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的安慰,只是想开一点 | 婵琴

  01

  多年前,温迪雅于香港北角嘉华国际中心25层采访金庸先生。问他从自身经历来看,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无常的、变化的,没有永久不变的。”彼时,老人已经开始信佛。如果宗教趋向热闹与流行,那么信仰必定让人孤独。

  曾经的雄心万丈、刀光剑影,随着时光的冲洗,年岁的衰老,日渐趋向平静与茫然。是那么的无论为力

  佛经里谈论的“变”与“无常”,任凭你是英雄还是美人、是富商还是平民,都一样平等。

  对于这样一位无论在事业还是生活中都历经过苦难的人,她问,“如何回避和度过心灵的黑暗?”他说,“减少欲望”、“想开一点”。

  一个人年老之后,功成名就、失去至亲,吃穿都已变得有限,欲望减少应该不是难事。毕竟此刻老人的内心早已翻越高山丛林,趟过浩渺江湖,亲历低谷与绝望后的江涛汹涌,终于迎来了夕阳下的平风静浪。

  唯一能获得安慰的,或许只有“想开一点”。从而更好的于红尘江湖中带着对“无常”的深刻理解,以超脱的茫然之心神隐归去。

  02

  清晨5点26分,早起大礼拜。看到阳台一缕光照在木质地板上。温柔而清凉。看着它们,想停下来,拿起旁边的蒲团决定打坐一会。双膝跪地,背部挺直,双手轻放于腹部,关注内在的呼吸。那一刻,身心清凉,仿佛这个秋天未曾天亮的早晨。如此宁静却又涌动新鲜活力。人的一天也因此被唤醒。

  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自身内在无以消除的恐惧。比如,他和我一前一后走路,习惯独自往前跑。偶尔一转眼的功夫,就看不到人影。我喊他的名字,在人海万千的街市。很快找到他,停留于某柜台看玩具,聚精会神。又或者走了一段路又回原地等我。

  期间,我能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不安与慌茫。也看到了自己对爱的深切。

  最近我才知道,是我历经或看过太多无常,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延伸到了对孩子的担心。是我的问题。如果我不曾历经有过的苦难与喜悦,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对诸如此类不必要的担心是否会少一些呢?

  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喉腔总有一股莫名的情绪涌动。

  03

  曾经只要身边有人,可以两三天不看手机。所有被时光与岁月滋养过的内心。在日后漫长且无常的光景中,无情地被砸炼,又重新被捶打、塑造新的内核。直到孩子从肉体中脱落出来。从此,他成为了我生命中最为情深与重要的爱的人。

  我重新调整自己很多习性。比如习惯日常走到哪都带上手机。在慢慢探索如何更好爱他的同时,看到了自身的疼痛与恐惧。所有前世带来的记忆,是力量也是虚弱。某一日,手机设静音,在擦拭书桌,准备开电脑写点什么。

  坐下来,看到未接电话,他用手表电话我,8点27分。我预感肯定有事。此刻学校已上课。等到第一节课下课时,我拨过去,他说走路不小心摔跤,手指流血,我没接电话,就去校医做了包扎。

  我安慰他没事。小小的生命不断长大,走路、奔跑、调皮、委屈、摔跤、与人玩耍、交友……每天都发生着无比惊喜的变化。终究他需要学会独立处理和应急问题的能力。也历经自身该有的学习上的疲累与压力。这是他所需要的成长与历练。

  我们相互依存,却又彼此独立。于我而言,在滋养与陪伴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于每一个日常,从些许事情中不断的反思、看见、判断、感知种种。

  在他成长轨迹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看到并重新认知了自己。

  04

  多年过去,不会为欲望、权势、羡慕种种与人交往。能过的不过是求仁得仁的生活。这样的坚持,何曾是错。

  每天固定的作息时间,过俗世生活,也感知所有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游离于明空之内,对己有所求。偶尔会问自己,为何如此苛求自己。

  此刻来答,不过是为了爱与责任。信仰与诚实。我忠于内心所有的过失与惊喜、艰难与茫然,并与它们在一起,为此度过如水泡、不定何时熄灭的人生。

  或许一个人唯有在真正亲历无常与死亡之后,才会懂得真正的成熟。不再被俗世迷惑颠倒。所有的荣耀、名誉、富贵、权势,哪一样在你离世之时被带走过。是谁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生命是一条长度有限的河流,唯有专注并臣服于流淌过程中的所有变化,才可能安慰昨日的艰难与疲累。所以,一个轮回已过,你依旧保持最初的一笔一划,以心书写。借助理智与情感的梳理,完成生命体验之后的语言记录。仿佛刀耕火种时代的旧人,披风戴雨,笨拙行走。

  05

  秋天的傍晚。大地、天空、热带植物茂盛蓬勃于山林里生长、如火山燃烧的晚霞,残光照耀地面,光影斑驳。月光即将升起。世间寂静平和。远处两颗古老的大树叶片翠绿,枝干交织,发生碰撞,但它们若无其事,各自蔓生。—END—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