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惨遭“校园欺凌”:有些人的恶,是天生的

  《少年的你》里,高三生胡小碟坠楼死了。 悲剧发生那一刻,所有人都在围观,在拍照,在发朋友圈,在絮絮叨叨着什么。 包括把她逼到死亡线上的罪魁祸首,魏莱。 只有陈念,兼具恐惧与悲悯,挤出人群,靠近现场,脱下校服,将倒在血泊里的胡小碟脸庞遮住。 在冷漠与暴力横行的世界里,好人是要遭殃的。陈念被魏莱盯上了。施暴,拍裸照,强行剪发,公开凌辱······成人世界的恶,在未成年世界里,有时是会翻倍的。               而且,魏莱欺凌弱者,从无任何理由,就像蛇会咬人,老虎会嗜血一样,近乎是本能的需求。 调查期间,警官问魏莱:“欺凌陈念,逼死胡小碟,难道你就没有内疚感吗?” 魏莱睁大了眼睛,满是无辜地盯着警官说:“我们关系特别好,还经常开开玩笑什么的。” “行!我现在就把你父母叫来。” 魏莱立刻发怒:“胡小碟死了不好吗?现在她妈到学校闹一闹,指不定能赔大几十万。要是不死,正常读书工作,这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妈这么多钱啊?”               女儿死了,能大赚一笔,所以做母亲的应该开心——这就是魏莱的思维逻辑。   那个警官曾这样形容魏莱:“你见过野生动物的眼睛吗?没有任何表情,她就是这种。”               我隐隐觉得,魏莱似乎对同类的悲惨,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她无法想象陈念被欺凌时的绝望。 她也不知道女儿突然没了,做妈妈的究竟会有多么悲伤。 不然,一个未入世事的少女,如何狠心将同学逼上绝境?如何能面对同学的死,而面不改色? 如果你再多想一点,你会发现,魏莱这般的人,不是个例。 诱骗女孩为情自杀的PUA。为一己利益,而取他人性命的罪犯。再如前不久轰动全网的大连13岁杀人犯。 这些人的逻辑,用常人思维根本无法理解。 他们良心去哪儿了?难道真的就get不到受害者一丝痛苦吗? 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西蒙·巴伦-科恩在《恶的科学》里,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西蒙说,恶人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持久性的恶人,一种是暂时性的恶人。 我们先来说说前者。 人的共情能力分为0~7等级。 持久性的恶人就是0,也称为“零度共情”。举个例子。 当《还珠格格》里的紫薇被容嬷嬷用针扎时,见这一幕,你什么感觉? 在心理层面,你肯定也感觉到疼对不对? 但天生的恶人就不会,他内心活动逻辑还可能是:要我是容嬷嬷,我就选用更粗的针。 纳粹集中营发生过这样一件真事。 囚犯越狱被抓,理应枪毙。 但其中一个纳粹分子,拿着枪顶着囚犯脑袋说:“去,把绳子套在你朋友脖子上,亲手将他绞死。” 囚犯手握绳索,又惊又恐,根本跨不出那一步。 这时,囚犯朋友忽然转过身,亲吻了囚犯的手,并主动接过绳索,套于自己脖子之上。 多么感人的瞬间! 但纳粹分子却只觉恼怒,且一脚踹掉椅子,将其绞杀。 这个纳粹分子是“持久性恶人”,属完全丧失共情能力的一类。 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他会无缘由的施虐于他人。 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他既体会不到囚犯的恐惧,也不知那所谓的“感人瞬间”,究竟乃是何物。 所以行恶时,他没有任何心理上的阻碍。    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人,其成因是复杂的。 有些人是基因里就没有携带共情的功能——即天生的恶人。 有些人是由于成长环境过于糟糕,影响到脑部的发育,使其大脑相关功能受损。  神经医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共情功能,至少由10个相关联的脑区组成。 比如,你见一个人哭得很伤心。 这时,你大脑10个脑区就会共同协作,产生相关的情绪:怜悯,悲伤。 可有些恶人就不行啊,他可能某个脑区发生病变,根本合成不了这些共情所需的东西。 所以西蒙巴伦说,共情能力为0级的人,很可能连上帝也救不回来。 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如魏莱般的恶人,不止是天生的恶,还可能是终生的恶。    不过在电影里,欺凌陈念的并非只有魏莱,而是一群学生。 那么她们呢? 为何打人不觉愧疚,逼死胡小碟也不见忏悔? 这就是所谓的“暂时性恶人”。 首先,她们是有共情能力的,但普遍会比较低。 有心理学者做过实验。 实验对象分两组,一组是行为良好的正常人,一组是因暴力犯罪而入狱的囚犯。 然后,分别给他们观看或感人,或残忍血腥的视频。 同时通过一些医疗设备,对他们生理反应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观看视频时,囚犯所产生的情绪值,明显比正常人低。 借用西蒙的理论,正常人的共情能力,普遍是4或5级,而魏莱的帮手,热衷于校园暴力的学生,却更多处于1~3级之间。    低共情能力只是其一。 她们还易将这个“能力”暂时关闭。 影中有个细节,在放学回家路上,陈念被魏莱以及一群同学拦住。 魏莱拿起手机,准备录一场好戏。 而她身边的同学,如花般的少女,转眼即成冷血的帮凶,直扑陈念。 有的掴巴掌。 有的在扒衣服。 她们嘻嘻哈哈,毫无作恶的意识,也无对受害者的丝毫怜悯。 那么,她们跟魏莱区别在哪呢? 魏莱是完全无共情能力。 但多数的施暴学生,是属于暂时关闭共情。 这些冷血少女,走在半路,说不定还会关心流浪猫,回到家看电影,说不定还能被感动哭呢。 之于这种巨大的共情反差,西蒙给出解释:当一个人全神贯注追求自身的关切,他就会暂时关闭共情。 魏莱曾说,别看她们都很听话,其实都是两面派。 换言之,她们之所以施暴于陈念,是为靠近魏莱,融进“帮派”,从而获得威望。 因此,在听命于魏莱指挥时,她们属于完全沉浸于自我的需求:必须得揍她!只有揍她才能得到大姐大的器重! 她把100%的精力全部投注于“我的欲望”。 只看见自己的需求,而看不见他人的疼痛与恐惧,这时,共情就会关闭。 共情一旦关闭,于她们眼里,陈念就不再是人,而是一个物品。 那么,谁还对一个“物品”下不了手呢?  在电影的最后,魏莱死了,陈念也进了监狱。 悲剧的开始,引来了一个更悲剧的结束。 如果你问我,看完这个悲剧最深切的感触是什么。 我想说,不是对爱情的缅怀,不是对剧中人命运的叹息,而是在看到人丧失共情之后,惊讶人性之恶的残酷。 我不止一次的说,人是善恶同体。 法律,道德,规则,都是抑制我们人性之恶的关键存在。 但这都是外在的束缚。 只依赖于这些,世界难以变得美好。 真正的美好,必然来自于内在的情感推动:共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愿意设身处地去思考“她是什么感受”、“她为什么这样”,我们的悲悯便会跑到最前面,成为灵魂的主导。 我不愿你拥有陈念般的悲凉命运。 但是,我愿我们都能有陈念般的善良。也许你还想看:为何你越爱越孤独?我,22岁,靠写作在广州买了房和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