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精选10篇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是一本由[法] 勒•柯布西耶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一):直角之谜

  今年去东京的时候刚好赶上上野的国立西洋美术馆在纪念开馆60周年。于是在这个很柯布西耶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很柯布西耶的事情:在柯布西耶的建筑里看柯布西耶。建筑本身好像扩展成了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穿行其中的人除了空间使用者的身份之外,似乎又像是沉浸式剧场的演员、不得不直面和交锋柯布西耶谜样的平面和文字。

  打开这本书的感受也是类似的——与其说是在面对一本书、一本诗集,不如说是在面对一个奇想的世界。色彩、形状和文字喷簿而出,头脑里的念头一个接一个涌动着,既难以名状也没有逻辑。这种体验,不像是在读一本书,倒像是在冥想。

  这本书的前版本是翻译成中文的、柯布西耶的诗;后半本是法文版。两个版本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做了区分,遥相呼应。如果说中文版的部分还比较像一个普通读者所预期的诗集、中规中矩、旗帜鲜明,到了法文版的部分,气氛赫然浓烈起来,文字与色彩、形状合而为一、浑然天成。我很遗憾自己读不懂法文,就算是有一点三脚猫功夫、能念出来也好呀,离开了声音,感受便又被削弱了一个维度。

  作为一个不懂建筑、更不懂柯布西耶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画册,也像是还没识字的儿童偶然拾得了一本精美的绘本。即便并不懂作者到底在说什么,我仍然很享受随手翻开一页,盯着图画发呆。抽象的女性身体、粗细变化的线条、对撞的色彩填充了充满数学暗示的自然元素。这种感觉有点像很累的时候对着一片草地发呆,脑子无意识地从固有的概念(天空、草茎、叶子、风……)跳跃到阳光的角度、叶片的个数、藤蔓螺旋的形状和方向。好像什么也没读懂,又好像在参透着神性里最深奥的部分。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看不懂,但很好看(字面意思)。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二):直角之诗就是柯布西耶的“道”

  如果说“新建筑五原则”、“模度”这些建筑思想是柯布带给现代建筑的“术”,那么《直角之诗》就是柯布的“道”,是解读他一切“术法”的“心经”。

  充满象征和诸多意象的抽象诗句和“剥去物体细节、具有强烈基本形式”的绘画共同交织出柯布精神世界的一副朦胧图景,晦涩却又质朴而生动,离我们忽近忽远,但却也能窥得些许轮廓。

  《直角之诗》描绘的正是当人立于大地时与自然的对立与融合,“是人在自然中栖存的一种抽象的构型,是象征着人和宇宙处于原初的本质关系中”——“笔直站在尘世的托盘上 里面盛放着能理解的事物 你与自然签订了结盟条款:那就是直角。现在你也站起来 垂直站在大海面前”(A3环境)

  柯布在《直角之诗》中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核大致是三个方面,或者说是三个层次:

  1、自然主义:包括对自然的礼赞、回归自然,对人类建造进步的批判,生活的目标是德行,而不是智识和理性,从自然状态到契约社会都应符合天然的规律和法度。当我们遇到复杂和混乱时,只有一切回到最初的原点去看待问题,一切善才能重新开始。

  2、二元论:环境与人、灵与肉、男人与女人、柔软与坚硬、白昼与黑夜…世界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包容性、互补性和矛盾性,这些表现为融合与综合。而世界总是被表达为一个萃取的过程,这却危害人类在生存过程中所学会的和自然共处的有机的进化原则。

  3、超人主义:当我们进化为超人时,我们才有了真正与自然最完美的关系,人体就是丈量自然之美最好的尺度,通过数字、通过比例,我们与周遭的关联得以充满秩序。我们要张开自己,接受一切也馈赠一切,这才是我们要具备的道德,是我们该与自然形成的正确关系。

  总之,书是一本好书,编排印刷精美,导读和译后记都写得不错,虽然诗句意象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若能悟得其精髓一二已是不枉一阅了。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三):柯布西耶的人生哲学

  这是我读过第三本勒·柯布西耶写的书。第一本是《走向新建筑》,估计大部分建筑师都有阅读过,关于柯布对建筑和城市的新构想,第二本是《东方游记》,是一本可以看出柯布何以成就为柯布的书,也是他第一本出版的书,第三本就是本书《直角之诗》,是关于柯布的精神世界及人生哲学。

  此书创作了大约8年,在此书创作后的8年柯布也在一次度假的日常游泳中一去不回,在写此书的期间,他设计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一个项目-朗香教堂也完成了,大概可以将写《直角之诗》的这一阶段理解为柯布的完成阶段。之前有看过一些他的画作,但是对于书中的诗还是第一次拜读。

  多方面的描述来看,柯布婚姻美满,与夫人伊芙娜的关系十年如一日美好,在夫人死后都要带着一小块的骨头来作画,实在像是一个诗人的做法。但这些也不阻碍他发展情人,在船上,在妓院,在纽约,他都是处处开花,因为他自己说过:当一个男人克服了自卑、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满意,他就会裸露自己的身体。此时他是由确定的矩形平面所组成的复杂结构。对我而言裸露的男人就是建筑学本身。当我不做建筑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女人。《直角之诗》里可以看到他画的插图,有结构化的乳房、像女人身体的线条,甚至有几幅完整的裸女,就像他建筑的一些柔软的部分。“直角”不只是一个坚硬的角度,在柯布的建筑上其实也可以看出,后期他的建筑内外运用到绝对的直角不多,书名《直角之诗》,更可以理解柯布喜欢的诗化、柔化后的直角空间。就像女人于他生命中的美妙部分。

  柯布的平面对我来说难以读懂,和画一样,都是符号性的,空间的设置除了机械性和用途之外,还有一些“神性”的作用,细看下觉得每个规划都是强大的,空间的人体化程度很高。书内最有名的插图应该是b2的模度人,学室内或建筑的课文内都有,而b3的题目是心灵,是将新建筑5要素诗化,描绘在新建筑中自由的人及环境,b4的插图是马赛公寓的剖面画,马赛公寓是关于新建筑5要素的实行,也是关于光辉城市观念的设计,在了解过柯布的建筑后,b部分是比较容易通过书中前文导读看懂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一看的部分,即使是作为诗人和画家的他,也是与建筑紧紧相连的。

  我不能说读懂了此书,毕竟是柯布西的思想及人生哲学的侧写,但是通过此书来了解建筑图纸之外的柯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插画配色可以看出柯布对颜色运用的喜爱,从画的线条可以看出他的平面图漂亮之处,甚至能看出对女性的狂热喜爱。可以说这本他自己写的书是将一个传奇大师展开了平铺在读者眼前。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四):矛盾是柯布西耶的诗意

  法国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包赞巴克的夫人伊丽莎白,也是一位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师。2014年,她隔空写了一封信给柯布西耶,质疑柯布西耶在上世纪30年代奥博斯计划文脉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矛盾。伊丽莎白当然不是需要一个回答,而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柯布西耶言行不一表达不解。

  柯布西耶的矛盾性可不只于此。确实很奇怪呀,你理解不了一个提出标准化模度和公式般现代建筑五点的理性建筑师,怎么可能设计出朗香教堂这样肆意的作品。

  《直角之诗》是柯布西耶对“自己是谁”的剖析。表面上看,柯布西耶的摇摆,是对自己身份的不满足,他一会儿是个作家,一会儿是个画家,而且竭力彰显这两个标签,外界越不承认的部分,他越加看重。他内心有个洞,也因此斗志昂扬,唯一不需要辩解的,就是公认的建筑师身份。

  内心强大的柯布西耶也许并不需要更多虚荣的符号。这本书有一篇非常漂亮的长篇导读——王辉写的“柯布的密码”,其中一段话是对柯布这种行为的解答:“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其表意的边界,当一种思想不能够在一个艺术的疆域里充分表述时,跨过门槛到另一个门类去言说,就再自然不过。”

  可是这最多也只能说明柯布跨界意图的表象。这篇导读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柯布西耶绘画中的三个符号“星、剑、云”的解读——符合天然规律的星、守护思想真实的剑以及自我蜕变的云,也许才是柯布西耶所呈现的令外人困惑的行为的本质——即要维护内在需要仰望的理想,也要在不可企及的乌托邦奢望中调和。

  作为画家的柯布西耶的特别之处,是多出一个建筑师身份,他的绘画背后隐藏的逻辑,和他“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理论一样的严谨和理性,有一套完整自洽的框架(环境、心灵、肉身、融合、属性、馈赠与工具七个要素)。但他的绘画表现,却是活脱脱的现代与抽象艺术。如果柯布西耶只是一个画家,你就不会说这个人言行不一。当他把思想(哲学体系)与绘画(艺术创作)之间的落差,都表现在“建筑”之上,你看到的就全是伊丽莎白看到的矛盾了。

  所以柯布西耶从绘画中萃取的营养,和一个纯粹的画家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的灵感,是不一样的,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1910年左右,绘画通过立体主义经历了历史性的震荡。由此,一个有最高的建构、造型和智慧价值的艺术发展起来了。毋庸置疑,这门与印象主义截然不同的艺术是通向建筑的综合……别以为这是应用艺术,严格地说,这是造型时代的开始。”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链接,在柯布西耶最被熟悉的一幅画作模度人中表现最为突出。这幅画融合了黄金分割比例和斐波那契数列,把人和环境通过数列和比例有机地统一。按照严格比例框定在色块构成中的理想人,向空中伸出了象征“不受施于人,将自己赠与”的大手,作为一个桥梁,“建筑师最新和最迫切的责任是引进阳光”。

  可是,“太阳冷淡而遥远,主宰我们的生命。它是客人,是一位领主,踱进我的家门。”柯布西耶的这几句诗,一句跟一句的矛盾,即充满诗意,也充满了失意。《直角之诗》的书名也是一样,直角,多么的坚硬,可当它联想为人在自然中栖存的场景画面(人与地平线),便开始了生命的诗意。

  从矛盾入手,你怎么能说柯布西耶言行不一呢。他的情感生活也是高度一致的。柯布西耶的绘画中有大量的女性胴体,在外也有放浪艳遇。但他婚姻稳定,“她宽容我的癖好,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身边……她掌握着理性,她统治,她维持着高度,却并不知情。她就是正直,是内心清澈的孩童。”生命中的压舱物让柯布西耶感到平衡,他总能在矛盾中,将对立转换为诗意。

  《柯布西耶:直角之诗》读后感(五):心灵喷涌出的轨迹

  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未听过柯布西耶这样一个人的名字。不过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理所当然地抛开“20世纪最卓越的建筑师之一”的身份,先从一个“诗人”,一个“画家”的角度来进入他的世界。

  《直角之诗》的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如同一场奇妙的旅行。旅途中,你能看到高山,看到大海,看到阳光,海岸线,森林,野兽,女人,船,还有宫殿……它再一次丰富并拓宽了我的阅读经验。头一次发现可以通过除文字之外,还能再加上诗和画的形式,三位一体一起近距离深入感知一位卓越建筑师的思想。“直角之诗,是把柯布完整的思想、基本的人格和创作的精华浓缩在浪漫的图文之中”。

  在这本书前面极为详细的导读中,有这样一句话。“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其表意的边界,当一种思想不能够在一个艺术的疆域里充分表述时,跨过门槛到另一个门类里去言说,就再自然不过了。”

  而柯布的幸运是他一个人可以独占几分,可以任意在文字、绘画、诗歌和建筑的疆域里自由穿行。虽然最后殊途同归,归总到柯布的哲学。但每一种形式又无不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体验。

  只占全书二分之一体量的并不多的诗章中,有一首我尤其喜欢,它这么写:它身上的束缚比以前更少,人类的房屋,成为自身形式的主人。它坐落于大自然中。独立而自足,甘心与泥土朝夕相处。它敞开,朝着四面的地平线,它把屋顶借给频繁造访的云朵、蓝天或星辰。看吧,机警的猫头鹰,自愿来这里停歇,即使没人呼唤它。(B3. 心灵)

  在读到这首诗的瞬间,我感觉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的一座阳光玻璃房中,万物有灵,一切都失去了身份和边界。

  导读中说柯布多少受到了卢梭启蒙哲学的影响。“卢梭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中之一是以回归自然状态为信念的对社会进步的理性观点的批判。”“所以在《直角之诗》中,对自然的礼赞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膜拜与服从,人类也只有交出在大自然面前无知的自由,才能获得生存的安宁。”

  了解到这一点,在解读柯布密码的时候,似乎终于可以变得相对轻松一些。

  回归到诗句的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有大量的自然元素。或许除非一个人对大自然抱有丰盛的激情,否则他很难能从里面源源不绝挖掘出闪烁的诗意。

  来看这两首:

  诸多元素在视线里聚集。最重要的是一段枯树根,还有卵石,这两样东西,在比利牛斯山凹陷的小路上捡起。耕牛们整天从我窗前经过。(C1. 肉身)

  温柔!贝壳啊,大海不间断地朝我们投掷你的残骸。那残缺的和谐在沙滩上笑着。揉捏的手,轻拂的手,滑行的手。手和贝壳相爱。……这些事物被我们聆听,被一种绝对而崇高的完成性干扰着,那是诸种时间在彼此协调,是形式彼此渗透。是比例——难以言说之物,最终消除了理性的控制,它被移到一个昼夜的现实之外,它被接纳进一次神启的核心。上帝在幻觉里道成肉身,能感知真理,那或许很好……(C3. 肉身)

  自然元素的大量涌现,让柯布的诗,同时具备了一种强烈的动感。一句一句神奇的字行仿佛也因为这种韵律般的动感,焕发出生命,透过纸页发出自由的呼吸。可是建筑师的身份又没有让他变成一个纯粹只会吟风弄月的诗人。在柯布的诗句中,不仅仅看到了年轻的活力,看到了斑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看到线条,看到几何,如同遵循着一种精密的仪轨,那呈现出的是理性精锐而硬朗的魅力。而全然敞开的状态,却在对仪轨尊重的前提之下,实现了形散而神聚。

  张开,是为了接纳。张开,是希望每个来临的人都能拿走些什么。(F3. 馈赠)

  她就是正直,是内心清澈的孩童,出现在大地上,在我近旁。谦逊的日常行为,证明她的伟大。(E3. 属性)

  即便书中为了方便解读柯布的密码,抵达柯布的世界,提供了深入而周密的解读和方法。可以分别对照去一一对应。但我总觉得缥缈抽象才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可以不用那么着急把它看得那么清楚分明。我更愿意在柯布哲学的大门前从容地坐下来抽一支烟。甚至发呆,或做一场梦。那如同在寂静的夜晚仰望天空,面对一片深邃的宇宙,不需要说话,一任神思无尽地蔓延出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