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艺术》是一部由莱利·斯特恩斯执导,杰西·艾森伯格 / 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 伊莫琴·普茨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卫艺术》影评(一):武馆的黑色童话
一开始被标题吸引过来是因为我是一个格斗票友,后来压抑而有点超现实的剧情让我恍惚想起了10年间习武的种种经历,有一点特别的代入感。最后结局的:大人,时代变了,嗙!有一种奇特的爽点。尤其在经历了很多打斗以后,对格斗技术这种工具已经脱离了过度神话的氛围。知道了他的适用边际。事实上武馆成规模后会勾连更多的灰色产业。不会那么寥寥数人。
《自卫艺术》影评(二):后半段的反转不错
看到一半有点看不下去,有点沉闷,各种符号化的反差搞笑,以为就是常规的屌丝逆袭套路电影,不过最后的反转还不错,男主跟这个看着笨拙弱小的角色太契合了,唯唯诺诺甚至注定一辈子loser 的感觉,有些桥段简直有点讨厌甚至恨铁不成钢,哈哈。最后最后女主上位是个什么梗,为什么不直接整个解散?还是想通过真正的正规教空手道让大家不再被这样套路?
《自卫艺术》影评(三):不错
leecker Street购得莱利·斯特恩斯执导的黑色喜剧新片《自卫艺术》 的全球发行权,杰西·艾森伯格、伊莫珍·波茨、亚历桑德罗·尼沃拉主演,艾森伯格饰演一个在街上莫名遭遇攻击的倒霉孩子,后加入柔道训练学校跟着极有魅力又充满神秘的师傅(尼沃拉饰)学习自卫防御术,揭开了充满兄弟会情谊、暴力、超男子主义的邪恶世界的面纱,波茨扮演的女主角正努力奋斗想取得一席地位。该片已于周一在肯塔基开拍。
《自卫艺术》影评(四):感受
空手道团体的法则为"If it works, use it",但他们却因为攻击行动中被人击毙的前例而对枪支讳莫如深;无限抬高男性统治地位的行动却是对女性的打压限制;一方面鼓励学员对于段位追求进取,另一方面却残忍地断送了逾越者的生涯…… 另外特别让我喜欢的是电影为了铺设这种规则下的世界,而在某些人物的台词或者非重要角色的表演上面进行了比较不错的设计,营造了一种架空的社会规则和氛围。比较典型的就是凯西和单位里三个男同事的戏。
《自卫艺术》影评(五):自我防卫的艺术
不前进不后退不折磨
不察言不观色不张罗
不伺机不小心不冷漠
构绘我一成不变的生活
浓稠的夜助长暴力的摩挲
帮凶者其实是我的懦弱
我祈求我发誓我给我的承诺
我打碎我依赖我抛弃我的沉默
撕裂的谎言似乎只剩半层薄膜
释放出来能量却长出一头心魔
我以为我只想要融入那张圆桌
我惊觉我贪恋居然是桌上狭隘的浅薄
我举起手亲自
扼杀我的过错
我眼中腰带的颜色
终于不再浑浊
我挥舞胜利的旗帜
血染之地成为我的国
好在最懂我的只有我
当然不懂我的也有我
《自卫艺术》影评(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推荐杰西艾森伯格主演的这部荒诞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电影:《自卫艺术》,卷西简直太适合演这种弱小无辜的腹黑男角色了,这应该是日本和空手道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哈哈哈哈!卷西简直就是美国林志颖,永远长着一张娃娃脸,十几年都不会变老,让人羡慕不已!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面的一段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因为怯懦和畏惧而备受欺侮时,要么选择被凌辱,被践踏尊严,要么选择反抗,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扭转乾坤,摆正战局,从受虐者转变为施暴者,从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畏惧转变为制定规则掌控游戏的leader,最终人们都会在荒诞不羁的现实生活中变成一个荒唐邪恶的疯子,不疯魔,不成活,一切都是拜生活所赐! 所以说啊,做人还是要有骨气,也要有该有的底线,不欺负别人,但是也绝对不能让别人欺负你,拳头再硬你也敌不过枪杆子!
《自卫艺术》影评(七):美国彩色故事影片
The Art of Self Defense —电影真是越来越难归类了,反映了当前电影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刁钻口味和类型片的老旧套路+续集泛滥成灾之间的矛盾。正如你很难斩钉截铁地把Midsommar归类成恐怖片,The Art of Self Defense也无法被称作是个典型的动作片—千万别被预告片里满眼的空手道招式所欺骗。这时候才发觉,小时候国营电影院的“美国彩色故事影片”是个不错的标签。
再说说剧情,看似荒谬的剧本其实扎实严谨,稍微改改应该就是个很不错的话剧。在大女主戏井喷的当下,“小男主”戏做为一种镜像出现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脸谱化的强势男权文化里,nerd/娘娘腔和受压迫的女性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完全同意这是一部对《搏击俱乐部》的戏仿电影。相比之下,《搏击俱乐部》里的搏击更广阔肆意,它是复仇,是“take back our territory”。所以极具侵略性,主角也毫不犹豫加入了共谋。而这部电影的道德坐标就很不一样,名字里的“self-defense”是一个重要的hint。其实在话术和哲学上,它与《冰血暴》第一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首尾呼应的暴君传承故事,这个深得我心的小twist,帮助这部电影超越了戏仿的窠臼,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批判也一下子变得深刻而立体了。
《自卫艺术》影评(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算个人观后感
【剧透】《自卫的艺术》:艾森伯格的确是一个厉害的演员,他的角色开头是一个极其懦弱的人,他给演活了。电影方面,其实挺魔幻的。现实中几乎不会出现这种事情,但是魔幻背后,可能直指现实中各种尖锐的问题。
下面部分涉及剧透。个人感觉理解本片需要关注几个地方。
1,男主角刚开始跟着男教练学习后,他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好的。但他没有发现。比如他的老板对他真的很好,请他在家里吃饭,还给他安排带薪假期。但是他暴揍了老板一顿。
2,男教练一直在强调“无情”,影片大部分时候,“无情”都是男教练统治这个群体的法宝,但是最后,反而是男主角的“有情”将其反杀。
3,电影中的女徒弟有段台词,我感觉是重点。她说:“直到现在,你们学的都是暴力等于力量,同情等于软弱。这个理念是有限的。残忍的容忍或平静的残暴,都是有可能做到的”。(不知道翻译是否有问题),简单说我个人理解这段话,就是说社会要想发展,其实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非要那么残忍或者利益化。条条大路通罗马嘛。“这个理念时有限的”,这句台词并没有否定暴力能达到目标,但是它要提醒的是,如果有更好的方式,为什么不用呢???
4,最后一个心中有同情心的人,开始教育孩子。我想这方面是说,关于生活的各种理念,要从小开始教育吧。
《自卫艺术》影评(九):十一条
一、男主弱小但不弱势,大小是个小白领,比较怂罢了,应该能引发大面积的共情效果;
二、序幕,法国人用法语侮辱其实正在学习法语且程度较高的男主,不断拿男主生殖器大小做文章,这一幕看似闲笔,实属高能,漫不经心间为后面剧情埋下多处伏笔,比如男主的逆来顺受,赏图自摸,购枪,男学员互相按摩,食指(字幕组很调皮,译为一指禅。。。)等;
三、腰带不是简单的社会等级隐喻,对男主而言,无腰带,不雄起;
四、枪的联想不言自明,但很丰富,作为男主的致胜武器,完美反讽第十一条规则:The gun is for the weak. 是相当危险的政治隐喻;
五、强弱转换在于认清规则,反转规则(好了,不能再多说了,点到即止);
六、卡车司机是典型的霸凌者,看碟下菜,外强中干,不然干嘛要问男主的空手道段位?自杀的那位学员则是货真价实的霸凌受害者;
七、办公室政治,圈里圈外,都不容易,职场人士意淫一下就好了,别轻易付诸实践;
八、没人觉得道场教练魅力非凡么?觉得可以出前传;
九、关于两性的刻板印象,倒没提供多少新意,有人说该片还有同性恋的内涵,可能我直,感受不深;
十、冷飕飕的笑点,不一而足,且配乐极棒,因为几乎没有;
十一、中文片名中的“自卫”二字虽是忠实直译,但内涵远超英文片名,国人自然懂。
勉强凑足十一条,算是致敬道场十一门规吧。顺便提一下,那位用英文写影评的朋友,就是大谈尼采的那位,英文漂亮,影评相当到位,真心话。
《自卫艺术》影评(十):一部戏小文艺——美国彩色故事影片
中间学德语(啊 元首的语言)和德国狗还是挺逗的 黑色喜剧 中间节奏太慢 这种题材 写成短篇小说比较好,拍得还不错 只是不符合我的口味 至少没睡着
下面是转载
The Art of Self Defense —电影真是越来越难归类了,反映了当前电影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刁钻口味和类型片的老旧套路+续集泛滥成灾之间的矛盾。正如你很难斩钉截铁地把Midsommar归类成恐怖片,The Art of Self Defense也无法被称作是个典型的动作片—千万别被预告片里满眼的空手道招式所欺骗。这时候才发觉,小时候国营电影院的“美国彩色故事影片”是个不错的标签。
再说说剧情,看似荒谬的剧本其实扎实严谨,稍微改改应该就是个很不错的话剧。在大女主戏井喷的当下,“小男主”戏做为一种镜像出现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脸谱化的强势男权文化里,nerd/娘娘腔和受压迫的女性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完全同意这是一部对《搏击俱乐部》的戏仿电影。相比之下,《搏击俱乐部》里的搏击更广阔肆意,它是复仇,是“take back our territory”。所以极具侵略性,主角也毫不犹豫加入了共谋。而这部电影的道德坐标就很不一样,名字里的“self-defense”是一个重要的hint。其实在话术和哲学上,它与《冰血暴》第一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首尾呼应的暴君传承故事,这个深得我心的小twist,帮助这部电影超越了戏仿的窠臼,竖起了自己的旗帜,批判也一下子变得深刻而立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