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西藏5万里》是一本由小朱飞刀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生命的顽强
内容很散,文章是很多个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的讲述也很散,大概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主要讲述了作者路上的一些事情,以及因为这些事情想到的故事,还有一些遇到的人的故事,以及西藏一些地区最近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和自然环境。 总之很零散,零零碎碎的故事,和生活。 文章插图页也很奇怪,要放在一个故事的中间,而不是两个故事中间,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些插图,都很好看。 还有这书的字号比一般的书要小一些,所以看上去并不是很厚,但是内容很多。 一直都很想去西藏,但是大概也明白,之所以心生向往,也是因为书和相片的记录以及自我想法的添色,或许还有高原反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幻觉。 但是会去的吧,因为向往,所以向往。 还是很喜欢书中的一些描写:人迹罕至,荒芜,空旷,渺小,雪和山。 曾经梦到过自己在雪原之上,远处的山像一把刀一样横贯天地之间,冰冷的风穿过我身体夹杂着地上的雪飞快地走向更远的地方,看不到远方,都是雾蒙蒙的白色,脚似乎也像陷在水泥里一样,难以行走,气温也冷的可以讲云彩冻结在空中,忽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忘记了最初想要去西藏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个梦,才想去。
生存的伟大以及生命的伟大 “人生本就多悲苦”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本书一翻开,看到作者简历,心里咯噔一下子,援藏干部写的?那这是...政治任务啊!我历来对这一类书有偏见,“高大全歌功颂德,十之八九空洞无味。”继而想到之前的《烈火英雄》,心里有一丝悔意。拿到书的时候正值周末,刚刚做完家务,舒舒服服躺在沙发上寻摸着是看看电影还是玩玩游戏,得,既然书到了,那就看看吧,左右要写书评,终逃不过一劫。
没成想,从天亮到天黑,从沙发到床铺,我居然一直读了下去,而且读的津津有味。援藏干部这个我早就知道,西藏我也有幸浅尝了一次。彼时,我也是满怀情怀,奔驰在空旷的青藏公路上,看到了满天繁星,体会到了车子在唐古拉山口抛锚,举目无人,一路蹭到兵站,军民一家亲,体会到了无休无止的高原反应。也吃过拉萨的冷水鱼,看过沿途籍籍无名(普通游客眼中)的各种“措”。所以,书中的一些描写可以很强烈的激起我的回忆,痛并快乐着。这是一本描写援藏干部的书,作者驱车三个多月绕着西藏跑,采访各个地区的援藏干部,写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也写藏民的朴实与纯洁,更写西藏的大美湖山。文笔流畅优美,人物有血有肉。干部也是人,有悲喜有情绪也有情怀。
摘了有色眼镜,细细品味书里的五味,读起来便饶有趣味了。搞旅游、种天麻、藏红花、搞啦啦队、养鱼、种树、搞教育,各方人才各展神通,一起努力把西藏的经济搞上去。在艰苦的环境里,苦中作乐,偶有遗憾都付笑谈。有些人喜欢诟病“官僚主义”“不作为”,我信书里写的一切,信除了为了提拔升职,众多的援藏干部更多的是为了做些成果的。支撑我们的不会只是单纯的金钱,越是艰苦的地方让我们撑下去的越是情怀。我没能记住不同地区援藏干部都去了哪个区县,做了哪些事情。因为人物出场太繁杂了,地区太多了,但是我记住了美丽的太阳棚和里面百样植物,记住了小书屋,记住了三生三世百里桃花。
我历来不善总结,尤其不善摘取书中片段,似乎我的记忆类型属于模糊记忆,很难精确的记住细节。我只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西藏大美也大险。
套用一句官话作结,希望藏民“不忘初心”,援藏干部“牢记使命”,让一切都更美好。发自肺腑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我曾幻想过去西藏
西藏是一个令我魂牵梦绕却又同时心生畏惧的地方。她的神秘与壮美在这颗星球上独一无二,无数座山峰在这里隆起,无数条河流从这里发源,无数个湖泊由此处诞生。但想领略这个“第三极”的美,需要适应4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接受相当于平原60%氧含量的残酷环境挑战。
神山下的人家,圣湖边的生活,高山垭口上的经幡,路上的风马旗,悬崖上的寺庙……虔诚信仰和宁静生活背后,是许多有些有肉的人,无数真实的面孔。
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热爱极限探险的青年作家,驻守西藏3年,带着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走进西藏的每一个县区,深入人迹罕至的秘境,去寻访散布在各地的援藏工作者和当地人。5万里足迹寻路,74个县区遍访,1000个日夜遇见,8844.43米巅峰探索。作者以诗人般的优美笔触,极限攀登者的非常视角,援藏者的特殊身份,甚至是深度调查者的客观立场,细细铺开一卷5万里西藏画卷。被细密编织进去的,不单是一路的壮阔风光、惊险路况,城镇藏族人家、无人区生灵,更重要的是成百上千活生生的面孔,他们或是传奇,或是朴质,或为保护西藏本土文化略带困惑,或秉持千年传统坚定不移。而《寻路西藏5万里》展示的,恰是这些最真实的人物面孔理想主义者小朱飞刀化身一名作家,以诗人般的优美笔触、极限攀登者的非常视角、援藏者的特殊身份,甚至是深度调查者的客观立场,为我们细细铺开了了一卷5万里西藏画卷。也正是一步一步实现了我想要去尝试却又不敢尝试的体验。
通过此次鉴书团的活动,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此书。有机会能从书中体会到西藏那深刻隽永般美丽。
我觉得对于西藏的美丽一定要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美丽的西藏。即使人类早在50年前就已站在高高的珠峰上,俯瞰雄浑的青藏高原,雪白草绿,冰莹水洁,可是有谁说真正了解这片高原上的神秘?多少人这样向往着准备着,行走西藏已成为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生活象征。没到过西藏是一种遗憾,到过西藏就有了一种满足一种骄傲,因为遥远因为神秘也因为对西藏的无知。无知是可爱的,不了解西藏其实也是一种幸福,这样你就可以让那片青藏高原在眼前慢慢地升起,托着一列列青衣白冠的群峰和一座座暗红色的庙宇,诵咏的声音如经幡在清澈的风中飘扬着,还有一位走在草地上的姑娘,当然美丽。对西藏的理解总是这样包缠在世俗的意念里。而此书就是像是听一位从西藏归来的老者一样,娓娓道来西藏的美丽。
想要去西藏,想要望着那能淹没人的遥远,闭上眼,只感受到自己那微弱却有力的跳动,感受到自己是确确实实得活着。想要去西藏,想要望着那一派苍茫,任凭风吹过我的脸庞,任凭风带走我的一切,一切的得失和荣辱在那一刻消失在天际。那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在冲破束缚,那一颗年轻热情的心在叫嚣。想要去西藏,想要释放自由,让灵魂肆意徜徉。仰望星空,伸出手,在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去接近那并不要遥远的梦想。
我曾幻想像作者一样能沿着西藏的道路,走向我心目中的北方。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寻路西藏5万里》——是“寻路”亦是“寻梦”
ecause it's there!——George Mallory
《寻路西藏5万里》的作者小朱飞刀,原名朱虹飞,是一个登山运动员,也是一个援藏工作者,也是一个青年作家,虽然名不见经传。2007年他和朋友一起徒步梅里雪山,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徒步。三天的徒步,他差点没坚持下来。但当他看到梅里12座雪山连绵不绝的壮美景观,激动得泪水盈眶。就在那个时候,他就下了决心,一定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去世界之巅看看这个星球的样子。2018年5月16日早晨7时7分,他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把“梦想之旗”插在了海拨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实现了埋藏在心中长达11年的梦想。
《寻路西藏5万里》勒口与扉页(朱峰是作者儿子)记得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一篇文章,里面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Because it's there!1953年5月29日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Sir Edmund Hillary(艾德蒙·希拉里)爵士及其向导夏尔巴人Tenzing Norgay(丹增·诺吉)克服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并安全返回,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最接近天空的大地)的梦想。登山家George Mallory(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到“为何你要攀上珠穆朗玛峰?”时,他十分简单地答道:“Because it's there.”是的,“因为它在就那里”。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包含着十分深刻的道理,充满了哲理的韵味。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攀登世界之巅呢?因为它就在那里。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勇往直前?梦想!正如作者所说:“不是不去不行,而是非去不可”。这就是“梦想”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在西藏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是在“寻路”,亦是在“寻梦”。——虽然艰难,但他依然勇敢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那么,人为什么要追寻梦想?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各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对作者小朱飞刀来说,他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去世界最高峰看看;他的原因也很简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极限体验,在解谜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梦想就是那最美好的一样。梦想不是闲暇之余的消遣品,而是时时刻刻存在于内心的、萦绕在耳边的,每当我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它就会跳出来,提醒我们:路虽崎岖,人生很长,继续前行,未来可期;无限风光在险峰,生活一定更美好!
作者小朱飞刀以诗人般的优美笔触,把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叙述出来。书中不只有野外荒原、动物王国、人民公社、雪域高原、天边牧场,还有贝壳女孩、巅峰煮茶人、雪山警察、牧羊人、朝圣者、村医,等等。壮阔的风光、美丽的画面、惊险的场景、难忘的经历、善良的藏民等,被作者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同样是攀登者,同样是珠穆朗玛峰,同样是登顶珠峰,近期备受好评的电影《攀登者》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寻路西藏5万里》的出版正是时候,很是应景,或许能借此大卖吧!
《寻路西藏5万里》版权页装帧设计方面,该书采用塑封、胶装,带勒口,防水防污;有腰封,点明重点,吸引读者;书中配了大量插图,有的真实感人,有的唯美漂亮;书内附赠一张明信片,可当书签用,也可寄给亲朋好友。总体来说,装帧漂亮而又实用,十分满意。真不愧是“广东旅游出版社”,名副其实!
《一月西藏》(小朱飞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小朱飞刀专门为本书写了一首歌——《一月西藏》(见上图),由黄斯琪作曲、演唱,唯美动听。该曲已经上线,如果想对本书内容有更深的感受,可点击下面链接观看、思考、评论。
歌曲《一月西藏》官方MV(纪实文学《寻路西藏5万里》作者、登山运动员小朱飞刀作词,黄斯琪作曲、演唱)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五):【品·鉴】现代版“藏地密码”
西藏对于生存在内地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神圣、神秘、神奇的地方,全球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大部分都在西藏。遗憾的是我去过新疆,却一直没有去过西藏,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差一点可能就去西藏了,可是我自己却放弃了。之前也听同学讲过他们骑行进藏的事情,入藏一共有两条路:川藏线和青藏线,川藏线从四川进藏,青藏线从青海进藏,无论走哪条线,都很危险。
可能也看过《艽野尘梦》《西藏生死书》《藏地密码》等等描述西藏的书,之前也看过马健先生所写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受到很大震动,尤其是评论中“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纯净,但也绝没有那么不堪” 使我对西藏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了疑问。
拿到了这本书,也为了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跟随作者了解了什么是真实的西藏,也接受了半次心灵的洗礼,另外半次可能只有真实的身临其境才能感受的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作者是一位援藏干部,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自己的一些事情还有援藏干部的一些事情,大部分是作者跑遍几乎整个藏区采访援藏干部记录下的故事和感受,沿途也记录下了很多故事。以前只对墨脱印象深刻,没想到双湖也同样条件艰苦。援藏医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做手术,真的是惊心动魄,不亚于电影《极地营救》,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直升机,没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很敬佩那些援藏干部还有大的国企专门的援藏项目。
援藏干部梁楠郁、“天麻书记”许典辉、驻守机场的井强、“格桑梅朵啦啦操队”的指导老师马丹、集装箱养鱼的刘亚平、索朗拉巴和林文婕的爱情故事、种藏红花的陆剑涛、“梦回古格”舞台剧指导老师俞江还有陪作者一起环游整个藏区旅行采访的李橡和她的爱情故事等等,很多真实的人和事都在这本书里。
这既是一本纪实文学又是一本援藏手记还是一本心灵的旅程之书,正因为记载的都是真实的事情,语言平淡朴实,才更深入人心。如果再在文字上进行加工下,相信会是一本更好的纪实系列文学。
这部书每页的字号比一般的小,所以一本三百五十二页的书,真实字数相当于平常的七百多页,加量不加价,所以这本书我是实实在在看了一个星期,除了需要用心去阅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实实际字数比较多。
但是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风景图片拍摄的很美,美中不足的是,目录上一些图片在中缝,影响美观,看不到完整的图片,建议可以单独增加图片插页或做成拉页,不要使图片横跨中缝或者可以做成裸书脊,使书整个可以平铺开,消除中缝影响。
西藏的美景有些靠文字无法描绘,照片更具有震撼力,建议增加拍摄的图片数量。
序言有些败笔,充满了思想主观色彩,虽然宣传了援藏,但是感到放在一本书的最前面,总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建议删去或者移动到全书最后。前面作者自序足以。
建议增加西藏地区地图和作者旅行足迹地图(简略版、手绘均可)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书内容,跟随作者足迹一起。作者吐槽的攻略书不会是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 )系列吧......
Lonely Planet 西藏孤独星球·西藏还有不知道涉及信仰问题还是审查制度的严苛,书中关于西藏信仰写的比较少(藏传佛教、观湖神相、天葬等等),只是零星写了很少一些。朋友的朋友是个学者,经常跑藏区,进了寺庙他都要磕头。别人问他,你信奉佛教吗?他说他拜的不是宗教,他拜的是文明。我说他拜的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很大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西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藏族是个很坚强的民族,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精神力量就源自于信仰,他们有自己的一信仰和宗教体系,在贫瘠的藏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支撑他们活下去。
还有就是大佬吐槽的书的名字,寻路西藏5万里,如果换成援藏5万里,寻访援藏人、援藏手记、寻路西藏等等是不是会更好些,当然仁者见仁。我到最后才发现这个题目可能源自于在书的最后那一首诗。
无论如何,这本书带来的触动太多太多,细细品味,里面的那些人和事值得崇敬和思考,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感谢出版社和编辑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好书。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六):【品·鉴】现代版“藏地密码”
西藏对于生存在内地的我们来说,是一个神圣、神秘、神奇的地方,全球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大部分都在西藏。遗憾的是我去过新疆,却一直没有去过西藏,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吧,差一点可能就去西藏了,可是我自己却放弃了。之前也听同学讲过他们骑行进藏的事情,入藏一共有两条路:川藏线和青藏线,川藏线从四川进藏,青藏线从青海进藏,无论走哪条线,都很危险。
可能也看过《艽野尘梦》《西藏生死书》《藏地密码》等等描述西藏的书,之前也看过马健先生所写的《亮出你的∑舌苔或or空荡荡》受到很大震动,尤其是评论中“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纯净,但也绝没有那么不堪” 使我对西藏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了疑问。
拿到了这本书,也为了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跟随作者了解了什么是真实的西藏,也接受了半次心灵的洗礼,另外半次可能只有真实的身临其境才能感受的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作者是一位援藏干部,这本书记录了作者自己的一些事情还有援藏干部的一些事情,大部分是作者跑遍几乎整个藏区采访援藏干部记录下的故事和感受,沿途也记录下了很多故事。以前只对墨脱印象深刻,没想到双湖也同样条件艰苦。援藏医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做手术,真的是惊心动魄,不亚于电影《极地营救》,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直升机,没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很敬佩那些援藏干部还有大的国企专门的援藏项目。
援藏干部梁楠郁、“天麻书记”许典辉、驻守机场的井强、“格桑梅朵啦啦操队”的指导老师马丹、集装箱养鱼的刘亚平、索朗拉巴和林文婕的爱情故事、种藏红花的陆剑涛、“梦回古格”舞台剧指导老师俞江还有陪作者一起环游整个藏区旅行采访的李橡和她的爱情故事等等,很多真实的人和事都在这本书里。
这既是一本纪实文学又是一本援藏手记还是一本心灵的旅程之书,正因为记载的都是真实的事情,语言平淡朴实,才更深入人心。如果再在文字上进行加工下,相信会是一本更好的纪实系列文学。
这部书每页的字号比一般的小,所以一本三百五十二页的书,真实字数相当于平常的七百多页,加量不加价,所以这本书我是实实在在看了一个星期,除了需要用心去阅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确实实际字数比较多。
图片在中缝但是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风景图片拍摄的很美,美中不足的是,目录上一些图片在中缝,影响美观,看不到完整的图片,建议可以单独增加图片插页或做成拉页,不要使图片横跨中缝或者可以做成裸书脊,使书整个可以平铺开,消除中缝影响。
西藏的美景有些靠文字无法描绘,照片更具有震撼力,建议增加拍摄的图片数量。
序言有些败笔,充满了思想&主观色彩,虽然宣传了援藏,但是感到放在一本书的最前面,总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建议删去或者移动到全书最后。前面作者自序足以。
建议增加西藏地区地图和作者旅行足迹地图(简略版、手绘均可)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书内容,跟随作者足迹一起。作者吐槽的攻略书不会是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 )系列吧......
Lonely Planet 西藏孤独星球·西藏还有不知道涉及信仰&问题还是审查∑制度的严or苛,书中关于西藏&信仰写的比较少(藏传-佛教、观湖-神相、天--葬等等),只是零星写了很少一些。朋友的朋友是个学者,经常跑藏区,进了寺庙他都要磕头。别人问他,你信奉佛教吗?他说他拜的不是宗教,他拜的是文明。我说他拜的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很大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西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藏族是个很坚强的民族,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精神力量就源自于信仰,他们有自己的一信仰和宗教体系,在贫瘠的藏区,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支撑他们活下去。
还有就是大佬吐槽的书的名字,寻路西藏5万里,如果换成援藏5万里,寻访援藏人、援藏手记、寻路西藏等等是不是会更好些,当然仁者见仁。我到最后才发现这个题目可能源自于在书的最后那一首诗。
无论如何,这本书带来的触动太多太多,细细品味,里面的那些人和事值得崇敬和思考,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感谢出版社和编辑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好书。
《寻路西藏5万里》读后感(七):你去过无数次,依旧不知道的西藏真相
如果你驾车在西藏每个县区穿街走巷,走上5万多公里寻访成百上千定居或暂居此地的人,你会看到什么? 你会看到西藏的真相。
O1:无人区
“无人区,不是因为没有人叫无人区,是因为人进去了活不下去,才叫无人区。”
羌塘无人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东北面是《可可西里》里的可可西里。平均海拔5000米,20世纪下半叶以前,从未有人类在此永久定居。
据说这里是“自由世界”,地方没有名字,人没有贫富贵贱,享受着外界无法理解的“自由平等”。这种说法似不可信,但旅游指南特别提醒:驴友小心,个人旅游风险大。
不过人生导师们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到达不了的,上至珠穆朗玛峰,下至海底两万里。冒险进入的人,或许是一位当地人,或许是好奇的探险家,也有可能是身怀任务的探险作家。
柏油公路到了双湖县城便是尽头,再往北延伸便只剩仓促压实的土路,像一条灰色的泥鳅游进中国最大的无人区——羌塘无人区。 普通游客很少人听说过这个冰川,但在资深旅行者耳中,普若岗日的名声如雷贯耳。 出双湖县城北行,“老陆巡”就脱离了柏油路,轧着尘土飞扬的土路,一头扎进一望无际的藏北大草原。行驶在无垠的草原上,视线随着平缓的山坡缓慢变化。猛然间,一群调皮的藏羚羊顶着修长的羊角,撒开矫健的细腿闯进画面。闲庭信步的藏野驴远远地站定,目送我们离去。如果定睛细看,你会发现土拨鼠在草地上的鼠洞里不断穿梭。羌塘无人区其实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类是少数派,野生动物似乎才是真正的主人。
“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及附近的无人区,本来有60万平方公里,但人类逐渐扩张,最终缩小至40万平方公里。人类虽然是少数派,却是“可怕的少数派”。
O2:天堂之门
传说在星球上人口密度最小的这片陆地,千百年来,野牦牛和藏羚羊会在意识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凭借一股神奇的力量,翻山越岭到火山带附近的一条古老沟壑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这条沟壑布满动物尸骨,却是传说中的往生之门。在那曲格萨尔王的传说中,我们能找到它的名称:天堂之门。
有一天,是否人类也会前往“天堂之门”?
“我们设计了一个环节,故意陷车,半天救不出来,然后让大家写遗嘱。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时候会看到人的真情流露。救出来之后,把这个遗嘱发给个人做纪念品……”
走访中,一位在双湖管旅游的援藏干部讲述着他的“奇想”。
各行各业组成了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有探险爱好者、科学家、盗猎者、小夫妻等等。最初是好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途中遇险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人们慢慢进入一种濒死状态,争抢食物, 激烈的人性矛盾爆发出来。有些人会死掉,幸存者在挣扎状态下思考人性,重新审视自己原本看重的价值。最后的主题是,没有物理上的天堂之门,真正的天堂之门在每一个人心里,让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所反思。“天堂之门”的真正地点有几个传说,其中一个是无人区的巴毛琼宗。这是探险者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探访巴毛琼宗,山谷的最深处全是野牦牛和羚羊等动物白骨。牦牛的头和身子是完整的,肚子中间破了一个大洞,里边全部被掏空。罪魁祸首肯定不是细菌,因为细菌会把动物其他部位也同时吃掉。白骨排列整齐,这些动物显然不是自然死亡,一定是外力所致。 那么,很有可能这个地方存在一种动物,比野牦牛还要厉害。到底是什么猛兽呢?没有人知道。人类“破除迷信”,以无神论的立场,最终打破了大部分的神奇。但动物们不会反思,它们的行为是出于什么本能,还是神秘信仰?
O3:信仰
如果你能够驾车在西藏每个县区穿街走巷(准确地说,应该是穿街走路,甚至是泥土路),你会看到些什么?
5万里的行程里,既有大昭寺小昭寺,千年桑耶寺,宏大的哲蚌寺;也有不经意间路过的村落小寺庙——普龙寺慈悲地俯瞰着桃花村,等待着孩子们长大来当喇嘛;甚至是废弃的打隆上寺——山上长着稀疏绿草,山下种满青稞和油菜。
一掠而过的孜珠寺,传说有神舞,但许多人只闻寺名,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其实它就在千米悬崖之上,犹如一支悬崖上的舞蹈。
穿过小镇,214 国道左边岔出一条土路,我们果断拐入。一辆摩托车坐着两位身穿绛红色僧袍的年轻僧人,我们跟随摩托车一路盘旋上山。半个多小时后,盘山公路上升了高达千米的海拔,车里突然哇哇大叫。 一片巨石嶙峋的山峰仿佛突然从头顶破土而出,千万年的风雨将坚硬的山体侵蚀得千疮百孔。一个个白色和红色的宗堡式房屋建筑,像珍珠玛瑙一般镶嵌在梦幻般的石山上,犹如一支悬崖上的舞蹈。 眼前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外星球。随处可见的寺庙,未必能以建筑本身打动人。在西藏,深深打动你的或许是转经筒、高山垭口上的经幡、路上的风马旗,又或许是一路磕长头到拉萨的人,或者是庙里喇嘛们的辩经,又或许另有其他。
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庙里的喇嘛们便会用无以计数的沙粒构架出奇异多彩的佛国世界。几十个僧人分别在 4 个不同的位置,彩色沙粒从僧人们全神贯注的指间洒落,细细堆砌,小心勾勒。不同大小的坛城,往往需要花费几天或者几个月不等的时间。但是在仪式结束后,僧人们费尽心血辛苦创作的圣殿,顷刻之间就会被他们自己毫不犹豫地毁掉。坛城沙画美丽而又脆弱,转瞬即逝,见证过繁华,拥有过绚丽,但沙子最终还是变回了沙子。
一位为了排演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呕心沥血的艺术家,在某一瞬间,也许会觉得古格王朝也如沙画。历史转瞬即逝,人们是否能修炼得如同喇嘛们,毫不犹豫地将“圣殿”推倒?
O4:保护
一群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侣骑马牵牛,朝着克什米尔的方向,艰难地行走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中。队伍已经陷入绝境,风沙抽走了空气中最后一滴水分,所有人都口干舌燥,两眼迷茫。 身披盔甲的古格战士趁着夜色,翻山越岭去袭击拉达克。 古格人千里迢迢翻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运回木材,按照国王的指令修建古格王宫。 霎时间,刀兵四起,烽烟弥漫,人们跪在地上向天祈祷。曾经昌盛一时的城堡毁于一旦, 残墙断壁,遍地都散落着盾牌、盔甲、马甲、经书和佛像……“1630 年拉达克军队兵临城下,昌盛一时的古格王朝城破在即,僧人们匆匆忙忙把经书藏在山洞里,留待后世。”
然而当后世的人找到它时——
“足足一个 6 吨卡车车皮的宝贵经书,被随意丢弃在地上。甚至有一些已经被人为烧毁,状况惨烈。其中有一批经书用的是黑漆皮纸,一行金字一行银字,类似《易经》格式,正是典型的仁钦桑布大师时期经书。”
历史毕竟不是坛城沙画,人们也不全是勘破尘世之人。相反,对历史的重视仿佛中国人的天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充满波折的保护行动。
高原的风如千军万马呼啸而来,俞江却没感觉到冷。烟头的火花在寂静中明明灭灭,映照着俞江黝黑的脸。他习惯戴着那顶标志性的绅士帽,嘴上一撇浓黑的胡须让他看起来更像是牧区的藏族人。 冰冷的阳光从山脚慢慢爬上背靠荒山的古格遗址,这个历经千年的王朝城堡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坐在满腹心事的轮椅里。 俞江怔怔发呆。 “早知道这样,我宁可不干这个事。” “我是来保护经书的,现在倒好,反成了罪人。” 怎么办啊?首演近在咫尺,明天施工队就要进场施工,俞江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往事如风,一幕幕地浮现在俞江的脑海中。一年前第一眼看到经书被胡乱堆积在寺庙地上,朋友们既兴奋又痛心。那个满腔热情秉烛夜书的晚上,朋友们议论纷纷提出了许多保护典籍的建议。 他心里翻江倒海,一遍遍地质问自己。不知不觉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他已经快 50岁了,知天命的年纪,却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山坡裸露的泥土地上独自抽泣。在这片高原上,要保护的何止是历史?何止是人类文明?
从一开始,这里就不单是人类的地盘,而是所有生灵的地盘。
O5:生灵
青稞收割的时候,难免会伤害到一些小动物。当地老百姓在收割之前,要在寺庙先为田野里面的小动物祈福:“长眼睛的看着点,长耳朵的听着点,长腿的快点跑,长翅膀的要飞掉。”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青海玉树前往杂多的公路上有很多黑色毛虫。当地藏族人开车经过会停下车,拿着桶和盆,小心地把它们捡起,拿到草地深处放生,以免路过的汽车轧到它们。在当地人的观念里,这片高原上的生命是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的关系。这大概是5万多里行程中,尤其让人感动的发现。只要人们愿意,既可以当小生灵的保护人,也可以当动物们的亲人。不用动物保护组织出场,让人们自然而然这么做的,或许是一种信仰。
藏北牧区的人住得远,邻居家往往隔了几十公里,远的有七八十公里。他们这一辈子除了家里的几口人,平常就是跟自家的牛羊打交道,和牛羊在一块生活的时间远远多于其他人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牛羊也是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 而且,由于宗教信仰,藏族人相信牛羊是几世之前的亲人轮回到了自己的身边。所以他们仅仅是在必须维持自己生计的时候才会宰杀牛羊,自己够吃的话就让牛羊自然老死。感动之余,一个亲自走了几万里的人,见过西藏74县区的人,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在看到人与其他生灵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后,不要忘了无人区曾经的残酷,那里的藏羚羊在提醒所有人——包括内地人——动物需要保护,动物也需要信任。
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群结队的藏羚羊随处可见。我们无意惊扰这些美丽的精灵,但只要一靠近,藏羚羊就会迅速掠过草原向附近的山坡急驰而去,似乎我端着的不是单反相机,而是枪支。这些精明的藏羚羊似乎遗传了在人类枪口下幸存的前辈的基因,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怀着天然的不信任。O6:信任
如果没有信任,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人们该如何生存?
迷你的邦达镇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会处,北通昌都,东至成都。镇子甚至比西藏许多县城还要热闹,街道两旁几乎全是饭馆,做着来往司机和游客的生意。 公安检查站的警察把一个小孩的身份证递给我们,托我们带到昌都。我把它捡好,放在衣兜里。我习以为常,车上其他人却甚是诧异。 “不怕我们弄丢吗?” 很难解释这种毫无戒备的信任从何而来。在西藏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只能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每次作选择的时候,人们首先选择了信任。如果警察不选择信任陌生人,那么他可能需要等待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才能找到熟人把身份证带上昌都。在西藏选择信任是更高效的方式,信任他人,也方便自己。艰险的路上,车子坏了,也许等待好久才有一辆车经过;荒凉的山道上,一个人走上半天,或许天黑了才遇到一辆车……这种时候,人们天然地选择信任陌生人。而想在这片大地上生存,一个基本的规则,或许就是相互信任。
对医生的信任,对教师的信任,对警察的信任,对路人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每一项似乎都变得越来越宝贵。 但信任就是他们的日常信仰。
对我们来说,信任却是那么的稀少。
或许有一天,“不信任”也会如同病毒进入这片雪域高原,等到了那时,人们该如何生活?被破坏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是能够拾回的?
援藏工作者再次突发奇想,幻想把一片淳朴的地区围起来,不让外人进入,不让我们这些都市人前来破坏,等到了100年、1000之后来看,这里依旧是人类曾经天真的模样。
但这仅仅只是个奇想而已了。不过当人们意识到保护不单是保护历史遗产,也是保护人心,保护天性,或许多少算得上一种清醒。
O7:日常
村民们的石头房子面湖而建,安静地坐落在圣湖边上,国旗与经幡飞扬,每一扇窗户都能望见蓝色的湖水波光粼粼,达果雪山染上一层新雪,简直就像梦里的村庄。朝阳升起,阿妈忙碌地打着酥油茶,牧人和牛羊沐浴着阳光趁早出门。 旅人远道而来,卸下疲惫,爬上房顶,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不觉人生恍惚,怎一过几十年飞逝? 便是最为惬意的一天。关于藏地的生活,你一定听说过很多。比如藏族人家的酥油茶,你喝一口,阿佳就给你添一口,碗里永远是满的;比如屋外堆满了牦牛粪干,这是藏族人家的燃料;比如天边牧场上,人们赶着牛羊沐着晨光……
但真相是,他们也许每天都需要化冰煮水,他们需要走上好长的路去取水点,外地人提水上个三楼,能喘半天……
另外,在西藏,感冒是大事。
有时候医院买了设备,却没有厂家敢来这样的高海拔安装。
但日子依然是诗意的。比如经幡飞扬下的宁静人家,面湖而居,让旅人产生无限联想。比如暂居此地的外地人,能创造一个另类的世界。
说干就干,花花草草很快就塞满了房间。每次出门见到造型独特的残枝断树,便不辞辛劳地扛回来钉在墙上。去波密岗乡云杉林捡回像热水杯一般大小的巨型松子,从比日神山上扛下两个牦牛头骨和一节木头猪槽,途经鲁朗运回一栋废弃的牧场门柱,在冰湖拖出一副牦牛脊椎骨架。 绑了麻绳,把新的油画挂上。冰镐和牛头骨固定在墙上,挂上彩灯。枯木种在花盆里,缠绕上绿松萝。在网上买了书架、咖啡机、投影和音响,把客厅布置成小型电影院。幸好能网上购物,否则想在林芝置办这些物件几乎不可能。只不过每回等待快递总要十来天时间,犹如等一封情书寄来,姗姗来迟,心痒难耐。 房间按照我的想法,做了翻天覆地的改造。但好书难找,我灵机一动,发动网友把闲置书寄给我,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是他们喜欢的书。这就好比出门吃饭,老由自己点菜,就很难发现新味道。书也一样,朋友们寄过来的不只是书,同时也是他们的阅读口味。透过这一本本书,我仿佛看到他们千差万别的人生阅历。或许,你有很多办法去阅读别人的人生,包括西藏这片大地上千万个真实人物的人生。但如果没有,或许你可以读读这一本。
因为真实。
因为人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