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敬畏生命》读后感(一):细品人间大爱,感恩一切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从长远来看,确实如此。从眼前来说,我此刻的状态,便缘于正捧着的这本书:张晓风的散文集《敬畏生命》。寒露已过,还有几天就是霜降了,深秋的寒意一天比一天浓起来。窗外细雨濛濛,我坐在飘窗上,一手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红茶,一手捧着这本书,书已读完。
张晓风,我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用俊秀的文笔,抒发着她的情感,时而细腻入微,时而大爱无疆。余光中称赞其“能将小我拓展到大我,仍能成为有分量有地位的一流散文家。”席慕容评论张晓风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
《敬畏生命》这部散文集收录了张晓风的44篇散文作品,篇篇经典,读来让人神往,让人心暖。书名选自其中的一篇同名散文作品。
在紧张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张晓风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读,让我依稀忆起人只是飘渺宇宙中万物之一,而不是“万物之灵”,惜物环保的观念意识在这部散文集多篇中有所体现:《巷子里的老妈妈》、《奖金六元》、《衣履篇》,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里,她没有迷失,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对身边的观察记录并倡导着她的惜物观,这是对台湾的爱、对祖国的爱,也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爱。
张晓风作为一位母亲,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儿女的生活片段,选取的多位生活中的细碎小事,无论是从音乐教室里听女儿演奏,还是女儿对脸的作用的阐述,抑或是女儿的赋诗天赋,无一不从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慈爱和无私的疼爱之心。
对儿女如此,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爱亦如此。对大一医学专业新生关于医者身份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许,对求教写作问题的晚辈的贴心回答,张晓风的言辞恳切质朴。
作为晚辈,张晓风对父亲、对工作和文艺上的前辈,是崇敬,是谦卑,是对先辈过世后的悲念和遗憾。散文集中的《我家独制的太阳水》和《孤意与深情》一同道出了这样的情感。
作为一位读书人,张晓风有她个人的独特视角,比如对杨贵妃和她的诗的诉说、诗人李贺和他家雇佣的外劳、薛蟠的生日宴上的泰国料理等,能将这样细微的无人问津的事件评头论足一番,自是一个有着有趣灵魂的人才会做的。
散文,读来让人情思悠远,意味深长。张晓风的散文,除了这些意境美之外,还让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除了对人的慈悲和感恩之外,还有对山水无限的爱。散文中关于山水和旅程的描写,都是沉浸到山水中去才会有的情调,那是一种回归当下的境界。
在嘈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时刻都能享受当下的心,便显得格外珍贵。读张晓风的散文,便读出了这样一颗心。像是《我不知道怎样回答》、《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梦稿》、《画晴》、《也是水湄》,里面都体现了张晓风回归当下,保持正念的姿态。
可以说,《敬畏生命》所收录的作品,横阔张晓风对人、景、物的感恩与大爱,纵揽张晓风对历史的缅怀,对当下的正念,对未来的期许。读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交一个情投意合的朋友,也似跟随一位练达的智者。《敬畏生命》值得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是入睡前,信手拿来读一读。
《敬畏生命》读后感(二):用发现美的眼睛看世界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语文试卷上领略过张晓风先生《不朽的失眠》的风采,但在我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经典合集读完时,还是要感慨一句张晓风先生的语句实在是太绚丽,如诗般的可泣可颂。简简单单的几个场景描写,读时总能让人觉得眼前是一副又一副优美的画。
《敬畏生命》这本书是收录了她的《放尔千山万水身》、《送你一个字》、《雨天的书》等经典作品的合集。在处理完一天嘈杂的事物,好不容易寻了个独处的时间,蜷缩在沙发上,泡上一杯茶,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倒也是一种享受。
该书有五个部分:壹——年轻,好!、贰 ——诗的容器 、叁 ——人生,可以是美好的、肆 ——山水有深意、伍——身侧的幸福
全书读下来,能感觉到晓风先生心思细腻,总从细微处发现生命可敬可叹的地方。从自己女儿儿子学生以及自己的成长写到自己与诗的缘分,一直写到生活中的平凡的美好。这些生活琐事,在她的笔下却像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小确幸。
譬如她在敬畏生命一文中写到大树絮状的种子。张晓风先生从漫天飞舞的“小云朵”中感慨到生命的无畏与震撼,感慨从渺小的毫无反抗之力的“小云朵”最终能成活成参天大树的壮举。生命中那为了生存而做下的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虽然它只是个植物。以小见大,作者婉转的表达着她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万物对生命的珍视。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张晓风先生的作品非常适合大家学习写作。
先生的作品常常无声的传达出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对事物的观察非常仔细并有独到的见解,二是善于表达
像书中《坡丘的联想》一文从最初的对小坡的外观描写,延伸到小坡的性质“圆融柔和而又暗自骚动”像极女性的特征。从而关联到历史上第一位与丘有关的女性。另外,又从小丘的名字联想到与坡相关的历史名人“苏东坡”,从坡字写到人世的坚辛,却并没有陷入对艰辛的描写,转而得出我们生活的这个球体,这世间万物何处不坡,这犹如多出来的天恩,让人感慨世间之辛劳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充分挖掘出丘的特点特征,并发散到与之相关的事物。联想之丰富,观点之独特,值得大家借鉴。
第二个特点先生的文字意境优美,并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让文字犹如歌曲般富有表现力。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排比,充满了场景感和跳跃感。如在《穿风衣的日子》里描写风的那段: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垂暮……
必然有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
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散遍洛城。
……
她的语言兼有江南女子的优美和塞北男子的豪爽。在浓墨重彩中又凸显出强劲生命力,既充满了气势又不乏细节的描写,是一部值得学习的好作品。
《敬畏生命》读后感(三):生活中不缺少美好,只是缺少发现美好的眼睛
《敬畏生命》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老师的散文集,作为作品纳入教科书的“当代十大散文家”,老师用其特有的敏感细腻的观察和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命中的绝美画卷。全书由44篇散文及书信集合而成,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年轻,好!”,描述的是青春,自己的青春和别人的青春。青春就像爱情一样是永恒的话题,青春是绚烂多彩的,我们都曾经或者正在拥有青春,我们在青春的年纪里肆意驰骋,或喜,或怒,或忧,或思,或悲,或恐,或惊,时间不因我们的情绪作丝毫地停留。青春已逝的,多一些追思,将回忆当作甜蜜的温床;青春尚存的,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第二个单元是“诗的容器”,我们曾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竟然还有这样有趣的故事,我们的历史,文化,文字,节日是那样的悠远,那样的富有美感,除了对老师博学强识倍感钦佩之外,更多的是激发了自己对历史,对文学的强烈兴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三个单元是“人生,可以是美好的”,人生旅行中最美好竟然不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身患恶疾的消息竟然带来不是倒霉!可以在梦中自由飞翔的时候竟然会纠结于一种海洋生物的英文拼写!......诸如此类,晓风老师总是有奇特的角度来观察身边的种种,让读者眼前一亮,原来生活这样有趣!
第四个单元是“山水有深意”,田野上,静湖畔,曲山中,长廊里,到处都有老师对生命的思考,还有对挚友,双亲还有良师的思念。
第五个单元是“身侧的幸福”,原来,最想要的幸福就在身旁,我们未曾回头四望。
读了张晓风老师的散文,不免生出“万事皆可写,万物皆有情”的感慨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晓风老师的笔下都成了聊有生趣的写资,都转化为妙笔生花的文章。当代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我们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停下来,想想我们的得失过往,感受身边近在咫尺的美好。其实,美好一直都在,只是缺少了发现它的眼睛。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困惑,对美好充满了向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那么,这本张晓风老师的散文集《敬畏生命》是你可以选择的一本好书,它或许不像那些鸡汤文可以让你热血沸腾,但是在某个对生活有小情绪的夜晚,它可以疗愈你内心的伤口,让你感受到身边的幸福。敬畏生命评价人数不足张晓风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敬畏生命》读后感(四):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对于张晓风老师的了解始于上学时课本上的那篇《行道树》,那些我从未在意过的站在街道两旁的树,张晓风老师却看到了它们存在的另一面。以后很多时候,我走过路两旁的行道树,心里总是充满感激和敬仰。
也许这个就是读书的意义吧,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你看见不同的天空和夕阳,产生共鸣的喜悦。
一杯苦茶,一本书,一天的光阴,一次灵魂的对话和共鸣。
窗外的天空阴沉沉的,北方没有暖气的室内温度已经很低了,不得不穿上厚毛衣。烧一壶开水,泡一杯茶,窝在书桌前,读着《敬畏生命》,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只剩下满心的喜悦。
书中分了五个章节,分别是年轻、诗、人生、山水和身边的小确幸。但是通读下来,对我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关于生活
现实中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每次用完护肤品,迫不及待丢掉占着梳妆台的空瓶子时,心情总是复杂的,那些个好看的瓶瓶罐罐,不丢,占着位置,丢,难道它丝毫没有价值了吗?它的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好看,拿起来多么沉,而在于那些一点一点会用完的水或乳液,多么让人伤感又让人深思的问题。
我所说的“死亡”,其实是广义的,如即聚即散的白云,旋开旋灭的浪花,一张年头鲜艳年尾破败的年画,或是一支心爱的自来水笔,终成破蔽。读到“一张年头鲜艳年尾破败的年画”,不觉有触目惊心之感,多么像一直困惑我的护肤品瓶子的命运。年画,新年伊始,多么鲜艳,多么自豪,或许它还会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殊不知在年尾的时候,以破败毫无价值的形象退场,多么让人难过却又无奈的一件事情。而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在人生中,比比皆是。就像作者关于嚼口香糖这件事的论述一样:
我不能忍受的是:它始于清甜芳香,却竟而愈嚼愈像白蜡,终而必须吐之弃之,成为废物。生活中,最怕的就是始于清甜芳香,终于吐之弃之,也许是因为生活太过漫长,耗尽热情和耐心,最终成了一个嚼过很多遍的口香糖,只剩下恶心。一次漫长的旅行,始于兴奋,终于疲倦和厌恶;一段婚姻关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磨掉了所有的清甜芳香……
我们总是希望生活像酒,历久弥香,却一不小心竟成了无数个破败的年画。但是,只要活着,生活就在那里,不离不弃。我们只能努力将自己活成一杯酒,寻找生活的乐趣,敬畏它,热爱它,并将它过的热气腾腾,如作者的“我愿与对方共同洗米掌勺,即使五万顿饭,也在所不辞”,也是一种态度。
二、关于旅行
那时候还没有一个人外出走走的勇气,喜欢旅行,但是很不喜欢朋友们在旅程中不停的叫苦叫累,因而不得不放弃很多风景。旅行是辛苦的,但是身在旅程,相比较耳朵和心灵受到的震撼,身体的困乏根本阻止不了好奇的脚步。
慢慢的开始一个人出走,生活周边的角角落落,去探寻一天,又累又快乐。听鸟叫虫鸣,感受微风拂面,那种快乐很难描述,又很难去和朋友分享。当读到作者旅行的那段描述,真的想跳起来鼓掌。
我真是极困乏而又极有精神,极混沌而又极能深思。好的旅游,不仅带人去远方,而是带人回到最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好的旅行结束时,累也是快乐的附属品,也是一种精神愉悦的感受,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活着的思考,而有些思考只是属于自己一人,因为大多时候难找到共鸣感不说,一不小心反而成了别人的笑料。
旅人是没有衣橱没有穿衣镜的,在夏天,旅人可凭两衫一裙走天涯。喜欢漫不经心的旅行,喜欢突遇的小惊喜,当然旅程中最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心灵,所以那些沉重的物质,反而成了行走的负担,那么两衫一裙足矣。
三、关于生命的态度
我的音乐老师已经谢世了,伟大的音乐家里永远不会有他的名字,可是我仍然感谢他,尊敬他,他曾经教导我更多地拥抱我所热爱的音乐。读到这儿,非常的感动,这不是我们很多人生命的常态吗?我们大多都是平凡人,不会成为名流千古的巨人,但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点亮一两个人的心灵,同样也感谢那些给我们生命带来温暖的人。这是我们大多数的生命,也正是这些大多数,温暖支撑着我们勇敢的走下去。
我用那笔钱来买书,好让许多先哲的思想进入我的心中;我用它来买文具,好让我的思想流入别人的心中;我用它来买我所喜爱的东西,因为我从来不觉得死守一份钱财会有什么好处。可能是岁月渐长,网购买东西的习惯已悄然离开,不想拥有太多,也不想生命的厚度被物质所累;也可能是物质欲望的降低,一箪食一瓢饮足矣,总之,渴望物质的欲望逐渐降低,也许是明白了死守着一份东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我发现,只要有一点点情意,我是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的。生活中,尽管我们大多时候面临的都是“嚼口香糖”的境遇,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和感动,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那么你会发现生活非常有趣。
敬畏生命,热爱生活。不畏艰险,勇敢的将一只脚不断地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敬畏生命》读后感(五):《敬畏生命》带我们参透生命的本质,遇见有趣的灵魂
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张晓风
生命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词,神圣到不敢轻易提起。
生命是一条长河,长到看不到尽头在哪里;生命又是短暂的,短到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
年少时,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剧流泪,思索着人生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十年,还会有下辈子吗?这么精彩的人生只活一辈子,太可惜了,想来,是不是年少的我很多愁善感呢?还是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
今天,在《敬畏生命》这本里,我找到了答案,是因为想生活得更精彩,想多享受一份意外来临的惊喜,所以,在44岁这一年,我开始学习写作。
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旅行,我们跟随着作者进入山中,欣赏景色;穿越到唐朝,了解《全唐诗》之外的故事;羡慕《红楼梦》里薛蟠在那个时代已经吃上了泰国料理;偶遇巷子里“不丢族”的老妇人……每一篇散文都极尽柔情。
我们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寻找活得更好的方法,而此刻,我觉得内心是如此柔软,如此静谧,如此充实。
01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最重要的就是活着,就是活好。
生命,是《活着》中的富贵, 在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时,他依然坚强地和一头名叫“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活着;生命,是龙应台在93岁的母亲失智后,日夜守护在身边,给我们以温情的笔触描述生命的意义,《天长地久》就是献给每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儿女;生命,是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纳粹期间挣扎在奥斯维辛,幸存后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幸存后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
李娜演唱的《苦乐年华》中形容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
生活是七彩缎,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条藤,总结着几颗苦涩的瓜。
我们一边饱尝饱着人生酸甜苦辣,一边奋力奔跑。有时候,我们多想停下来,停下脚步歇歇,可是竞争太激烈,我们不敢停下,生怕一不小心就落下好远,无论怎么都无法追赶上。
02跟随作者,走进她的生活,体验生命的美好我们的生命是河,而生活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
有感于作者对下厨房的描写。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整天围着锅台打转,早已厌倦这种生活,而作者,却可以把做饭写得如此的生动有趣,动人心魄。她把下厨房形容成赴汤蹈火,锅碗瓢盆交响曲即将响起时,也即将有受伤的战士出现;常常被无数人体验到的“孤独”一词却从来没有在作者的生活中出现过。她可以把厨房形容成战场。
当作者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时,总是可以,以苦作乐,享受其中。
有感于我们生活在人间烟火中。思维其实是可以常常跳脱出去的,把生活想象成在神仙似的梦境中,过逍遥的日子。是否逍遥,我说了算。
有感于《水湄》,作者坐在廊上,把长椅当成小舟,把隆隆的车声当成水声,把公寓当成是山色,把公园里的榕树想象成绿涛绿波。
有感于《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帝京景物略》记录解决寒冷的方案居然是“画素梅一支,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久久出”,我蓦然想起,每天日撕一张日历不是也等同于染一瓣梅花吗?日历从一九撕到九九,不也是九九出吗?又有《清稗类钞》:清宣宗御制了一个句子“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首句子,可说是经典之经典,由九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是九笔,把它用双钩的方法写成,贴在墙上,每过一天就用黑墨填上一笔,每个字九笔,九个字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填满后便是春天。
我们游走在作者生活的世界里,跟随作者去观看音乐会,沉浸在音乐的美妙声中;我们尾随作者,看唐三藏走过的印度和尼泊尔;又或者随作者去山中,寻找世外桃源。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场景,都让我们深陷其中,和作者一起看到了美好的景致,一起享受了美好的生命。
03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期间被抓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经历了平常人无法体会的折磨。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心中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没有打败你的,会让你更强!”弗兰克尔将奥斯维辛的经验转化为心理学的意义疗法。当你觉得生活失去方向、没有目标、丧失意义的时候,抱怨、喝酒、旅行都未必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思考一下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维克多.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着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驾照。80岁时,弗兰克尔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是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同的,当磨难发生时,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经受磨难时,你也是独特的、孤独的一个人。
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如何寻找生命意义呢?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去做某项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
2、打破禁锢思维,重新打开思维世界: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积极态度。
04写作的意义很多人都在探讨写作的意义,我也一直在找寻为什么要写作,在这本《敬畏生命》中,我找到了答案。
一般的人,只有幸“活一生“,而创作的人却能“”活两生”,第一度的生活是生活本身,第二度是运用思想再追回它一遍,强迫它复现一遍,写作者能像呼唤亡魂一样,把既往的生命唤回,让它有第二次演出机缘。我觉得写作是一种无限丰盈的事业,仿佛别人的卷筒里填塞的是一份冰激凌,而我的是双份,是假日里买一送一的双份冰激凌,丰盈满溢。
当生活沉闷,让我们无法自拔;当生活中有欣喜快乐时,我们多么盼望与人分享;伤心失望时,我们从笔下流淌我们的情感,达到自愈;渴望未来时,用心记下每一个步骤……一步步走来,我无法自拔,我沉浸在写作的乐趣中,“哪怕虐我千百遍,我待它仍如初恋”,写作的路并不平坦,但是我依然享受其中。因为这是任何乐趣所不能比拟的。我愿意多比一般人多活出一份人生,甚至是两份人生。
我愿意时时把这本书捧在手心,这是温暖的传递,这是有趣的灵魂之间的对话,这更是心灵的港湾,愿我们都能活出比一般人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