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词典读后感10篇

  《花园词典》是一本由[法] 阿兰·巴哈东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小开本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园词典》读后感(一):走近奇妙的花园,翻读《花园词典》

  在文学史上游很多部以“词典”冠名的书籍,有不少作品很有趣。如最早的《哈扎尔词典》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俄国的《坏太太词典》等。我手边的这部《花园词典》延续了它的同侪的光辉传统,也可以说是一部有意思的作品,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是花园的百科全书,是自然的变奏曲。

  细读本书,感觉风格很类似于法布尔的《自然的故事》、《昆虫记》,或者说布封爵士的巨著《自然史》,对自然别有一种亲近、依恋的真挚感情,而不是强自抒情的尴尬。作者很可爱,在卷首A的第一个词条里向蜜蜂致敬,因为蜜蜂是花园的顾客,“没有它们,就没有花朵,没有果实,没有花园,自然也就不会有这部词典了”。看起来是一位坦诚而睿智的法国绅士兼博物学家。作者是 法国凡尔赛宫殿花园首席园林设计师 , 他出版了数十种有关园林艺术、植物、凡尔赛等主题的著作,广受好评。

  花园,并非是花草树木的简单植列,它连接着地区、国家、宗教、文明的过去和未来。这部词典既非旅游指南,也非课本教材,而是一位园艺大师激情与心血的投射。阿兰.巴哈东的笔下花园的故事格外有趣,我们可以发现行道树原来曾是法国人炫耀自己身份地位的一种手段。在法国树也曾经不受待见。

  花园文化在全世界皆有分布,中国、波斯都有自己独特的花园传统。相比于中国的花园,法国的更加注重喷泉、草坪,更为图形化。花园的诞生离不开植物分类,于是本书科普了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传奇人生,花园、城堡镶嵌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花园的篇章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的全球视野,让花园这一审美、实用的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漫步在花园中,可以嗅到花香,劳累的时候也必然会想到长凳,公园里畅游的这一设备是有怎样的来历呢?本书告诉我们18世纪初期的花园设计师们才开始对长凳感兴趣。在此之前人们需要自己搬屋子里的扶手椅出来享受日光。长凳这一慷慨的发明,就是平民化的发展的结果,对于我们了解法国的社会变迁很有帮助,往往小的物件可以折射出大道理,花园里的长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例!

  读到竹园的部分觉得十分有趣,因为我之前并不太了解竹子在法国文化里的地位。从作者的介绍来看,喜爱竹子也是不分国界的。欧仁.马泽尔就像郑板桥一样热爱竹子,在商业买卖和植物学研究之间进行着艰难地平衡。他的竹园别具异国特色有亚洲的各种竹子,还有日本花园、老挝的村庄和传统房屋。后来哪里也成为电影拍摄地。这一则故事让我有些感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

  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按照法语的字母顺序排列词条,介绍了数百个和花园历史、文化、建筑有关的地点、人物、事件和物品,可谓是一部花园的百科全书。插图小巧别致,破类似于当时的自然素描,饶有野生趣味。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花园的形制演变、花园内外的法国社会展现的比较驳杂,粗而不精。

  《花园词典》读后感(二):灵魂在花园里生长升腾!

  灵魂从花园里生长出来!

  展开这部宝典,看到的是文字,听到的却是鸟语花香,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文。

  人与自然的故事有很多,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一位92岁高龄的塔莎.杜朵奶奶在她的梦幻庄园过着淡然和宁静生活的美好,农舍里的所有都是塔莎奶奶自己装置的,包括唯美的花园。塔莎奶奶建造的这个梦幻世界,一年四季都是风景醉人,那里有山羊鸡鸭,那里的植物花卉在塔莎奶奶的精心培育下,犹如油画般美丽。她说,我一直都以度假的心情度过每天每分每秒。

  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今天要说的是这样一位一生从事园艺工作并陶醉于此的著名的凡尔赛宫花园的设计师园艺师,他用35年精心营造凡尔赛宫花园的经历和对园艺艺术的热爱,耗时数年编著成册《花园词典》。他就是法国园艺专家阿兰.巴哈东。

  人们常常对道路两旁的植物和花园里的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喜爱有加,如果我们去游览名胜古迹,那里枝繁叶茂的树木和盘曲嶙峋的植物以及盛开的各色花卉,定是名胜必不可少的景观。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植物和花园的向往更是体现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之中。

  很少见到这样扎实的将植物与花园的历史渊源叙述的如此丰富的,也很难见到用人文的关照和神性的美来叙述自然的话题的。作者不是简单的罗列世界上各个别具匠心的花园特色,在他的宝典里,有史实的追溯,有神话的延引,有对花园轶事的穿插,还有对各种植物从种植到移栽到管理的描述,也没有忘记对园林管理工具的介绍。而作者更多和更为关照的是花园所传递的灵魂。他说:“那些人们在道路上不易看到的地方,才跳动着花园的心脏。……一座吸引我的花园,需要精心的照料、繁花似锦的景观、别出心裁的设计,更重要的,它必须拥有灵魂”。“探索一座花园,便是浸入到一种文化中,好像是缓缓展开了当地生活的长卷。”

  那么,这本词典的特别之处,便是文化的灵魂在花园的独特魅力。

  每一座花园都有历史的典故和神话传说,以及诗人或画家等的驻足与著述,其中有莫奈的《睡莲》,有维克多雨果的《见闻集》,有莫泊桑的苗圃和蜜蜂,还有阿纳托尔.法郎士的公园小径,有马丁路金演说中的苹果树,有约瑟夫.爱迪生的微笑与花朵,有西塞罗对于幸福的真谛,还有卢梭的自然的力量……不胜枚举!

  读者可以在徜徉于花园的美景中,聆听故事,欣赏花卉艺术,驻足于一颗古老的栗树或山毛榉,抑或是玫瑰园郁金香园牡丹园,或是百日草仙人掌,覆盆子风信子,油橄榄树,橘园,菜园,了解它们生长的特性及历史渊源,诵读曾在此花园留下足迹的诗人的美文,思考他们曾在这里留下的谚语名言格言,还有各种鸟类昆虫,也可令人捧腹。甚至我们对时间也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认识——什么是时间?一棵树,一片树林就是时间本身!树是时间的神物!

  来阅读这本词典吧,你可以在“栗树底下,向面若桃花的侍女,说几句甜言蜜语,——维克多.雨果”。“但现在的花园里已经没有面若桃花的侍女,而是换作了跑得飞快的热爱运动的女人。我只是静静的看着她们,这也许比向她们献殷勤要知趣一些”——阿兰.巴哈东这样说。

  《花园词典》读后感(三):每一个花园都有故事,有了故事就有了深情

  《花园词典》这本书讲了世界各地的园林。但是如果你只是当它是一本植物或者建筑类的科普书,那你就错了,它分明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

  这本书的作者叫阿兰·巴哈东,他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设计师,曾担任法国马利城堡国家公园的负责人,还是法国广播电台和法国每日电视杂志专栏的作家。他出版过几十种有关园林、植物 、凡尔赛等主题的著作。

  他从事园艺师的工作超过35年,他想把园林有关的知识传承下去,所以他就撰写了这本书。不过撰写这本书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世界各地有那么多花园,就光他最熟悉的法国都有2万多座!所以要选择斟酌是非常艰难的事。就像建造一个花坛,要细致地选择构成要素,要始终遵循心之所向。

  其实现在的城市里都有许许多多的公园,就坐落在居民区内。人们不管早晨还是晚上,没事就去公园转转。既可以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公园里花草树木让人心情舒畅,有山有水有亭子有椅子,还有很多人唱歌跳舞唱戏,或者带着孩子看鱼。就算是一个人在公园里走走,也是极好的。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公园很少,而且都是收费的。所以去公园似乎是一种奢侈,只有恋人们,或者带孩子的人才会经常去公园。哪像现在公园比比皆是,走累了就歇会儿,椅子也多得数不清。到夏天的晚上,在家里呆不住,都去公园凉快了。

  当然这都是些普通公园,只是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却并没有什么故事。蒋勋讲红楼梦时提到他去苏州园林的时候,最感动的是他发现曾经读过的古典文学地那里都出现了。因为对联会让你停下来,石头上的一句话会让你停下来,“所有的园林都是文学。”我能感觉到那种幸福,那种读懂的幸福。

  《花园词典》里记载了世界各地很多个花园,每一个花园都有故事。任何一个地方有了故事,这个地方就有了深情。而园林里的老树,都是它们的历史见证者,可惜它们不会说话,不然会知道更多细节。《花园词典》里每一处园林都有它的历史,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比如书中讲到泰姬陵。是印度皇帝沙贾汉在妻子去世后,为了纪念他热爱的妻子,由2万名工作花了17年建造的最美丽、最壮观、最大的陵墓。17年,这是怎样的深情啊。就是有了这样的深情,才会让泰姬陵更丰满更闻名更值得参观。否则,它再大再美也会显得太单薄,而缺少了意义。

  不过作者阿兰·巴哈东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经验的艺园师,可不是简单地把历史故事罗列在那里,在他的文中有历史,有作者的感悟,有引用,有神话,有诗歌,有绘画,还有很多生物知识,凡是与花园有关的一切,都被他串联起来才让整本书更丰满更有深度,也更有趣。他说:“一座吸引我的花园,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拥有灵魂。”我理解的灵魂,就是它的厚重吧。

  《花园词典》里还讲到了许多生物知识,也是蛮有意思的。“树根不是随便发展的,它们是去寻找水分。”我们看到树根的分叉,乱七八糟地四处发散,原来并不是随便发散的,原来它是去找水源。一定是它感觉到了哪边的温润,才会有一种力量让它往那个方向伸展。树根得到土壤中的营养,输送给整棵树,并且把树牢牢地固定在土壤里。所以大风就不会吹倒它。当然我们也常在夏天看到巨风刮倒了大树,那是因为它长得并不牢固,根不够深,或者树干并不实。而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得靠树根紧紧地抓住地才不会断裂。

  还有一处讲到了鼹鼠,说鼹鼠非常有方向感和勇气,而且痴情又肯吃苦。鼹鼠还拥有不惧怕往反方向蹭的毛皮,可以察觉到特别微小的障碍。所以,即使在特别狭窄的洞里,鼹鼠也能毫无困难地后退,速度跟向前走一样快。鼹鼠是勤劳肯干的,福楼拜还说过:“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停歇地埋头干事业,就像鼹鼠一样”。原来它是这样的鼹鼠。

  小故事小知识还有很多。近两百个与花园相关的植物、建筑、文学等都出现在《花园词典》里,这是一本有趣又让人轻松的书,更是一本让人心灵沉静的美文书。可以放在枕边,随便打开任何一章就可以看。世界那么多的花园去了不了,就到书中去了解吧。

  真的很羡慕这个作者,还有蒋勋。在园林里漫步应该是一种享受,尤其是你了解它,你能感受到它的厚重和深刻。就像书中说的:“不妨在众多的长凳中选择一个坐下,全身心地体会那份宁静;也可以温柔地抚摸老树的树皮,心情地想像它们见证过的沧桑岁月。”

  《花园词典》读后感(四):没有花园,我们的城市只不过是宿舍式住宅而已

  大自然的美丽是无法估量的,有着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群落。在很多人的心里认为,花草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精灵,这并不奇怪,据说上帝创造人类时,照料世界上的花草树木是人类被安置在地球上的重要原因。

  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热爱来唤醒这些精灵的美好,用特有的审美来向你展示他们的独有风光,也许人类最显著的技能是把这些自然赋予重新组合成美丽而鼓舞人心的花园。

  花园,并非是花草树木的简单植列,它连接着地区、国家、宗教、文明的过去和未来。这本《花园词典》既非旅游指南,也非课本教材,而是一位园艺大师激情与心血的投射。他精心编写了近两百个与花园、植物、建筑、艺术、文学等有关的词条,以此串联起人类“重构自然”的美学历程,以及超越时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在这本书中,他以精心选择的词条为路标,小到片花细叶、蜜蜂瓢虫,大到宫殿古堡、陵墓寺庙,带领读者走进伟大花园中鲜为人知的幽深小径——在那些游客们在道路上不易看到的地方,才跳动着花园的心脏。作者不仅对法、英、意等欧洲花园熟稔于心,对中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地的造园理念也颇有见解。

  作为法国凡尔赛宫殿花园的首席园林设计师,阿兰·巴拉东先生认为,花园史与人类史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一个完美的花园不仅要植被丰富,繁花盛开,有雕像和喷泉,更是一个有历史感、有情感、可以让人的想象力尽情驰骋的地方——这正是花园的灵魂。

  C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法国花园》。由英国电视主持人 Monty Don 带来的关于 French Garden 的一系列介绍,主要讲法国从古至今的一些经典花园,众多花园实在美的不可方物,也非常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文化。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位于法国巴黎西南24公里处,是欧洲最大的王宫。原为国王猎庄,路易十三时建造了一个小城堡,1661年路易十四时动工扩建,路易十五时期完工。在保留小城堡的前提下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包括城堡、宫廷、花园在内的王宫。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花园

  凡尔赛宫花园在宫殿西侧,凡尔赛宫园林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园林,由勒诺特尔设计。花园占地6.7公顷,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图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构筑整齐划一,透溢出浓厚的人工修凿的痕迹。园中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草坪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喷泉随处可见,雕塑比比皆是,且多为美丽的神话或传说的描写,凡尔赛宫花园堪称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壮丽的凡尔赛宫苑无处不体现主权的至高无上,但也充分展示了法兰西园林简洁豪放的独特风格。

  莫奈花园位于法国巴黎以西70公里的吉维尼小镇上,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故居。1883年莫奈乘火车经过吉维尼小镇的时候,被这里的宁静氛围所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在此定居,直至1926年逝世。莫奈买下房子后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因他酷爱花草,于是砍掉了门前的松树,建造了温室,最终打造成成自己理想中的私人花园。

  莫奈花园分为花园和水园。花园又称诺曼底园,位于房前,呈长方形,占地约一公顷,原为菜园和果园;水园是一个人工湖,岸边种满了垂柳和竹林,树木参天,曲径通幽,几座绿色小桥跨于如镜的池水之上,水园的规划处处流露着日本园林的影子,给人一种参禅入定之感。水园中种满了睡莲。水园中的桥和睡莲是莫奈作品日本桥系列和睡莲系列的原型。没有哪座花园能像莫奈花园一样产生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

莫奈花园

  古希腊的造园艺术,是在原有的果树蔬菜园里引种栽培了许多波斯的名花异卉,终于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艺术被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希腊的柱廊园发展成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方式,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形的花坛,以及由整形绿篱形成的迷宫。

  意大利波波里庭院是享誉世界的古代罗马式园艺花园。位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市的西南部,阿诺河的南岸。与阿诺河北岸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以及圣十字教堂广场遥遥相对,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之旅的必经之处,既是私家花园更是意式皇家园林的代表。设计师特利波罗在他去世前几年精心完成了美丽的波波里花园,使之成为他的“园林建筑学” 的代表作。园中充满西方韵味的雕像比比皆是,让人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叹为观止。

波波里花园

  在十四世纪初期,波波里庭院是佛罗伦萨最显赫的贵族——美第奇家族的私家庭院。每逢节日家族都会在庭院里举行盛大的音乐派对,能够被邀请参加派对,欣赏乐师的演奏、品尝厨师的佳肴,是当时有身份人的一种荣耀象征。

  野生的冬青与柏树延伸成一条树篱,喷泉、雕像和石窟错落有致,草叶青翠,娇花盛放,柠檬缀满枝头散发着清新的香气。波波里花园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意式台地园代表,这是一枝一叶精心修剪的私家花园,即使占地广大,也不会将花枝与绿植怠慢一分一毫。

  以中国山水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截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而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和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庭院一隅的一树一石,都要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以达到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

  拙政园位处苏州市东北隅,占地约5公顷,是江南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一花一草,皆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枯木竹石。

拙政园一隅

  通过花园看世界,我们可以在里面看到植物的知识、花园的历史和故事。《花园词典》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国的各种花园,看到它们中间那颗深刻的灵魂。 洞悉世界不同文明花园之美的钥匙。探索一座花园,便是展开了当地文化的长卷。

  《花园词典》读后感(五):《花园词典》:从伊甸园到凡尔赛宫,看法国花园文化的缘起与盛行

  提起法国,很多人都会想起古典而浪漫的法式花园。BBC就曾拍过一部《法国花园》的纪录片,介绍了法国由古至今的一些经典花园。

纪录片《法国花园》截图

  如果说,《法国花园》是从宏观的角度来介绍花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那么阿兰 • 巴哈东的《花园词典》则以微观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园艺师是如何通过花、草、水、木这些大自然的要素,来打造现实世界的伊甸园。

《花园词典》一书封面图

  阿兰 • 巴哈东是法国凡尔赛宫大花园首席园艺师,他认为,伊甸园是世界上第一座花园,而亚当和夏娃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园丁,也是最早欣赏到花园艺术和魅力的人。

  可是,伊甸园真的存在么?

一、伊甸园:花园文化的起源

  “伊甸(eden)”在希伯来语里是“快乐的地方”。因此,在西方文化里,伊甸园又被当作天堂的代名词。

  《圣经》中提到,伊甸园将一条大河分为四道支流,分别是希底结、伯拉河、比逊和基训。虽然比逊和基训已经随着板块的合并消失了,可希底结与伯拉河这两条支流还存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干枯的河床就是它们存在的证据。

  伊甸园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几乎所有的诗人、作家、画家都在自己的作品里谈论过它。

  英国诗人弥尔顿在描述心中的伊甸园时写道:“伊甸园位于一个迷人的原野中间,那里满眼葱绿。原野在一座高山的山顶上,像是给高山戴上了一个皇冠,由此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在这个美好的原野中间便是绝美的伊甸园,上帝亲自创造了它。”

  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笔下的花园则是“至美”、“至净”与“至上”的,他写道:“在人类起源之时,万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花园,它给人类以最纯净的愉悦;花园能让人类保持精神的情形,没有它,所有的高楼和宫殿都是粗糙的作品。”

  而著名印象派画家莫奈,更是花了40多年去打造一座可供绘画的花园。

  他亲手栽种不同的鲜花,为画作准备并设计所有的“素材”。他在花园里捕捉光影,在不同的时段记录光影的变化。他把花园里每一朵花的美丽和狂热的色彩,都用画笔呈现在画布上。

  诗人把它写进诗歌里,画家把它描在画布上,音乐家把它藏在旋律中,而园艺家则通过智慧和汗水的耕耘,将心目中的“伊甸园”再现于天地之间。也许它只是一个小菜地,小果园,又或是小花园。

  因为花园,就是现实中的“伊甸园”。我们只是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扮演着“园丁”的角色,在现实世界的一隅之地打造自己的“伊甸园”。

二、沃子爵城堡:法式花园的鼻祖,凡尔赛的灵感之源

  如果没有路易十四的嫉妒,就不会有凡尔赛宫。

  当时,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在任职期间大量敛财。为了炫富,他聚集了17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们,在一片33公顷的花园里,充分利用河流、池塘、雕塑,让沃子爵城堡及其花园景观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富凯成功了。沃子爵城堡成为了整个上流社会的焦点,但也招来了路易十四的嫉妒。

  城堡庆典结束当晚,路易十四便把富凯扔进监狱,同时抢走了花园里的一切,包括花园的设计者们。他让这些艺术家为自己重新打造一座更大,更华丽的宫殿,一座只有君王身份才能与之匹配的宫殿。

  因此,倘若没有沃子爵城堡,就没有凡尔赛宫,没有凡尔赛宫,也就没有后来的彼得宫。可以说,沃子爵城堡及其花园,影响了整个欧洲花园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趣味。法国花园文化的流行,也由此开始。

三、凡尔赛宫花园:路易十四的伊甸园

  一开始,凡尔赛宫只是路易十三外出打猎的行宫,后经打造,凡尔赛宫不仅有宫殿,还有花园、果园和菜园。

  路易十四把整个宫廷都搬进凡尔赛宫,同时禁锢和监视贵族,他用马尔利宫来举行宴会,自己则住在特里亚农宫里。

  和所有的权贵一样,凡尔赛宫也成为了路易十四炫富的工具。据统计,凡尔赛宫耗资8000万镑,超过36000名法国工人参与工程。最有名的,莫过于用483块镜片打造的“镜廊”了。

  艺术家巧妙地利用光与镜面的反射,扩充了室内的空间,成为凡尔赛宫最富丽堂皇的地方。这种对镜面的充分利用也成为了室内设计的典范。

  除此以外,阿兰在《花园词典》中还介绍了更多权贵之家炫富的细节。

  比如说,树。

  树是花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从树的品种选择可以得知园林主人的身份地位,而通过树木的排列也能推算出园林的面积,估算维护园林的大概费用。

  事实上,凡尔赛宫不仅是路易十四炫富的资本,同时也是法国君主制的象征。

  在2楼国王套间的窗边,至今仍能透过这座皇家园林看到路易十四的虚荣和野心。

  想象一下,路易十四站在宫殿的最高处,俯瞰着他的城市。以整座凡尔赛宫作为中轴线,通过林荫道向外笔直的延伸。路易十四的王权,就像这无边无际的林园一样,覆盖了整个法兰西帝国。

  随着凡尔赛宫入驻的客人越来越多,路易十四开始让园艺师为其打造菜园,这样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能随心所欲地吃到最爱的菜式。

  据记载,凡尔赛宫专门有一个屋子,里面有700棵无花果树,还有杏树、苹果树、梨树、草莓和豌豆。阿兰在《花园词典》写道,“在17世纪末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可以在3月吃到最新鲜的草莓,4月是樱桃,就算到了冰雪覆盖的冬天,也能吃到芦笋和各式各样的生菜。”

  路易十四爱花园,也懂花园。他深知“伊甸园”不该只是一个玩乐之所,还要成为个人的疗愈之地。为此,他命人在凡尔赛宫内又另建了一个封闭的私人花园。秘密花园成为了路易十四的庇护所,不仅见证了路易十五为情妇去世的伤心欲绝,也见证了拿破仑和约瑟芬的某次促膝长谈。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花园,我们在里释放自己所有的情感和秘密,并且得到疗愈。我们的情绪,就像花园里的一草一木,用心灌溉呵护,就会花团锦簇,生机盎然;选择漠视,就会荒芜封闭,杂草丛生。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为自己打造的伊甸园,也是法国历史的见证者。它在路易十四时期达到巅峰,却在路易十五时期几近荒废。大革命爆发后,法国的权力中心被迫从凡尔赛迁移至巴黎,君主制也因此而走向衰败。

四、花园文化的流行与演变

  花园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打造的一座天堂,而花园文化则是西方文化思想和传统的基石。花园最初以伊甸园的形态出现在《圣经》,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一种想象。与此同时,菜园和果园也出现了,人们不但用果实充饥,也用来祭祀住在伊甸园里的诸神,求得庇佑。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审美,花园也从“食用性”转变为“观赏性”。

  我们在园里栽培各式各样的植物,利用植物所呈现的不同颜色,来点缀自己的花园。后来,渐渐在园里加入雕塑、喷泉等装饰物品,把花园当做是艺术品来打造。

  加西亚·洛尔迦曾经说过,“花园是一种高尚的东西,是灵魂、宁静和颜色混合起来的棉砖。它守候着人们的心灵,能让心灵因感动而流泪。花园是万千宗教教义所具有的壮丽篇章。花园充满爱意地拥抱我们,也平静地承载忧伤。花园,是装着激情的神龛,是忏悔罪恶的宏伟教堂。花园里藏着宽容、爱和悠闲的灵魂空间。”

  如今,花园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在市区,还是郊区,它无所不在。我们可以随时从现实世界逃离到这小小的伊甸园里,一边欣赏大自然的壮丽,一边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园艺家借助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和不同层次的颜色,打造自己的乐园,用一方天地来体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探索、思考和认知。它所呈现的,是园林拥有者和设计师对生活的思考以及美学的理念。

  如果想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那不妨到那里的花园走走。正如作者阿兰所言:“我们用花园来养活自己,用来侍奉神明,再来彰显自己的权力。探索一座花园,便是浸入到一种文化中,好像是缓慢展开了当地生活的长卷。”

其它参考资料

  1、《圣经》,国际圣经协会 / 1998

  2、《论说文集》,作者:佛朗西斯·培根

  3、BBC纪录片:《法国花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