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说起“亲密关系之中,要不要总是阻止对方去做那些,自己认为是错的事来。尤其是当那样的错误,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一遭,是实实在在体会过那样的痛苦的,所以不希望对方受到同样的伤害。譬如情感——作为旁观者总是看得清楚。于薄情之人,用错深情,最终总要独自舔舐伤口。甚至,那可能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至于其他人生中的磕磕绊绊亦然。工作的选择也好,将来的规划也罢。我不知别人如何。倒是自己亲身体当过来,越是亲密的人,似乎就越是难以劝说。即使你当真看得明白——因经历了更多的人生,或者学得勤奋,因此而能够“预知”某种结果,可面对身边之人,除非是长时间的“身教”,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你的错误当真犯得很少,那么,你的劝说,总是很难奏效。如同烛火,照不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烛台之下。古人有“易子而教”的传统,原因正是在此——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以施加某种带有“指示性”的教导。因为“亲密”这两个字,本身就有“亲近”且“甜蜜”的意思在。而教导是严肃的,是不能够“亲近”,当然也不能够“甜蜜”的。偶尔为之尚可,时时如此,亲密也会变得不亲密了。除非你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只不过,这样的关系,不用多谈。彼此都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既然劝阻得越多,反而总是让彼此之间的亲密,更快地分崩离析。倒不如只是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之后,让对方放手去做。如果对方接受,那固然是很好很好的。假如没有,也没关系。比起继续无用且唠叨的劝说,把精力和时间,用来做一个好的“后盾”,似乎更重要一些。不怕你出现怎样无法解决的困境。只怕那个时候,我没有办法接住你。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能接得住。但有所准备,而后尽力而为。与毫无准备,只是埋怨对方怎么没有听自己的话,终究是不同的。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够在他的世界里成长。只不过,很多时候,成长其实都是一个孤独的过程。尤其是,那几乎是必然的,要独自走过一段痛苦的日子。我常常会想起刚刚成长的小兔。幼时固然要在“家”这样的巢穴成长,但终有一天它要长大,它要去探寻更广阔的天地。刚刚开始的时候,它们试着向外行走。只敢走几百米。害怕了,就会回来。接着,渐渐能走更远的地方了。遇到了危险,仍旧折返回来。慢慢的,它们于这样的探索、恢复之中,变成了曾经自己期许的,强大的模样,就可以走很远很远的路了。探索是它自己的事。而恢复,则是它的“家”帮助它做的事。亲密的关系,应该是像家一样的存在。无论是否拥有某种血缘关系,都是同样。即使有一天,小兔子走远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可那个家,并没有失去什么。我的意思是说,假如真正重要的,是“爱”之心,而非“爱”之形的话。无论在哪里,无论过去多久,只要想到,仍旧会感到亲密。<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