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10篇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是一本由【法】克里斯蒂安•诺比亚尔 安东尼•乌尔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9,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一):快来围观美国人的艺术,色块、美女、漫画、可乐瓶子都拿来凑数

  上初中的侄女需要完成一项艺术鉴赏课的作业,选一个国家介绍一下艺术风格,做成PPT然后演讲。我问侄女要选哪个国家,她答“美国”。我很诧异,跟她说,美国没啥艺术底蕴的,不好写。侄女坚持,因为她暑假去了一趟洛杉矶,表示对美国的艺术历史很感兴趣。

  拗不过她,只好买了一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DADA全球艺术之旅——去美国》。说实话我在找书的时候还挺感到意外的,毕竟美国就那200年的历史,居然还有人专门出书介绍,也是蛮神奇的。

  提起艺术,我们脑海里很容易涌现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大卫像》”、“《最后的晚餐》”之类的字眼。传统欧洲艺术给人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气。还有就是介于看不懂跟完全看不懂之间的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了。

  美国的艺术史,粗犷的牛仔、可口可乐、电影明星、啦啦队女孩子,各种香烟、广告糅合。美利坚的艺术发展就像一个冲动的,初出茅庐,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随意地折腾,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老派艺术拥护者们所制定的全部规则:世界文化中心巴黎,小心翼翼加以守护的规则。对于老派的欧洲艺术家们来说,美国艺术的发展与其说是惊喜,不如说是惊吓。

跟随欧洲的脚步

  19世纪末,是欧洲艺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印象派画家,抛弃了追求人物线条的完美,不再以描绘理想的世界和情感为目的,而是尝试在日常体验中寻找艺术灵感。之后的野兽派画家表现的画家也是如此。这些绘画流派,影响了美国画家的艺术风格。

  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些绘画流派在美国得以发展壮大,并在爱德华·霍珀和查尔斯·希勒等画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

  爱德华·霍珀是美国基金维持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还是美国风格的代表。他创作的《铁路旁的房屋》看起来平平无奇,线条简单,却能够直击人心:深刻表现了工业时代初期,铁路旁人们所见到的景色一成不变,单调乏味,整幅画显得阴郁沉闷,没有希望。象征着大战结束后,萧条落败的景象。

  爱德华·霍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世界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色域绘画

  色域绘画属于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他的代表人物是马克·罗思科。1949年马克开始创作大尺幅油画。他在画布上用长方形4层垂直堆叠在彩色背景中。罗思科拒绝对作品进行解释,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观众的思维和想象。为了不打乱观众的思路,他甚至不愿意给画作命名而代之以编号的形式,命名他的画。

  另一个色域派的代表人物是贾斯伯·约翰斯。他的宣言是:“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是对自己情感的直接表达”。这些色域派的画家似乎非常不想让别人通过他的画作来了解他的情感。据说有两位色域派的画家,劳森贝格和德库宁相识后,前者问后者是否可以给他一副可以擦掉的素描,得空您答应了请求并送给劳森贝格,一副很难擦掉的素描,但劳森贝格最终擦掉了这幅素描,付出的代价是一个月的时间和40块橡皮。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轶事。

波普艺术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所熟知的波普艺术登场。波普艺术是pop art的意思。这是一种源自日常生活,令大众可以企及的艺术形式。提起波普艺术,我们常常会想到鲜明的颜色、广告牌、玛丽莲梦露等等。这种艺术受好莱坞电影肥皂剧,现代家居设备和大众消费品所影响,诞生于美国梦大爆发的时代。

  人称波普教皇的安迪·沃霍尔,采用印制海报的丝网印刷技术,大量复制图像。他复制的玛丽莲梦露,有着妩媚的笑容,卷曲的头发,以及性感的红唇。安迪为世界展现了一个满是美女的理想世界,这就是波普艺术的魅力。波普艺术和之前所有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让人看得懂。

  又比如罗伊·利希滕斯坦,这位波普艺术大师,擅长把漫画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他的绘画就像一本巨大的漫画书,书里甚至有表示人物想法的气泡,比起遮遮掩掩的色域派画家,波普艺术大师真的是接地气多了,连小孩都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

  波普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这个消费型的社会。色彩鲜明的美女和可口可乐瓶子,是他们对这种生活的致敬。

  时至今日,波普风的插画即秉承了其一贯的艺术特点又在不断的吸纳着其他风格的表现手法,但不变的是对社会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的艺术性诠释,也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美国艺术史虽然只有区区两百年,但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亮点。我通过《DADA全球艺术之旅》跟侄女一起畅游了美国艺术史,发现美国人的艺术史,可真是接地气。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二):《DADA全球艺术启蒙之旅》:一本绘本带你走进真正的古埃及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尤其喜欢一套介绍世界历史的书籍。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书已经找不到了,但我现在还记得,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古埃及的。

  故事讲述了埃及的国王带着王子去看种地,王子从农民那里得知,孕育了埃及文明的母亲河——尼罗河,每年都会涨一次水。当洪水到来时,两岸的农田被淹没;洪水退去后,又会在两岸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促进埃及的农业发展。

  这个故事让我对埃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法老、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等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令我对埃及充满向往。

  所以,当我在网上看到中信新出的这套《DADA全球艺术之旅》绘本中,有“去埃及”这一分册时,毫不犹豫地就下手了。

古代文明大熔炉

  古埃及与古印度、古巴比伦,以及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未曾中断过的国家。

  而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就时常遭到邻国侵犯,并在这一过程中,被迫接受了多种文明。

  约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大大帝侵占埃及,为埃及带去了希腊文化元素。

  公元前30年,埃及被罗马统治,罗马文化元素进入埃及。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吉萨金字塔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之后,拿破仑的远征以失败告终,但却成功宣传了埃及。

  拿破仑回到法国后,随军远征的学者,飞速发表了大量与埃及有关的研究著作,使得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古埃及文明得以重见天日,在法国乃至欧洲掀起一股追捧埃及的热潮。

  时至今日,在法国依然能看到很多埃及元素。比如,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矗立在巴黎卢浮宫庭院中的玻璃金字塔;

  再比如夏特雷广场上,环绕着棕榈喷泉的那一圈斯芬克司雕像……

  埃及,真的成了永恒。

金字塔——神圣的艺术

  说起埃及,必定会想到金字塔。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韦斯莱一家中了大奖,奖金是7万加隆。结果这家人没有想着攒起来,而是选择全家一起,去了一趟埃及,还在金字塔前一起合了影。

  可见埃及金字塔的魅力有多大。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以前只觉得金字塔雄伟壮丽,后来才知道,金字塔是法老权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神圣的艺术。

  前面提到,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河流两岸的土地带去了肥沃的土壤,哺育了岸边住着的古埃及人民,古埃及人的生活全都得仰仗这片肥沃的土地。

  而土地的收成好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埃及人十分重视那能掌控雨水、阳光和生命的无形力量。他们把这种力量具体化为埃及众神,上至法老、下至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都对埃及众神推崇无比。

  埃及那些著名的雕像、壁画、神庙、金字塔,都是用来敬奉神灵,以及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而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只是为了美观。

  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造就了一种对死亡的不一样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

  因此,古埃及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死后的生活做准备了。每一个有钱的埃及人都会为自己修建一座陵墓,而法老则会为自己建起一座座高大的金字塔。

  他们在死去以后,尸体会被经过一系列特殊的处理,做成木乃伊,然后放入金字塔中。在古埃及人看来,法老们在死后,将进入神灵的王国,然后在那里再活上几千年……

  金字塔本来是用来保护法老尸身的,但是那些专门以金字塔以及塔里的财物为目标的盗墓贼,令还活着的法老不堪其扰。

  约公元前2200年,埃及的法老们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盗贼们很难发现这些秘密墓穴,法老们也终于可以安心长眠了。

斯芬克司

  斯芬克司,又称狮身人面像,是一种传说中的巨怪。

  斯芬克司并不是只有埃及开罗才有,只不过在开罗的这一座最大,而且是最古老的。

  斯芬克司有两种,埃及的斯芬克司是男人头,希腊的斯芬克司则是女人的头和上半身。

  并且,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司生性残酷,喜欢给人出谜语。他守在迪比斯城的入口,每一个行人要想通过,必须猜谜,猜错了,统统吃掉,直到勇敢的青年狄浦斯出现,才解开了谜题。

  谜面是这样的,“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

  你能猜出答案吗?

埃及画作的特点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姐姐发了一盒口红的照片,底下有人评论,“浓浓的古埃及风”。

  说起来,古埃及的画,还真和其他地方的画有些不一样。

  古埃及人绘画,采用的是一种“线性”透视方法:人物排列在一条粗粗的黑线上,这条黑线代表地面,画面没有任何景深,条状的场景一层一层叠起来。

  人物的面孔和双腿总是以侧面展现在大家眼前,而上半身则是正面,色彩均匀而平整。

  再回过头看看上面那几只口红外壳上的画,是不是很符合古埃及绘画的特征呢?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三):从古埃及文化的殒落看人类文明,告诉你什么才叫真正的文明

  中秋佳节刚过,又将迎来“十一”黄金周,准备旅游的人们都开始蠢蠢欲动,那到底该去哪里探耍一番呢?

  世界那么美,我总想去看看,忙碌了大半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偶尔去放松放松,再适合不过了。中信出版社太了解大伙儿的这种心情了,特为大家推出了一套《DADA全球艺术之旅》,使我们在临行前补补课,等我们到达目的地后有目的的游览,收获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这套丛书分为《去埃及》、《去墨西哥》、《去俄罗斯》、《去美国》、《去日本》,把横跨亚、欧、美、非四大洲的五种文明一次向你介绍个够,让你想去哪就去哪。不仅让你尽情游历,还带你穿越千年的古典和现代艺术,了解人类的前世今生,知晓人类文明的发源与发展。

  埃及与我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那雄伟的金字塔、神秘的斯芬克斯像、木乃伊、象形文字、莎草纸、方尖碑,无不留下阵阵谜团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一个敬奉神灵的古老民族,真的掌握了魔法,透析了可以与神灵联结的咒语,找到了那道通往天堂的门吗?

一、来自金字塔顶端,四千年的凝视

  古埃及文明诞生于7000多年前,在尼罗河的腹地,它就像一朵弯着茎的百合,茎的上端盛开着一朵硕大的花朵,下端花柄的左侧伸出一个小小的嫩芽。

  盛开的花朵就是尼罗河三角洲,也被称为“下埃及”。百合花长长的花柄就是尼罗河谷地,被称为“上埃及”。

  在上埃及和下埃及中间夹着法尤姆省的开阔地带,法尤姆省就是百合花上的嫩芽,它是丘陵地带的一处天然洼地,位于尼罗河谷以西。希腊人称这块地为“海普塔诺米斯”,而阿拉伯人则把这片区域称为“沃斯塔尼”或“海洋之国”。

  你也许会发现,上面描述的与实际地图上呈现的埃及不大相同,没错,这是地理学家希罗多德杜撰出来的。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感觉编造种种神秘与美丽。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在吉萨金字塔前,这位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对着他的远征军发表了一番鼓舞士气的讲话,但最后,远征军还是以失败告终。可随行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和画家们可一点也没闲着,他们在埃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地文化探险。

  非常幸运,虽然战争失败,但他们的文化探险所获颇丰,把一座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古城刨了个地朝天,终于使埋藏于时间河流里的古埃及文明得以重见天日。

二、一个金色国度的璀璨文明,开启人们的探险之旅

  在埃及,最著名的就是吉萨高原上的金字塔,以胡夫金字塔为其中之最,旁边还有两座明显小于这座金字塔的金字塔,分别属于他的儿子哈夫拉和孙子孟卡拉。

  而且在不远处,还有一尊超大的人面狮身像,人们都认为它是在守护法老的秘密与安宁,但谁也不知道它真正守候的是哪一座金字塔。

  埃及不仅有家喻户晓的金字塔,到处还有被损毁的神庙、神柱,但现在的人们都已不知道它们的真正用途。金字塔内有古老的雕像、壁画,特别是木版画,栩栩如生,就像死者生前活着时一样,有些就连现在的摄影技术也自叹不如,这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遗像吧。

  不过,埃及的艺术是关于神圣的艺术,都是用来敬奉神灵和他们在人间的化身法老的。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会得到重生,但是逝者重生需要通过重重考验,其中就包括“称量心脏”。亡灵守护神阿努比斯掌管着一架天平,如果逝者的心脏和正义女神玛特头上的羽毛一样轻,冥王奥西里斯就会迎接逝者的到来,否则,逝者的心脏就会被交给长着鳄鱼头、狮子上身、河马下身的怪兽!

  埃及有自己璀璨的艺术文明,也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的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纸莎草制成的莎草纸上,但因为此“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更像我们刨制的木皮,它不能折叠,不易运输与收藏,因此,许多的文字记载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些许零星的石刻上还留有这种文字的印迹。

三、埃及文化的殒落带来的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

  埃及曾经有璀璨的文明,都已随他们记录文献的莎草纸一并化为了尘土,只留下些金石的光斑还在这个世上闪耀着他们的神奇。

  严格说来,一种文明如果没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文字,就不能称其为文明。因为文明的“文”无疑指的是文字。那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称其为文字呢?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字”指书面语言系统,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汉字就是这样一种文字,且是起源上古、原生的,唯一在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埃及的文字也属于象形文字,不过音、义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不得而知。而西方诸语言的书面记录是一种被称为“拼音字母”的形式,不具备字形要素,要在“音”中寻找“义”,很容易产生歧义,更难统一一个“音”的真正意义,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字。

  有了文字,还要看它是否带来了“明”。常言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说的就是孔子的“文”照亮了人类历史,使人们有一种活下去的意义和一套活下去的方法。而且,在中国,照亮人类文明的岂止孔子一家?老子、庄子、诸子百家,哪一家的学说讨论的不是人类的生存问题?他们主张不一,但研究的都是如何使人类长存的态度和方法。虽然功利,但这“功利”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完全不同,他们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与安危,而是整个人类的得失与安危。

  “文以载道”是使文字成为“文明”照亮人类历史最核心的东西。如果一种文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艺术,却没有用它来照亮历史,使人类举着它走出万古长夜,那就不能称之为“文明”。

  西方一直以自己在文艺方面的造诣沾沾自喜,现在又以科学方面的成就居功自傲,但是现在越来越发展,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那是一条危险的路,会把人类带向灭亡。文艺虽然美丽、繁花似锦,但它把人带入到一种追求虚荣至上的境地,忽略人本来的存在价值。科学把人类带入到一个更舒适的生存状态,但科技发展的最初动机却是人类的罪恶心理使然,从罪恶开始,难道会把人类推向幸福?

  我们的先祖早就知道文艺是“玩物丧志”的,文化是用来“附庸风雅”的,只有握紧了文明的火把,这些东西才可以适当的进行推崇。如果没有文明来引路,一味追求“文艺”、“文化”,灿烂的背后可能就是永远的消亡。

  巴比伦的文化盛极一时,但是享乐主义横行,最受人尊敬与崇拜的是伟大的妓女,路边到处扔下的私生子无人问津,最后间接导致他们的文明丧失。埃及法老家族为保持自己血统的纯正,主张血亲内通婚,使他们的继承人一代不如不代,丧失战斗力,最后外族入侵,把他们取而代之。

  人类在认识自然,战胜自然的过程可以有愚昧,但不能盲目。中国在远古时代就主张血亲不能通婚,否则将视为禽兽将其绞杀,虽然这种主张不包括表亲,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遗传学上的优生优育。

  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使用麻醉剂的记载,但我们的祖先从没有把它广泛应用于民众,相反,每当先祖发现一种有奇效又可能为人类带入灾难的东西,总是会思虑再三,不是以最克制最严厉最隐秘的手段传下去就是将其销毁,与西方人偶尔发现点东西就两眼放光,大肆敛财的行为大相径庭。

  现在有很多人抨击我们的“享苦主义”,连戴建业老先生也说,好像我们中国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受苦似的。做的不好,要埋头苦干,勇追上游;做得好了,要再接再励,切不可骄傲自满。戴建业老先生提到儿时有次成绩考得不错,非常开心,结果哼着歌欢蹦乱跳地跳进家打算报告这一喜讯时,遭到父亲一个响亮的巴掌和一声厉喝:“你这轻贱骨头。”

  像这样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见,中国家长几乎都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儿的,这是连目不识丁的人都会遵循的。但是,正是中国人这种居安思危的人生态度,使我们永远懂得反思:成功时是不是失去了当初的某种恒心,是不是该乘胜而上使自己再上一个新台阶?

  对于苦,我们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算你不知道“卧薪尝胆”、“降大任于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对于这句俗语也是人人都会挂在嘴边的。

  真正的“文明”是什么?不是生产力的先进,不是眼花缭乱的创造与发明,而是能解决我们活着的意义与人类能够长存下去的方法,是建立在完整文字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以载道”。

四、真正的文明是一种精神,它能解决个人生存和人类永生的问题

  真正的文明是一种精神,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藏在每一个毫不起眼的动作和每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里。曾经有过灿烂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个都出现了严重断层,有的甚至已经没人能找到自己文明的路径,算是失传了。

  然而,中国,不是没有遇到过危机,不是没有遭到四伏的财狼的八面埋伏,但是,我们却是永远也没有失掉那一点作为华夏民族的那一点血性。我们的胜利,靠的不是武器的先进,不是诡异的谋略,而是一种精神。我们平时可以苟活,可以恩怨分明,但在威胁到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舍身取义,为保存民族的一点血脉拼尽全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明我们能屈能伸,能为了群体利益牺牲个人性命。

  在近代,受到西方扩张主义的压力,西方文化强势侵入,带着洋枪利炮,带着一大堆科技进步下的新鲜玩意儿撞开了我们的国门,使我们对我们自己对世界产生了几千年影响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繁华过后,地上落下一地的纸屑,我们才发现毛主席说对了,那些花团锦簇的繁华,不过是一堆华而不实纸老虎。

  事实证明,在西方近代只有文化、科技,文明的火星少之又少,现在很多文明的种子也是通过我们东方文化传播过去的。

  他们因为贪欲、享乐,因为个人主义盛行,早已把他们文明的火把弄熄了,现在还不知悔改,还试图把这世上仅存的文明摧毁,但事实上,他们小瞧了中华文明。我们不仅仅有儒家指导我们的精神,还有道家、法家、墨家……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践踏,我们总可以找到一条生的道路。

  我们探出的这条文明之路,不仅会把我们带出黑暗,同样,会照亮整个人类世界,把那些妄图催毁我们的人们也带入到这条人类的永生之路。

  神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能力,但是神让我们忘却自己,但中华的文明却反复在述说一个真理:谦虚、克制。在锐意进取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进步有没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在盖世的武功中有没有逞强凌弱?在成功的背后有没有骄傲自满?

  要使一个人自取灭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首先让他自我膨胀。中国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处处强调克制、隐忍,中庸成为中国人普遍的处世之道。

  显然,现在全球的环境问题、先进的核武器、高度发展的科技已经成了困扰人类生存环境的大问题,西方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可一世是在自掘坟墓,正在积极寻求全球合作,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这个时候,还在发展中的落后中国勇敢地站了出来,不遗余力地帮他们收拾这样一个烂摊子。至此,他们才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才看到中国文明的伟大。

  文明,是人类黑暗世界里的一支火把,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路。天不藏私,地不纳垢,同样,中国文明的火把毫不偏私一视同仁,将会把全人类带向一处光明的领地。

  《DADA全球艺术之旅》是中信出版社的一套用心之作,让我们踏遍全球四大洲,畅享世界五大文明,以世界格局看待中华文化,从而更理性更客观的探知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世界百花齐放的文明伊始、成长、没落、再生、迁徏、转型,人类文明在这世界上落地生根,它经历了哪些曲折和迁徏,移栽成活与发展壮大,这套书让你慢慢理清头绪,掌握一些基本脉络。

  人类文明是全人类的精神瑰宝,任何人都不能将其据为已有,只有让它散发出它该有的光芒,让每个人都沐浴在这样的光辉里,全人类才有可能更紧密地靠近在这小片的光明里,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展。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四):《DADA全球艺术启蒙之旅》:艺术启蒙才是家长能带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教育

01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艺术的启蒙

  最近重温了一下《爸爸去哪儿3》,发现刘烨的儿子诺一真的是一个“双商”都在线的小天使:既懂事又独立,还是颜值担当,真可谓是这一季里的“吸粉小达人”。

  诺一继承了母亲的法国基因,一双大大的眼睛,加上那忧郁的小眼神,简直就是一位小王子!难怪连村长都忍不住赞扬说:“看到诺一,就像看到阳光一样!”

  诺一的母亲,也就是刘烨的妻子安娜伊思·马田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成为法国liberation自由报社的驻京记者。2014年,安娜亮相综艺节目《花样爷爷》,与刘烨成功牵手,成为一位“国民洋媳妇”。

  早在诺一出生之前,刘烨和安娜就开始用心打造全套的萌儿培养计划了。为了培养小诺一的艺术细胞,安娜还专门从法国带回一套艺术读物——《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在小诺一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让他当绘本一样翻看这套书。

  为什么安娜这样注重培养诺一的艺术水平呢?

  已故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仍很多。”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审美是一种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能力。

  不要觉得自己不懂审美,其实,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但如果我们不去激活这种感觉细胞,不去进行审美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它就会逐渐变得迟钝,甚至泯灭。

  因此,在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启蒙教育。

  达达主义,也叫DADA主义,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涉及视觉艺术、文学(主要是诗歌)、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它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DADA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其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波及范围却很广,可以说,DADA主义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安娜从法国带给诺一的那套《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则是一个坚持了25年的儿童艺术启蒙计划。参与这套图书编写过程的作者,可谓是大咖云集,其中就包括了法国众多的知名艺术家、作家、知名插画师等。而许多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则为 DADA 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藏品,作为对这项儿童艺术启蒙事业的支持。

  从1991年开始至今,DADA系列一直在持续出版,其中第1辑“艺术大师”、第2辑“今日艺术”和第3辑“古典大师”已经被中信出版集团引入到中国市场,这套书的中文版甫一面世,就收获了业内一片好评。

  如今,《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的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也来啦,从建筑、雕塑,到绘画、遗址,这套以艺术为切入点的读物,精选了各国的国宝级艺术品和最负盛名的文物古迹,带着孩子巡游文明古国和现代大国的艺术与文化,让孩子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尽览五大国的艺术宝库!

  有人说,艺术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朋友,它会带着你企及这个世界的真实。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全球艺术之旅》的指引,走进艺术的殿堂,一窥其中究竟吧。

02 浮世绘:日本传统绘画技法的演变与发展

  这套《全球艺术之旅》包括“去日本”“去埃及”“去美国”“去墨西哥”和“去俄罗斯”5本书,这次我买到了其中的“去日本”。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日本的艺术吧。

  说起日本,你会想到什么呢?漫画的国度?武士的国度?和服少女的国度?还是东京很热的国度呢?

  其实,除了漫画和动漫之外,日本在海内外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就要数浮世绘了。

  日本绘画艺术起于平安时代的“大和绘”,到了江户时代,随着绘画技法的不断成熟,就诞生了纯日本式的版画——浮世绘。可以说,浮世绘的诞生,大大地丰富了日本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也得以让日本的艺术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世界的视野。

  所谓“浮世”,就是指瞬息即逝的尘世,和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浮世绘”,也就是以反映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和风俗为主题的日本式版画,其中,又以美人画、俳优画和风俗画居多,因此,早期的“浮世绘”又被称为“风俗画”。

  风俗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彦根屏风的《风俗图》和松浦屏风的《妇女图》,前者描写了十几个青年男女沉浸于琴棋书画的祥和景象,而后者则勾勒出了十八名少女的动态。这些作品,都是从普通人的享乐与生活中,捕捉到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东西,极具感染力。

  最初,风俗画需要画师一笔笔手工勾勒,因此价格较贵,只有贵族们才能有财力购买和玩赏。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风俗画开始走出贵族家庭,进入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绘画艺术形式。

  最初,画师们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常以江户吉原的青楼风俗画和歌舞伎俳优的人物画作为主题。

  日本画师菱川师宣原本是专门绘制手笔画插图的画师,但其作品长期滞销,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销量,他就迎合老百姓对青楼女子生活和闺房秘事的窥探欲望,刻意绘制出一些新式的版画,以表现现世的享乐生活,其中颇有几分放荡的意味。

  菱川师宣的新作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于是很快就卖到供不应求,其他画师也纷纷效仿,形成一股盛极一时的风潮。当时的人们专门新造了“浮世绘”这个词汇,用来形容这类作品,于是,浮世绘的名称便正式叫响了。

  早期的浮士绘是粗线条的,以墨色为主,再配以简单的色彩,形式也很单一。后来,画师们在墨色的基础上,涂上动物胶以增加画的光泽,称为“漆绘”。再后来,画师们又在画中增加了赤色,称为“丹绘”。

  到了1744年,经过奥村政信、西树重长、石川丰信等著名版画家的改良,“浮世绘”逐渐形成了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并辅之以绿、蓝、黄诸色,完成了从丹绘到“红折绘”的过渡。

  这一时期,浮世绘的画风趋于华丽,充满了优雅的画趣,形成工笔、重彩、美人画这样独成一派的风格。其中日本著名画家怀月堂安度所绘制的《名妓与侍女》深受称道,其中绘制的美人尤为典型,因此,后世的画师们将这种类型的美人称为“怀月堂美人”。

  随后,日本画师铃木春信在前辈们抒情性美人风俗画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在红折绘的基础上,混合了层次分明的中间色,经过印刷之后,就形成美妙和谐的鲜明色彩,于是,以色彩艳丽丰富著称的“锦绘”就被创造出来了。

  “锦绘”的问世,成为浮世绘画史上一个全新的转折点,浮世绘这种艺术形式,也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就像日本史学家认为的那样:“铃木春信占据着浮世绘分水岭的历史地位。”铃木春信用他笔下特有的柔软线描和明朗色调,先后绘制了《浮世美人寄花》《涂桶暮雪》《滩边》《雪中男女共伞》《耳语》等一系列浮世绘传世经典,将全新的华丽画风和表现技法,引入到传统的浮世绘当中。

  在那些如梦似幻的浮世绘画作中,铃木不仅把美人那梦幻般的表情,和婀娜多姿的体态,都勾勒的栩栩如生,还对美人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刻绘,通过日常生活的空间感,来进一步强调女性的柔美和丰腴。

03 从漫画到动画:全民动漫的大和民族

  到了近代,浮世绘的绘画技法经过变革,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中,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漫画。

  19世纪初,日本著名画家葛饰北斋在和自己的学生讨论绘画技巧时,在一些草纸上快速地绘制了上百张草图。后来,这些“速写草稿”被一家出版社看中并出版成册——这就是最早的日本漫画。而葛饰北斋本人,也被尊为“日漫之祖”。

  不过,那时候的所谓“漫画”,并没有丰富的情节和形象的人物,只是一些简单的草图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漫画,要等到二战之后,来自美国的“连环画”传入日本,受到美国漫画的影响之后,日本漫画才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日本漫画只有黑白两色,而且价格低廉,于是很快风靡全日本,甚至远销海外。

  这个时期,日本漫画的领军人物就是大咖级国民漫画家——手塚治虫。手塚的代表作品,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铁臂阿童木》以及《三目童子》。

  手塚的绘画风格,深受美国迪士尼动画的影响,他非常喜欢借助线条和拟声词,来表现人物的动作,这种风格也影响了一代日本漫画家。另外,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漫画中,无论是柯南、哆啦A梦,还是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往往都喜欢把女孩子的眼睛画的特别大,究其源头,这种画风就是手冢治虫首创的。

  手塚治虫一生所绘漫画无数,临终前仍然笔耕不辍。1989年2月,他在画《火鸟》这部漫画的时候,逝世于病床上,手中还握着画笔。这位敬业的漫画家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人,因此,他不仅被评为“国民漫画家”,更是被推崇为“漫画之神”。

  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漫画也逐渐开始向着动画转型。后来这种以漫画为基础而制作的动画,甚至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艺术类别——动画电影!

  如果要论谁才是日本公认的动画电影大师的话,我想,如果把宫崎骏派排在第二的话,恐怕没有人敢称第一了吧。

  1984年,宫崎骏创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吉卜力工作室,开始全心投入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上。说起宫崎骏创作的那些经典作品,别说日本人了,就连许多中国人都能如数家珍:《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幽灵公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简直是数不胜数。谁要是没有把宫崎骏的作品看一遍,那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动漫迷。

  为什么日本漫画能够盛极一时呢?这与日本的近代历史有着很大关系。

  二战之后,日本国内百废待兴,民众苦不堪言,而日本漫画的出现,恰好成为一支精神上的强心剂,慰藉了国民空虚的内心。再加上这些漫画的主题多种多样,从爱情、青春到热血、死亡,无论你是工地上的苦工,还是忙于家务的家庭主妇,都可以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本漫画——可以说,漫画就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日本社会的焦虑和迷茫!

  由此看来,漫画能够成为日本的国民级产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第4辑全球艺术之旅》读后感(五):从玛雅文明到西班牙殖民文化,一本绘本带你认识墨西哥艺术

  2017年,一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把墨西哥文化带进了千家万户:热爱音乐的男孩米格为了追寻梦想,在墨西哥的亡灵节那天来到了神秘的亡灵世界,见到了过世的亲人,并在亲人们的帮助下成功返回人间,获取了在世家人对他音乐的认可。

  在此之前,也许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知道墨西哥的亡灵节。同样是纪念逝者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总是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中就可见一斑。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墨西哥人相信死亡并非终结,只是去向另一个世界。而亡灵节这一天,正是两个世界在一年之中可以连通的唯一一天,亡灵可以在这天回到活人世界。因此,墨西哥人把这一天看作和过世亲人团聚的日子,是值得高兴和大肆庆祝的好日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设置供奉台,就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供奉台上会摆上逝者的照片和他喜欢的食物,还会放上一些骷髅之类的装饰品。整个供奉台还会摆满熏香和蜡烛,还有墨西哥剪纸和万寿菊,据说这些可以指引亡灵回家的路。而在电影的演绎中,连通两个世界的路,正是由无数枚万寿菊花瓣铺就的。

  电影中,不论是亡灵节家家户户的布置,还是整体的电影画面,都给我们展示了墨西哥浓烈的、色彩缤纷明丽的艺术文化氛围。

  也正是电影透露的墨西哥一隅,让我和儿子对墨西哥艺术文化产生了兴趣。当我发现一套《DADA全球艺术之旅》绘本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其中一辑《去墨西哥》来阅读,以便给孩子讲绘本的同时,自己也更多地了解一下墨西哥的艺术文化。

  这一阅读,确实有了更多的发现。都说历史和艺术文化不分家,《DADA全球艺术之旅:去墨西哥》这本绘本让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地球另一边的这个国家。从墨西哥的艺术中,我看到了它不断前进的历史步伐。

第一阶段:前哥伦比亚艺术(公元1521年以前)

  一说到埃及,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金字塔。但其实墨西哥也是拥有金字塔的国家。

  △太阳金字塔

  墨西哥最著名的金字塔有太阳金字塔(高63米)和月亮金字塔(高42米),这两座金字塔起初是由奥尔梅克人修建的。奥尔梅克人创建的文明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达到巅峰,紧接着就被玛雅人征服。

  玛雅人之后是托尔特克人,然后再是阿兹特克人。

  这只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并非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在那片古老而广阔的土地上,曾经有好几个文明同时存在。他们都被统称为前哥伦比亚文明,也就是美洲印第安人构建的文明。

  当6个世纪之后,阿兹特克人突然发现了这两座金字塔构成的城池,顿时惊为天人,把它起名为“特奥蒂瓦坎”,意思是“诸神之城”,他们一度以为这是神灵建造的城市。

  阿兹特克人在金字塔原有的基础上,改建成阿兹特克风格的金字塔。这种风格,既带有倾斜墙面,又带有垂直墙面,采用石块垒砌侧边。

  而相对更有名的玛雅文化也在一些金字塔上留下了痕迹,比如位于马拉的蒂卡尔一号神庙(见下图),就是典型的玛雅人金字塔,他们把塔修得更修长,还会在金字塔顶端造神庙,这座神庙高44米,台阶陡峭,共有九个层面,代表了玛雅人信仰的地下世界的九个层级。

  这些不同的文明既各具特色,又彼此相通。他们都信仰同一群神,比如火神、雨神和羽蛇神。

  这些文明有着活人献祭的习俗,很多艺术作品展现了这一主题。在玛雅文明遗址中,就有一些石雕,雕刻的是人席地而坐、蜷曲着双腿,手举在肚腹托着托盘的样子。这个托盘其实就是一个献祭台,用来摆放鲜活的心脏,以此供奉神灵。

  另有珍贵的《费耶尔瓦里-梅耶手抄本》上的图案显示,阿兹特克人的保护神之一“泰兹卡特里波卡”在接受活人献祭,吞吃祭品的手臂。这些被献祭的活人,往往是被俘虏的囚犯。

  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中,描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土著黑人吃掉俘虏的情节。原以为这是虚构小说的艺术夸张,但现在看来,墨西哥有这样的古文化习俗,与墨西哥一衣带水的南美洲也是这样就不奇怪了。

  毕竟鲁滨逊小说的原型——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被流放了5年的孤岛,就在南美洲。这个岛在今天属于智利,位于离智利本土600公里海域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中。

第二阶段:西班牙殖民期艺术(公元1521年—1810年)

  1521年,西班牙的铁蹄踏破了墨西哥的这片古老土地。他们扼杀了古老的文明,带来了西班牙的宗教和艺术。

  西班牙信奉天主教,于是,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宗教,主题都是宗教中的场景和人物。很多这个时期的画作就描绘了《圣经》中的故事,或是直接描绘教皇、修女等宗教形象。

  同期在西班牙的统治下,墨西哥修建了大量教堂,教堂的装饰也紧跟当时的欧洲风——巴洛克艺术。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造型奢华,线条繁复,充满波浪曲线。著名的普埃布拉的托南钦特拉圣玛丽亚教堂(见下图)就是个中典范,其内部雕塑密密麻麻,纷繁复杂,附有彩绘和镀金,奢华无比。

  不过,即便在西班牙的粗暴改造下,墨西哥艺术家也试图融入了属于自己的元素和风格。

  例如,在托南钦特拉圣玛丽亚教堂的雕塑中,某些天使佩戴了鸟羽头饰,就是典型的前哥伦比亚艺术风格:代表玛雅人王权的标志物就有三样:权杖、帽子和用鸟羽制作的饰物。

  还有在雅各宾博物馆展出的一幅绘于1539年的画作《圣格雷瓜尔的弥撒》(见下图),尽管画面内容描述的是典型的天主教仪式,但整个画面却不是用颜料绘制的,而是用热带鸟类的羽毛拼接而成的。

第三阶段:解放后的墨西哥艺术(公元1810年后至今)

  墨西哥从1810年开始发动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经过11年奋战,终于在1821年独立。

  独立之后的墨西哥,成了一个艺术文化极其开放的国家。很多艺术家远道而来在此创作作品。原本墨西哥就融合了西班牙艺术和前哥伦比亚艺术,这之后更增添了不同文化的混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墨西哥艺术。这种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物上,墨西哥城中央邮局就混合了多种艺术风格的特点。

  之后的一段时期,墨西哥人开始追溯历史,描绘了不少西班牙侵略国土、屠杀当地居民的场面。

  而在19世纪末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又涌现了描绘工业现代化风貌的写实类绘画。

  20世纪初,墨西哥又掀起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延续了20年,促成了全民教育和针对农民的部分土地再分配等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这一时期的艺术,又是为人民和革命服务的。

  这时期的艺术家从室内走向街头,开始在室外墙面上创作大型壁画,为了让所有民众一眼就能看懂,这些壁画风格简朴、色彩明丽,饱含情绪、充满激情,无论何种主题,无一不在号召民众换回尊严、投身改革的浪潮。

  20世纪四十年代,墨西哥出现了一位惊才艳艳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她是国际上非常有名的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她的画作极有特点,画中演绎的自画像,怪异又让人触目惊心。

  △《破裂的脊柱》

  这正是由于她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的。她把自己遭受的痛苦,全都释放在了画作中。

  今天的墨西哥艺术仍然鲜活无比,源远流长的古文明给了当代艺术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让墨西哥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人类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本《DADA全球艺术之旅:去墨西哥》绘本,脉络清晰地讲解了墨西哥的艺术。阅读它,就像经历了一场墨西哥历史文化艺术盛宴。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自行阅读,去了解没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

  艺术教育包括四个方面,艺术创造、审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在阅读艺术绘本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方面的教育。艺术批评,是指孩子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表述艺术作品;艺术史,可以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产生。

  这本书完美展现了墨西哥艺术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在熏陶孩子的艺术素养方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具。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大段的文字可能既不会看也不想听,但不妨碍他们对书中的绘画作品产生兴趣,因为艺术不分年龄。我儿子看到弗里达·卡洛的这幅画作《没有希望》,就一直在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呀?

  在我看来这位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女子,好像把过去吃过的所有东西都吐了出来,如果一个人再也无法进食,那恐怕真的就是“没有希望”了。——这是我看到这幅画之后的直观感受,至于专家的解读,我并不想特地去翻阅,我相信,每个人的解读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因为这就是艺术。

  从此以后,一说到墨西哥,除了骷髅和万寿菊之外,我的脑袋里还会闪现更多的图像:金字塔、神庙,以及大型雕塑和壁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