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10篇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是一本由(美)马文·柯林斯 / (美)希维娅·塔玛金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一):请在余生中成为给别人希望的老师

  老师,这个自带光环的职业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愉悦,职业的成就感绝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进步。

  当你把一件事重复四遍五遍,甚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课程内容,当你遇到真的不愿意学习或者已经对这门课程感到恐惧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也会冒出失败的念头。

  马文柯林斯小姐是一位在塑造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希望的老师。

  她具有所有优秀老师应该具备的特质:

她是课堂上的皮格马利翁,了解如何利用课堂内外塑造学生成熟的心智她的知识体系的版图很广,并且不断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拓展对所有学生有着一致的爱和包容以及无时不刻的关注坚持学习和阅读来提高课堂质量

  马文小姐不曾学习过杜威、皮亚杰等等的教学哲学,但是她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论。

  她教过的学生都按照她期待的样子成长:努力,热爱思考和阅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马文小姐的家庭教育,和对读书的喜爱成为了她作为一名优秀老师的绝佳条件,她在塑造自己的时候,同时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很难想象在她的阅读课堂上,一个小学生会说出「如果你自己不思考,别人就会告诉你应该想些什么」这样的话来;从铃声引导到巴甫洛夫的狗,给学生讲心理学的实验。从一项口香糖的调查作业,引导到植物学,地理,贸易的讨论。

  推荐所有老师都看一下这本书,如果改变整个教育环境很难,那至少从你的下一节课,从你下一次和学生打招呼开始,做一个真正影响到学生,给予学生希望的老师。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9.4(美)马文·柯林斯 (美)希维娅·塔玛金 / 2019 / 中国青年出版社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二):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她1936年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富有的黑人家庭,被两届总统邀请担任美国教育部长,但她却拒绝了,她坚守在基础教育一线,影响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马文·柯林斯说,“我属于教室”。

  马文·柯林斯虽然是黑人女孩,却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品格高贵的父亲和严格的母亲,给了她很多的自由,也给了她学习的机会。

  成长在一个富足的家庭、民风淳朴的小镇,父亲又对她百般宠爱,这让马文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独立的思想。

  而父亲给她的这份爱,她在后来的日子里也传达给了更多的孩子,她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即使是那些孩子被一个又一个学校拒绝,又或者被认为有阅读障碍或者行为障碍,她都用她的爱和严格要求,让每个孩子学会阅读,变得上进。

  马文曾经公开宣称自己可以改变任何孩子:“给我任何一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班。给我学业不佳排名最后的学生。不要告诉我任何关于他们的事情,甚至不要告诉我他们在学什么,我就可以走进那间教室和他们建立情感的纽带。”

  在她生活的城市,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那些被认为极有可能走上“辍学、接受公共救济、吸毒”的孩子们,在她的教育下,“要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了有名的预科学校,要么直接进入有名的学院或大学”。

  读完《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深深被马文震撼和折服,她关于教育的理念,不仅是对老师,对父母来说,也是很好的参考。其实,为人父母,更需要好好学习,因为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太重要了,而且贯穿一生。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我推荐这本书;如果你想成为好的父母,我也推荐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马文在书里关于教育的实践,让我感触很深。

1 有爱有原则

  马文·柯林斯信奉蒙特梭利教育方式,她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向每一个孩子表达她的爱,尊重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个孩子学习的动力。

  即使对那些被判定为阅读障碍,或者多动症的孩子,她也一视同仁,坚信他们能够学会阅读,她从不把那些诊断当一回事。

  在课堂上,马文会沿着一排排书桌走来走去,纠正每一个孩子的读音,她的眼睛关注每一个孩子,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会被遗忘。

  她把满身脏兮兮的孩子带到洗脸池边,为他擦洗干净,给他带干净的衣服。

  她拥抱每个孩子,告诉他们,她爱他们,并且找到孩子身上值得被称赞的一个点,去赞美他们,不管一个孩子表现得多么糟糕,她总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诸如“谁给你梳了个这么漂亮的辫子?”“我喜欢你的毛衣”,还有袜子的颜色、明朗的微笑、脸上洗得很干净等等,都会成为她赞美的对象。

  她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但她会清楚地告诉孩子们边界在哪里,她要求每个孩子都穿着整齐干净,保持良好的精神气;每一个孩子都要努力学会阅读,不断超越以前的自己;孩子们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打架或者嘲笑别人这种无聊的事情上。

  生活里,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熊孩子,家长管不了,公共场合给大家造成很多困扰,往往就是因为孩子被给予了太多的爱,却没有被设定边界,孩子就不得不一次次地做一些夸张的行为去测试边界在哪里。

2 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们需要帮助

  在马文看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孩子犯错,没有达到大人的预期,往往是因为这种预期超出了他们成长的规律。

  你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拿着瓷器晃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个瓷器随时会牺牲的准备。

  在大人眼里,孩子犯了错,可是对孩子来说,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大人要做的,不应该是责备,而是帮助。

  在那个老师会用体罚孩子的年代,马文从来不会打学生,因为在她看来,孩子犯错是因为孩子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做错了就受到指责和嘲笑。

  这个思想其实和她自己的一段教育有关系,马文曾经因为总是把数字2写反而被老师打,那时候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一直打她,因为她并不是故意犯错,而是她根本不知道怎么是对的。

  没有孩子愿意在“你真蠢”“你做不到”“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指责中成长,大人应该要用积极的策略去帮助孩子,而不是碾压他们脆弱的自信。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里,也曾经历过父亲特别严厉的教育,他很喜欢用“我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样的句式,接下来就是近乎吼叫的方式,回忆起来更多的印象是他的愤怒,而不是他要教给我的东西。

  很多时候,作为孩子是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父母用温柔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而不是用吼叫的方式,家庭教育会变得轻松和容易很多。

  吼叫并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反而会容易变得紧张和脆弱。

  如果孩子的表现让你到达了崩溃的边缘,不妨停下来,告诉自己,你现在只是有情绪需要发泄,不是孩子的错,是他/她需要我的帮助!

3 自立和阅读,是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马文的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孩子们阅读。因为在她看来,阅读是孩子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孩子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找到自我的定位。

  她也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力量,因为她的学生常常是所谓的“问题学生”。

  她不仅是教孩子们拼写和认字,更重要的是,带他们阅读经典,莎士比亚的作品、伊索寓言、柏拉图的作品等等,都会成为孩子们阅读和讨论的题材。

  经典的作品,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触碰我们心底最柔软最深刻的部分。

  马文希望孩子们被经典所感染,找到力量,挣脱阶级和出身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除了阅读,马文把教会孩子们自立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她的开学第一课总是在自立课。

  马文告诉孩子们,“那是你自己的生命,任由你处置”,“没有人能断言你们将来会做什么。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的将来。”

  爱默生和《论自立》是她每次的自立课都要谈到的,她让孩子们相信,他们是渴望学习的,让孩子们看到一条可以走出贫民窟的路。她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地给孩子强化自立的思想。

  马文能够随口说出很多的箴言,那些好记又充满智慧的金句,她信手拈来,一次次重复,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而今天,我们处于物质充裕的时代,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我们帮孩子安排生活,安排教育,甚至是安排工作,有时候却忘了,其实,那是孩子的人生啊。

  孩子是要独立去面对生活的,也许,我们的自立课,也应该补上了。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三):《马文. 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撕下负面标签,许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

  每个学期开始,很多接新班的老师可能会向原来的老师打听这个班的学生情况,随着原来老师的介绍,接班的老师可能就会对还不认识的学生进行了标签分类,如“懒惰、调皮、成绩差......”

  这些标签可能变成老师的有色眼镜,在随后的教学中带着不用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把学生划分为三教九等。而忘记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未来会因为种种激励和鼓励而变得无限可能。

  不管是提前贴标签,还是在教学中轻易给学生贴标签,都是教师在不自觉中违背了自己的教育初心和教育理念,造成了对学生的不公平认识,把学生固化成不变的人,无法给与学生平等的爱。

  如果有这么一个教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初心和教育理念,始终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的位置,并在爱的名义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授学生最重要的人生技能。

  而且这个人还公开宣称:“给我任何一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班,给我学业不佳排名最后的学生,不要告诉我任何关于他们的事情,甚至不要告诉我他们在学什么,我就可以走进那间教室,与他们建立情感的纽带。”你相信吗?

  事实是这个人这么说,而且也确实这么做到了,她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这个人就是马文.柯林斯。很幸运,在对教育有迷惑的时候,看到了马文.柯林斯的这本《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传奇教师马文.柯林斯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方法,看到了她是如何把贴着各种“问题”标签的学生,转变成取得了极高学习成就与令人惊叹成功的学生。

  马文·柯林斯既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也是这本书的作者。马文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创造奇迹的人。她曾连续被两任总统邀请担任美国教育部长一职,但她都予以拒绝,一直坚守在教育岗位上。这位当代传奇教师的教育之道是什么?

  马文.柯林斯拥有着坚定的教育理念: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高度重视阅读的作用,尽力把学生带到书籍的世界之中,让书籍带着他们成长。

  始终贯穿在马文.柯林斯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爱。有爱的老师可以塑造一个学生,没爱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学生,只有爱才能够让孩子找到人生的归属感。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动摇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马文.柯林斯在爱的名义下,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信学生、教授学生最重要的人生阅读技能唤醒了学生,推动学生朝最好、最有希望的方向发展。

  第一、在思想上尊重学生,尊重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1. 尊重自己、尊重学生

  马文.柯林斯班级的学生总是其他老师不想要的学生,被其他老师们认为有着行为、学习障碍等问题的学生。

  在马文看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教育。“我们必须教会孩子自尊、自立。我们必须教导他们读书、培养技能和自立的能力。”

  她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而只有教师的自尊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这是马文.柯林斯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就拿穿着打扮来说,她认为教师随意的穿着,不仅仅是不尊重自己,也是不尊重孩子们,不尊重这个教师职业。

  她自己的穿着总是无可挑剔,不但剪裁合适,而且搭配时髦而简单,在她看来作为教师给学生留下独特的印象很重要。所以从上课的第1天开始,她就告诉学生,自尊是一个人可以拥有最重要的东西,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够被人尊重。

  2.严格要求学生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除了尊重学生,马文也严格要求学生。“一名教师应该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她关注孩子的一切:观点态度、举止仪态。她总是确保学生的脸是干净的,头发是整齐的,衬衫是塞进裤腰里的,袜子是提上去的。

  她告诉他们,走路要抬头挺胸,肩膀向后展开,这样才能有尊严,有自信。她还告诉他们,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决定他们的命运。

  对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水平如何,她都给予极高的要求、严格的标准,同时,她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氛围。她从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任何人失败的。我关心你们,爱你们。”

  在马文.柯林斯的爱与严格要求下,学生们慢慢地挣脱了各种问题标签,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立。

  第二,在信念上,坚持“罗森塔尔效应”,对每个学生寄予期望

  1. 马文.柯林斯的“罗森塔尔效应”

  马文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表达对学生的赞美和期望,她一直在强调:“你可以成为成功的人!”马文对学生的期望也一直在推动她的学生往她希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

  马文·柯林斯坚信,从来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她对他们说:“你们是世界上最好、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什么是你们做不到的。”她向这些被所有人认为注定要失败的孩子们承诺:她不会让他们任何一个人学无所成。

  阿诺德是一个被原来的老师贴满了“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等标签的学生。阿诺德来到西区预备学校后惹是生非,不肯学习,还向其他学生扔锤子。

  他以为他会被开除的时候,马文对他说;“没有人让你离开,你得学习、你要阅读,因为你不能阅读,你这辈子什么也做不了。”

  接着马文向阿诺德谈起了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米开朗其罗喜欢用大理石雕刻雕像,每一次他都会想象那块石头被雕刻的天使有多么美。

  马文告诉阿诺德:“正如米开朗琪罗认为能在每块大理石中看到一位天使一样,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个孩子身体里都有一个卓越的自己,当然包括你。

  马文的学生艾伦握着阿诺德的肩膀说:“你能做到,你一定能做到。”,在大家的信任、期望和帮助下,阿诺德慢慢地安静下来读单词,读句子,读故事。最后他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卓越的自己。

  2.现实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罗森塔尔效应”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待,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将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微妙的传递给学生。

  这些学生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向老师期待的方向有所进步。

  相反,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学生期望较低,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常常像教师所期待的那样一天天变差,教师的这种期待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反馈,出现了教师期待的效果。

  所以,希望更多的教师相信学生,丢掉各种负面标签,对学生充满期许,能够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去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爱和期望中成长。

  第三,在行动上注重方法,注重培养阅读习惯。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阅读的作用,把学生带到书籍的世界中来。在马文.克林斯看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孩子阅读,不知道阅读的孩子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1976年,马文学校的学生人数扩展到13人。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达到了他们年龄应该达到的阅读水平。有些孩子还被之前的老师和心理学家贴上了“教不了”或者“没有学习能力”的标签,但马文的教学方法却让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超过了他们年龄水平。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1.阅读前的准备。

  马文.柯林斯从语音的发音(Phonics)教起。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掌握元音、辅音的发音和变化规律。

  慢慢地通过语音攻克单词,鼓励大声朗读,提高词汇量。平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从发音到单词再到句子的结合,马文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2.选择合适的书籍。

  马文.科林斯说,对于一个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你最初给他读的那本书决定他以后会读什么,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品位不高、乏味无聊的书籍,他们就会丧失阅读的好奇心。

  为此马文柯林斯一直关注图书出版的动态,她坚持阅读纽约时报的书评版文章、当地的报纸和图书馆杂志等介绍的最新儿童读物,并且通过大型文学工具书、名著概要大全和儿童必读书库来搜索资料,同时她定期去书店和图书馆,亲自为自己和学生选书。

  可以说,她为学生选的每一本书都是精挑细选,并且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和引导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书。

  除了选择合适的书籍,马文要求自己和她的老师们先对书籍进行理解消化,未知的材料是不能教会学生的。绝对不能把自己不明白的东西留给孩子做作业。

  在阅读之前,新的词汇、发音、使用和拼写应该被列出来并传授给学生。没有这一步,阅读都是无意义的。

  3.借用苏格拉底辩论法阅读书籍

  苏格拉底辩论法是一种在持相反论点的人之间,通过问和答来进行辩论的形式,从而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启发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马文从题目的引用开始问起,这个材料要讲什么,然后开始一系列的不断的问题。马文要求学生大声阅读,并教会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问题的答案。然后,学生每天写关于作者或者角色的报告,并且写批评性的评论。

  如马文在带着孩子阅读民间故事《小红母鸡和麦粒》时,她首先大声朗读,在角色之间来回切换,大多数学生都被她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多端的面部表情深深吸引。

  接着通过一步步讨论、争论、分析,马文带着孩子们进入大红母鸡和她的朋友们的世界。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大红母鸡到底应不应该分享她的面包?”

  有的学生说应该分享,因为分享是一种美德。有的学生说不应该分享,因为大红母鸡自己一个人完成了从播种、浇水、除草、收割等所有的工作,她拥有不分享的权利。

  通过辩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提高,最后学生认为:“大红母鸡独自把麦子做成了面包,她可以不分享,因为她有劳动所得的权利。”

  马文用尽浑身解数,说服了孩子们接受要努力学习的这个想法:“因为努力了,你们也有权利保住自己获得的东西,劳动的人才会丰衣足食,懒惰的人总是无所事事! ”

  马文就是这样借助童话故事、经典名著等书籍,通过课堂讨论、练习或者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发展。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马文要教这些被贴上“行为、学习能力有障碍”的学生这么多的东西?

  马文的回答是:她希望孩子们所读的、所学的知识,能够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导他们如何生活、进入一个超越贫民窟的世界,给他们开启一个更大的世界,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也有渴求的东西,教孩子曾作为做一个完整的人。

  马文的教育理念让她所有的学生都发生了奇迹:这些被其他老师认为是“不可教”的学生,很早就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伊索、托尔斯泰、莎士比亚。

  而且她的每一名毕业生要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了有名的预科学校,要么直接进入了有名的学院或大学。

  要知道,这些学生如果没有接受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他们最后可能想他们周围的人一样,接受辍学、公共救济或吸毒的命运。

  《马文. 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这本书见证了马文.科林斯成为卓越教师的过程。正是因为她对学生的爱、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授学生最重要的阅读技能,才成就了一批本来在悬崖边上的学生。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值得所有的教师借鉴。让我们撕下所有对学生的负面标签,许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四):通往卓越教育的道路——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所有的教育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渴望能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卓越的教育。

  但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卓越的教育?

  是不是掌握了一些技巧、方法,就可以了呢?

  我们常常去寻求有效的技巧、方法,这些固然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内心怀有着一种怎样的教育理念与信念。内心永远远比技巧重要。

  比如,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作为家长,你是否会无法忍住自己的情绪、毫不考虑孩子感受,就劈头盖脸把孩子骂一通?有多少孩子因此是泪水沾湿了被子入睡?小学生考试成绩不足95分,被妈妈扔高速路口;一个妈妈辅导孩子作业,小姑娘被妈妈骂了还要罚站。她这么“怼”妈妈:“你现在怎么说我,我还怎么学习,我也啥都不会了!你就这么教我,你还嗷嗷喊!从今以后,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这样的妈妈,我还能要吗?你还怎么教我,我还怎么会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再比如,面对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你是否总会对孩子说,每天就知道玩游戏,都玩疯了,不知上进,这辈子都没有出息。

  还有,你是否会总是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就喜欢跳舞唱歌哦,她学习不行的,就这样吧,就让她跳跳舞。

  当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会继续对孩子说:谁家的孩子事业心真强,又换了一辆豪车,年薪百万。你看你混成这样。话语中透露出对孩子的失望。孩子们对自己说:对,我就是失败者。

  教室里的教育者——老师,是否也存在上述问题呢?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给孩子贴标签,只关注好学生,他们眼中的差生总是被遗忘在角落里?

  面对这些教育者,你认为一些表层的教育技巧能在本质上产生任何作用吗?

  有一位美国教师,她对于什么是卓越的教育有着自己强烈的信念。她希望每个家长和老师都能做家庭与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将他们可塑性极强的孩子塑造成他们可能成为的最优秀的成年人。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她看来,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成功者,他们都能有所成就。家长与教师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肯定与鼓励他们,赞美他们付出的努力,并且因为对孩子的相信,他们会对孩子提出高的期望与标准,并相信他们能努力达到这些标准。

  因着这样的信念,她不仅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孩子,更是影响了整个美国的教育体系。无数教育者学习她的教育方式,受她的精神启发和鼓舞。同时,她对中国的教师、家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名字叫马文·柯林斯。

  马文·柯林斯,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创造奇迹的人。被公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曾连续被两任总统邀请担任美国教育部长一职,但她都予以拒绝,一直坚守在教育岗位上。这位当代传奇教师的一生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教育之道又是什么?

  马文·柯林斯于20世纪30年代生于亚拉巴马州,她父亲是非洲裔美国人,母亲是印第安人。她出生的时候,种族岐视风行,幸运的是,她的父亲是一个有着强大价值观和坚定信仰的人,并且对马文非常有信心。在父亲的影响下,即便成长在种族隔离的环境中,马文仍然有着很强的安全感与自信。

  大学毕业之后,她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在于教书。她进入了芝加哥的公立小学。在那里她看到的现实是大量犯罪、毒品泛滥与贫困,而她班级的学生总是其他老师不想要的学生,被老师们认为有着纪律问题、学习障碍等问题。

  在马文看来,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教育。“我们必须教会孩子自尊自立。我们必须教导他们,读书、培养技能和自立是非常重要的。”

  马文·柯林斯认为,作为家长和老师,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上课的第一天,她总是喜欢用爱默生的《论自立》作为学习材料,即便她的二年级小学生还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她让孩子们练习相信自己。她永远都在说“你能做到”,让学生相信,没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到的。正是她的这种信念与态度,转变了孩子们对学习的态度,促使他们不断学习。

  “一名教师应该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她关注孩子的一切——观点态度、举止仪态。她总是确保,学生的脸是干净的,头发是整齐的,衬衫是塞进裤腰里的,袜子是提上去的。她告诉他们,走路要抬头挺胸,肩膀向后展开,这样才能有尊严,有自信。她还告诉他们,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决定他们的命运。

  在马文看来,赞扬是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正确态度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道理虽然成年人都懂。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却常常忘记赞扬的重要性。他们会忘记孩子是多么敏感,自尊心有多么脆弱。对于每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马文都会赞赏褒奖。她认为,赞扬——每一天中的每一项任务都要赞扬——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她希望,他们的所读所学能够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导他们如何生活。她希望孩子们不仅仅通过阅读记住单词,更是可以了解别人的思想。所以,她让孩子们读《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拉封丹寓言》,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寓言和童话》。她相信童话和寓言可以教给人们价值观、道德和生活经验,能够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她总是能巧妙化解班级冲突与纪律问题。当个小男孩踢了同班同学一脚,他就必须要去查找“kick(踢)”这个词的词源,并向全班汇报他的查找结果。当一个学生咀嚼着泡泡糖,吹了一个巨大的泡泡,盖住了脸颊和鼻子时,马文让她去查口香糖的历史,并告诉全班所有关于树胶和人心果树的事。她总是能利用这样的事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对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水平如何,她都给予极高的要求、严格的标准,同时,她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氛围。她从不吝啬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任何人失败的。我关心你们,爱你们。”

  在马文眼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们看到教育的内在价值,这样他们就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她总是提醒学生们:“没有人能够夺走你的知识。只有你自己才会决定你这一生成败与否。你们绝不能放弃,要去翱翔。”

  就这样,奇迹开始发生了:这些被其他老师认为是“不可教”的二年级小学生,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伊索、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爱伦·坡、弗罗斯特和狄金森。而关于她的谣言开始传播,说她强迫学生,他们才有这么好的表现。当他们学习有关恐龙的科学课时,她把他们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外的公告栏上,有些老师散布谣言,说那些文章是马文自己编写的。她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关于雷龙、翼龙和霸王龙的文章,因为他们班级的学生还在艰难地学习基础阅读教材的前十三个单词。她在学校的邮箱里甚至发现了“仇恨信”:“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觉得你什么都不是。”署名“一位同事”。

  长年累月的办公室政治、官僚主义、公立学校教育的各种弊端,马文终于受够了,她决定离开这所学校。1975年,她39岁,她创办了西区预备学校。最初这所学校的地址在一所高校的地下教室。而她只有四名学生,跨度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其中一名是她的女儿辛迪。而其他三名学生也基本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9岁的加里易怒、暴躁、叛逆,8岁的艾伦是马文见过的最脏的孩子,有一个飞车党的爸爸,7岁的特雷西文静顺从但一学习就哭着说自己做不到,但正是西区预备学校成为了这些孩子的最后希望。

  马文·柯林斯坚信,从来没有失败的孩子,只有失败的教育。她对他们说:“你们是世界上最好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什么是你们做不到的。”她向这些被所有人认为注定要失败的孩子们承诺:她不会让他们任何一个人学无所成。并且鼓励孩子们付出努力:“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在这个教室里如此,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她继续鼓舞学生,“你们将来会做什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全部取决于你们自己。我在这儿是帮助你们的,但你们必须帮助我来做这件事。如果不虚度光阴,无所事事的话,你们都能赢得胜利。我不会放弃你们。我也不会让你们放弃自己。”

  在无数次赞扬和拥抱之后,孩子们的抵触与消极情绪逐渐消解。孩子们最终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自己可以被接受,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一旦他们感觉到自我价值,就会痴迷于学习,而且永远都会求知若渴。

  马文的学校接收的第5名学生,是一名胖乎乎的小女孩,还不到6岁的埃里卡。当其他孩子见到她站在门口,舔着鼻涕的那一刻,爆发出一阵笑声。而加里看到埃里卡的那一刻,他就立刻有了自信。埃里卡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心理严重失常或者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然而,从临床诊断来看,她两者都不是。

  1976年,马文学校的学生人数扩展到13人。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达到了他们年龄应该达到的阅读水平。有些孩子还被之前的老师和心理学家贴上了“教不了”或者“没有学习能力”的标签,并且被放到了或者推荐到特殊儿童学习项目中。有些父母则带着绝望无助的心情来到她的学校。

  马文最恨之入骨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们迫不及待否决孩子,每次当他们遇到难以对付的孩子,就会匆忙地给孩子贴上标签。“我们生活在一个喜欢贴标签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永远都在试图给对方贴标签并且划分三六九等。我们总是过度使用诸如‘学习障碍’、‘发育障碍’、‘行为失调’和‘多动’这些术语。”马文拒绝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从不评判学生。在她眼里,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老师的挑战就是要把这种潜能引导出来。老师的工作是让他们的天赋发挥出来。这就是老师一直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尽管她的学生处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业水平,但马文成功地让每个孩子感觉到被爱和被需要,并有一种归属感。通过因材施教,她让十二岁的孩子能自在地和五六七岁的孩子坐在一起,她尽力把年龄差距变成一种优势,创造出一种孩子们可以互相辅导、互相帮助的氛围。

  坚持着自己一贯的教育理念,她让孩子们阅读《屠场》《傲慢与偏见》《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神秘岛》《春天在这里》《四年级的无聊事》《蝇王》《一九八四》《厄舍古屋的倒塌》和《远大前程》等等,让已经十二岁却只有三年级阅读水平的孩子阅读《白鲸》,她坚信,给孩子树立高要求,孩子们会努力达到老师为他们设定的标准。她组织孩子们在“阅读时段”口述分享他们所读到的,并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她也让郁郁寡欢的11岁男孩最终敞开了心扉,开口分享。她让孩子们从讨论中,认识到竭尽所能去学习,就会成为医生、律师、政治家和思想家,然后就有能力亲自改变这个世界。

  在她看来,一位教师能够受到的最好的训练就是扎实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不应该只强调教学方法,而应要求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科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等领域。教学目标是尽可能传授更多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不停止学习。马文的教学方法的是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习蔓延开来,让一个想法激发另一个想法,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比如,通过二年级读本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孩子们可以接触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希腊话剧以及其他古希腊的英雄和传说。在提到罗马神话中的天空神和光明之神朱庇特时,介绍了有关太阳系的科学知识,进而又介绍了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和美国太空计划。在讲到阿基米德发现物体在液体中所获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出液体的重量时,将其与艾萨克·牛顿对重力和光学的研究联系起来,进而引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讲伏尔泰的《赣第德》时,她又引入了蒲柏的《人论》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哲学。如果讲乔叟,她会介绍薄伽丘,她会告诉孩子们乔叟是如何基于薄伽丘的“顺从而有耐心的格丽塞尔”的故事创作出“学员的故事”。她希望孩子们看到知识的流动。

  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孩子们的阅读与数学理解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7岁的特雷西得了3.7分(相当于3.7年级的学习水平),一年级学生埃里卡考出了4.2分的高分。然而,最让她惊讶的是8岁的艾伦,他居然考出了七年级水平。

  他们在这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里获得了成功,而在那些有着庞大预算、资源中心、各种教辅设施和视听设备的学校里,他们却做不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孩子对学校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后来,她将学校从地下室搬到自己家中,将自己的厨房改造成教室。马文努力地保持收支平衡,毕竟她的学生有些甚至都无法付学费,她甚至需要用家庭经费补贴学校的运营。但是,月继一月,她熬过去了。

  1977年,《芝加哥太阳时报》专栏作家扎伊·史密斯造访了西区预备学校,他在专栏中写道:“我并不期待会有什么奇迹。所以,我对将要看到的一切毫无准备。”史密斯安静地坐在教室后面,观察着马文学校里的日常。他看到,“四岁的孩子们正在写诸如‘看医生’和‘伊索写寓言’这样的句子,讨论双元音和变音符号——并能够准确地读出来。”他听到“二年级学生背诵莎士比亚、朗费罗和吉卜林的作品选段”,“三年级学生学习托尔斯泰、索福克勒斯和乔叟”。

  对于这位创造奇迹的老师,史密斯惊讶不已,于是,他采访了一些孩子。一个小女孩说,“我在之前的学校里,什么都没学到。老师还常常走来走去,揪我们的耳朵。而在这里,有人相信我。”另一个小女孩告诉他,“我们在这里做的事很难,但它们会充实我的大脑。”

  全国范围的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孩子们的故事触动了许多读者,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教的”并被抛弃的孩子,竟然在一所常常缺少教材、纸张甚至粉笔的学校里,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由此,马文也出乎意料地被抛到了聚光灯下。

  马文受到了媒体的追捧,被高高树立在教育的神坛之上,并且被封为教育界的女英雄。《时代周刊》《人物》等报纸和杂志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的《早安美国》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在内的几个电视专题节目,都称她是奇迹的创造者。

  大量的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媒体,排队进入她的教室。从常春藤学校普林斯顿大学到怀俄明州的小学,教育者们熙熙攘攘地来参加她的研讨会,他们涌进课堂,甚至不远千里从德国和西班牙赶来观摩她的教学技巧。出版商对她穷追不舍,请她为教材做宣传;制造商则要她为教育产品做广告。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计划制作一部以她为原型的电影,并最终将她的事迹拍成传记电影《马文·柯林斯的故事》。还有一群企业家试图设立马文·柯林斯学校的特许经营权。忧心忡忡的父母认为她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希望,成千上万绝望无助的家长给她写信寻求帮助与建议。政治家请求她伸出援助之手。1980年11月,新当选总统罗纳德·里根打电话给马文,请她做他的教育部长。马文拒绝了邀请,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八年过去了,新当选总统老布什再次打电话给她,请她做他的教育部长。再一次,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

  马文自然乐意终于有平台可以让她发声,向人们分享她的教育理念,但她仍将教育学生作为她的首要任务,当她一旦走进这间教室,外部的世界便不复存在了。她也尽可能降低造访者对学生们的影响。对于媒体给她的“超级教师”和“奇迹创造者”的称号,她是厌恶的,在她看来,她的学校,没有奇迹,更没有魔法,否则教书就不会那么劳神费力了,学习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也不会那么艰辛困难了。但正是由于所有的这些付出和艰难,孩子们才会细细品味每一次成功。

  马文的学校也迎来了爆炸性增长,学生人数一跃增长到约200人,而且候补名单上还有500多人。她开始招聘与培训教师。对于教学岗位的申请者,她考虑的是:你爱孩子吗?在她看来,这一点是评价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标准,比资历和大学学位还要重要。

  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她不得不搬出去,租用了一栋大楼的二层。冬天寒冷无比,夏天酷热难当,然而学生们被他们的热情所驱动,他们继续学习,奇迹继续发生在他们身上:每一名毕业生要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了有名的预科学校,要么直接进入有名的学院或大学。没错,就是那些被人们认为“不可教”的学生。

  1995年,一位富裕的慈善家损赠了数千万美元给马文,她的学校后来也遍布全国,数千名学生在里面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教师,前来目睹马文的奇迹。她的学生里有政治家、商人、律师、医生——而最多的就是老师,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老师的功劳。

  她每年还培训上千名老师,每次迎来掌声与喝彩,她都无比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教师,不是奇迹缔造者,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孩子,并且比很多人都更加努力工作。”

  2004年,前总统布什为马文颁发了“国家人文勋章”。在授勋仪式上,布什感慨地说:你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生长在种族主义最严重的时代,却变得如此明亮。

  2015年,马文与世长辞。她虽然离开了,但她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不会就此湮灭。

  无数教育者都受到她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积极心理学(又称哈佛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将马文·柯林斯视为自己的榜样,在第二课上,他说道:正是因为她,我才决定成为一名教师。同时,他还郑重地向大家推荐马文·柯林斯的著作《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我知道,你们中的一些人对教书有兴趣,如果有一本你要读的书,就是这本;对于那些对做领导有兴趣的人,如果有一本你要读的书,就是这本;对于那些已经是或者以后想做父母的人,如果有一本你要读的书,就是这本;对于剩下的人,如果有一本你要读的书……”。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教育理念也深受马文·柯林斯的影响,在她的畅销书《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她介绍了三名优秀的教师,第一位就是马文·柯林斯。她在书中提到的赞美孩子的努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提出高要求,都能看到马文·柯林斯教育理念的痕迹。她在书中写道:优秀教师会给所有学生设立高标准,而不是只给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马文·柯林斯从学生们入学一开始就设立了极高的标准,但她在开学第一天就营造了一种充满真诚关爱和关注的氛围。她一直维持着这种极具培育性的氛围,一个非常严格、有纪律但是充满爱的氛围。

  马文·柯林斯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的所有故事,她的挣扎与成功,她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方法,都记录在了她和时任《时代周刊》特约记者希维娅·塔玛金合著的作品《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当中,这部被教育界奉为经典的著作在中文版出版前便已感动、激励了众多中国读者,很多读者甚至买来英文原著阅读。其英文原著长期占据豆瓣教育类图书好评排行榜Top10,评分高达9.2。这些读者们都殷切地期盼着中文版的出版。

  读者终于等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中国青年出版社获得了此书的唯一正式授权,并已出版上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为中文版倾情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马文·柯林斯的成长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她如何从一个文秘专业的大学生,一个非教育专业的“生手”,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有辉煌的办学业绩的卓越教师和校长的过程。这本书的英文是Marva Collins’ Way,翻译成中文,既可以翻译为《马文·柯林斯的成长之路》,也可以翻译为《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甚至还可以翻译为《马文·柯林斯的教育法》。这三个中文书名,大致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马文·柯林斯成为卓越教师的过程,正是她作为学生的成长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就会如何塑造学生。马文·柯林斯的经验,值得所有教师借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也郑重向教育者推荐此书: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成功者。他们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特别的人相信他们,激发出他们最好的一面。这是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教育类著作,她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成为这样一个特别的人。

  马文·柯林斯永远相信她的孩子们,正如米开朗基罗认为他能在每块大理石中看到一位天使一样,她也认为,在这所学校里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有一个卓越的自己。她用爱、耐心、高要求、严标准让后进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变得卓越。她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她努力给予他们的是教育的实质和内涵,而不是教育的表象,她教会孩子自尊、接受自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是丰富的,她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辉与价值以及它们带给读者内心的触动是这篇文章无法完整呈现的。

  当你对你的孩子感到失望,对自己感到失望时,当你认为改变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孩子时,请打开这本书,让马文·柯林斯改变你、影响你。

  教师、校长、家长……所有教育者将阅读此书而受益,进而让他们的孩子获益终生。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读后感(五):想让孩子听话,你做对了吗?

  现在大家都喜欢把孩子送出国读书,认为国外的教育可以更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能。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美国却有着最糟糕教育体制——它歧视黑人孩子,认为黑人孩子学不好正统英语;它也歧视不听话的孩子,在课上调皮的孩子总会被打上多动症的标签然后被劝退到特殊教育学校;它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教学策略,然而毕了业的学生却连一本书都读不下来......

  蔷薇被人们涂抹上艳丽的色彩,可谁都看不到它日渐腐烂的根茎,但真相总会有人看到的,这个人就是影响了整个美国教育体系的教育家——马文·科林斯。

  马文曾在一所公立小学担任教师多年,后来创办西区预备学校。她在学校里任教的时候,由于教学理念不合群,遭到了排挤,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的信念,那就是:一位好老师能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激发出最好的一面,他们愿意一直打磨抛光,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光芒四射。

  而她也做到了,让每一个被放弃的学生都在她的教导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后来记者希维娅·塔玛金经过对马文一年多的跟踪报道,带着“她是如何上课的,以及她的方法为什么会奏效”的问题,观察马文的教学,跟进学生的进步,和家长以及其他教育家交谈,最后与马文一起写成《马文·科林斯的教育之道》这本书。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实用型书籍,教给我们一些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然而,当我通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更像是一本传记,在书中,马文把她的教学经历、所思所想,像一位朋友一样向你娓娓道来,给予我们感动和启迪。

  马文一生中改变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尤其是在她最开始创立学校的时候,她的学生都是其它学校不肯收的问题学生,她是如何做到让这些孩子都做出了改变的呢?对此她总结出了十个基本原则,而这十个原则的核心就是对孩子的爱。

  结合马文的经历,要想让一个孩子满足你对他的期待,你需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孩子能否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2. 你有没有给孩子下定义?

  3. 你自己热爱阅读吗?

  “一个老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就会如何塑造自己的学生。”马文如是说。而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三个问题,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找到答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去做。

-01- 孩子能否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但凡问道“你爱你的孩子吗?”没有家长会说不爱,但爱他却从来不讲究方法,于是让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控制,变成了争吵和打骂,如果就连家长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那又如何让孩子知道怎么去爱呢?怎么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在这里总结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你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马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室里拥抱、抚摸孩子们和说“我爱你”,会马上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在师生和孩子们之间建立起爱的纽带。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然而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我们从来都不会将我们的感情明确地表达出来,总觉得我们的感情别人是知道的,然而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就算是双胞胎也不可能通过脑电波得知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更何况大人和孩子,所以,你爱孩子就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说出来、做出来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爱着的。

  同时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多教他一些感性的词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而这些感性的词语,譬如“爱”、“悲伤”、“快乐”等等,通常没办法让孩子理解,那么这就需要你主动去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喜悦和悲伤。

  一个会把爱和情感表达出来的家长和老师,才能教会学生什么是爱,教会他共情的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步,发自内心地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是打心眼儿里爱孩子的,然而却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这使得在无知无觉中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而忽略孩子的想法。然后理所当然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书中就提到过,曾今他的女儿办生日宴收到了很多玩具,他想让女儿把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被女儿拒绝了,她说这些都是她的。柯维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就强制性地分了玩具。事后,柯维想,自己是为了面子而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女儿不肯把玩具给别人是因为她想要拥有,只有让她先满足拥有的感觉,才可以教会她如何去分享。

  大人们总觉得小孩子需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然而却不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和一个不熟的人同吃一顿饭你都会考虑到他的感受,然而却很少问孩子的真正想法,只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或打,或骂,或冷处理,这样做孩子无法反抗你,但会记在心里,在他长大后激发所有的矛盾。

  发自内心地爱和尊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你是怎么尊重别人的就怎么尊重你的孩子。有一个词叫做“知彼解己”,意思是如果你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你得先主动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辩证地爱。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纵容,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那么怎么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而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呢?让我们来看看马文是如何做的。

  马文每次指正孩子过错的时候都会先说一句“我爱你!”,然后再指出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对事不对人,因为只有将人和事清晰地区别开来,孩子们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意见和批评,放弃他们的行为,而不失去尊严或自我价值感。

  马文说:“我要求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不是由我自己随意决定的,这些都是成人世界所遵守的礼仪规则。”这句话表明,马文认为孩子们的行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她不会认为一个孩子哪里不好,只会用爱和理解的语言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符合礼仪的做法。

  例如,马文班上新转来一个害羞怯懦的女孩,一进班级就往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坐,马文没有命令她坐在前面,而是说“我爱你,亲爱的,所以我不能让你离我太远。”

  对事不对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每次想要发火的时候,你可以先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缓和一下情绪,同时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然后再以“你做的这件事”开头教育孩子。心里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激发矛盾。

  这里多做一些补充,对于年纪更小一些的孩子,常常通过哭声和大人们交流,这当然需要大人们及时回应他们,但当孩子大一些后可以表达出需求时,如果你害怕孩子会因为要什么给什么而变得任性,你可以在回应后延迟对他的需求的满足,即立即回应后,隔一段时间再满足他的需求,从而让他学会忍耐。

  爱一个孩子,需要我们表达出来,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我们在爱中教导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真正做到爱而不溺,批而不伤。

-02-你有没有给孩子下定义?

  马文在学校创办初期收了一个名叫埃里卡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被原来学校的老师评判为“很可能永远都学不会阅读”,甚至打算将她送往一个特殊班级。无论她的母亲有多么努力地诱导女儿,用各种好吃的贿赂她,埃里卡也只会不停地重复,“哦,不,妈妈,老师说我做不到,我学不会的。”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彻底否决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一个无法被满足的读者,你可以想象出来一个七岁半的孩子把她的暑假全部都扎在书堆里吗?所以永远不要去给孩子们下定义,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定义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看到朋友的小孩学什么都上手很快,而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快,你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东西很慢,这就是一个下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下定义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总爱把别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做对比,而这些你对孩子下的定义经常会从你的言行举止中透漏给孩子,即使只是一个眼神,所以才会出现诸如你越说孩子爱哭,孩子就越爱哭的现象发生。

  你需要明白没有什么天生如此,就像白纸上的痕迹都是人画出来的一样,你给孩子涂抹了什么颜色,他就会显现出什么颜色。

  史蒂芬·柯维的小儿子曾经学什么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棒球,尽管他和妻子都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儿子学习。柯维通过反思自己发现,他和妻子受到周围人对儿子评价的影响,虽然一直都在费尽心思帮助孩子学习,但一直都戴着“儿子学习能力不如别的孩子”的滤镜,这让孩子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好,需要靠父母的帮助。

  于是柯维和妻子做出了改变,不再着急帮助儿子学习,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学,相信他肯定能学好,通过对他信任的态度让他知道,他学习能力没有问题。然后,他的儿子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在学习上扶摇直上。

  当然,不去对自己的孩子下定义,这不仅需要你做到表面功夫,还需要你心口如一,不然总会在一些话语或行为中表现出来你对孩子的看法。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是让自己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其实,也可以发现,不下定义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其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就说说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夸”,那我们怎么夸?又该什么时候夸呢?

  马文每天早上在教室里迎接学生的时候,都会找到孩子身上可以称赞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袜子的颜色,她希望她的学生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她对他们所有的期待就是接受自己,无论出生,无论天赋,她让她的学生们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马文的做法告诉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因为每一次夸奖和赞扬都是你给孩子和他人最好的礼物。樊登在他的沟通交流分享会上也谈到要在孩子做对的时候立马反应并夸奖他,因为每一次夸奖都是最好的教育机会,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对了,他会以此为荣并把它当成人生原则。

  也许你会想,夸多了万一孩子变得骄傲自大怎么办?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樊登跟他儿子玩了一个扑克牌游戏,让他儿子随便抽一张牌然后猜,他会提问题引导孩子直到孩子猜对了,比如他会问:“嘟嘟,你猜这张牌是什么颜色的呀?”如果孩子回答对了,他就会说:“真棒!”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果孩子没猜对,他就会问:“那除了这个颜色还有什么颜色呀?”因为扑克牌只有红和黑两种颜色,所以,这是个注定会猜对的游戏,而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夸奖孩子。

  你也许觉得这样的夸奖毫无意义,然而樊登的儿子把这个游戏跟他的妹妹玩了,然后对她的妹妹说:“你真棒!”,对他的爸爸说:“爸爸,夸别人棒的人最棒!”通过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游戏,他的儿子学会了如何真诚地赞美别人。

  只有得到了别人赞美的孩子,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才会真诚地赞美别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自大的呢?一个人看待别人的想法反映了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骄傲自大的表面从来都映射着内心深处的自卑。所以,不要吝啬于自己的夸奖,学着去欣赏,学会去赞美,这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将美传递的过程。

  不要给孩子下定义,从改变自己开始,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赠与孩子名为“夸奖”的礼物,让每个孩子都发挥出他独特的天赋。

-03- 赠给他享用一生的财富——阅读

  世人皆知读书好,谁知此事必躬亲。读书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年给孩子买的书是一袋又一袋,但孩子正真看了几本?阅读是一种财富,任何人都有能力赠与给自己的孩子,可仅仅是给他买书、送他上学就够了吗?

  马文说:“一个老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就会如何塑造自己的学生。”那么如果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你也得热爱阅读才行,只有你亲自体验过阅读给你带来的乐趣,你才能把享受阅读的过程分享给自己的孩子。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首先,我们得知道阅读一本书的正确方法。

  教育家艾德勒编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是我们在小学时候就完成的内容,也是家长们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重点培训的内容。

  给孩子打好阅读基础主要分为三步:

  1. 教会孩子查阅字典和词典,加强孩子的字汇和词汇;

  2. 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3. 选择适合孩子阅读能力,又具有一定难度的书籍让孩子阅读;

  下面来讲讲对应每一步具体应该怎么做。

  在第一步增加孩子的字汇和词汇能立时,家长们喜欢买那种带图的字词卡片来帮助孩子认字,虽然图像法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记忆力,但马文在书中也提到过,孩子依赖图像认字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文字意思的思考以及对其对应物体的想像,所以这样的方法反而不利于孩子打下扎实的阅读基本功。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遇到不会的字或词时教他查阅字词典,让他通过思考明白这个字词的意思,然后让孩子将理解到的内容画出来帮助他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字词的来源和意思。

  接下来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大人们自己都不爱读书的话,那是无法让孩子也爱上阅读的,如果只是嘴上说读书很有意思,但却没有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有趣之处,那说了跟没说一样。

  那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仿照马文的做法。马文不会让学生们抄课文,也不会让他们填词,她会在孩子们学习热情减少的时候拿出《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一些道理。她也会把圣经的故事和其他书籍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书本的记忆。

  把戏剧和小说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情节,然后让孩子们理解一些道理,这就是马文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她把对于小孩子来说枯燥的文学作品用最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让孩子们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从而对书本产生了好奇,从而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然后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能力,又具有一定难度的书籍让孩子阅读,现在许多文学著作都有儿童读物的改编版本,当然,想要引导孩子们对书本内容产生兴趣,家长们也须得知道书里面说的是什么内容才行,也只有自己读过书本之后,才能找到书本中可以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地方。

总结

  最后,让我们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

  一、学会爱和尊重自己的孩子:

  1. 将你的爱表达出来,让孩子用有安全感;

  2. 在孩子不听话时,先问问孩子的想法;

  3. 批评指正时,先构建安全的沟通环境,然后对事不对人;

  二、不要给孩子下定义,学会夸奖:

  1. 不要定义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2. 让孩子改变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对孩子发自内心地信任;

  3. 学会送免费的礼物——夸奖;

  三、以身作则,带领孩子阅读:

  1. 注重孩子词句的积累以及标准发音;

  2. 先让自己爱上阅读,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 通过“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阅读;

  4. 学会让孩子参与到故事中去,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和讨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