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本来清净,没有任何染污,没有任何动摇,没有生灭来去,是如如不动的了了常知。我们若能认可在一念断处的了了灵知,这就是当下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一旦认定本来无一物的清净法身,发心发愿、发菩提心,舍己为众生,放下所有一切的执着计较,全心全意的为法界一切众生工作,真诚实意的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贪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傲慢斗争嫉妒心,没有一丝一毫的虚荣虚伪面子心,自己的心完全契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感恩报恩之中,这样的发心发愿,这样的妙用平等智慧心,这样的无私无我为众生,把一切的烦恼自私自利,全部转化成菩提心,把一切的分别执着转化成平等慈悲的大智慧心,把一切的斗争嫉妒见别人的过失转变成诚敬知恩感恩报恩心,时时用一颗真实不虚的平等智慧慈悲心,生活在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世界里。这样的发心即是真发心、真发愿、真修行、真明理、真智慧、真功德、真妙用,一定能成就无上的光明佛道。
悟道明心见性的实质就是认定自性清净就是佛,本性具足圆满佛,自性具足圆满的大智慧,佛性具足一切的无量功德妙用。说自性、本性、佛都是假名,同是一空性,空性即是无性无相、无念、无私、无我、无执着。空性即是平等性,面对一切境相无分别的平常心,平常心即是如如不动的空性灵知。也就是面对一切境相明了,都是灵知真性所显的幻影,一切境相的本质为空性,也就是明了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的理体空性即名之为真性、实性、自性、法性、佛性。这无分别、无执着、无爱憎的平等性,即名之无性之性。见到此性当下,心空无着,万缘一切放下,对一切法不起爱憎心,用一颗无分别的平等心处理一切的事务,即是成佛成道的正法、正道、正知见。
修学佛道的第一要义要树立正知见,正知见是入道成道的根本要领。正知见即是佛知见,佛知见即是没有任何的自我知见,无知见即是正知见。只有自我的知见,即名之为邪知见。有正知正见的人,明白自性清净本来是佛,不用费尽心思外求,更不用外求外念,安住空性的灵知不着相,观照的心对治自我着相执着计较的坏习气,去掉一切的习气,改正一切的缺点毛病,即名之为真修行。如果修行是心外求什么东西,认为心外有法可得、有道可成、有佛可念,这名之为佛门外道,即是邪知邪见,万劫苦修不能成道。这是必须要清楚明白的大事要事。
第一、树立正知见;第二、历事练心去习气;第三、平等慈悲感恩报恩度众生;第四、度众生不要执着有众生可度;第五、不能有丝毫的爱憎分别心;第六、不能执空执有,更不能着相执事执理,行中道而又不能执着有个中道。执着中道已经落在两边,没有两边怎么会有中道呢?若能体悟中道义,妙用中道大智慧,也就是时时不动分别执着计较心,用一颗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感恩报恩心,即是真正的中道大智慧,即是真正的解脱清净心。
说理容易悟理难,悟理容易证理难,证理容易落实难,落实容易实证难,实证容易真正不着相难。
说是难,也不难,万缘放下心安然。
无私无我无执着,还有什么难不难。
如果明理放不下,圈圈弯弯自找难。
自性清净无烦恼,只因私心迷恋贪。
若把贪心放得下,一切皆空心无烦。
心不着相自不难,随缘生活很安闲。
无私无我不着相,是谁艰难是谁烦。
清净本性无烦恼,无烦无恼是谁难。
障碍难处细追问,为何烦恼为何烦,
如果当下能放下,当下放下当下闲。
当下心空无私心,自然无烦更无难。
明了烦恼自己造,皆因私心迷恋贪。
贪心能把人害死,贪心能把心烦乱。
贪心一放无私心,心地清净无烦乱。
道理明白要落实,当下全放心自安。
本性清净即真佛。何须外求找麻烦。
了了灵知天真佛,无取无舍自安然。
活佛一尊人人是,为何非要找麻烦。
当下放下做真佛,无私无我真佛现。
佛是清净平等同体大悲心,是觉悟彻底放下的自在人,佛不会有丝毫的私心贪心,更不会有丝毫的情执挂碍。如果自己发愿即身成佛,还放不下私心贪心情执心,自己问自己能成佛吗?佛还会有私心贪心情执吗?自己如果心中有挂碍,放不下私心与情执,就是不想成佛,因为佛是没有私心没有情执的。这一点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必须彻底能明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这是必须要落实做到,不能有一分一秒的等待的重要关口。如果放不下,还有私心与情执,无论怎么样苦修,怎么样明白空道理,是决定不能成佛的。要想成佛的人,必须要放下私心贪心与情执挂碍,放不下私心情执,就是见到佛也不能解脱。
宇宙间没有吃亏的事,更没有沾光的事。沾光即是吃大亏,吃亏才是真沾光,只有彻底全部的放下,才能真正解脱。用着相的私心与情执,用自私自利的贪心、小聪明,不但不能解脱成佛,决定做魔,搞生死轮回这是必定的。这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小聪明的人放下一半留一半,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埋死自己。就算自己放下了百分之九十九,还有百分之一没有放下,还是等于一点也没有放下。因为这没有放下的百分之一,就是全部一点也没有放下。这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道理。一点没放下,就等于全部都没有放下。一点的执着挂碍就是全部的执着挂碍。有一点欺心,就是离道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