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被拒绝而耽误工作,我该怎么办?

  Happy Thursday

  October

  31.2019

突破内向课程学员提问:老师,我总是害怕被拒绝,以至于不敢提请求,这导致有时候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我该怎么办? 提出这个问题的学员是一名律师,他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有一次,他到某单位去取证,需要该单位配合复印一部分材料,当时那部分材料已经被装订成册,有些边缘的字被不小心装订到了页封里,导致无法复印完整。学员很想拆开复印,但是,又担心这个请求会让对方觉得麻烦从而拒绝自己,所以,就自行放弃了。而结果是,法庭认为材料不完整,影响了诉讼。 单从事情来说,不提请求和提出请求被拒绝,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得到完整的复印件,区别在于,不提请求完全没希望,提出请求还有被满足的可能。很显然,提出请求对于工作是有利的。道理大家都懂,学员一定也明白,可是,为什么却不敢提出请求呢?

  //

原因有两点: 1 学员觉得自己的事情不该让别人帮忙,让别人多做一点都是麻烦别人——这是对人际关系本质的认知问题。 2 自己如果提出一些可能被拒绝的请求的话,他会担心对方觉得自己不懂事,不喜欢自己,哪怕对方是以后不再来往的人,他也担心在那一刻,对方讨厌自己——这与自我价值感缺乏有关,需要时刻从外界获得认同感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害怕被拒绝,常常是把对方拒绝自己的举动上升归因到自己不招人喜欢,提前败给“自己不招人喜欢”的预设与想象。 另外一个学员在群里分享了这么一句话: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我觉得很适合这种情况。 首先,害怕被拒绝而不敢提请求的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放大了提出请求之后被讨厌的可能性,甚至绝对化地在内心已经认定,提出请求会被讨厌。这种认定,让他在思想中不仅替自己做了主,还替对方做了主,连给对方说一声“我很乐意帮你”的机会都不给~ 其次,不敢提请求的人,会把被拒绝当作对自我的否定。无论对方拒绝的原因是什么,只要自己的请求被拒绝,因为拒绝多少有否定的含义,所以他就会觉得“我这个人”被否定了。这才是造成不敢提请求的根本原因:他们不是怕对方拒绝事情,而是害怕面对被拒绝的时候自我被否定的感觉。 当然,就如同我上面说的,即便是害怕被拒绝,每个人的害怕程度也不同,因为人们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价值感缺乏。多数人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认同感的,所以会对即将提出的请求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估,同时,在提请求之前考虑被拒绝的可能性也是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提出更合情合理的请求,避免言语唐突、冒犯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合作关系。 比如,如果同事顺路,我们提出搭顺风车的请求,就容易被接受。但是,如果同事要绕行很远,我们提出搭车的请求,就会让对方感觉我们不懂分寸,不为别人考虑。 从请求的合情合理性角度做出评估,然后提出请求,似乎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很自然发生的事情。可是,对于那些害怕被拒绝的人而言,却并非易事。甚至有些时候,本该由别人来做的事,他们也会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做而不去提请求。 比如,小李需要部门A提供一份材料,这份材料本就应该由部门A提供给他们的,结果部门A的一个同事着急下班,顺口回答,“我不知道,这事不归我管”,小李便不敢再提出请求。因为他觉得对方已经回答了“不知道”,如果自己再询问的话,会惹对方讨厌的。然而,当小李回到自己部门,把事情陈述给同事小张的时候,小张立马出面去A部门,很快就把材料要来了,面对这种情景,小李开始质疑自己,甚至痛恨自己,但是下次依然无力改变。 那么,像小李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他们?又该如何突破这种自我限制呢?

  如果仔细挖掘,会发现在他们内心有一个潜在的认知,“只要别人不喜欢的,我都不能提,我提了,别人就会不喜欢我”。他们的判断标准,不是事实的合情合理性,不是合作的真实可行性,而是对方喜欢我与否。这恰恰是个人价值感缺乏的表现,不是从我自己的价值出发考虑,而是从他人“是否喜欢我”来获取一点存在的意义。就比如,律师的价值是为当事人提供最完善的法律服务,而不是取证过程中遇到的人喜欢我所以我有价值。

  喜欢与不喜欢,可能会影响办事的效率与顺利程度,但不是办事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被喜欢与否的担心超越了事情或目标本身,那就南辕北辙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害怕被拒绝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两点因素,这也是改变的突破口。那就是:

  1 他们没能理解个人自我发展与社会化合作之间的关系,导致对人际关系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2 人事不分,不能就事论事,总是深陷就事论人的陷阱。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要求我们具备独立性,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独立生存的能力,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又受限于自然以及整个环境,所以人际关系恰恰是为了突破单个个体发展所存在的天花板而存在,既建立合作提升应对能力。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合作,合作既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初衷,也是归宿。而合作就要相互提供对方所没有的、所不能的,那么,相互提供帮助和资源便应运而生。了解了人际关系的本质,我想,害怕被拒绝的人也许会轻松一些,因为我们没有人可以一生无求他人,也不能对他人冷眼相看。求助他人,提供帮忙,不能帮忙,是生活每天的主旋律。了解到合作才是关系的本质,提出请求便不再是某一个人另类的行为,更不完全是个人弱势的表现,会不会多一些勇气,少一些胆怯?

  其次,要想克服“我被讨厌”的恐惧,就要培养就事论事的心态。

  比如,学员的案例,作为律师,这个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必须不遗余力地获取实证,不厌其烦地询问、取证,甚至重复。即便是对他人造成“麻烦”,也是出于工作需要,由工作特性决定的,而不是“张三”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张三李四还是王麻子,只要他作为律师,必须取到某个证据,他就必须不厌其烦地麻烦自己,麻烦别人。与张三李四是否是一个麻烦的人没有关系。

  只有把自己“这个人”与自己从事的“这个事”区分开来,才能够减少一个人“怕别人嫌我麻烦,怕别人不喜欢我”的担心。即便别人拒绝,别人拒绝的也是“你提出的这个事情很麻烦,耗费精力耗费时间,不想做”,而不是“你这个人真是一个麻烦的人,所以我不做”。

  我很喜欢看好莱坞的一些法庭辩论电影,除了片中展现出来的缜密逻辑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常常可以从电影中看到“我是我”“事是事”的界限感。他们的思路围绕的是案件,而不是“我这个律师是否讨人喜欢”。

  你讨厌我也没有办法,我也不过是服务于工作而已,也许工作之外,你会发现我很有趣。

  我认为这是一种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就是体现在“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不仅如此,就事论事,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反映。

  前几日,看了一期《演员请就位》,其中有一个剧目,金靖饰演一位多年找寻孩子的母亲,在表演的过程中,她悲伤到痛哭流涕,是的,流涕,可是,就在鼻涕要留下来的一瞬间,她快速地用手捂住了鼻子。现场老师指出更好的处理应该是不要用手捂鼻子,如果演员此刻为了照顾个人的形象捂鼻子,恰恰无法表现她所饰演的角色的悲痛,在表演中忘记自己的存在,而只有“角色”的存在,是专业的表现。

  同样,工作中,把事情和“我”分开,也是一个人专业态度的表现。比如小李的案例,如果提供资料是A部门的职责,那么小李要求A部门提供资料是专业态度的呈现,反之,把专业态度丢在一边,在工作中寻求“小李是一个好说话的人,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恰恰也是自我价值感不够的表现,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不认同,于是,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寻求他人的认同,丢西瓜找芝麻。

  只有做到就事论事,分清楚“我”和“事”,才能避免常见的一个错误:动辄评价自己,进而害怕别人评价自己。

  你心中有什么,你才会看见什么。一个人害怕别人评价,多半是因为自己在心中已经如此评价了自己。所见即所思,一个人如果认为完成工作的自己是一个麻烦的人,那么,他一定会觉得别人也觉得他麻烦。只有自己把工作和自己分开,才能克服心中害怕别人厌恶自己的恐惧。

  我们总说“内心强大”,那些内心强大的人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便是“就事论事”,能把自己和事情分清楚的人,才能够避免把自我附着于外物,导致自我认知不稳定,否则的话,今天事情顺利了就觉得是自己很棒,明天不顺利了就觉得是自己很糟糕,到底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有就事论事,才能知道进展顺利的事情中哪些部分与自己有关,哪些部分与自己无关,更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努力什么,必须放弃什么,自我认知稳定,才能实现独立。

  被别人拒绝时,也会更清楚别人拒绝的是“事”还是对自己心有不满才故意对抗。不会动辄把拒绝等于自己不招人喜欢。

  / / / 

  如果大家留意,那些为了达到工作目标,敢于提请求的人会这么说话:“我知道这个请求实在太麻烦你,但是没有办法,工作需要,多担待。”

  我们知道,如果每次都是你让别人多付出劳动,人们会有迁怒情绪,就如同,开除公司某个人虽然不是你的决定,但是如果是你面对面对他说出决定,他依然会愤怒,甚至会迁怒于你。但是,冷静下来他终究也会知道,你不过是在履行公司决定而已。当然,这时候,聪明的人懂得把自己和事情分开,他会用类似上面的话来避免对方把情绪延伸到个人身上,把对方的关注点也引导到“事情”上。

  这么做,至少说明他懂得“这是工作需要,与我个人喜好无关”。而一个连自己都分不清楚工作和个人的人,常常别人还没有说什么,他自己就已经开始觉得“提出这么麻烦的要求,对方一定认为我是一个麻烦的人,而一个如此麻烦的人,肯定不招人喜欢,一定会被拒绝。”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是一个招人厌的人,换了谁心里都不会舒服,因为自我被否定,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不是不害怕自我被否定,而是他们更能分清楚事实和评价,多数时候,他们都能认清对方否定的是事情,不是我。能认识到这一部分,就足以解决人际关系中多数恐惧情绪了。反之,不能就事论事的人,即便对方否定的是事情本身,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受到批评或打击,从而无中生有,自己为难自己。

  所以,学会就事论事,是把自己从夸大的想象中拉回现实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积极的心态来源。在此基础上,从事实出发,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修正自己真正存在的那部分问题,才能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说一点,生活中,我们确实会从一个人办的事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处事之道,提高自己的可合作性。但是从事情判断人与就事论事并不矛盾,就事论事恰好是学习处事之道、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如果能就事论事,也说明他具备成熟的人格,因为抛开事情来谈个人的好坏都是妄议,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着眼于事是人际的根本,更是放下盲目评价,从个人的片面想象中走出来,让自我从现实中得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最终,自我的独立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自我认同感。

  这时候,你就更能清晰地知道,何为该为,何为不当为。

  - end -  

  作者:贝加

  每一个寻求改变的人都是充满能量的人

  我所做的只是陪你走过一段艰难的路

  咨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