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实验图鉴》是一本由[日]有泽重雄 著 / [日]月本家代美 绘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趣味实验图鉴》读后感(一):寓教于乐之《趣味实验图鉴》
lue编辑
对于孩子们而言,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相信都是孩子们的梦想,同时也是各位家长的初衷。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初衷都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的不断灌输,让家长们也开始抱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念头开始让孩子们过早的接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和早教。大多数孩子们都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相信只有孩子们自己才最清楚了。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何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场景。针对低龄儿童好动的特性,接力出版社在2003年曾经推出过一本名为《实用趣味实验图鉴》的书籍,上面记录了相当多的关于少年儿童可以实践的趣味小实验,不过由于出书时间距离现在太过遥远,能够在书店再次购买到该版本已经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今天带来的由后浪出版公司选题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在今年也就是2019年出版发行的《趣味实验图鉴》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趣味实验图鉴》的作者与《实用趣味实验图鉴》一样都是日本的有泽重雄,文字实验内容没有太大的改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实用趣味实验图鉴》另一版本。但是与《实用趣味实验图鉴》相比,后浪版本的《趣味实验图鉴》在翻译日本有泽重雄的这本童年的趣味实验指南的同时还加入了相当多的手绘,而这无疑使书中列举的这些小实验和小窍门的趣味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本以手绘为主的的实验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安排这些趣味小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小读者们在翻开本书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讲解实验的书籍,更是一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性格的成长之书。
本书开篇就对小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是哪种性格?在接下来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作者也不是简简单单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再现,而是通过形象的手绘来对小读者进行头脑风暴启发。如其中的“马上放弃型”中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小男孩上嘴唇和鼻子之间夹着一支铅笔,双手撑在地上作者,脸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最后配上两句旁白,这样一个怕麻烦,有事情就想逃避,不想坚持的小男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小读者们的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
当小读者们翻开本书正文了解学习了书中的一个个小实验之后,如果家长们能够适时地加以引导实践,那么小读者们的动手能力无疑能够得到大大的提升,而且家长们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相信也能够的倒进一步的加强。最后希望每一位小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小实验!
《趣味实验图鉴》读后感(二):教你将每次尝试,转变成有趣的研究
周末在看《趣味实验图鉴》这本书的时候,终于知道原来是自己的方法错了,少了干燥剂这一个环节。
《趣味实验图鉴》这本书,涵盖研究的基本常识、饲养与栽培、制作标本、社会等6 大主题,共有100多种趣味实验,每一种实验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图片画得很真实,各种小动物小植物,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这是什么,步骤图也特别的清晰。最适合大人也适合小孩阅读,实践。
作者有泽重熊,曾经在出版社担任过编辑总监,编剧国与动物相关的杂志,图鉴,儿童周报等等,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
这本书,我感触最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严谨性和专业性
这本书的一开始讲了研究的基本常识。
1,课题的寻找方法:感兴趣,尽可能小的研究范围,考虑时期,材料易于获取,研究之前提出假设。
2,制定计划:考虑时间分配,家人的计划,总结工作。
3,器具,材料等物品的准备。
4,去博物馆科学馆考察,在图书馆查找参考资料,如何使用图鉴。
5,观察与实验的条件:对于比较类观察或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需要反复进行尝试,同一位置同一高度等等。
6,观察笔记,观察卡的使用,有丰富的配图,线条简单,可操作性强。
7,总结,一般包括4点,动机,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结论。
除此之外,在总结环节还具体介绍了如何拟定标题,使用图表和照片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其实在小的时候我们也养过各种动植物,比如大,不然童年可能都养过蚕,有各种给蚕在摘桑叶的经历,甚至可能看到它变成蚕蛹,吐丝蜕变。但更多的可能是为了好玩,却没有带着研究的性质。
我跟小伙伴说,看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像在补小学的课程,小学是应该学会的,应该接触的东西,到现在才想起要去学习。
小的时候如果可以养成研究性格,对每一次做的事情,把它当成是一个各个实验来做,在实验之前提出假设,写出清楚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在最后进行总结。不断的积累将是一份很宝贵的财富。
第二,可实验性强
这本书里包括饲养和栽培,标本制作,自然,社会等具体的实验。每一个实验的可操性都特别强,原材料容易获得,简单,有趣。
比如说在饲养和栽培中,提到蜗牛,蚯蚓的饲养方法,向日葵,土豆的培育方法等等。小时候的我们哪一个没有去抓过蜗牛蚯蚓啊?哪一个没有去摘向日葵?哪一个没有吃过土豆呢?
比如说在标本制作中,讲了如何制作蝴蝶标本,如何制作植物标本。
而在自然的一章中,就更加有趣了,观察采集蜂蜜的昆虫,记录凤蝶的成长过程,观察蚂蚁觅食等等。
这些小的实验都是我们日常中可以接触到的,并且可能已经做过的事情,但因为我们在观察之前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假设,只是在观察而忽略了做这件事情的目的。
周末闲的无聊的时候,完全可以随手翻出一个实验立刻去做。这样就可以收获一个充实而有趣的周末。
第三,绘图精美,生动
在看这本书之前还是会有一些担心,毕竟是做实验,最多会有很多专业术语,以及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在翻翻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完全不用担心,每一个实验基本上用一页的篇幅就介绍完了,简单没有什么长篇大论,除此之外,每一页上都有n个插图,即使不愿意看文字,看着图片也可以一一做出来。
比如说,在观察蜗牛爬行的实验中,先对蜗牛进行介绍,每个部位都介绍的很详细,而且画的很逼真,当我们看到一只真的蜗牛的时候,回忆出这个图片,就可以一一复述出蜗牛每一个部位相对应的名字。
因为在写总结阶段,需要进行绘图或者制表,所以还有专门的章节讲如何画插图和简图,如何画地图等等。
《趣味实验图鉴》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如何去做实验,如何开始,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进行总结,讲了很多基础性的东西,比如,确定选题,记录观察,画画,如何扑捉动物等等。但也正因为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养成研究性的思维,面对好奇的事情,都可以用研究性的思维去研究。
在书的最后,有专门一章资料,介绍了小学低年级高年级,中学,可以做的观察或实验的记录,对于有研究精神的人来说,看到想要研究的话题,可以一一去实践。
《趣味实验图鉴》读后感(三):别说科学离生活太远,只是我们忽略了习惯了的日常
大多数人听到“做实验”,脑海里浮现的,首先,应该是包含但不限于,各式玻璃器皿,什么试管、量杯、酒精灯……其次就是想到,能在实验室里工作的人,不是学霸就是学神。
当我还是个满脑袋里充满着“为什么”的好奇宝宝时,似曾记得,家里给我买过一本书,里面有着简单、不需要大人协助又容易成功的小实验,当找不到小伙伴的时候,这些小实验,打发掉了我不少孤单的时光。
到了中学,开始正式有了实验课,却被元素周期表弄得老师着急自己也着急。
化学老师热情地说:“你哪里不知道你问呀,别不好意思问。”
我一脸实诚地答说:“老师,我哪里不知道我自己都不知道。”
从此与实验室,成为路人。
那么我们除了上学那会儿,在学校之外,都没有尝试过实验么?
肯定不是。
比如小时候做一把空气枪,是不需要什么实验的,但需要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试试倒底是哪种竹子即不容易变型,还能让“子弹”飞得更远,有了好“枪”,“子弹”也开始讲究,是植物的种子好,还是厚实的橘子皮好,最后,得出一个最佳组合,这些都是要在玩耍的实验中得出经验。
所谓的科学,以及实验,其实范围很广。
种子发芽的观察,是实验;元素周期表里有元素结合在起,也是实验;
利用燃料动力让人类踏上月球是科学,利用锅里的热气把包子蒸熟也是科学。
可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研究者,有的人却对实验和科学再也提不起兴趣呢?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一本,由日本专门撰写自然科学领域的作家,有泽重雄,写的名为《趣味实验图鉴》的书,里面对我这个问题,提出了解答——除了所谓的天赋,其实很大程度,与人的性格类型有关。
有的人不喜欢一个人观察和思考,有的人只有三分钟热度,有的人耐心不足,有的人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却并不喜欢继续深入思考。而目前学校中常规的科学实验教育,很大一部分,却是为了教学而设计,自然很多孩子,渐渐就与科学、与实验成为了路人。
那岂不是,科学和实验,只有小部分的学神学霸才能接触到了?
当然不是。这本书开篇,并没有说太多实验,却先把人,进行了分类。
不同类型的人,分别对应着书里的不同实验。
你的娃,只为了完成一项作业而已?
那就首选一天之内能完成的观察及总结的项目吧。如果正好住在沿海城市,那这本书里,正好有一个观察实验项目适合你和你的娃——寄居蟹喜欢住什么样的“房子”?
这一类小可爱生活在海岸岩石缝隙里,或是浅滩上。
作为有“份量”的“房奴”,它行动缓慢,一遇到危险,就会立刻缩回它的“房子”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捕捉。
捉上大小不同的几只,看看它们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想要把它从壳里取出来?你可以试式轻轻拉、可以试试用石头敲、还可以试试在它面前放一个更漂亮的壳,看它什么情况,会出来。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想尝试把寄居蟹人为地从壳里用武力拉出来,那就等同于要了它的命。随着寄居蟹的个头大小不同,所选择的房子也不一样。每长大一些,它就要及时地寻找适合的壳,如果没有适合的“房子”作为柔软身体的保护,它会很容易丢掉小命。
可适合的空壳并不是能及时找到,且少之又少。太大,扛不起,太小住不下。
每当有空壳冲到岸边,寄居蟹们就会聚集在一起,挑选适合的“房子”。总有寄居蟹在不断长大,丢掉小房子。
可能你完全想象不到,寄居蟹其实很环保,也很团结。换“房子”里,会自觉排成一列,大的在最前面,小的在最后面,相互衡量着,看谁适合哪个刚换下来“房子”。
只要最大一只爬进了新的“房子”,排在它身后的伙伴,就会依次住进它前面的住客刚搬走的房子里。
也许在沙滩上,你和娃根本等不到它们排队换壳的场面,这些额外的拓展知识,该从哪里得到?
你家娃有一个,只是一起兴起而已,能坚持不到一周而已的坏毛病?
每天走在路上,平常得让人忽略的,道路两边的林荫树,可曾观察过它们?
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A城区和B城区,道路两边所种的树木会不一样?——可以从这条道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如果A城区处于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出于安全考虑,所种的树木就不会选择枝叶太茂密的树种,避免遮挡视线发生交通事故。而B城区街道并不宽,附近居民多为步行,那么枝叶茂密的树种,会让大家身心愉悦。
树木与树木之间的距离,都在多少范围之内?——这需要亲自动手进行测量,然后你会发现,不同的树种,间距完全一样。
这些树木,是怎么养护的?——修剪?施肥?除草?浇水?除了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也许最完整的答案,可以让娃试着,鼓起勇气,去询问来自亲自养护它的人。
你的娃觉得,自己一个人做实验太孤单,结伴才有意思?
既然是协作式的观察,不如定一个有意思“课题”,计划先行,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内容。
例如,分头收集和整理,所在城区中有意思的店铺招牌,对于创意独特的店招,去问问他们家,有什么招牌菜?
喜欢这道菜的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
如果全家一起来就餐,店家会推荐些什么呢?
他们家的招牌菜,你们这个观察小组成员们,品尝之后,会给几分?
擅长绘画的小伙伴,也许可以画出一份城区的美食地图呢?
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因为太平常,所以对它们没了好奇心。
在研究科学前,得先了解自己,别盲从;对于熟悉的事物,先丢掉原有的认知,再发散地探索,总有能把你与科学,与实验拉近距离的观察项目。
做实验,得在尝试 ;做观察总结,得拓展问问是的思路 。
书里的内容都是别人写的,当观察并实践过足够多的项目,你的娃,一定会有许多奇妙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将成为他珍贵的精神财富。
《趣味实验图鉴》读后感(四):培养科学思维,精英教育孩子用的是这种方法
2019年度的诺贝尔,美国共有6位科学家在3个不同领域获奖,而至今为止,中国在科研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只有屠呦呦一人。
在科研领域,诺贝尔奖不是唯一的评奖,但由于其公平透明,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可度,获奖的科学家也将此作为很高的荣誉。为什么诺奖与中国一直无缘?中国还会有更多的“屠呦呦”出现吗?
中国的科研,有什么制约条件,我们与诺奖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个制约因素是发展时间短。今年是我们建国至今70周年,科研积累的时间太短,积累不够,是不易获奖的因素之一。回想一下,即使到了80年代的一二线城市家庭,日常用度也是比较紧张,家里也不是天天能吃肉,普通家庭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在90年代以后,因此在国家层面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的建立,也就几十年时间而已。
诺贝尔奖要求,实验成果至少要经得起25年以上的考验。也就是在1994年之前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成果,才有可能入围,在此之前,国家对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及对科研基础的建设,都非常薄弱,因此在为了几年内中国极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二个因素则是基础科研投入不够。在80-00年之间,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是以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为主,我国不乏顶尖的科学家和院士,然而在基础科研的投入和参与的人数是远远不足的。
科研的结构就像金字塔,必须有庞大的基础科研规模,顶尖人员才可能在这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发现。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不足4%,从事于科研方向的更是寥寥无几,基础科研的从业者与经费都不足,对科研的扶持力度也不足,成果难保证。
第三个制约因素则是国际间的合作不多。现代的科技和医疗,需要大量繁复的实验,比如人体基因破译的工程,就需要全世界数万顶尖科学家,连续不断进行数十年的研究,才完成1%,科学无国界,科学家之间的通力合作和充分沟通很有必要,节省重复几率和试错成本。
中国学者在国际间的合作有限,而中美“贸易战”后,千人计划中参与的科研人员更降为0,这对于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的科技发展,将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在国民意识上,如今中国的科研观念仍非常不足。
在学校里,老师带领学生忙应付考试,为了给中考和高考腾出时间,初高中的实验项目和课题研究,基本都会围绕考试目的而进行,而非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社会上,最流行的话题是如何赚钱,浮躁和功利,正在扼杀我们的基础科研意识。
在家里,父母都忙着逼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对于科研,家长不但自己不懂方法,而且由于谋生的压力,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极少,难得的休息时间,情愿在家看电视玩手机,也不愿陪孩子到野外看一看。
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懂科研方法,我们和将来我们的孩子,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自己的工作和写总结报告,缺乏基础科学研究的方法,会进一步扼杀我们的自身成长和发展能力,浅层研究让大部分人流连于初级水平,社会发展的速度降低,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科研的意义不单只是为推动人类发展,更是个人的成长基石。科研习惯和态度是任何学科的底层逻辑。科研方法是一套严密而谨慎的方法论。无论你是做研究还是做其他,方法论就是你开启大门的钥匙。
我们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形成科研思维习惯呢?
有人说,当人们讨论科学家和科研成果,能把重点放在成果本身,而不是将诺奖当做八卦来讨论的时候,才是科研真正地深入民心。
哪怕我们不是科学家,习得科研常识,对企业的经营和个人的成长,日常工作的效率和结果,都有很大的提升。如何形成科研的意识和研究习惯,我们的邻国日本,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关于这一点,曾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victor cheung谈到在日本科研机构的工作体会和感受。
1. 非常认真严谨的科研体系。
在日本,高校里每一个仪器的使用,相关安全知识,都由师兄师姐传授,还要考试通过了才能开始。从立项到项目操作,内容总结和展现,甚至排版和用词,学术上的要求都非常细致。
2. 社会看重研究的意义重于成果。
日本社会更看重科研的目的和意义,而并不是它可以带来多少成果,写多少篇论文,在做选题时,教授会根据当今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列好优先顺序,将重点放在有对世界有重大改变意义的议题上。对工科方面的研究,不以论文数量为主,实验的数量和成果,也是考核的重要标准。
3. 日本科研工作者更勤勉。
国内研究员,更多将研究工作视作上班打卡,日本的科研从业员,则将自己的项目视为事业。Victor举例说,在日本,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都有人在工作,就连教授也经常工作到凌晨,深夜还在给学生发邮件,在日本,预答辩会被10个人从下午5点问到晚上11点,中途就休息了10分钟。
4. 日本的教授在社会的权利和地位都更高。
比如说日本的教授,在申请经费方面会有更大的权利,社会地位和薪水也较高。
对科研的重视,让日本更可能留住人才。日本的科研体系也更善于传承。教授退休了,会由自己的子弟来接任项目。一个项目可以连续研究好几代人,以保证在此领域的深耕程度。
日本对于科研的重视,还体现于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例如一本《趣味实验图鉴》,在日本畅销了30年,销量超过百万套。一本378页的书,包含3000多幅插图、1000多个实验和研究技巧。从科研的方法论开始,辅导孩子形成研究习惯。
提供身边的素材,孩子可以随时开始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激发兴趣。在日本,这本书被称为“日常生活必备的实用手册”,科研从娃娃抓起不无道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有泽重雄和月本佳代美。有泽重雄出生于1953年,曾担任出版社编辑总监,后自主创业。他特别擅长于编辑撰写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题的内容。除了这本《趣味实验图鉴》他还著有《操场的杂草》《饲育栽培图鉴》等书。
而3000多幅图的绘画者月本佳代美,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专业。尤其擅长动植物写生。
两位编辑通力合作。除了《趣味实验图鉴》外,还出了一套8本的生活图鉴,创作这些书初衷是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简单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的研究方法,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因此全套书包括生活料理、园艺、冒险游戏,手工、饲养和栽培,刚推出不久就吸引了大批读者。
不管你之前对做实验有没有兴趣,这本书可以说适合任何年龄的人看,书里面六个部分内容:研究的基本常识、饲养与栽培、自然、标本制作、社会、实用技巧,涵盖了我们的童年回忆,比如制作昆虫标本、饲养小动物或对自己的城市进行调查,同时给我们上了一节科学研究思维课。
怎样提升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是从事工科的料,但你的孩子对动手很着迷;如果你在职场中遇到瓶颈,想努力再上一个台阶;如果你想与孩子共度更多难忘的亲子时光……这本书将是你重启科学研究旅程的开始。
1. 作为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它将为你揭露思维能力锻炼的秘密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揭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常识,无论是自然研究、实验还是社会研究。方法都是几乎一致的。本书从课题选择说起,教你如何制定计划、准备材料以及收集结果,如何观察记录和总结。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分类以及详细的解释。看完这一本书,你至少可以有以下的4个收获:
1)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2)了解资料查阅的途径和方法3)了解观察和实验方法分类,以及如何做笔记、采访等方法4)如何做总结2. 对孩子进行分类,按不同性格的特点来编排项目,引导孩子从易到难,保持阅读的兴趣
1000多个项目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作者根据不同的年龄、性格、性别的孩子,用不同的分类法,让他们都得到照顾。作为家长,则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场地和手头的材料情况,安排可进行的活动。
如果孩子是创造力爆棚但好动又容易放弃,那么可以安排了一天或一周就能完成的实验,比如制作石头标本,研究蜗牛,观察植物或杂草。如果孩子看重友情,想带着其他伙伴一起玩,里面有介绍一些集体参与的游戏,例如检查手的卫生状况,学习手语。如果孩子是个实验控,作者还准备了可以让孩子忙过一个夏天的项目,例如种植物,做标本等等。
在书的末尾,作者还根据孩子的年纪和场景,做了一个完整的任务列表,把这个手册带在身上,无论我们在哪里,打算花多少时间陪孩子,都可以找到合适的项目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
3. 图文并茂易理解,分步讲解有效锻炼动手能力
你知道饲养蜗牛时要准备什么食物吗?你知道培育牵牛花时,要准备多少根攀爬的棍子吗?采集植物标本需要用到哪几种剪刀和铁铲?怎样可以隔着鞋丈量自己脚的尺寸?城市的井盖有多少种不同的标志?怎样判断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否宜居?怎样可以检测酸雨保护好好环境?……
以上这些有趣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都有讲解,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配图。
4. 超实用基础性测量和观察判断方法指导
这本书还可以作为我们的动手工具书。如果你正打算做一些DIY的手工,或刚好工作上需要做一些社会调查,那么你一定能用到里面教的,在生活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以及街头访问和统计方式。例如,当我们没有尺子的时候,是否能靠自己的身体简单地测量长度?或者当我们做社会调查的时候,如何在人流中根据外貌特征,判断出某个人是否很大机会符合我们的调查要求?
也许我们之中大部分人这辈子都不会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但科研是人类探索的过程,无论在哪一行,科研思维都是我们自身成长的来源。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想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深耕,依靠的是每日一点的积累和成长,而科学研究的思维,就是帮助我们从基础入手,踏实研究。
如果你找不到金子,不是矿里没有,而是你挖得不够深。没有深耕行业,你是吃不到真正的行业红利,而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捷径要走。牛人之所以为牛人,背后大都付出过比常人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痛苦。因此希望这本《趣味实验图鉴》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和孩子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在探索中找到趣味,获得成长。
《趣味实验图鉴》读后感(五):我怎么写假期作业,老师说了不算!
说来你别不相信,现在的小孩子,看着各项都很优秀。可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被作业冷不丁一个反手,治得服服帖帖。
有个现象,每年寒暑假本该孩子是最开心的时间,却早早被家长、老师安排得明明白白。平时上学要写作业,下学补习班要写作业,周末上个兴趣班还要写作业,假期本该玩一玩了?还是有写不完的作业等着?
为什么?
写作业不是对孩子学习极有效的帮助吗?当然是,短期效果显著,长期难以评估。连家长看了都发愁的作业,对于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来说,难免会被当做“负担”。
当孩子被这些看不见的“引导”所影响时,很容易忽略自己真实的想法。无法发掘自己的兴趣,无法全身心的投入某项事情,有可能就错失了成长过程中,塑造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好机会。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邻国日本倒是早早体会到,将这点纳入到教育中试行。在100年前的“大正自由教育运动”中,提出了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为核心的“全人教育”,设立学生自由研究时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而这项改革成为了今天日本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自由研究。
日本中小学生五花八门的假期作业
在日本,寒暑假只留两项作业“读后感”和“自由研究”。“读后感”就不解释了,那什么是“自由研究”呢?所谓“自由研究”,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研究,实现深度学习。说得通俗点,就是一项可以自由发挥的研究课题,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自己说了算!
↑5年级小学生制作的“种子发芽”趣味实验,详细记录每一步的操作过程,用手绘的形式呈现出研究结果。
↑ 高年级学生制作的“植物采集”实验,收集五花八门的植物叶片,汇集成图鉴画册。
↑ 把一次旅行当做研究课题,搜集当地的历史资料、体会当地民俗风情、甚至是旅行中好吃好买的店铺都逐一记录下来。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创意十足的研究课题,观察雨蛙体色的变化、研究自行车的科学原理、考察路面上的井盖、收集猫身花纹的素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些让孩子充满期待和动力的趣味实验,连大人也蠢蠢欲动呢!这就是自由研究的魔力所在: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有针对性的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实验,最终给出大人都意想不到的出色成果。
如何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呢?
对于日本孩子来说,想要做好一份出色的实验报告出来,必须要有立题、制定计划、调查、实践、数据化、总结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并且要做成一份图文并茂的实验报告。
↑ 自由研究这项作业可不是写完就结束了,需要每一个人在新学期向全体同学汇报。
因为这些自由研究项目都是以兴趣为驱动,所以孩子才可以坚持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做出精彩的研究项目。
每到寒暑假来临,日本的教育机构、名企的网站,也准备好了各种实验项目,等着大家去报名参与,简直是一项全民期待的假期作业啊!
市面上还有不少相关图书,给中小学生们提供思路,其中畅销日本30年的《趣味实验图鉴》就是一本从身边取材,帮助你随时找到有趣新发现的参考书。
趣味实验图鉴评价人数不足[日]有泽重雄 著 / [日]月本家代美 绘 / 2019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趣味实验图鉴》中详细介绍了自由研究的基本操作步骤,来看看如何完成一次有趣的实验吧!
第1步:课题的寻找方法
首先,趣味实验最困难的一步其实是课题的选择。可以回忆一下身边的事物,想想哪些自己认为奇妙的事情,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寻找灵感。找到研究课题之后,还要思考这个课题的可实施性。譬如,以牵牛花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有几个不同的主题。这种情况下,将主题缩小会更易于研究的进行,也易于明确研究目的。
还有一些课题会因时期不对、材料难以获取而无法进行,所以在研究之前要考虑充足,同时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提出假设。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实验和观察,也便于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
第2步:制订计划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趣味实验都需要时间和耐心。生物的成长记录,也需要考虑季节。假如你想观察记录牵牛花的生长状况,从播种、开花到结果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那么最迟也得在5月播种,否则暑假期间无法对牵牛花进行观察。
第3步:准备材料
器具、材料等可以在商店里找到,也可以利用家中的物品替代。植物、昆虫在研究期间是有可能枯萎或死去,所以最好准备多套材料,以避免失败。
第4步:查找资料
对于首次尝试的实验,不妨先利用网络、图书等媒介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实验如何操作。
第5步:观察与实验
观察或实验不能只做一次,而是应该进行多次尝试,取其平均值;或者是不止观察一个而是同时观察多个实验对象,这样可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当场记录。
观察笔记没有特殊的规定,但是如果事先绘制出符合自己研究内容的记录栏,那么在观察过程中则只需记录要点,这样既快速又方便。
第6步:总结成果
观察实验结束之后,必须做总结工作。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向他人传达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结论,一般要涵盖以下四点:
①动机
②研究方法
③研究过程和结果
④结论
利用插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内容,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趣味实验图鉴》涵盖研究的基本常识、饲养与栽培、制作标本、社会等6大常见主题,用3000余幅插画来描绘1000余个趣味实验,内容包罗万象。真正地从身边取材,探索隐藏在身边万物中的奥秘。
日本的儿童教育学家将孩子十岁之前的这一时间段,称为“加速”时间段。今年拿到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第一次对化学感兴趣,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吉野彰当时,老师向四年级的吉野彰推荐了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书,这本书唤起了小学生吉野彰对化学的极大热情,他开始收集身边的日常物品,自己动手做起实验。这些实验令吉野彰充满了乐趣,也令他对化学越来越好奇,从而走上了科研之路。
可见,这项特殊的假期作业,充分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吉野彰便是受益者。从兴趣出发,在探索未知中感受乐趣,珍惜自己的好奇心,或许就是《趣味实验图鉴》带给人们的惊喜和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