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之行第六篇:风景尽在罕迹处

  (以下图片由来自队友电脑,前排右二)

(此为本文作者王老五)

  早晨,还不到六点,楼道里就开始嘈杂起来。说话的声音,关门的声音,还有敲门喊人的声音,是韩国人。这个宾馆的卫生虽然很好,但是密封性却并不好,还是那种老式的木门,四下里漏风,说句不好听的,连个悄悄话都说不成。

  有些早起的人已经去湖边看日出了,有些照片从群里发过来。早餐还算可以,有些炸土豆可以吃。

  从宾馆到徒步的起点那丫普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从大街上一转就有一座雪山在远方屹立,满车的人立刻欢呼起来。看着近在眼前的雪山,其实却是很远,就像我们俗语讲的:“看山跑死马”。

  我们之所以喜欢雪山,或许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洁白的梦,我们对纯洁的向往是潜意识的,就像每一个白雪公主心里都驻着一个白马王子一样,也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完全理想化的乌托邦。

  这条必经之路颠簸的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给它起了名字叫“坑大路”,也可以解释为“坑真多”。上下左右摇来摆去,据向导介绍:这条路已经修了两年,还要再修三年才能修完。

  如果在中国,也就是半年的小事儿,但我还是诧异于为什么要这么久,直到我进了山看到几个年轻人在那里拿一把锤头敲石头,将鹅卵石砸成石子,按这样的速度,还真得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得靠子子孙孙无穷尽来完成了。

  他们这个慢悠悠地不着急的劲儿,还真是个劲儿。

  所以,中国这些年基础建设能赢得“基建狂魔”的名声,还真的感谢伟大的祖国,不然,我们也和这里一样过着几百年不变的生活。

(以上图片来自孔子明白不容易)

  下车开始徒步,首先是五公里多的水、泥、石头的混合路。山上流下的水,有的横向穿过马路,汩汩的流水清澈湍急,汽车路过时直接涉水而过,溅起一阵欢快的水花。有的则是顺着路自上而下流下来,携带着路上的泥沙,被车轮撵过成为一个混浊的泥潭。

  路依然是坑坑洼洼,有水的地方就成为泥,无水的地方就尘土飞扬,还有一个又一个裸露的石头将汽车顶的东张西歪。传说中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呢?和想像中有点出入,或许美景就在下一个山角的转弯处,所以,心里一急,脚下就生了力量,就是想更快一点儿地向前走。

  果不其然,风景越来越好了起来,远方的天上开始白云朵朵,白云下面是绿色的青山,青山的间隙里有几道白银样的亮色垂下来,是山上的瀑布挂出的银链,间或有三五座或者蓝顶或者红顶的房子,自然而安逸。房子周围成片的黄色则是他们的稻田,围绕在他们的家园,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让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富饶资源。

  午饭在路边的一个敞篷小店里,吃的他们的炒米饭或者炒饭面条,味道还可以,至少不难下咽。

  饭后,没想到路的画面立转,再不是沿着大路前进,而是转身从一条石头小路掾台阶而上了。石头都是就地取材,非常原始的样子,但却也牢靠。唯一想不到的就是路面上不时出现的牛粪或者马粪,更增加了这条山间小路的烟火气。

  路的两边是垂手可摸的稻子,只是搞不懂为什么这里的稻穗这么小?有山村的小孩子在山路上跑来跑去,从我们的缝隙里飞快地钻过去,行走如飞。而我们则已经是两根登山杖咔咔地将地上的石头敲的山响,远远听来,像是郭靖的师傅之一柯镇恶要出现了。

  就这样一直向上走,海拔也是越来越高,明显感觉气息有些不匀,背上包也是越来越沉,今天留的东西还是多了,凡是用不着的东西还是不能背,否则就是越来越重的负担。

  山上没有信号,干脆就打到了飞行模式,省得它老是不停在搜索信号浪费电。路两边的居民虽然散居着,但时不时会有商店,也不知道里面的商品价格如何,据说会越来越贵,这一点从各座名山景点可知,山顶比山下的价格高的离谱。但也没有办法,山路难行,背上来的人工费得加到价格里啊!

  先说一句后话:果然是这样,到了宾馆去加一杯热水500ml,需要50尼币,折合人民币3.125元。据说,后面的宾馆连充电也要交钱……

  上山的路在蜿蜒崎岖中向上延伸,累,是共通的感觉,只是有的人轻点儿,有的人狠点儿。但今天才哪儿到哪儿呀,真正的困难与风景都在后面呢。我总结了下,不跟别人的节奏走,找到自己的节奏,既不追赶别人累了自己,也不怕别人追上来。

  这就像喝酒一样,有的人喜欢喝急酒,有的人喜欢喝慢酒,得根据自己的节奏,不能让别人带着跑,也就是踩到自己的点儿,怎么舒服怎么走。不能今天哝过了劲儿,明天彻底给拉伤了,就晚了,毕竟这几天的行程是一个整体。不挣一段一时的先后,更何况这次的徒步,前面有尼泊尔向导,中间有领队晕晕狼,后来还有收尾的副领队紫云。

(眼睛呱呱亮的是紫云,室友,图片来自蜗牛飞)(上海的哥们儿,老班长,图片来自拂晓)

  在疲惫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徒步也同人生一样,如果你明白了每一步都必不可少,都得自己一步一步地坚持,那也就不会推诿扯皮偷懒耍滑了。你自己走不动,歇一歇之后还得自己走,不可能有别人将你背过去,也不可能将这段路逃过去,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责任及如何抉择。

  十年前,骑行川藏线的时候就懂得“不想当班长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无论做何事都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一口吃不了胖子,一顿不吃也减不了肥。得有毅力,将任务分成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完成。不能只盯着远期的大目标,这样容易疲累,容易放弃。

  接下来继续谈路途上风景,右侧的山上散放着星星点点的房子,阳光透过云层照下来,正好将房子那片照亮,旁边则是暗的光影,房子就像镀了一层佛光,灿烂地明媚着。也像是童话故事里仙女与王子的庄园,既神秘又光鲜,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

  如果时间允许,真想踏入他家其中的一家,住上一晚,体会真实的、丰富的当地人的生活,也不枉白来一趟。

  金黄的稻谷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闪着金光,人走在其间,就像是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难为一个家带来更多的欢笑与希望。山上的雪水潺潺地从上面流下来,那些已经收割了稻谷的水田里已经放满了水,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再种上一季。

(图片来源,队友tim)

  雪山就是他们的凝固的水库,向他们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水源,也调节着这里气温与空气,所以这里才是绿水青山,田园安居。只是这里的交通太不发达,所以山里的宝贝运不出去,山外旅游的人亦很难进来,进来了条件也不好,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这里的发展。和三十年前的中国何其相像!

  不时遇到三三两两放学的小学生,一律穿着漂亮的西式校服,统一穿着皮鞋,跟他们的生活水平是极大的反差,这也说明这里对教育的重视。

  我问向导从哪里学的中文,他说是自学的,学了四五年,自学中文没有毅力可是做不到。当然,当了向导也能提高收入,改善家庭条件,相对于背夫来说,他的收入要高的多。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向导也挺有意思,中午的时候问他还要走多久,他说还要走三个半小时,我们都惊呼怎么还有这么远时,他又改口说是三个“半小时”,一下子时间就缩短了一半。路上走的时候,如果问他时间,他总是很真诚地说:还有半小时……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因为看见了希望,所以脚下才会有力量,如果知道要走很久,心里就会泄气。一如,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初期经济基础差的时候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没有医院的地方,庙不要拆”。既然没有条件建医院,就让老百姓到庙里磕个头、许个愿,这样他们也能有个盼头,不然不只剩下等死了。

  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留下一个希望的口子。

  终点甘杜荣的宾馆在千呼万唤中终于到了,条件还不错,风景更好。现在别说有一张床可以安榻,就是给一个长凳也能躺上去眯一会儿了。

  晚饭做的挺好,炖了两只鸡,味道绝对称得上鲜美,喝完了还可以再盛,极大的消解了一天的乏累。薯条炸的也好,馍馍(其实就是小笼包)也挺好吃,饭食超出了想像。

  最后,再专门谈一谈背夫。背夫,顾名思义相当于咱们那里的挑山工,就是将我们当天用不着的东西给背到山上去,毕竟这一趟行程海拔变化大,气温变化也大,所以准备的东西也多。如果将所有的东西都背在自己身上,那这趟徒步将会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做到。

  但纵然是这样,我的包也得有十四五公斤。

  背夫的年龄并不大,小的还不到二十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几岁。他们一个人背我们两个人的东西,装在一个大的驮包里,他们可以背起超过自己体重一倍的重物,且还可以上山,这份体力与耐力真不是盖的。

  但我同时也在想,随着公路水平的提升,或许有一天,这份工作将不再需要,而是由汽车直接运到目的地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到那个时候他们该如何?怪不得这条路会修这么慢呢,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恐怕也有主观因素的存在。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该结束了,但院子外面一群当地的青年男女却在围着篝火跳舞唱歌,尖叫声不时地传来,我在露天的走廊里看他们疯,距离我不到二十米远,据说队友已经去了好几个。

  看他们这种精神状态,我们真是自叹弗如啊!他们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人家没有房贷,没有升职的压力,没有强迫自己必须挣够多少钱,真好。(以下图片来源,队友夜猪TM)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