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蚨的读后感10篇

  《青蚨》是一本由安顿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蚨》读后感(一):与爱情相关的故事!

  知道安顿,大概是在2003年的时候,当时一个女同事问我:“喂,知道安顿的书吗?挺好看的。”可惜,我没听说过,而更可惜的是,女同事没告诉我是什么书……

  如今,我终于看到了安顿的书,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青蚨》。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并没有什么震撼刺激的大场面,没有科幻小说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没有推理小说曲折反转的剧情,而只是平凡的叙述一个平凡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只不过,这份爱情深深的触动了我,在平凡中感受到的那份不平凡,那份真情,远比科幻小说或推理小说带来的感触要深的多。

  爱情往往都是美好的,是纯真的,可以让人浑身充满力量,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和希望。同时,爱情也是严肃的,是认真的,哪怕一点小小的伤害也会破坏爱情,破坏幸福。也许人的初衷并不想这样或那样,但事情发生了,一切都会随之改变。这让我想起来电影《蝴蝶效应》,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方发生一场暴风雨…

  小说的起源是一场并不少见的英雄救美,少女因为自己的遭遇对救她的警察产生了依赖和依恋,明知这不是爱情却无法抽身……由此引起了一系列历经三十年的爱恨情仇。安顿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的出发点,经过思维缜密和对情感把控恰到好处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这样一个平凡且又不平凡的与爱情相关的故事。

  爱情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只看表面。所有的人都会伪装,只不过为了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色彩不同。书中的所有人都过着自己无比隐忍的生活,对爱情错误的解读、对误会消除的错失良机、不敢去面对与此相关的任何状况,形成了书中各人难以启齿、无比尴尬的境地。然而,当物是人非,猛然醒悟后,心里释然了。没有做错什么,也错过了很多,这份矛盾一直伴随着生活和时间慢慢流淌,人们都需要成长,但成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某种失去,但当一切都发生以后,还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周围的人,那么我们还要求什么呢?

  《青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情感小说,情真意切,不同于以往,这是一部写出了真实情感、温文尔雅、真真切切的爱情小说。人生没有意外,爱了就是爱了,接下来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什么都是好的。

  《青蚨》读后感(二):【雨枫试读】永不分离的青蚨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情感方面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做《青蚨》,看到这样的书名,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太多了,书的名字也是精彩纷呈,这本书的书名,虽然不俗,但是也称不上惊艳,不会让人一看到书名,就会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而且这样的书名,到底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还是未知数。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被封面简洁的设计所迷惑,怎么会如此的简单包装,难道这是一本古代风格的文学作品吗,带着太多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青蚨》的作者是安顿,作者是一位北京人,也是一个历史学硕士,而且任职记者也有二十年的时间,是《北京》周刊执行副主编。作者被大家所认识是从上个世纪末的 “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系列开始的。就是因为二十年前的《绝对隐私》,作者被《纽约时报》等评价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职业记者,这也为作者的情感作品之路奠定了基础。本书就是作者近年来的一本代表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青蚨》翻开的时候,还是被作者的一席话所触动,那就是对于青蚨的解释,通过仔细的查阅发现,原来青蚨是一种水虫。而且还有很多的别名,也就是蚨蝉,还有鱼伯等等。这是一种水里的虫子,而且很凶猛,可以扑食比自己身体大的鱼类,这种昆虫的习性很特别,和我们所认知的亲子关系有些相反,是雄性来照顾这些幼卵,而雌性则并非如此。当然这种昆虫之所以如此出名,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那就是青蚨还钱的典故。传说中,青蚨产子之后,母子分离之后,仍会会聚一处,而且如果把青蚨母子的血液各涂于钱币上,用出的钱则必定会飞回,这就是青蚨还钱的由来,这也寓意人世间的母子情感如青蚨一般,顾盼往来,永不分离。虽然这都是传说,难免有夸大之处,但是这种良好的寓意,还是能够深深的让人感动。

  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她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在一次大暴雨中因公殉职。她的母亲是一名医生,虽然是单亲家庭,可是母亲却没有娇纵孩子,对于孩子管理严格,甚至是有些扭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成长也是很艰难的。小说中把这个家庭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开来,把人世间的矛盾都真实的展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矛盾之处,非常的无奈,却又感到特别的真实。这种情感也是人类的情感之一,在这个纷乱的世界,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出现,有的让人羡慕,有的让人憎恶,有的让人感慨,有的让人无奈。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勇敢的面对。

  《青蚨》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有着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私的职业记者之称的安顿。作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生活历练,才能够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作者细腻的笔触把人类的真实情感清晰的勾勒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青蚨》读后感(三):【雨枫试读】顾盼往来的母女关系

  情感类小说讲都市爱情故事的不少,但聊亲情很少。 而安顿的情感三部曲第一部《青蚨》是披着爱情小说皮讨论母女关系的家庭小说。

  久违的情感采访职业记者安顿回来了, 99年《动词安顿》大火了一把,就是因为她的特别,她关注的视角不一样,这是一个真正为女性创作的女性作家。 现在很多作品都充斥着社会丑恶,天道不公,爱情大过天,满是火药和狗血的故事情节,家庭描写要么成了社会大义的牺牲品,要么成了风花雪月的点缀,对于家庭本身关注有限。 而安顿一向是擅长用细腻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复杂的家庭关系,她的文字总是有种纪实文学感,让人看到生活本来的样子不仅仅是浪漫爱情故事,更多的是鸡毛蒜皮的家事。

  在《青蚨》中,安顿不瘟不火的聚焦一个家庭中别扭的母女关系。通过女儿江冬锦内心独白的方式对母亲周锦兰进行了素描,白描再上色,一点一点展现出来,进一步稳准狠的深挖人物内心,故事结构还多少带了点儿悬疑色彩。

  开篇因为冬锦父亲江承红的意外去世,在日本留学的冬锦回国和母亲一起处理父亲的后事。通过她的感受和对母亲生活细节的描述,看出她父母关系有问题。而冬锦自己也在纠结要如何让母亲接受她的日本男友。

  父母在儿女身上留下的烙印远不止DNA的编码。冬锦怕母亲,但她思考问题时,已经延续了母亲的方式。即使她所谓出国逃开母亲的管束,也只是一种年少叛逆的表现,想在母亲面前证明自己,希望得到母亲的重视,而不是严厉刻板的教育。这是一个严格的母亲养育出来的女儿的通病。冬锦有个太过优秀和完美的母亲,冬锦内心是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她崇拜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怕源于敬重。但她又搞不清父母的情感关系,因为父母多年分居的相处方式,完全不是她所认可的完美的婚姻关系。母亲和父亲在她心中的形象都极好,她相信两人之间是有爱情的,但他们的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冬锦父母的矛盾关系导致她对爱情和家庭的迷茫。她离家求学不主动跟家人联系和冬锦母亲跟父亲这种怄气如出一辙。她太年轻,不能理解父母这辈人的爱情。最终,冬锦离开北京回东京时才了解父母的过去。

  她父母这辈人的一笔糊涂人情账,她父母对彼此还是不够信任。直到有人逝去了,才结开心结。老一辈的傻姑娘等待爱情,帅小伙追求爱情,都不会是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样不负责任由着自己。他们都还有亲情,友情,甚至街坊邻里的面子要照顾。冬锦的父母的爱情来得算是场意外,但他们是爱着彼此的,而默默地冷战多年总还是有个稍狗血的青梅竹马故事。回想下,冬锦父母还挺悲哀的,心里有事儿不说开了,非得死了一个才弄明白啥是真爱,早干啥去了。但他们这辈人的爱情似乎就有些内敛,现实,多牵绊,又缺乏安全感。

  安顿用一段录音加一封长信揭开了谜底,依旧用安顿的“口述实录”体,还是20年前的调调,不够新颖,不轰轰烈烈,但很细腻,作为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是足够的。

  青蚨其实代表了一种牵绊的母女关系,由女儿揭开父母之间多年的感情秘密,同时也打开了彼此的心结。冬锦和母亲的相处方式是这个时代中一种母女情感的缩影。安顿借“青蚨还钱”的传说来写母女关系很到位,尤其是冬锦对自己爱情的处理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母亲的影响。但强加入冬锦父母的情感戏虽然增加了故事性,但多少削弱了解读母女关系这条主线的力量。

  整本书读完,就想着我得回家多跟父母聊聊了。

  《青蚨》读后感(四):【雨枫试读】青蚨的一种血线

  一本以多年前北京那个夏天的暴雨之灾为背景开始的小书。

  初初读来,却让我觉得提前走进了冬天。

  对话和细节缓缓推进行文,气质是阴郁、冷凝的,像结了厚厚冰层的湖,表面是光可鉴人的体面、平静,内里暗流涌动、翻滚。似乎只等那个人来打破镜像,来揭开秘密,来付出惨烈的代价。

  我想当然的以为会看到冬锦和锦岚之间,平凡家庭中关于亲情、关于秘密甚至关于丑恶的一幕幕人间事。不长的篇幅里已经埋藏了很多火种不是吗?

  “电视是为了给‘你爸’这种人打发时间的发明,‘我们’不看电视,‘你爸他们’才爱看”,

  “她想告诉我,她又一次遇见了想‘结交’她的人”,

  “她依然表现出一切尽在掌握的无坚不摧,此时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母亲安排的‘剧情’一步一步跟着她的节奏推进情节。”

  不需要什么具体的言语或冲突,这样的几处描写,已经足见力道。毕竟,父子、母女之间的故事,是从俄狄浦斯开始的永恒戏剧,总逃不脱悲怆的色彩,控制与反抗,独裁与夺权,远比世仇之家的相爱相杀要来得可怕。

  特别是于国人而言。我们是隐忍的,这个主题的戏码在天朝总是钝刀子割肉的慢长刑罚,很多人终其一生,一直在疼。角色会转换,疼痛感不会,这和你有没有被真心的爱着没有关系,有多爱、有没有爱,都会疼、都有疼。

  爱,在成长中,或许会缺席、会隐身;疼,不会。

  因为,沟通从来是无效的。做女儿时,母亲代表着强权、一言堂,不会解释/不擅解释/不愿解释的她,初衷即使那是好的、善的、暖的,行为也是冷的、硬的、难以接受的;做母亲时,新的女儿站在了“对立面”,耐心的解释被扭曲着理解,最终被回以的愤懑、不忿,和完全不解释只命令时,数值几乎是等同的,天平上的指针都不会轻微的颤动一下。

  所以,在我现时的年纪,我是能读懂冬锦的,于是,我臆测故事。

  然而,安顿老师笔下小说的走向却变了,原以为小川的到来会点燃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前文小小的火种累积、质变,普通家庭的秘密也会有“惊天”核爆的威力。那场原以为会召唤出矛盾的会面,结局却完全出乎意料,小川更像一股细细的暖流,春风化雨的暖流,催生出一朵圆满之花的绽放,秘密的内核就那么波澜不惊的打开。

  是融冰,而不是破冰。

  这样的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减弱了全书的力度。总觉得前半部书酝酿的局,不该就这么被柔软的化解。可也许这样更真实?平凡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狗血。而且,仔细品读,残酷一直都在,那把钝刀子一直没放下。

  反正我在掩卷之后,不能释怀的是锦岚的“出身论”。——“我的经验告诉我,品位一致、道路相近的人做朋友才能长久,各方面都不是很匹配的朋友只能是一时的,慢慢地,道路越来越不同,也会疏远到彻底不再来往。我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别人判断你的品质,也会看你和什么人做朋友,你没听说过那句话吗?你的质地,体现在你的朋友身上?”

  我无意评判她的对错,在书里看来她是对的,冬锦不是都自认了吗?她从不曾反抗,即使那么多的怨,作者剥夺了她反抗的理由与力道,因为书里的事实证明了锦岚的话。

  但对于锦岚呢?她和承红婚姻的悲剧之所以会“自然而然”的出现,与其说是她的“出身论”奏效,不如说是她自己一步一步在推动吧?她爱的一直是光华万丈、脚踩祥云的英雄,世俗的丈夫她从心底看不起,即使已经爱上了,仍然看不起。所以,她用自己后半生的幸福献祭了这个理论。再据此塑造了按照她意愿成长的女儿,即使逃离她的身边,也逃不开她既定轨迹的女儿。

  这难道不也是,青蚨的一种血线?

  在我看来,故事残酷之处正在于此,即使女主角获得了幸福,也依然是残酷的。

  《青蚨》读后感(五):【雨枫试读】青蚨,爱的血丝

  每个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样子成长起来的,然后选择要或者不要和他们一样,最后似乎也就渐渐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18岁的冬锦还能冲出口和母亲对峙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别人的家长用约束和窥视来实现对孩子的管理和干预,你用不闻不问和放任自流,你清高,你欲擒故纵,你让我时时刻刻都有做贼的感觉,最后不得不把什么都告诉你,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你,我还是什么事情都得听你的,凭什么?26岁从东京赶回来奔父亲的丧的冬锦,在4年里和母亲电话上的沟通感受是你不逼着我回家我就不回家,你不说想念我的话我就不回来,有本事你永远别说,我就永远不回来……而事实是她已有想要相守的人儿,却因为这些年对母亲的认知,让她没法开口,即时双方都已心知肚明实际情况。作为子女的我们,似乎总想在父母那里证明点儿什么,比如自大的内心戏:终归父母是熬不过孩子的……一场突发的死亡,就这么再次把家庭、婚姻、亲子和亲人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来。

  这似乎是情感类小说一种大流思路,而且在书的最后,用两种角度占1/4篇幅揭示出来有关父亲和母亲一直梗在孩子心间的谜题。刚看之下有点儿想喷水,因为觉得太狗血,但想想电视上“非诚勿扰”的各种,又及自己现实生活里的家庭情感剧观察,生活真的是狗娘养的,所以会狗血,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你也可以说,这叫做一切都是从爱出发,然后一切也都冥冥注定……

  青蚨是个虫子,《鬼谷子 ·内楗》里说: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联,然后传说青蚨这个虫子生下虫子,然后儿在哪儿母在哪儿,还有青蚨还钱的传说。但事实上生物科普说的是青蚨俗名是水知了,雌虫产卵后是到处去玩儿,雄虫负责看卵,所以没有蚨母,而应该是蚨父。但实际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本能的爱。亲子之间,与生俱来扎根的东西,就和你心上的刺一样,种在那儿,有时候疼,但大多数时候它在那儿,你知道。然后到了某个时刻,你发现,心头刺早已开出玫瑰花,用日积月累的欢乐或者痛苦,喂大的。

  然后我们来谈谈作为女人。以前听过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你是妈妈之前,是一个想要为自己而活的少女;你是妈妈之前,是想作为女人自信的走路的少女”。冬锦的故事在这才26年,但她延续了一个女人面对初恋,类似她的妈妈和青莲所有的热烈与悲催的结果,然后在一段本以为她妈妈会反对却没有任何声响就通过的见证下,她成为了一个妈妈。而之所以标题衍生出来的人们对青蚨母子连接的重要性,也是源于社会发展下对一个女性应该承受的角色的直觉。

  从青莲到冬锦的妈妈再到冬锦,她们的故事是时代的延续,在每个女人身上的印记,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从青莲身上,非常传统,连爱情这种初恋感都好像有点儿是大家一起参与和见证的,所以被男方的梦想感打败之后,她选择了火速逃离嫁给了另一个男人,最后其实是埋葬了自己的前途,因为这个男人的取向。看现在的中国社会里,服从一种以前小胡同里大家默许的安排,青梅竹马也好,大家觉得你们合适就在一起,面对男方的变化在她看来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

  从冬锦的妈妈身上,虽说是那个年代一种崇高理性知识分子的代表,却在感情上遭遇了初恋的绝望,和爸爸之间的爱情转移到生活中的情感,却又最终被打破的二次伤害。而理性的引领,在母女的情感连接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女儿的误解。在读女儿描述妈妈和她说少女尝试禁果数次人流只好拿掉卵巢的故事中,孩子产生了对堕胎的恐惧,进而发展为远离异性,避免疼痛和羞耻。这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事情还真的比比皆是,然则母亲的教育在孩子步入婚姻的选择上,因为没有遭到反对而突然被谅解。母女之间在这种转变上,作者的文字着墨不多了,也许真实世界里,有些就是“爱,不用说对不起”。

  暂且从本书亲子、女性关系两块入手,小议一番。大千世界,一本书吸引了你的视线,在这已经少之又少的非阅读时代,你还是被相似的感觉抓住了,然后由书及人,你的故事也待被你自己好好书写。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