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拯救贫穷更重要的,是拯救“心穷”

  比拯救贫穷更重要的,是拯救“心穷”

  思维一旦固化,一旦拒绝输入,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也就停止进步了。

  这就像一台机器,硬件在慢慢老化,软件却一直不更新,就肯定会被淘汰一样。

  如果一个人只能按照一个狭隘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还拒不接受任何改变,才是人生里最大的困境。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比心穷更可怕的,是心穷而不自知。

  今天分享的文章,从另一些角度来谈“心穷”。你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发。

  1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

  《我和我的祖国》里,陈凯歌导演了一个故事叫《白昼流星》。

  两个未成年小混混,在出少管所后,依旧偷窃成瘾,被亲戚送来给老主任教育。

  老主任帮他们换衣服、洗澡,给他们做好吃的,但后进青年A居然恩将仇报,偷了老主任用来救命的钱,哪怕后进青年B苦劝。

  接着他们被警察抓了,被绑在老主任家里。

  老主任不仅为他们松绑,还告诉警察:钱是自己给A和B的。

  A和B大受震撼,从此改过自新,于是,老主任带他们去迎接“归乡的人”——返回地球的宇航员。

  青年AB看到宇航员后,更是热泪盈眶,冲上前搀扶宇航员。

  最后青年AB想起了“白昼流星”的传说,从此浪子回头。

  本故事中很多镜头是让人非常有触动的,比如大漠骑马奔驰。

  但我觉得编剧在“如何矫正误入歧途的少年”这件事上,缺乏一点深度。

  其实,这个故事几乎和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一模一样。

  主角冉阿让原本是个囚犯,出狱后被社会抛弃,在快要饿死的时候,被老主角米里哀收留。

  但是冉阿让晚上趁老主角睡熟后,偷了老主教的银器潜逃。

  第二天,冉阿让被巡警抓了回来,但老主教却对警察说,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

  临走时,老主教还赠送了他最值钱的两个银烛台给冉阿让。

  主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雨果的《悲惨世界》第一章里,几乎整个都是写主教米里哀的。要知道,他在本书中不是个重要人物。

  而他却是冉阿让的整个精神支柱,冉阿让之后一直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主教之所以能感化冉阿让,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他教会了冉阿让:

  不要自我欺骗,要诚实。

  冉阿让之所以恩将仇报,是因为他之前觉得,这个社会在迫害他,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都是可耻的(书中的时代刚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主教对他的好不过是一种虚伪。

  在雨果看来,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悲惨的原因,叫做: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而雨果反对暴力,他在书中传达了一个思想,那就是: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充分放弃自我欺骗,要认识到别人的价值,甚至要牺牲自己拯救他人。”

  这也是整个《悲惨世界》书里的核心思想,最后冉阿让甚至为了保护一个流浪汉,舍弃了市长职位,还拯救了一直追杀自己的警察沙威。

  但换到《白昼流星》里,编剧似乎只理解了表面,那就是:“要让一个人步入正轨,只需要宽容他就行了!”

  我觉得这是对“感化”和“教育”的一种局限认识,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没能更好的展现这一点。

  否则老主任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告诉青年AB。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你之所以为非作歹,主要是因为你只选择看见了恶。”

  2

  人之所以善良

  是因为他们选择如此

  电影里的老主任是伟大的,他既能扶贫,也能扶“心贫”。

  “心贫”可比贫穷可怕一万倍。

  所谓“心贫”就是,有些人之所以偏激自私,甚至处处伤害别人。

  原因就在于,他的关注点永远只有自己。

  这样的人有两个特征。

  1、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价值是无穷大的,而别人的价值基本为0,所以别人理所应当为他们付出。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说过这么个故事:

  他小时候家穷,穷得没饭吃,过中秋时家里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个人只分到一碗,正要吃,来了个要饭的老人……

  莫言说,他当时端出半碗红薯干,给乞讨老人。

  不料想,老乞丐顿时发飙了,骂道:

  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好端端在家吃顿饺子,就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

  可这老乞丐的话,却是义正辞言,掷地有声,但听起来总感觉什么地方不对……

  但老乞丐最终赢得了道义的胜利,吃掉了莫言家的半碗饺子。

  也许老乞丐知道了莫言的今天后,还会觉得是自己成就了莫言。

  2、正因为自己的价值无穷大,别人价值为0,所以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此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为了得到蝇头小利,恩义什么的不重要,踩着你的肩膀前进是小事,踩着你的尸体过路也不算什么!

  我的朋友熊博士,因为学术能力突出,被某教授玩命打击,哪怕熊博士对她客气万分,某教授依然觉得熊博士在阴谋伤害她。

  最后熊博士在教授发配支教、匿名污告、故意刁难和当众侮辱下成长起来,成了知名学者。

  某教授开始在整个单位哭诉:她培养出了熊博士,熊博士不给她个几十万,简直是忘恩负义。

  遗憾的是,由于某教授给领导哭诉时声泪俱下,领导多半觉得这是真的。

  这就是所谓的“心穷”。

  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俗称“我弱我有理”也叫“被猪油蒙蔽了心”。

  电影《白昼流星》里青年A在偷钱时也说:

  “老主任是个骗子,我们这么穷,他怎么会有钱。”

  这就是典型的“心穷”。

  人们都相信,恶人作恶都是被环境逼的。

  但是,很多人不会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被人伤害,不是我们可以伤害无辜者的理由。

  人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选择如此,而不是因为环境导致或者本性使然。”

  美国心理学工作者把这类“心穷”叫做“自我背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我背叛”,分为三个阶段:

  1、自我开脱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损人利己”时,我们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

  比如,我忙于学习英语没写文,我会对大家说,是担心大家节日没时间看文。

  如果“自我开脱”用多了,人会进入第二个阶段。

  2、放大别人缺点,伤害无辜者

  这时,人们会把自己自私的理由,归结于是对方犯错导致。

  比如

  “我出轨是因为老婆不体贴”

  “我讲课乱讲是因为学生不好学习”

  “拍不出好电影是因为观众垃圾”

  ……

  说实话,当人走到这步时,他的认知就已经扭曲了,需要教育或者心理工作者介入。

  庆幸的是,大部分人会在这个领域止步,因为他们大脑隐约还是知道“这不过是个借口,我还是有过错的”。

  遗憾的是,还是有人会走入第三阶段,这就是所谓的“误入歧途”了。

  3、替罪羊之盒

  “替罪羊之盒”是美国亚宾泽协会提出的概念,即:

  一个人觉得,别人都应该无条件供养自己,因为他们都是有罪的。

  他们最大的罪,就是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垫脚石。

  这样的人就已经在犯罪的边缘了,也就是真正的“心穷”。

  3

  傻瓜对自我确定

  而智者却总充满疑惑

  我很幸运,我曾经在走到第二阶段时,被我导师挽救了回来。

  我日夜在网吧沉迷魔兽世界,不去上课,因为高考失利。

  导师派我去辅导一个同样沉迷魔兽的高中生,当我看到他妈被逼到跳楼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

  我突然发现:

  我因为只看见了自己,只实施了对自己有利的活动,从来没想过,这种活动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多么大的伤害。

  为此,我总结出了跳出“心穷”的4个步骤。

  1、埋怨别人

  当你遭遇挫折时,这个时期是必要的,不过你必须醒悟一件事:

  埋怨什么都改变不了。

  2、自我放弃

  很多人在这一个时期里沮丧,但沮丧是有一个好处的,它会集中很多心理能量来对内思考。

  只不过如果缺乏外力帮助,人会迟迟找不到解决方案,并永远困在这个时期。

  3、认知自己

  这就是最关键的步骤,它把一个人的痛苦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知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

  要有那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告诉你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是有价值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动机。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不仅会撞上社会这面巨墙,还会被他们所抛弃。”

  “你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需求,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融入社会,从而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当然,学校里的“社会大哥”显然与这个定义是相反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