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了7个孩子,从中国大跃进时期,生到改革开放。
天不遂人愿,只有排行第五的哥哥是男孩。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哥哥这棵“独苗”在父母心中承载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全部愿望。
在家的处境,自然和六个女儿不同。
我不知道我们这些女儿在父母心里的位置,但却从小就听母亲说:“你隔壁家的阿婆说,女儿都不算人口的,女儿廉价,儿子值钱。”
哥哥大我8岁,从小长得一副斯文书生样。
哥哥小时候跟父亲上山除草,干起活来不带劲,太阳一晒就躲在树荫下。
父亲看着心疼,觉得他身子骨弱,不忍让他以后从事农活,就决定让他走读书的路。
哥哥的偷懒,可以使他从此不受风吹日晒,专心地坐教室里学习。
但我和姐姐们却不行,年复一年的跟着父母下地,从春忙到冬。
如果在晴雨不定的天气,父亲会叫我们带上雨衣,如果不想带,父亲就会说我们偷懒,因为不带雨衣,下雨就无法继续干活,得躲雨或者回家。
如果我们哪些活干得不好,母亲就会责备:“你还不如某某家女儿的脚毛强。”
在姐妹们中,四姐干得最辛苦,大的三个姐姐很小就出嫁了,四姐从小机智勤快,是父亲的得力助手。
家里起新房时,四姐16岁,建房用的沙子、石头、木头,都是她随父亲从山上、河里一点点又扛又挑地运回家。
邻居们看着四姐瘦小的身子,跟父亲一块又一块扛着大石头,心疼地劝父亲:“女孩子家家的,没气力,不能让她扛那么大石头。”
父亲说:“没事,她只是稍稍搭把肩,重量都在我这头。”
不知父亲说这话时,是否也像当初心疼哥哥一样,为四姐心疼过。
是否心疼,四姐并不在意,毕竟在那个年代,下地劳动是很多孩子都无法避免的。
无论多苦多累,四姐都没有抱怨过,但有件影响了她一生的事,却让她至今都耿耿于怀。
四姐不奢望能像弟弟一样上学,但她对学习充满渴望。
有段时间,村头有人办了夜校,四姐很想读书识字,便一有时间就上山砍柴,然后卖给村头的砖瓦厂。
等攒了一些钱后,就悄悄跑去夜校学习。
然而还没识得几个字,就被母亲知道了,讽刺她:识这么多字,你是想当娘娘,还是中探花?”
从那以后,四姐再也没去过夜校了,不是她不想去,是父母不让去。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在父母对哥哥的安排上可以看出。
但在女儿的身上,丝毫看不出父母的爱。
哥哥,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父母为了他的学费,年年卖粮,为砖瓦厂砍柴,流尽了汗水。
而对于身勤心巧的四姐,在青年时期,她想进服装厂当一名普通工人的机会,都不曾给。
小姐姐和我因时代的不同,稍微比四姐幸运,我俩边打工边读书,拿到了自考大专文凭。
但又是不幸的,因为置身激烈的竞争时代,先天的基础薄弱,限制了我们的能力,于是在打工路上也无成就,仅仅维持温饱水平。
尽管如此,我们每年还是会省吃俭用,在过年时剩余一点交给父母。
哥哥毕业后分配在了县城的单位,不久就结婚了,嫂子也是政府工作的。
而吃了公家饭"光耀门楣"的哥哥,很少回家了。
我从小和哥哥感情好,就喜欢跟他后面,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有趣。
每年我放假回家,总是盼着哥哥回来,父母亲也盼着。
哥哥总说会回来,腊月二十几,我们就开始念叨哥哥,到了大年三十,年夜饭快上桌了,电话那头说:“今年我值班,回不去”。
电话这头的我们,跌入深深地失落。
就这样明年“局长父亲过寿,要去拜寿,回不去了”。
再明年又“同事有事,要代替值班”,每年都有不同的原因。
最让姐妹们难过的是,父亲80岁大寿那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贺寿,只有哥哥依旧忙,回不来。
哥哥,不仅每年过年忙,回不来,在县城工作的他,平日里,也忙得抽不出时间,回家陪父母一两天。
只是偶尔下乡工作,经过家里时会回家坐一下,每次凳子还没坐热,就离开了。
山不转水转,哥哥不回家,母亲就每年秋收后,大包小包的带着土特产去看哥哥。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跟我说:“等哥哥参加工作了,她老了,就跟在哥哥身边。”说的好像完全指望不上女儿。
那时候的我,听了总是很失落,不知道如今的母亲有何感想。
渐渐地,曾经那个斯文、学习好、吃公家饭的隔壁家的好孩子,在邻居眼里变得不再稀罕,父母从被邻里的羡慕,变为同情。
那年,父亲因长期体力劳动,腿上再次静脉曲张,四姐从广西回去福建老家,带他到哥哥所在的县城里做手术。
术后,四姐想让父亲方便吃点营养,就带父亲去哥哥家里住。
结果住到第三天,嫂子就说:“饭每天都炖得这么油,我母亲要吃素,这样生活,没法过。”
四姐听了后,直接帮父亲整理好衣服,带着父亲住进了宾馆休养。
那段时间,四姐的一个普通朋友,也每天帮忙从她家炖补品送到宾馆去。
而第一次的静脉曲张手术,是我从省城回老家,带父亲上县城做的手术。
那时候,由于手术割的刀口太多,无法下地,要在病床上解决大小便问题,父亲觉得我陪床不方便。
第二天便强忍疼痛,让我扶他到卫生间门口,再等周围有男士经过,请他们帮忙扶进去。
而那时,哥哥就睡在距离医院15分钟路程的家里。
嫂子也只来送过一次早餐,后来在离开县城那天,给父亲买了条裤子。
许是因为得之不易的东西最珍贵,父亲把那顿早餐和那条裤子满足地念叨了数年。
而女儿们每个季节给父母买的衣服,实在太习以为常,不足挂齿。
父亲和四姐抬石头起的房子,建的并不完善,这么多年过去,已十分破旧,父亲起了重建的心思。
因为家里的一切物产都默认是哥哥的,父亲便和哥哥提了这事,哥哥也答应重建,只是五六年过去了,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母亲却时常在邻里,在我面前说:“某某家的大女儿找了个男朋友,给他家建了房子,小女儿找个男朋友,又给她家装修了房子。”
我听了很是惭愧,觉得自己无能,同时也感到委屈。
人生一切皆有因果关系,母亲也不想想,别人家的女儿成绩不好,都用钱买进学校。
而我们姐妹成绩好,老师再三来家里劝,还是不让上学,种种先天条件,也限制了我们的赚钱能力。
重建房子的事,还是四姐最后站了出来。
建房子将近用了40万,哥哥出了5万,四姐拿了13万,其他的姐妹凑了一部分。
农村建的房子大,事也多,但哥哥没有帮忙干一天的活。
是已经88岁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带着偶尔来的姐夫们,一起搬砖重建的。
小姐夫看到父亲被水泥砖磨得满是裂口的双手,心酸地想跑到省城揍哥哥。
但父亲却因为自己老了还能为哥哥把祖屋建好这事儿,感到十分满足。
父亲还经常看着房子说:“给儿子留了房子,入土也安心了。”
2018年,父亲92岁,正常这个年纪的老人,生活早就无法自理。
也许是从小锻炼,生活自律的原因,在这之前,父亲身体一直十分健朗,头脑也很清醒。
但在2018年3月底,父亲病倒了。
二姐知道后,打电话说第二天回家接父亲,小姐夫急得等不到第二天,下班后,借了单位车子,连夜回去,把父亲送到了福州的医院。
医生诊断,父亲只有两三个月时间了,父亲不愿住院,就住在小姐夫家里。
过了十来天后,哥哥才从外地回了福州。
哥哥家离小姐夫家不远,白天过去看父亲,照顾了两个多星期,这是哥哥这辈子照顾父亲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唯一一次。
由于病情的严重,儿女们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姐妹们就商量着轮流照顾。
远在广西的我,实在等不到轮流的时间,直接定了机票飞回去。
等到姐姐家时,已是半夜,父亲似乎已预感到病情的严重,也一直没睡,让我明天一早就带他回老家。
第二天,我希望哥哥能一起回,父亲病情严重,在农村各方面条件不便,万一病情突变,一个人分不开身。
但哥哥却只准备了一些药物,让我带回去,他说要出差(哥哥前些年辞了县城的工作,下海经商了)。
最后由我和四姐儿子,带父亲回了老家。
只是万万没想到,到家的第二天上午,父亲就去世了。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我一个人手忙脚乱的四处打电话,最后六神无主,无助地看着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临了,父亲也没跟他呕心沥血培养出的公务员儿子,说上最后一句话,看最后一眼。
当初指望防老的儿子,直到他92岁离世,也没有养他一天。
而父亲却省吃俭用,留下了3万多块钱,这钱,自然留给了哥哥,而丧事的费用,则由六个女儿分摊。
至今,我不太理解我们家的规矩,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儿子是养老的指望,为何家里的费用都是女儿分摊,而本应养老的哥哥,却只负责继承财产呢?
丧事期间,哥哥虽然没有主事,但看他哭得挺伤心,我以为他深深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往后会将这遗憾,弥补在母亲身上。
然而,时间是无情的,它的流逝会冲淡一切深情。
父亲走后,母亲不肯去女儿家,独自在老家,精神几乎都垮了。
几个月后,由四姐强制将79岁的母亲,从福建乡下带到了广西,住在我那里。
父母的病情,近在咫尺的哥哥,永远不得而知。
母亲之前得了白内障,一直拖着,这次到广西,我和四姐决定带她动手术。
可能母亲心里始终觉得女儿不是她的依靠,就给哥哥打了几个电话,希望他能来陪她手术。
只是,哥哥依然没空,最后也只是打了几千块钱过来。
老人都离不开故土,几个月后,母亲还是闹着回家了。
不久,又生病了,她打电话给哥哥说:“要离开家,我只愿意去你那里。”
哥哥说可以,等他安排好一切,就去接她。
等着等着,两个月过去了,母亲病越来越重了,哥哥还没来接,最终小姐姐和姐夫回家接走了母亲。
如今,母亲在姐姐家养病三四个月了,姐姐说哥哥只去看望了两回,每次茶没顾上喝一杯就走了。
而他们俩家之间也就两个公交站的距离。
姐姐很生气,在电话里说了他,那几天,他连姐姐的电话都不接了。
前段时间中秋节,母亲依然在等着哥哥接她走,可她连个电话都没等到。
到如今,母亲依然认为住女儿家是寄居,儿子才是她的归宿和所在。
可悲的父母,他们用心血栽培的儿子,心中不知是否有他们的位置,可还一心一意的指望着儿子养老。
可叹的父母,每回生病,都是女儿们紧张地第一时间在他们身边陪伴着,可他们依然没有看见过女儿的好。
如今,姐姐们和我都在尽心给母亲养老,只希望母亲不要总把女儿当外人,太心寒。
也希望母亲别总傻傻地盼儿子养老,次次期待,回回失望,希望母亲能开心的安度晚年。
PS:人之暮年,悲苦入骨,
人生最大的悲凉不过是,
呕心沥血,养儿防老,
却硬生生的活成了被遗忘的荒岛。
到离世时,几声悲怆的哭泣,
倒是成就了最后的体面。
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都长大了,
很多道理不说,我们也都懂,
作为父母,对待儿女尽量不偏不倚,
作为子女,就常回家看看父母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