利用焦距或是曝光度的不同拍出不同的照片。你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照片,还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的裁剪。片面真相也是如此,沟通者会在沟通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真相删减裁剪,甚至对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片面真相。
一般来说,人们在潜意识里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真相进行描述,因此互联网的热门事件总是容易反转再反转。老板会偷换概念,比如用情怀掩盖金钱。商家会利用商品的优势进行宣传,扬长避短。政客们会抓住某一节话语,避开前因后果,攻击竞争对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选举期间就曾遭遇过此事。甚至政客们还会篡改历史,掩盖曾经的罪恶。
想避免片面的真相,就不能忽略多面性,以及历史、背景、数字和故事等竞争性真相。综合性分析,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片面真相,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主观真相:可以改变的真相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说谎”,童话故事中有说谎鼻子变长的匹诺曹。长大后我们又为谎言披上“善意”、“圆滑”的外衣,让说谎变得道德化。
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鸦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麻醉,用于医学,最后成为了毒品。缉毒警察卧底,为了抓住毒贩,有了毒瘾。时间、地点、事件不同,道德可能变成不道德,不道德也可能变成道德。
吸引力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时尚的改变,欧洲中世纪的普莱纳男鞋,中国宋朝的高跟木履,现在几乎不会有人穿着行走。
2009年,卡斯·菲利普斯在旧金山发起了一场一日会议——失败会议。这次会议吸引了400多位出席者,其中不乏硅谷的互联网创业失败者。大多时候,失败以及失败者不被提及,人们更关注成功者。但这次的“失败会议”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故事,并延伸到世界各地,让失败成为了一件具有吸引力的事。
主观真相的最大特征是可以改变,比如道德、吸引力、财务价值。
三、人造真相:人们一手打造的真相
顾名思义,人造真相是由人们制造的真相。当众多人目标一致的时候,语言便有了力量,由语言所构建的定义,即使不在制度、法律范围内,也仍旧成了一种隐形的规则。比如上海迪士尼禁止携带食物的规定,便是典型的人造真相。最近对这项规定的对抗也是对人造真相的更改。
《后真相时代》中提到,命名也是一种人造真相。
我第一次意识到谷歌眼镜的便捷是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修复师带着谷歌眼镜可以一边修复文物一边拍照,非常方便。眼镜的眨眼拍照功能让我联想到了未来的科技,非常有特色。然而成败都是因为这项功能,因为眨眼拍照的便捷性,周边的人们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照,非常没有隐私。人们为这款眼镜的使用者取了“眼镜混蛋”的外号,最终谷歌在2015年停止了谷歌眼镜的销售,直到2017年发布了工业版本。
四、未知真相:影响未来的真相
5G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应该也不远了。对于人工智能,反对与支持的声音从未停止,一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是人类的灭绝,另一方认为对未来的人工智能不应给出强假设。就像对外星人,也是两方争执不休。尽管在真正的人工智能和外星人到来前,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是这些专家对于未来的思考正在逐渐影响着未来。
麦克唐纳认为,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需要认真考虑,通过提前对未来的各种竞争性真相的思考,更容易在未来获得生存的能力。
《后真相时代》中除了以上4类竞争性真相的说明,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告知应用该章节竞争性真相的方法。正如麦克唐纳在书中所说:“更好地认识它们,负责任地使用它们,并在必要时对抗它们。”竞争性真相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被使用,也可以被改变。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六):你以为的真相就是真相吗?——眼见不再为实的时代已经降临
提及眼见不为实,就让我想到了陈凯歌的电影《搜索》。主角高圆圆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的事情被一个媒体实习生拍下来了,经过媒体的无限放大,加上老总老婆暗中火上加油,导致了牵连了一个人的性命、一家上市公司的命运和一个企业家努力一生成果。
这部电影后引发我最大的思考就是,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事实,也许不是我们所亲眼看到的那样。
就如同孔子与弟子颜回之间的一个故事。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或者说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在如今每个人通过网络发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把握网络消息的真实性呢?
在《后真相时代》中,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
01.当真相被操纵,我们该如何听,如何看,如何思考?
在百度词条中,“后真相”的初始含义是指“当真相被披露后”。美国《国家》杂志1992年在一篇针对海湾战争的文章中使用该词,并赋予“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的语义,此后这一含义成为主流。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
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克林顿的朋友说过:“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有的只是事实加角度。” 因此,人类可以了解的只能是有角度的“真相”。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当事人,能了解到的最多是“事实”,而非“真相”。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芸芸众生,我们见到的事情并非一定是真相。是非善恶,有时错综难辨。就如同孔子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要了解行动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从通过表面来轻易判断。
信息不足,无法断定真相时,用常识判断事发的动机,换位思考事件的逻辑,而不是被作者的思路、情绪、或是观点带走。不要被煽动,而要形成自己的观点。
02.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有时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观点。
世间的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因果,眼睛看见往往是现象,而没看见背后实际。就拿广告来说,我们都知道不是真的,没有一喝下去就让人冰成块的饮料,没有吃了会让人恋爱的巧克力。
马克吐温曾有句举世闻名的名言:“谎言跨越半个地球的时候,真相还在穿鞋。“
后真相时代,社群和圈子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单元,情感要素成为谣言传播的基本动力。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新闻看文章,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情绪的共鸣,而某些事件和文章都恰好适时引发了共鸣。《南方周末》曾就此发表观点: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
咪蒙写到: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众不是想看你怎么表达你自己。而是想看你怎么表达我。我想在你的文章中看到我自己,我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是因为“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么想的”。“作者帮我说了我想说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认为、我觉得、我相信、我判断、我分析……情绪的表达已经超越了对事实本身的关注。
同样看待一个景物,但心里的感觉大不相同,所看到的就不相同。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境由心转,看到同一事物,心境不同,你所看见的事物也不同。所以很多时候,用心感受比肉眼感受来得更真切。就像老话说的:真相不过是人们愿意相信的东西罢了。
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后真相时代》告诉我们,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七):这本书是新媒体时代的防骗指南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eSXAQVKbgZjJyx_bpBUkg
近来,“地球之肺”亚马逊森林火灾烧了三个礼拜的新闻刷遍朋友圈,然而社交网络上流传的许多火灾照片被爆出是假“配图”。这也引发了大家对于“真相如何被操纵、利用”的关注。当下,在社交媒体上看新闻成为一种流行,越来越多新闻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也在被取代。信息爆炸年代,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
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一书,似乎是很应景的参考书。这本书探索了政客、营销人员、新闻工作者、政府官员等如何利用“真相”误导我们,中译本虽然有标题党的嫌疑——蹭了2016年西方媒体界的热词“后真相”,但作为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防骗指南,麦克唐纳对于“真相运作机制”的讲解还是很有帮助。你看到的不是真相,只是自己所相信的价值观吗?
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一书的译介速度很快,英文版2018年出版,同年6月台湾就有繁体版,而简体版则在2019年7月推出。
说实话,这本书的中译本书名,取得有些标题党。因为这本书的英文标题只是“TRUTH”,也就是真相。
“后真相”的说法,是蹭了2016年西方媒体界的热点。
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令很多公民与媒体人深感意外。自此,“后真相”一词在西方媒体频繁现身,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是指舆论被情感煽动和个人信念主导,而那些有关客观事实、真相和逻辑的陈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了。
虽然这个词的发明,跟西方主流媒体与民众判断之间的落差有关。但有一点没错,后真相时代,显然跟今天的互联网媒介传播模式有关。
媒体随便报,大众随便信,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
不过,麦克唐纳的这本《真相》,关注的不是媒介层面的“后真相”,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真相”,他在书中坦言哲学家对真相的讨论让他头大。作为一个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他的作品更像是适合普通“网民”读者的资讯消费指南。
在《后真相时代》这本书中,他探索了政客、营销人员、新闻工作者、政府官员等如何利用“真相”误导我们的途径。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防骗指南。他讲解的是“真相运作机制”,如何透过讲述历史、玩弄数字、讲故事等花样达成目的。
麦克唐纳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观察,这些描述都是真实的,但不构成完整的真相。
比如片面真相,指的是沟通者所选择的真相,也就是“我”想告诉你的那部分事实。比如主观真相,这种判断有很强的主观性,它可以因为环境、道德、财务价值而随时被改变。此外还有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麦克唐纳讲述了大量生动案例。比如高露洁的广告语我们大家都听过:“超过80%的牙医推荐高露洁”。但事实上,这个口高曾被广告标准管理局所禁止。因为牙医被要求推荐的品牌数量没有限制,大多数牙医会推荐多种品牌,但也会大量推荐其它竞争对手的品牌,他们被推荐的次数几乎一样多。高露洁只是在引导消费者相信的他家的货独一无二,以达到营销宣传的目的。这是误导者的惯用伎俩。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如何讲述历史真相的。麦克唐纳先是描述了这样一场战争:
它带来了工业与科技的进步,尤其在运输、刀具和公共卫生方面。它促成了帝制的瓦解,让民主蓬勃发展,许多人加入工会,社会变得越来越平等。婴儿死亡率降低,大众平均寿命提高。女性就业率大幅提升,为性别平权运动开启了契机。
你觉得他在谈论哪一个历史事件?事实上,麦克唐纳谈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期间,飞机、不锈钢、卫生巾技术得到了发展,数百万男性被派往前线,军队伙食比在家吃得更好,女性也因此获得了此前没有的工作机会。
麦克唐纳说,这场战争对于英国社会改革的作用,比过去半个世界工会和人道主义者所做的一切努力还要大。然而他又强调,选择性的历史叙述,很有误导性。
上述事实根本不能完整描述这场造成了150万人死亡的战争。
真相是一面破裂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那一小块碎片就是全部。你选择的真相,左右了你对过去的见解,而你的见解,也将反过来影响你现在的行动。看似公正的数字,可以是一场骗局,谎言有三种,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如何讲故事相当重要。人类的演化靠故事来沟通。在被一种故事的叙事说服时,也别忘了,好听的故事绝对不会告诉你所有细节。至于那些有天分的沟通者,在亮出底牌前就已经赢得了辩论,因为他说的故事早就决定了你的反应。
而信念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只要我们无法证明信念是错的,信念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一种真理,足以团结群众、改变世界。
在今天,很多人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也有很多人以此玩弄话术,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
《人类简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说过:“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
不过,麦克唐纳较少提到的是,后真相时代的确呈现出舆论与情感的强烈导向,以及同温层的选择性观看。这一点在近来很多撕裂的网络争论中都有体现,“情感战胜事实、情绪的影响力大过事实本身,人们不再关注事实为何物,因为事实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 / /本期作家
赫克托•麦克唐纳(Hector MacDonald),牛津大学生物科学学士,英士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客户包括巴克莱银行、辉瑞制药、世界黄金协会、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八):《后真相时代》|一面时代的照妖镜
2016年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它指的是:“陈诉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在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两起新闻事件后,这个词汇的使用量激增,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流行起来。“后真相”形容了一种异常的舆论生态,指媒体传播依靠煽动情感、强化偏见来达至某种目的,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留欧派罗列数据、阐述事实的理性做法并没有获得大众支持,反而是脱欧派各种煽动情绪,夸大危机的言辞赢得了最后胜利。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其带来的言论广泛的参与性和公开性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以及个人价值观,信息变得无处不在,沟通变得无比便捷,舆论变得无比重要……然而真相呢?现在的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天对着铺天盖地的推送消息觉得自己好像无所不知,也好像一无所知。一种言论刚出现便获得疯狂转发,但很快就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言论将其颠覆,然后是各种辟谣、剧情反转。每一方都坚称自己所说的是真相,同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真相”,网络上充斥着多种版本的“真相”,因此我们无法分辨哪一个才是真相?
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正是在此时代语境下诞生。此书开篇即提纲挈领地提出“竞争性真相”的概念: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同一件事情是由多个事实组成的,对不同事实片段的截取会导致不同的真相呈现,这些事实片段之间因为使用者的不同企图而存在着竞争性。麦克唐纳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从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向我们系统地讲解真相是怎样经过人为的编辑拼贴成为操纵行为与思想的工具,同时也以自身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心理学知识,给予读者如何利用“竞争性真相”有效完成个人目标的建议。
身为世界知名的商业咨询专家,麦克唐纳在书中显示出缜密的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所举的案例不仅涵盖全面且紧贴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导读者客观地看待事实的多面性,对自身生活与时代环境进行深层思考。例如对亚马逊公司的分析,麦克唐纳辩证地指出电商的崛起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伤害与促进。伤害与促进都是事实,事实在受损者和获利者口中会呈现迥异的表达,受损的实体书店与大型出版商称亚马逊为“恶魔”,受益的读者和小出版商则视其为“天使”。不同的表达角度导致了同一事件不同的真相,至于选择相信哪种真相则取决于你站在哪个利益立场。
又如对统计学的操控伎俩介绍,统计学不是谎言,数据也是真实的,可是不同的取样、取值与计算方式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同样的数字可以传达截然相反的真相。这种伎俩被广泛地使用在商业广告、新闻报道、机构报告、政客演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深信“数字不会说谎”的大众在看似理性的情况下受到误导与欺骗。
相信没有人愿意受到误导与欺骗,我们也尽量保证自己理性的思考态度,但身处人类的群体社会,被他人的观点影响看似无可避免,麦克唐纳进一步由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们被误导性真相和偏见左右时的心理机制。譬如人们不喜欢枯燥冗长的数据分析而喜欢听故事,因为人们迫切希望从一堆杂乱的信息中得出简单清晰的因果链条,从而帮助自己快速理解整个事件。故事通常逻辑连贯且易懂,还带有转承起伏的情绪节奏,即使它是片面的或者虚假的;而真正的事实往往由一组混乱的随机事件共同起作用,析辩的过程困难又无趣,人们会下意识地回避这种复杂思考。这就是为何带煽动性情绪和夸张标题的文章总容易获得高赞与转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还有歧视与偏见,尽管人们相信自己大多时候是客观的,可所谓的“客观”有时候或许只是一种选择性相信,一种为了维护自身群体利益的潜意识对抗。譬如书中所举的英国社会主流对年轻人的偏见,社会权威人士和媒体时常抨击讽刺千禧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认为他们心理脆弱、自大自恋、啃老并不负责任。但英国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如此不堪?现实是与其说年轻人不堪,不如说是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中老年一代对权力逐渐让渡给新一代的焦虑不安,因而产生一种防御性的偏见和敌意。英国的年轻人们一部分的确存在上述毛病,但不代表全部。然而人们在媒体的诱导下,在担忧自身权力被稀释的心理支配下,选择性地相信一部分有问题的年轻人就代表着全体,自动忽略了年轻人们其它优秀的方面,忽略了真相的另一部分。
因为人类心理行为的某些特点,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特征,在流量为王的生态法则下,各种能争夺眼球,宣泄情绪的爆炸性新闻充斥着网络上的公共空间,真实与专业让位给阅读量和转发量。而在社交媒体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发言的催化下,原本由权威专业媒体层层把关的新闻话语权迅速下沉到普罗大众当中,虚假、偏见、仇恨和语言暴力得不到该有的把控。当这些假新闻和负面言论大面积传播时,会影响无数个体的思想行为,冲击舆论场域的秩序,乃至现实中的社会秩序,此为“后真相时代”的症结问题所在。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发表名为《‘强奸文化’越显著,强奸案越频发?》的文章,由强奸案中社会舆论对受害者进行的“荡妇羞辱”延伸到对现在国内网络舆论环境的探讨。文中指出在现实的一些性侵案中,大量网络言论片面地“指责受害者、暗示受害人同意、质疑受害人的可信度”,而许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未经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争相报道这类言论观点,加深对受害者的伤害,进一步扩大了“荡妇羞辱”文化的传播。根据数据调查,在“荡妇羞辱”文化流行的地区,现实中的强奸案会增多,罪犯更加有恃无恐,从而形成“强奸文化”。
以上只是“后真相”影响现实世界秩序的其中一个案例,类似的例子相信我们都见过很多。如当年的“彭宇案”,因为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向民众公开调查结果和真相,致使案件审理期间出现了大量偏离事实的报道和舆情,引发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强烈担忧,最终出现了“老人跌倒不敢扶”的可悲社会现象。又如最近发生的李秀娟教师“绝笔信”事件,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网络舆论一再反转,在调查结果未公布前,网上有大量对各方当事人的恶意猜测、谩骂攻击。李秀娟事件中的派出所副所长和教育局信访主任在镜头前情绪激动,嚎啕大哭,他们皆受到突如其来的网络曝光和人身攻击,让自己和家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言论、舆论能够由文字演变为思想模式,化作实际行动,甚至成为伤人的武器,继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那么,作为舆论大潮中的一份子,信息传播中的一环,我们每个人都该尽力分辨真相与谎言,爱惜自己手中的话语权,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哪怕它的力量极其有限。
《后真相时代》一书不仅是帮助我们破解“误导性真相”的种种迷惑伎俩,培养洞察真相的思维方法,也是让我们警惕自己当下的生存环境,意识到我们与他人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别人的心智和制造社会分歧,从而避免成为被谣言和网络暴力操控的“施暴者”。在当下互联网技术迅速填平人际鸿沟,但也以另一种方式加深思想隔阂,加速社会层圈分化、对峙的形势下,《后真相时代》的出版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的意味,具有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思想。相信身为“网民”的读者们阅读之后,都能或深或浅地获得某些启示与切身经验对照。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九):《后真相时代》:客观事实敌不过情绪表达?
“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选做2016 年度关键词,这与当年两场影响重大的国际事件紧密相关: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
2016 年6月23日,英国在部分政党和团体的主张下,通过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同年11月8日,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唐纳德·特朗普击败了民主党总统提名人希拉里·克林顿,出任第58 届美国总统。
在这两场政治事件中,关于事实的查证被严重忽视,真相妥协让步于情绪。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为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便利,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使人们无暇顾及事实本身,所以在面对公共意见的表达时,客观事实让位于情感诉求,人们越来越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了证据、更在意情绪的表达而非事实真相,甚至当出现真相和自己预先判断相背离的情况时,民众会选择忽略这些信息。这即是“后真相”一词所传达的特征和情绪。
赫克托·麦克唐纳在《后真相时代》一书中用大量的案例向我们解释了4类竞争性真相,告诉我们真相是如何被操纵、利用,还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预防竞争性真相。
读完本书,你应该可以发现和对抗周围的众多误导性真相,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当你明智地解读真相并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讲述真相时,你几乎一定会变得更加富有、快乐、稳重,更具吸引力。一、后真相时代各种信息传播主体是如何主导的?
正如米歇尔·福柯关于真相的政治经济学的论述,“真相可被理解为一套有序的步骤体系,就言论开展生产、规制、分发、流通和作业的;真相集中在科学话语和生产机构中、受制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持续煽动,它的生产与传播被一些庞大的政治及经济机构控制和支配。”
1、政客为了政治利益
特朗普2017年的一次国会讲话中提到中国人窃取了美国人的工作岗位,称美国有9400万的失业人口。乍一看,这个数字很惊人,这似乎意味着这9400都是被动失业人口。实际上,这个数字包含了那些16岁以上的学生、退休人士以及其他选择主动不工作的人,2017年初 美国真实的被动失业人口(想工作但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为760万、不到特朗普宣称数字的十分之一。
特朗普正是通过误导性的数字,煽动美国民众对就业问题的情绪,便于推行后续关于抵制中国贸易的一系列政治措施。
2、商人为了商业利益
“超过80%的牙医推荐高露洁”,这句广告词无疑误导了大多数的消费者。消费者认为这种说法依据的是所有牙膏品牌中将高露洁排在首位推荐的牙医比例,而事实是,大多数的牙医推荐了多种牙膏的品牌,竞争对手的品牌被推荐的次数几乎和高露洁一样多。
高露洁公司正是故意使用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语,达到营销宣传的商业目的。
3、媒体为了博取流量
2017年 “榆林产妇坠亡事件”在网络上以碎片化的视频形式曝光了事件的发展经过,快速传播过程中激发了民众在网络上的大量讨论、充满了愤怒、惊恐、焦虑等情绪表达,相较而言,事实和真相却变得无关紧要,最终使新闻事件沦为大众情绪宣泄的突破口。
曾担任《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的比尔•科瓦奇虚构过一个案例:在三哩岛一座核电厂的反应堆芯出现了问题,有可能导致一场国际性灾难,美国整个中大西洋地区都将身处险境。这个消息首先通过社交网站迅速扩散,然后一些知名博主开始大谈核电安全,核电厂官网则开始辩护;稍晚些,此次核事件成为了脱口秀节目中的一个议题;最后纸媒进行了谨慎的报道,但已无法遏制人群中散布的恐惧和犹疑。
这两个案例、一实一虚,都生动地演示了“信息超载时代”的舆论场景:新媒体报道的信息呈现碎片状,各类信息混杂且自相矛盾,令读者迷惑和恐惧。
无疑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每个个体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任何信息都有可能广泛传播。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所有的内容服务商都更加重视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基于用户的兴趣提供能够取悦用户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取用户点击量和流量。
总之,如比尔•科瓦奇所言,在信息超载的“新媒体时代”里,用户或者读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信息,而在于是否获得了“真相”。
二、后真相时代接受信息的民众的心理活动如何?
《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有句名言“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这一来因为,从需求层次理论看,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或者是渴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而更愿意维护自身和自己所在群体的正面形象,从而将错误或者负面的结果归咎于他人或其他群体。比如,当公司面临因经营调整需要缩减人员时,普通员工更可能会怀疑管理层们已在私下决定牺牲员工的利益换取自己的利益;在选举中支持落败者的选民们更容易倾向于将选举结果解释为有人暗箱操作。
二来则是因为认同意识在作祟,人们不去关注自己的想法能否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而选择盲目认同自己心里本身存在的想法。这比缺乏知识更可怕,缺乏知识背景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认知,过度的认同意识会带来偏激的判断。当带有偏见的个人立场对事实真相进行了再加工,由此引发真相的系统性偏差。真相还是那个真相,只是在受众看来,真相是为了情感而服务的,这会使人们变得狭隘和古板,使人们失去寻求真相的渴望。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下,部分类似的观点被重复提起,并且越来越背离真相,使得身处在这个环境下的民众误以为被重复提起的才是真相,而不去考证,即所谓的”回声室效应”。人们面对新消息时,由于见多了类似的声音且早已习惯顺应信息潮流,会误以为不存在其他类型的观点了,更不会花时间去查验事实真相。长此以往,真相在他们看来就不那么重要了,无论真相如何,他们都会坚守自己阵营的观点。
总之,正因为那些与我们已有的认知相冲突的信息会自动被我们内心的成见所屏蔽,而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事实的选择、在阐述观点时越来越背离事实,进而很难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公众事务进行理性的讨论。
三、后真相时代普通人该如何避免被牵着鼻子走?
首先是心态要开放,看似开放无边界的新媒体时代实际营造的是密不透风的茧房,将人们困在自己的认知舒适区,只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应该努力走出认知舒适区,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我意识,不沉浸在小圈子的资讯中,而是勇于放开自己的眼界,时不时地去接触一些新的陌生领域的信息,吸收更多来自大社会的资讯,这是保持后续客观理性看待各类信息的前提。
其次是要持有批判性思维,在接收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心怀警惕而不轻易进行下判断。
确保充分理解了事实,然后才谨慎地对事物定性,对待认知中的“成见”报以批判的态度,同时冷静对待各种可能歪曲事实的极端情绪化表达。
以上,赫克托•麦克唐纳用大量生动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而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民众处理信息的心理机制,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进而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而不是被所谓的真相牵着鼻子走。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十):在信息泛滥的世界,练就一双慧眼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爆发式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众网民获得了表达意见的机会和能力,开始参与到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受众话语权力的提高有利于民意的表达,但另一方面也极易造成信息传播的扭曲。
自媒体的发展降低了信息活动参与的准入门槛,社会充斥着大量似真似假的信息,我们又通过各种媒介,主动地或者被动地接收着这些信息。人们辨别真相的成本增加,“逐渐倾向于将自我判断建立在更加直接和刺激的感性之上”。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于是,“别有用心者”开始利用这个机会,改变并操作真相,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些大量无效、低质量和虚假的信息占据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同时还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所以,越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清醒、理智。
以下是我的正文:
1.商业是头大象,你是不是摸象的盲人
“恭喜,作为老用户,您获得免费流量提升红包。”如果打开手机时便跳出这么一段话,你会怎么办?不用白不用,免费的嘛。许多人会乐滋滋地享受起来。可是忽然有一天,费用增加了。哦,原来免费是有期限的,到期就按原价收费了。这就让人有被“钓鱼”之感,有人就会抱怨,如果早知有期限,当时就不会去提升流量。可是,现在取消又嫌麻烦,再说用惯大流量了,再像以前那么抠抠索索也有点郁闷。所以,算了吧,那就继续付费使用吧。
作为一位商业咨询的说故事能手,《后真相时代》就是从安第斯山脉的藜麦贸易入手的。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英国《卫报》等媒体的评论都认为这是欧洲素食者的需求造成的,并宣称当地贫困家庭因此而吃不起这种传统食物了。果真如此么?经济学家奔赴当地考察,搜集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当地人的藜麦消费确实下降了,藜麦价格也确实上涨了,可是这与欧洲人的消费需求并无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当地人更想尝试新的食物口味。所以,假如欧洲停止进口藜麦,不但无助于改善拉美家庭的藜麦消费,反而会阻碍他们提升收入和生活水准。
藜麦贸易和上述的流量案例,都是典型的“片面真相”。看起来,这些都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不过只展示了一部分。这就好比盲人摸象,都以为自己接触的就是全部,可据此得出的判断往往差之千里。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上网搜一下仿佛就能通晓天下大小事,我们也喜欢从社交媒体和性情相投的朋友那里获得信息,而依据传播学原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型走样。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众声喧嚣使得真相更容易被遮蔽,真实和如何辨别真实与虚假,因此也就变得特别重要。还别忘了,每个信息源经常有意无意地保留一些事实,排除了另一些事实。事实与事实之间,相互对抗,也相互补充,相互消融。麦克唐纳把这称作竞争性真相。
“后真相”这个词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作2016年年度词汇。牛津字典对“后真相”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也就是说,比起客观事实,这个时代的公众更容易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后真相的案例俯拾皆是。在《后真相时代》中,麦克唐纳把“后真相”划分为四类: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结合各种案例向我们展示真相是如何被各种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并为我们提供建设性的辨别方式。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我们都需要拥有一双慧眼。
2.我们以为的真相,有多少是意识的主观选择
按照传播学理论,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受众方的接收和反馈。对于事实的认识与表达方式密切相关。谷歌、特斯拉、百度等很多公司眼下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而世人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认识,往往会立足不同立场,发表不同观点。经济学家认为这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新兴行业,应尽快发展;出租汽车协会则认为这会造成数百万人的失业,应缓步推进;环保主义者认为这将节省能源消耗,应大力提倡;安全专家则认为他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应谨慎对待。经济学家、出租汽车协会、环保主义者、安全专家所表述的这些观点,其实都只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某个侧面。
网络购物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商巨头亚马逊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同时在改变我们的思维观念。电商何以卖书的折扣如此疯狂?亚马逊到底是什么?书店摧毁者、作者救星、垄断恶霸、小企业助力者、技术革新者、全球分销者?麦克唐纳说,这取决于你把哪些因素排在前面。
所以,概而言之,主观真相都是群体合力的结果,可以发生于任何领域。我们所获取的部分事实,既可用来核对实情,也可用来加强偏见,这两者经常是同时的。假如我们把自己囿限在主观真相里,信息来源就容易单一化、部落化,我们就会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偏见”是可怕的。比起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大众更渴盼获得事实背后的真知灼见。所以,麦克唐纳认为,合适的竞争性真相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行为,理论上,我们可以选择想要的理想事物,并且推动其他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顺着这条思路,麦克唐纳在吸引力策略、财务估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说真相是被选择的,并不等于说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虚无的。真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坚信它的存在,并且执着地追寻它。科学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早就告诉我们,怎样去验证真理,即一切可以由经验证伪或否定的知识命题的试错机制。假如我们难以克服心理弱点的盲目性,那么就用归谬法,从反向去推导: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
3.岛屿,只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密集的信息中,正是过多信息形成的噪音掩盖了事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和事实打交道,而是在与对事实的解释打交道。真相需要通过解释和理解才能获得特定意义。
在笔者听闻的身边故事中,有位公司老板曾被描述为很“厚道”,他在私贷融资时总是主动提醒对方注意风险,并把利息保持在不算太高的额度,他因此被认为是可信任的。然而,这位厚道公司老板最后竟卷款失踪了。当表相崩塌,我们才会惊觉,其中有多少一厢情愿。
若要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实例,或许就是2014年的“坏血”事件了。曾有“女版乔布斯”之称的伊丽莎白•霍姆斯创立的希拉洛斯公司,由于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在一滴血上进行200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10年间成长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因此跻身全美400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霍姆斯认定她会成为了不起的创业者,为了靠近目标,不择手段有何妨,而追随者们被她的领导气质所吸引,即使已察觉各种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也会下意识地去除。
真相的建构有多种因素。重点不在于提供更多事实,而是如何看待已被掌握的事实。麦克唐纳据此把“词与物”作为一组人造真相。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名词和标签所吸引,我们真的理解这些名词所包含的实情吗?比如,纯净水。如果根据对“纯净”的词语解释,矿泉水应该被排除在外,如果把纯净解释为行业所认为的“来自未受污染的天然水源”,那么,它也可能是城市的地下水,这是不是与消费者心目里的健康水源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难怪麦克唐纳对比了各种知名品牌的饮用水后,提醒读者应当谨慎对待“天然”的定义。
信息时代,新名词爆炸,而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往往被有意识地误用。所以,麦克唐纳强调命名的重要性,好的命名可以让商品更加出名,深入人心,而一个糟糕的名字很可能让顾客望而却步。我们都能感知商品名字的魅力,就像“可口可乐”的中译名很喜庆,而“威士忌”遭到部分有迷信心理的人的讨厌。麦克唐纳也强调了“社会建构”的力量。对于企业来说,品牌的价值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作为人造真相,社会建构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所有企业都重视品牌的建设和维护。
人们经常视数字为事实,让数字来说话,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大行其道。但事实上,数字本身并不会构成事实,很多时候,是有意图的人在引用某些数字,把数字打扮成他想要的事实。所以,在面对数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前提条件,比如时间点或对象范围等。麦克唐纳认为,全球变暖的辩论也许是关于竞争性真相最为激烈的斗争,原因就在于各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列举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在某种情境下显得乐观,换种情况似乎危机遍伏。我们怎样面对这些经过各方精心挑选的数字事实呢?此时,权衡信息的适用性格外重要。当然,我们还必须分清这些事实指向的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性。真相,可能有许多版本。
世界日益走向分化,人类的生物本能有时让我们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无所适从,但人类一直在努力靠近真相,毕竟,追求真相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也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后浪公众号 在信息泛滥的世界,练就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