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毁掉一个人,让他痴迷上一样东西就行了。
毁掉一个人,让他对垃圾快乐上瘾就行了。
1
2019年11月1日,
英国警方公布了最新调查结果:
“货车内39名遇难者均为越南人。”
2019年10月23日,
英国一辆集装箱货车内发现了39具尸体。
在警方尚未确认的情况下,
CNN等一众西方媒体就直接臆测:
“39名死者都是来自中国的偷渡客。”
现在终于真相大白,
真相给了西方媒体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西方媒体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我先从两个故事说起吧。
2
第一个故事,
来自王小波写的一篇文章,
此文叫《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这篇文章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情:
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风俗,
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
就会得到国王的提升。
凡是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信使,
就会被国王送去喂老虎。
于是元帅出征在外,
凡是麾下将士有大功,
就派他们给国王去送好消息,
以使他们得到提升;
凡是麾下将士有大过,
就派他们给国王去送坏消息,
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后来,有大过的人都死光了,
为了保住麾下的将士,
元帅只好编造各种好消息,
于是国王就只能听到好消息了。
3
第二个故事是晋惠帝的故事。
晋惠帝执政中国的时候,
有几年发生了大饥荒。
老百姓没有粮食吃,
只有吃草根食树皮,
于是很多人都饿死了。
晋惠帝听完大臣奏报后很揪心,
善良的他想为子民们做点事情。
他彻夜冥思苦想,
但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
吃午饭的时候,
他看到一桌子美味佳肴,
脑子灵光一闪,
终于想到了解决方案。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
他对大臣们说:
“老百姓不能像我和你们一样,
天天吃山珍海味,
天天吃白面米饭,
那就让他们节俭一点,
每天煮肉粥吃啊!”
4
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
其实我想讲的是“信息茧房”。
何为“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
“在信息传播中,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
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
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
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花剌子模国王就是这样,
由于他只喜欢听好消息,
所以最后他只能听到好消息。
晋惠帝也是这样,
他天天接触的都是山珍海味,
没有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所以便以为家家户户都跟他一样呢。
他俩都把自己包裹在了“信息茧房”之中。
5
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
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傻。
第一种变傻——垃圾快乐上瘾。
前几天我在某网站,
点看了一个关于“李现”的问题,
结果第二天我打开这个网站,
发现整个首页都是“李现”的信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就是进入抖音、头条等平台后,
只要你点看过某一方面的内容,
就会不断收到同一类型的内容,
而你不感兴趣的,
就不会再出现在你面前。
昨天我一个同事,
本来计划8点钟开始写稿子,
结果她吃完早饭后才7点半,
“还有半小时,看看抖音吧。”
结果一刷抖音就停不下来了,
整整一上午都被她刷过去了。
“现在很多视频APP、新闻APP,
采用的都是算法机制:
只要你在某一类内容上停留时间比较长,
它就会不断地给你推送此类内容,
这些内容就会像茧子一样将你包裹其中,
让你像吸食鸦片一样欲罢不能。”
但这些内容其实是没什么价值的,
不仅对你的生活和成长没帮助,
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
消磨你向上的精神和斗志。
所以这种上瘾,又被称为“垃圾快乐上瘾”。
让你垃圾快乐上瘾——这是“信息茧房”的第一个可怕之处。
6
第二种变傻——形成偏见。
记得是前年吧,
著名媒体人吴伯凡,
在喜马拉雅上说过一件事情:
“我一直以为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手机是苹果手机。”
为什么会这样以为呢?
“因为我周围的大多数人,用的都是苹果手机。”
所以吴伯凡当看到新闻报道“华为第一,OPPO第二”时,
实实在在地大吃了一惊:
“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
CNN、《纽约时报》等西方精英媒体,
为什么总是误解中国?
因为这些记者接触的精英群体,
大都是对中国的制度有成见的,
他们平时接触和讨论的,
几乎都是一致的观点,
这些几乎一致的观点就形成了信息茧房,
将他们的视野局限在了一个狭窄范围内,
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特别容易形成偏见。”
所以当他们看到死难者跟中国人很像时,
立马条件反射式的想用此事攻击中国制度,
美国CNN记者更是大言不惭地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公民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
很容易让人形成偏见——这是“信息茧房”的第二大可怕之处。
7
第三种变傻——舒适区无知症。
张绍刚主持的综艺《考不好没关系》,
做了一期非常有意思的节目,
在这期节目里,
张绍刚请了很多博士爸爸,
让他们来做一些很简单的常识题。
结果这些博士爸爸创下了一个纪录——平均只得了23分,该节目开播以来的最低分。
为什么如此高学历的博士爸爸们,
得分竟然会如此低呢?
一个博士爸爸站起来解释说:
“这其实并不奇怪,
像我们这些做博士的人,
其实就是在一个地方向下挖井。
挖得越深,越了解井下的世界,
抬头所看见的天空就越窄。
所以在很多方面,
我们其实还不如普通人。”
这个博士爸爸其实讲的就是深井理论,
如果我们总是沉浸在自己工作的领域,
总是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
那我们沉浸的领域和关注的东西,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口深井,
将我们视野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
在沉浸和喜欢的领域钻得越深,
我们所看到天空的范围就越小。”
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无知症”——让我们变得无知的往往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让人在舒适区中变傻——这是“信息茧房”的第三大可怕之处。
8
信息茧房会让我们变傻,
那我们怎么预防这种变傻呢?
第一:了解“信息茧房”。
你只有知道“信息茧房”是怎么一回事了,
你才能在刷视频、看新闻时,
提醒自己不要停留太久,
提醒自己不要沉迷其中,
“只是玩抖音,而不是被抖音玩。”
第二:走出舒适区,去接触你兴趣之外的领域,去了解你所讨厌的东西。
蔡康永有句话说得好:
“如果你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
那你永远就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如果你想得到一些从没得到过的东西,
那么你就得去做一些从没做过的事。”
第三:了解形形色色的人和阶层、制度和国家。
香港亿万富豪田北辰,
以前看不起穷人,他有一句名言:
“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田北辰一直都认为:
“穷人之所以穷,因为他们不好好读书,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工作,所以活该受穷。”
2016年的时候,
田北辰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
就是去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
去体验之前,田北辰有一个想法:
“我这次要证明给穷人们看,
只要通过努力就是可以成功的,
弱者可以变成强者。”
田北辰被节目组安排住进了笼屋,
笼屋只有三四平米大,
进去只能坐着,根本直不起腰,
但每月租金需要1300港元,
看起来似乎很差,
但这已经是“豪华笼屋”了。
田北辰的工作是做一名清洁工,
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可用。
早上6点起来,
他准备坐地铁去上班,
结果去地铁站一问询,
才得知坐地铁上班来不及,
于是他想去坐通宵巴士,
但坐巴士需要13港元,
他根本坐不起,
所以只好走很远的路去上班。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
他去买便当时,
才知道一份便当要25港元,
他根本吃不起,
为了找一份低于20港元的午餐,
他走了好几条街。
…………
就这样工作三天后,
田北辰就受不了了:
“一天工作近17个小时,
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完全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参加完这个节目后,
田北辰改变了以前的认知,
“我以前想得太天真了。”
现在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站出来,
为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说话。
这件事情证明了我们真的需要去了解各色人群和阶层,
只有我们去关注和了解了,
才会少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的毛病。
9
你知道达·芬奇是怎么成为最牛画家的吗?
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突然发现:
要画好人像,必须得了解人体构造,
于是他研究解剖,成了解剖学家。
要画好人像及物体,
还必须懂得黄金比例,
他又开始研究工程和机械设计,
于是他成了当时最牛的发明家。
…………
就这样,他开始了漫长的跨界,
最后他成了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和作家。
正是因为不断地跨界和融通,
达·芬奇才成了史上最牛画家。
作家余秋雨讲过一个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他去图书馆借书。
一位老图书管理员告诉他:
“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
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
基本八九不离十。”
这是他几十年观察学生得出的结论:
“一个未来有大前途的人,
第一,喜欢研读很多学科专业好书。
第二,还喜欢跨学科研读经典好书。”
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我们只钻一门学科,
钻到一定深度,就会遭遇信息茧房。
而打破信息茧房,就需要跨界融通。
最牛的物理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就在于不断用跨界融通打破了信息茧房。
爱因斯坦死的时候,
念叨的不是相对论,
而是“我再也不能欣赏莫扎特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句话:“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大的成功,
往往需要从另一个领域进行跨界融通。
自古牛人,莫不如此。
这也是我写此文最想表达的意思:
你需要逃出你的“信息茧房”。▼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