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日飞行读后感10篇

  《绕日飞行》是一本由[美]保拉·麦克莱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绕日飞行》读后感(一):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想讲讲《绕日飞行》这本书,以及这个故事里的柏瑞尔·马卡姆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什么。

  是她有真正热爱的事情,驯马和飞行。书中有太多类似的情节,比如父亲的农场濒临破产,她的命运也随之变得风雨飘摇时,她只要钻进马厩,看到父亲写下的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内心就能安定下来。再比如,当第一次婚姻遭遇危机,柏瑞尔的选择是去另一个农场驯马,她清早出发,只随身带了几件衬衫。在逼仄简陋的住处安顿好之后,她在心里感叹“这才是属于我的地方”。

  还有很多处。一生挚爱丹尼斯因为飞行事故身亡,反而激发了柏瑞尔学习飞行的坚定决心。父亲问她难道不害怕吗,她说怕,但越是害怕人的感官才越是敏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多年后独自飞越大西洋遇险,九死一生之际,她仍这样形容:“这是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打击。”极致的危险与极致的体验并存,能放大生命的美。

  她感情世界混乱,不擅与人交际,在上流社会的宴席格格不入。她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读书,却偏偏对惠曼特的一句诗情有独钟:我想我能成为鸟兽/跟它们一起生活。

  的确,驯马和飞行都是沉默且孤独的事,柏瑞尔沉浸其中,这是她一生所求。这是生命里永不可动摇的支柱,除此之外的事情都变得稀松平常了起来。爱情可以,但如果耽误她驯马,她就换一个丈夫。

  我从心底里羡慕她,不管不顾地追寻内心的声音,拥有真正热爱的事物,承担得了选择带来的代价,如此坚定勇毅地度过了一生。有一个细节,隐藏在全书24万字里,却一遍遍地打动我:

  柏瑞尔又一次陷入危机时,分离了十几年的父亲回来了,长久的沉默后,父亲说了一句话:“那就让我们去工作吧!”书里这样写柏瑞尔的感受:所有的过往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下子被推到了一旁。

  你看,热爱的事是生活的避难所,人有这种热爱,就有不被动摇的核心,恒久绵长的力量,这是一个人得以磊落坚实度过一生的根基。

  这是《绕日飞行》和其中的柏瑞尔最打动我的地方。

同事的玩偶,扮演柏瑞尔和她的马伯加索斯,觉得很好玩《绕日飞行》和小马

  《绕日飞行》读后感(二):柏瑞尔,其实并不那么勇敢

  我不喜欢《绕日飞行》的女主角柏瑞尔,尽管她的故事波澜壮阔,的确能令很多读者心潮澎拜。

  作为英属东非殖民地农场主的女儿,柏瑞尔在肯尼亚的群山原野间长大,终日与部落土著人的孩子们混在一起,捕猎驯马,曾经狮口逃生。她结了两次婚,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将刚出世的孩子弃养他国。她风流韵事不断,与王室传出绯闻,夹在好友之间展开三角恋情。她追求自由,拒绝被规训成上流社会的淑女,18岁拿到驯马师执照,29岁成为职业飞行员,1936年成为由东到西单机飞越大西洋第一人。

  可是我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感情生活。以追求自由为名,行伤害他人之实。

  第一次婚姻,结婚之前觉得丈夫帅气、强壮,婚后觉得他酗酒,觉得两个人没有共同话题。她跑去别的农场当驯马师,和别人出轨,丈夫知道以后闹,她还嫌丈夫冲动,当着人让自己下不来台。

  第一次结婚时她年纪还小,不懂事,也就算了。

  可第二次婚姻,她已经成熟了、懂事了,干吗还要祸害人家呢?婚前她是确实喜欢曼斯菲尔德的,也知道人家出身贵族,和自己成长环境不一样。结果结了婚去丈夫家里,丈夫让她化个妆、换套漂亮衣服见婆婆,她就老大的不乐意,觉得自己被规训了,觉得这是在取悦他人,在演戏,说自己和丈夫就是个大骗子。

  结了婚心里还放不下旧情人不说,怀了孕她也不高兴,不想告诉别人,觉得孩子束缚她了,让她没有自由了。丈夫叮嘱她怀孕别骑马,她非得去骑一下,结果生下来的孩子畸形(当然原因可能不在此),她又变成了一副大好人的样子,全身心为孩子担忧难过,完全遗忘了自己之前怎么不想要这个孩子,一点自责也没有。接待王子时,她公然与王子调情,“我控制不了自己。能够跟哈利说说笑笑,或者看到大卫的眼神停留在我身上,我感到非常开心。这很幼稚,也徒劳无益,但只有在这种时刻,我才感觉自己是自由的,是充满魅力的,并且还有能力掌控一些事情。”这是她的说辞。

  更别提她和丹尼斯·芬奇-哈顿、卡伦·布里克森的那一段三角恋了。柏瑞尔认识他们时,丹尼斯已经是卡伦的情人了,人家两个感情很好,而且柏瑞尔也很喜欢卡伦。可是再喜欢、再崇拜也没用,柏瑞尔看准了丹尼斯,就一定要和他发展感情,趁着一次外出狩猎百般暗示,和他有了***。自此之后,她看卡伦也不顺眼了,觉得卡伦老了,难看了,憔悴了,知道丹尼斯要去见卡伦,就心痛得不行,好像对方才是第三者。

  丹尼斯也是个第一等的渣男,满口的要自由,不想被婚姻束缚,所以在柏瑞尔看来,他们简直心有灵犀,心意相通,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卡伦就不行了,卡伦整天想和丹尼斯结婚,想束缚他,一点儿也不懂丹尼斯,最后分手了活该。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自己成了个刻板肤浅的三观党,一心要拿道德标准衡量文艺作品。

  可我真不是这种人,看小说电影,我最喜欢的常常都是大反派。而且说实话,柏瑞尔这种追求独立自由,藐视社会和道德规范的女性形象,其实是文艺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类。比如《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蝴蝶梦》中的吕蓓卡,《名利场》中的碧姬·夏普,还有略萨的《坏女孩的恶作剧》、阿特伍德的《强盗新娘》,这些女主我都爱。坏得坦坦荡荡,比纯粹的好人有趣多了。

  就说《乱世佳人》的斯嘉丽吧,其实和柏瑞尔的故事线有点像:自由自在地在农场生长,家道中落不得不自立自强。年纪轻轻稀里糊涂地结了两次婚,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嫁了别人还一直忘不了初恋,让最好的女性朋友戴绿帽。可是斯嘉丽自信啊,有气场啊,她参加社交舞会,就是觉得自己是全场最漂亮的,男生们理应围着她转。她心里嘲笑其他女孩穿得太土,在社交场合谁也看不上,而且自信艾希礼·韦尔克斯该爱她,她比梅兰妮强一万倍。不喜欢小儿子,那就承认自己不喜欢,对他就是没感情,嫌他爱哭,像个女生。

  就是这么硬核这么决绝,她突然之间流露出的一丝脆弱和犹疑才显得分外动人。比如斯嘉丽和梅兰妮之间的关系——她看不上梅兰妮,整天在心理骂她,纳闷艾希礼为什么爱她,可是梅兰妮生产之时的坚强,又让斯嘉丽不情愿地对她产生了一丝敬佩。直到梅兰妮去世,她才知道对方在自己心里已是那么重要。而《绕日飞行》中的柏瑞尔和卡伦呢?柏瑞尔一开始就说她喜欢卡伦,敬佩她的独立,一面又爱着丹尼斯,爱得惊天动地,一面又说着卡伦是如何如何好——好话说尽,我却不觉得她们的关系比斯嘉丽和梅兰妮更亲密、更相爱相杀。

  仔细想想,我不喜欢柏瑞尔,也许不是因为她出轨、她破坏别人的感情,而是她还自私得不够彻底,不够决绝。她做了一些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可是本质上又还是个好人,所以时常觉得愧疚,纠结,犹豫不决。她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勇敢,并不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她虽不想被婚姻所束缚,却也对天生畸形的儿子满心怜爱和悲伤;她不愿意做个上流淑女,按照父母的要求过一生,但是面对农场破产的父亲,她又不忍心伤害,为了给家庭分忧匆忙结了婚;她知道丹尼斯不愿结婚,不要束缚,以为自己也是如此,但是在狩猎的夜晚,她也曾在心底暗暗有过念想:如果她怀的是丹尼斯的孩子,如果她嫁给了丹尼斯,那会怎么样?

  比起那些坏得肆无忌惮的女主角,柏瑞尔确实太犹疑了,也许这就是我不喜欢她的原因——她真实,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的那些缺陷和不得已。《绕日飞行》中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如此。在壮美辽阔的肯尼亚,他们还是逃不过各种琐碎恼人的龃龉之事;他们喝烈酒,骑马,狩猎,纵情声色,却仿佛都被钉在某一个原点,生命只能波折着前进,完全不坦荡潇洒,或许只有伯克利是个例外,可惜他也最短命。

  柏瑞尔和丹尼斯在书中念过一首惠特曼的诗:我想我能成为鸟兽,跟它们一起生活,它们是那么宁静,那么恬淡知足。它们不会忧虑,不为生活而哀叹,它们不会流泪,不在深夜惆怅失眠……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达到这份境界,我时常把小说主人公看作自己的投射,因此不喜欢他们,但我承认,应该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恰因为此而更爱他们,而他们对于自由的艰难追求,也才更加打动人心。

  附注:我所说的是小说《绕日飞行》中的柏瑞尔,而不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柏瑞尔·马卡姆。后者的生平我并不十分了解,无从评判。

  《绕日飞行》读后感(三):夜航与绕日,马卡姆的隐藏与真实

  四年前第一次读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那时我还不到二十,蜷缩在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地方,满心向往着她笔下广袤的非洲、粗粝的野外自然,更对她描述那些传奇经历的平静口吻由衷赞叹。《夜航西飞》是为数不多让我念念不忘的心头书,它或者,也间接影响着我:人生需要一段完全无畏、跟随内心的旅程,它可能糟糕得不堪回首、遍地荆棘危险,但曾经敢于拿出的勇气,会在以后给以莫大的安慰。

  去年春天,我又读到了另外一本马卡姆的著作——《迷人的流浪》,那是马卡姆的一些短篇小说,仍是围绕着非洲、飞机、马匹的故事,很像她的半自传。虽然她的文字是否有人代笔,一直争议不断。但在那些文字里,一个坚韧不屈、洒脱自由的女性形象无论怎样都值得你的瞩目,而我想,只有确凿的生活经历能够赋予文字这样的能力。

  切回到这本书,《绕日飞行》无疑是马卡姆的代笔之作,与马卡姆本人的文字不可比较。它是一个作家对这位非凡魅力的女性所阐释的敬意,一份巨细无遗的生平研究再创作。因此《绕日飞行》的女主人公,其实不是马卡姆本人。阅读它时,要不要与作者共谋,就会有着不同的阅读趣味。

  可转念想小说中的主人公明明又是马卡姆本人,不然还能是谁?人物的分裂感,大概是因为马卡姆在自己的著作中,可以隐藏一切不想示人的一面,只留给读者一个孤绝冷峻在天空遨游的英姿、驰骋赛马场的骑士。在之前建立的默契下,我无法顺畅地接纳这本书中掺杂了虚构的马卡姆形象。

  《绕日飞行》的书籍封面让我联想到弗里达.卡罗的画,热烈又平静,仿佛在非洲的胼手胝足、感情中的伤害与辜负、孤身飞越大西洋的航程,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一块一块拼成马卡姆清晰的肖像。

  作者从马卡姆的童年写起,那还是二十世纪初,四岁的马卡姆跟随着父母来到了贫瘠的非洲肯尼亚,不堪忍受清苦的母亲很快又折返回英国。母亲的缺席,彻底释放了马卡姆的野性,注定了她不会再成为一个混迹在社交场的富贵小姐。童年时期能够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不仅是幸福的,大地万物还会滋养他敢于远离那些循规蹈矩的内容,从而另辟蹊径去追寻另一种人生。她习惯了和伙伴在原野中奔跑、捕猎疣猪的丛林生活,以至于无法适应学校而被退学。只有17岁的她后来嫁给了管理农场的乔克,社交礼仪这些使她不厌其烦,作者以她的口吻写道:“我在丛林中生活的这些年里,从未患过疟疾、瘟疫,也没有发过严重的高烧。但现在,我感觉自己好像得了不知名的重病,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疾病。”于是她的注意力转向了赛马场,投向了天空,并天赋异禀能从中取得卓越的结果。

  马卡姆一生与绯闻流言蜚语相伴,甚至到晚年也逃不脱。小说中没有回避她的这些狗血蹩脚又真实的感情经历——与现任丈夫乔克龃龉不合,她便在赛马场与他人享受着单纯的肉体欢愉,对于没有任何情感纠缠的直接索取倍感兴奋;再裹进好友卡伦和丹尼斯的三角恋情漩涡中不能自拔,做出极其自私地伤害挚友的行为;即使后来她有了和丈夫曼斯菲尔德的孩子,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找王子调情。她清楚自己充满着致命的女性魅力,同时又是自由的,没有条条框框规定她不该做什么。她和可能此生真正爱过的丹尼斯,畅谈过他们感觉:他们唯一害怕的是从生活中退缩,不再勇敢尝试。丹尼斯最终死于一场飞机事故中,马卡姆便决然飞上了没有丹尼斯的天空,去完成他的遗愿,寻找结队的象群。

  这些巨细无遗的情史绯闻,是马卡姆留给读者可以津津乐道的谈资。如果改编成剧本,也是一部电影中相当引人夺目的重头戏。但兴许是我觉得作者对人物深层的灵魂问题关切还不够,对那个社会的动荡变迁、非洲自然的炙热礼赞也少了些笔墨,这些情史戏码在书中显得篇幅过重,使得马卡姆起航的高光时刻变得不再轻盈,也让马卡姆这个人物没那么讨喜了。

  我又回到了最初看待这本书的正反问题,看到作家黎戈在短评中也评论道"这种写法很冒险,容易倾覆失衡"。马卡姆在个人著作中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声音,那么这部小说便处在一个奇怪不明的位置。马卡姆极力不愿在写作中表达呈现的内容,此刻以同一口吻向读者诡异地倾诉着。

  但这样的马卡姆不是更加立体了么?就像《绕日飞行》与《夜航西飞》这两本书的书名想也颇具玩味,白天旁人眼中的自己,和黑夜中我们孤身面对的自己,怎么会是一个人呢。可能在那次跨越大西洋、她必须全神贯注以保命的航程中,她唯一能够做的只有思索,那漫长的航程便像是面对过去所经历的一次内省,落地后付诸于写作。

  “你不害怕从天上掉下来吗?”、“至少我会死的轰轰烈烈!”马卡姆第一次接触到飞行员时,听到这样的对话,应该就埋下了飞翔的种子,她想要有轰轰烈烈燃烧的人生。也许这不是我最想读到的柏瑞尔.马卡姆传记,我依然是喜欢这部小说的,它让我更接近了真实柏瑞尔.马卡姆,触摸她的灵魂所散发出的对自由和生命的不懈追求、女性存在价值的行动意义。

  就像是圣.埃克絮佩里鼓励马卡姆开始写作,遗憾在二战硝烟中无人问津的《夜航西飞》,等再获得海明威的赞誉后,渐渐有了它应得的位置。书籍与书籍,人与书籍,便是这样不断传递着珍贵的文学价值。没有读过《夜航西飞》和被马卡姆倾倒的读者,可能不会想读这本《绕日飞行》。作者麦克莱恩若不是被那本书的孤独和勇气感染,也不会写这本书吧。

  《绕日飞行》读后感(四):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我无法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敬,我顺着《绕日飞行》又翻开了《夜航西飞》,只想更多更多地了解这个百年前的自由灵魂。作为一个勇敢追寻生命独立、自由与爱的女性先驱,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她那样的飞行高度、生活纬度、心胸宽度,但是我们可以培养我们自由灵魂的高度。

  《绕日飞行》是被誉为与《夜航西飞》《走出非洲》共谱“20世纪野性粗粝的非洲殖民时代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生活”的“三部曲”之一。《走出非洲》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绕日飞行》既是与之齐名的姊妹篇,当然不能错过。

  《绕日飞行》是曾著有畅销书《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的美国作家,保拉·麦克莱恩创作的关于柏瑞尔·马卡姆传奇一生的传记文学作品。麦克莱恩曾说:“没有哪个传记作者能够知道自己笔下的人物的内心与情感。”“这些出众的、真正不同寻常的女人被历史忽略了,但她们实在存在过。于是写她们的书以野火燎原之势出现了。”如果不是《绕日飞行》,我的认知世界里就会与一位勇敢而出色的女性柏瑞尔·马卡姆失之交臂。

  网上查阅官方对柏瑞尔如此介绍----“1902年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她先是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资格的女性。1931年成为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1936年成为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与传奇飞行员汤姆·布莱克一起共事,客户甚至包括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1986年8月,她在内罗毕自己的家里突然辞世。”

  而柏瑞尔本人在自传《夜航西飞》里这样介绍自己“我四岁那年来到英属东非,少年时光都在光着脚和纳迪人一起捕猎野猪,后来以训练赛马为生,再后来驾驶飞机在坦噶尼喀湖,以及位于塔纳河与阿西河之间的干旱丛林地带中寻找大象。我一直是个快活的乡下人,直到我在伦敦生活一年之后,才明白需要用脑的生活多么无聊。无聊,就像钩虫,是挑地方的疾病。”

  从她对自己的简略介绍里可以看出,她对于所有被世人赋予的各种“”第一人”的荣耀并不在意,跟与什么样的名人有交集,也毫无优越感,她的世界里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自由”,她的天地始终只有自然而已。

  《绕日飞行》是一部令我读后充满激情与感动的文学作品。

  柏瑞尔从小没有受过太多正规化教育,她所有的知识,都源于大自然对她付出所有深情的回报,以及身边为数不多对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的指引。父亲教会他养马,汤姆教会她飞行,丹尼斯教她懂得爱情,齐彼教她看到忠诚。

  她对自由的追求是借助两种交通工具,通过两个重要阶段来完成的。第一是骑在马背上完成当驯马师的梦想,让自己独立起来;第二是骑上长翅膀的马,成为一名职业女飞行员,让自己变成一个视野辽阔的女人。在通往这两个“马背”的路途上都布满了荆棘。因为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从没有过女驯马师,也从没有过职业女飞行员。但是她不顾世人的偏见靠自己的能力为女性争取了一份尊严。她说“我学到了每个爱做梦的孩子都应当了解的事——只要你坚持下去,再远的地方也能走到,再高的山也能翻越。”

  当她飞行时,“就像突破了所有试图束缚你的东西。天空中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东西阻止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整个非洲都在你脚下展开,飞机不会拖住任何东西,也不会阻止你。”在飞机上,柏瑞尔就是一只旷野里自由的鸟。

  在看电影《走出非洲》时,我被卡伦与丹尼斯之间的旷世爱情深深吸引,而看卡伦的自传小说《走出非洲》时,才发现丹尼斯不过是被轻描淡写的一个朋友,卡伦对他的讲述只有一个很小一个章节;同样,在《绕日飞行》中,日夜混迹于与男人比肩事业追求中的柏瑞尔,行事近乎粗犷,但她将独属于女人的脆弱,全部捧给了丹尼斯。这份执着简直令我感慨不已。文中所述的这段爱情对柏瑞尔就像凿壁借光,偷来的狂欢。但真正翻阅柏瑞尔的自传《夜航西飞》,才发现丹尼斯的出现竟然只有寥寥数语而且非常官方。

  “假如你思念的人去了足够远的地方,远在地图的边缘,他们反而会和你贴的很近,近到无法遗忘。”也许就是这样吧。对于卡伦和柏瑞尔来说,也许跟丹尼斯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她们自己最私密也最珍贵的财富,她们并不愿将之呈现于公众。所以在她们各自的自传里都不约而同选择略过。但电影和传记文学就可以由着编辑或者作家极大程度地发挥想象。他们可以从众多的资料里面发现诸多蛛丝马迹,然后放大成他们笔下男女主人翁的人生主线。

  且不论在《绕日飞行》的描写里,对于柏瑞尔与丹尼斯之间的情感纠葛真实度有多高,我愿意被她在此书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丹尼斯,对他爱情渴望的诚实深深感动。她的彷徨与纠结,她的难以遏制的,从内心深处朝丹尼斯四面八方涌出的,无法吼叫出来的爱的饥渴。眼里抚过她每一个深情叹息的文字,我都觉得,那是每个曾被爱情煎熬过的心,在绝望不甘中等待的回音。

  柏瑞尔在《夜航西飞》里讲到她养的一匹叫个性特别的马,遇到一只斑马妈妈,它强势地战胜了斑马妈妈的挑衅,小斑马居然就带着崇敬,忘恩负义地离开妈妈跟着“小古怪”回了农场。在农场自由自在、横冲直撞生活了几个月后又消失了。她从没想过要圈养这些大自然的生命,她喜欢的《草叶集》里的诗句如此吟诵---“我想我能成为鸟兽,跟它们一起生活”。

  她把自己融入大自然,没有人蓄之分,只有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平共处。所以她无法融于社交,不懂人情世故,做事只凭借心的指引。这份凭心而活的率真,不论是在她的驯马与飞行事业上,还是对丹尼斯的爱情上都展露的淋漓尽致。

  柏瑞尔曾问丹尼斯“假如你能再活一次,你愿意改变什么吗?”

  丹尼斯说“我不知道,也许正是我们的错误把我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唯一害怕的事情,就是从生活中退缩,不去勇敢地尝试。”丹尼斯还说“只有驶离主路,你才会有各种奇遇。”

  是的,就是这样, 就是害怕失去尝试的勇气,所以一直勇敢向前。

  茨威格曾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勇敢和愚蠢的区别是什么呢?不问西东的一意孤行到底该被界定为勇敢还是愚蠢?是否只有等待结果,成功了就是勇敢,失败了就是愚蠢?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她却坚守着一个信念——我们只有跌倒最低谷,才会发现一些东西。这个传奇女性,就像一阵旷野上的风,自由吹过。。。。。。

  她爱上丹尼斯,似乎没想过要嫁给他,一是因为卡伦,一是因为她和丹尼斯都是那种不喜欢约束的人。他们因相似而吸引,又因相似而保持距离。

  除了丹尼斯,她所有的热能都献给了可以带给她极大自由度的工作---训马和飞行。尽管她的行径为当时的社交界不容,她说“他们反复讨伐的,是我犯下的同一种罪过:身为女性,我竟敢追求自由。”但是,若干年后的我读到她逆境里毫不退缩,并奋而抵抗的勇气时,就不得不对她肃然起敬,充满遥远的心灵共鸣。

  她说“如果必须离开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决绝地离开,永远不回头。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它们已经消亡了。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中,叫人看来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这是让她保有勇气的法宝,也是教我们学会坚强的座右铭。

  我无法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达我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敬,我顺着《绕日飞行》又翻开了《夜航西飞》,只想更多更多地了解这个百年前的自由灵魂。作为一个勇敢追寻生命独立、自由与爱的女性先驱,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她那样的飞行高度、生活纬度、心胸宽度,但是我们可以培养我们自由灵魂的高度。

  《绕日飞行》读后感(五):“新东西总是好的,即使它会让你感到疼痛。”

  1、

  去年读过《夜航西飞》,很震动。但同时又觉得意犹未尽。一位生命堪称传奇的女性,她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非洲大地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生活日常。如,和野生动物形影相随、射箭、狩猎、驯马、驾驶飞机横渡大西洋,这些让人心驰神往的内容,几乎超越了当时一位女性的生活范围,甚至她们的想象。但在这本书中,她几乎没有提及她的私人情感和内心曲折。而且只此一本,此后也再未写过任何关于非洲的事情,如同绝响。所以,即便她一生处在各种舆论和绯闻的漩涡,对很多真正想要了解她的人来说,柏瑞尔仍然是一个谜。

  《绕日飞行》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读过《夜航西飞》并对柏瑞尔有过想象的人,相信都会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其实也并无悬念。柏瑞尔的个性如同一种炽烈的光照,任何一个被光线触及的人,相信从中都能感觉到一股强烈的热量。即便作者本人,柏瑞尔亦是她的偶像。否则我们此时也不能读到这本基于大量丰富而严密的史实,才最终完成的传记。

  三个部分长达将近二十五万字的体量,一直从柏瑞尔的童年开始追溯。一直娓娓叙述到她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光耀的部分,完成她自己,并被载入史实的壮举。就像拼了很长时间的一幅拼图,从《夜航西飞》到《走出非洲》,再到《绕日飞行》,终于得以拼上最后一块。读完感觉柏瑞尔的形象如水落石出,终于变得清晰起来。

  2、

  充满缺憾的原生家庭让柏瑞尔的童年跟别人截然不同。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弃她而去。没有母爱的关照,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的缺失,无形之中日益培养出了柏瑞尔一种粗粝而狂野的个性。总之,她的身上找不到任何像是柔和、爱美,容易胆怯的女性特质。从小就跟着父亲生活,跟当地的土著男孩四处奔跑狩猎,柏瑞尔像是一个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被放逐于大自然中的孩子。在几乎没有文明抵达的世界,鲜少有条条框框拘束的环境中,自由完成了她的蜕变和成长。

  生活过早在柏瑞尔的生命中出现缺口,但缺口并没有让她变得黯淡和脆弱。奇异的是,她克服了这个缺口,然后把负面的缺口转化成为一种正面的塑造了自己的契机。她说,“我有时会想,正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塑造了我们,并且改变了我们。”

  柏瑞尔克服了困难,把生活中的变故转化成为机会。她逐渐融入了非洲大地的生活,就像一株强韧的植物,根植于这片大地,从中吸取汩汩的生命的养分,终于无法割舍。她说,“我在这里重新活了过来,就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真正的生命。在我的整个童年里,它是我最完美的天堂。我真心爱着这个地方,我就是为它而生的。”

  正是这样一种粗犷而又广袤辽阔的成长背景,塑造了柏瑞尔浪漫、天然而又粗粝的个性。她崇尚并且享受野性而至真至纯的大自然,却不能理解文明和理性的虚伪和矫饰。“比起与人交谈,我更喜欢跟马和狗说话。”在柏瑞尔看来,理性而充满教条的文明世界显然代表了一种绝对的乏味,她无法从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意义。对遵循自然的本能,且顺应天性的柏瑞尔来说,生命的真谛只可能存在于野外,存在于高贵的动物身上,而不是种类繁多的社交场合,乏味无趣的人身上。所以,当她父亲身边的女人试图用教育来驯化这个野性的女孩时,终于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柏瑞尔说,“我身上具备惠特曼所推崇的独立和自由,以及与野生动物和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那是我天性的一部分。”

  不羁而狂野的天性显然与世俗相悖。所以一旦柏瑞尔成年以后,她的感情生活便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受挫,并为此付出代价。本来是一株生于旷野生机勃发的植物,却被移植到花盆,难免失色。但柏瑞尔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做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美貌和被温柔豢养获得一个太太头衔并不是她的信仰,她的信仰始终是力量,独立和自由。

  所以她不妥协。即便这种勇敢的追求被所有人质疑,柏瑞尔却义无反顾。她的世界中没有“按照应当的样子去生活的人和事,以及应当去过的生活。”她的生活“每一天都必须是新鲜的,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着自己。”所以柏瑞尔的生活每一天都如同一场勇敢无畏的冒险和战斗。就像非洲大地上每一天真实上演的动物之间的角逐,弱肉强食。

  柏瑞尔期望的是“一种独自一人的自由。比如独自一人生活,既不是谁的女儿,也不是谁的妻子,完完全全自己一个人。自己做出决定,即使并不是正确的决定,但也没有其他人对你指手画脚,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柏瑞尔不相信柔弱会对自己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即便身为女性,也从未想过要成为别人的附庸。她的生活时时刻刻都是一场即时上演的精彩戏剧。她做自己,从不逃避,也不退缩,甘愿为了快乐而冒险。生命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会及时接纳,并用灵活的应变能力去迎接每一次挑战。这样的生活方式一直贯穿她的生命始终。

  “新东西总是好的,即使它会让你感到疼痛。”

  3、

  整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大胆想象,让人能够直接走入柏瑞尔的生命内核。要想真正触及并抵达一个人的灵魂,从来不可能是通过流言蜚语,而是深入了解她的心路历程。

  柏瑞尔的《夜航西飞》和她所创造的记录足以让她成为一个传奇。但或许更传奇的地方在于,她对自己生命的清醒认知及勇敢演绎,并始终对她所坚持的生活方式抱有如日光一样炽烈的信念。柏瑞尔如同一个在太阳边上尽情奔逐嬉戏的孩子。因为她离太阳比谁都近,所以她获取到了更多的光和热。

  即便一生充满波折,却仍不失瑰丽。柏瑞尔是一个鲜活的样本,始终具有启发意义。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人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塑造人前的表面光鲜,而在于一生对自由灵魂勇敢而不竭的追求,哪怕前路波折,哪怕一意孤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