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10篇

  《打字机上的缪斯》是一本由[英]杰西·波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双封典藏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一):一个故事,不会只有一个讲述方式

  《打字机上的缪斯》作者是杰西波顿,是英国作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牛津大学的高才生,接受过戏剧训练。她是以处女作《玩偶屋》一鸣惊人。她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于创作的想法“如果你真的想完成自己的作品,你必须投注更多的信念。你必须斗争,跟自己斗争,这并不容易。”

  本书围绕1幅画,2封信,3个女人,以及她们跨越30年的梦想而展开。 并非每个人最终都能如愿以偿。许多改写人生轨迹的瞬间,都闪着幸运的光芒,比如与陌生人在船上的一席谈话。这世上是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给你一封信件或一份信任的。她是这么告诉我的:运气降临前,你要做好准备,你要全力以赴。

  在读第一章甘蓝菜与国王时,奥利芙把自己画的《果园》拿出来给特蕾莎欣赏。当特蕾莎看到那副画时,他的呼吸仿佛卡在了喉咙里,如此的震惊。“这幅画你打算怎么办?”特蕾莎问。“好现实的问题,”奥利芙道:“不是每件事都要有目的和终点的。”是啊!不是每件事都要有目的和终点的,一句话惊醒了我。现在的人们,就像是一条寻找肉骨头的豺狼,不达目的不罢休。特蕾莎不明白为什么奥利芙不把这幅画挂出来或者展示给别人,甚至把它出售。世界上有千万人,就有千万件事情,对待事情就有千万个想法。奥利芙的做法不被特蕾莎理解。特蕾莎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都会先想到别人会想些什么,对此别人会有什么看法,他人会为此做如何的评论,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喜欢。奥利芙让我认真的思考了如何真正的为自己而活。生活是自己的,坚持自己的选择,相信你会获得更好的自己。生活中难免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当你30好几不想结婚,想一个人度过下半生时,父母不理解;当你对闺蜜的男朋友提出质疑是,朋友不理解;当你觉得A方案更适合,更可靠,同事不理解;当你在事业上升期选择暂时不要孩子,爱人不理解,即使是这样,请你在这条艰苦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一个人的道路难免艰苦,孤独,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每天不被理解一百次,我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二):给人生认清自己的机会

  对外国文学不太感冒的我,遇到了这本书。从未读过作者的书,多谢豆瓣给的这次机会。走进书中的内容,才慢慢感觉到书的线索的巧妙构思,颇具艺术性。

  看那本书的时候,30年前30年后,这样的插叙的写法一直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窥探,一直在试探或者说一直在猜想,那位出现在奥黛尔生命中的非常重要的女人,奎克。在看到那幅画是他的表现,让我感觉到他一定是个知情人,但是故事就那么抽丝剥茧的一点一点的展开展到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在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索,也许她会是奥利弗。。。但是真的你不看到最后你真的无法理清楚真相。她是年轻的特蕾莎。这个人物真的是在我这看书的过程中一直到最后感到十分心疼的一个人物,甚至比英年早逝的奥利弗都让我感到心痛。当她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她可能心里面无法判断他对奥利夫的感情。当她把奥利弗的画作偷梁换柱公布于世的时候,她可能心里面真的是单纯的想要让奥利夫的才华曝光出来,不要让她总是躲在阴暗的阁楼里面偷偷的画。当他看到奥利夫无可救药的爱上自己的哥哥的时候,自己的哥哥却又是一个无耻混蛋时,她真的是无可奈何,她也真的是作为一个16岁的女孩,她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救奥利夫。他为哥哥的暴行受到了奇耻大辱,应该是一生的耻辱。也许他真的是有一个念想想要报复自己的哥哥。但在我心里,我更倾向于她还有一半的想法是想要解救奥利弗。不要让她沉沦在一个不爱他的人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可能她从来都没有想到,这最后的一个决定会让奥利弗从此香消玉殒。此后漫长的30年,这位少女,慢慢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女性。当然她忧郁,他隐蔽,她不愿意面对这个世界,她有自己非常锋利的思想和作风。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少女时代经历的那场不幸。以及内心深处对奥利弗深深的愧疚

  在人生当中有太多时候身不由己,有太多时候我们需要探寻自己的内心,而往往最被忽视的是自身的感受。我们流连于灯红酒绿的应酬,却忘记听从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对话这看似简单却又应该做的事我们总被忽略掉。如果人生有一次机会认清自己,希望你抓住!并且紧紧抓牢!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三):人生百态,他们都是疯狂又可敬的逐梦人。

  我总认为,艺术世界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规则,没有束缚,充斥的是狂野的热情、对自然的崇拜及漫无边际的想象力,每个艺术家凭着内心对艺术无尽的热爱肆意挥洒。而《打字机上的缪斯》这一个艺术与梦想的故事,让我无意中瞥见了艺术中接近世俗的角落,艺术家如何在现实和梦想的夹缝中一边妥协一边笨拙的坚持。

  1936年奥莉芙热爱绘画,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收到了顶尖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却没有告诉任何人。即使她的父亲经手26位画家的画作,可以一眼判断画作的优劣。但不幸的是这26位画家没有一位是女性,奥莉芙太了解她父亲对女性的偏见,这个时代对女性的桎梏。她能做的只有将自己对艺术的向往和发光的才华尘封在阴暗的阁楼。

  直到特雷萨将奥莉芙的话和哥哥艾萨克的画对调,一切都变了......

  1967年的奥黛尔热爱写作,带着心中满腔热情来到大都市伦敦,却在鞋店里卖了5年鞋,炙热的梦想被现实一次次搁浅。除了梦想,她一无所有。奥黛尔没有人赏识,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在社会底层过着日复一日、了无生趣的日子。

  直到她收到了来自奎克的信,聘她成为一名打字员,一切都变了......

  这两个女孩都不被理解、不受肯定,但是,结局却同道殊途。奥利芙最后成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悲剧,她依附于恋人,甚至觉得恋人就是自己的灵感缪斯。她选择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的从作品上抹去,从远处欣赏世人对作品的赞美已是最大的慰藉。而奥黛尔无疑更幸运,在郁郁不得志之际遇上了伯乐奎克。也是奎克一眼看出了奥黛尔小心翼翼守护着的梦想。

  整个故事一波三折,我在阅读过程中几次为两位女孩波折的命运唏嘘不已,或许有才华的人天生具有令人心痛的属性。故事的最后,我不忍心用喜欢与不喜欢去定义我眼中的奥黛尔和奥莉芙,人生百态,只能说他们都是疯狂又可敬的逐梦人。

  而被裹挟在社会中的我们,不被理解或许是常态,总害怕我们没有那么强大承受那一次次的冷漠。梦想的棱角被一次次磨平,最后只能感叹生不逢时。其实,我们无论生活在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的承受着痛苦和不理解,与其年老时后悔遗憾,对自己年少时的梦想苦笑叹气,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会有另一种可能?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四):读书《打字机上的缪斯》

  “即使每天不被理解一百次,我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句标语,我跑去微信读书看它。 永远不要用你眼睛看到的那些而去假定好一个人的人生,因为你不知道一个为别人擦鞋的女生以后会成为一个作家,你也不会知道一个看似平凡又选择追求爱情的女生其实是个匿名的大画家; 反而是这样大的反差,造成了不被许多人理解的困扰,于是让这些被不理解的人陷入一种孤独。我是个善于沟通又乐于去解释一些事情的人,但我也同她们一样地认为,比起用言语,文字有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去解释这个世界。 当奥利芙发现艾萨克和她母亲纠缠在一起后,艾萨克给她说了一句话∶“我从来没有给你承诺过什么,我也没有给你说过我爱你。你只听你想听的,看你想看到的。” 我之前也有一份感情,他也是从头到尾没有跟我讨论过未来,跟我承诺过什么,原来那时他就已经定位好了我们俩的感情,只有我还在固执。后来我也从那份感情里走出来了,只是还存留着一些谜题,最终让艾萨克的这句话给解开了。原来那些一开始看似没有被发现的小细节,已经注定了故事的结局。

  职场女性不一般。如果她们只是扮演着妻子,母亲这两个角色,那关于她们后来的故事,只会是另一个走向;但故事中匿名画家奥利芙,作家奥黛尔,还有故事中连接两代人的真正论述者特蕾莎,她们三个反而让我觉得此类女性的魅力,世界会待她们更不心慈手软,她们会经历很多痛苦,很多不被理解,很多的精神上的炼狱,但最后她们都能够被激发出所有能量,万丈光芒。 故事的最后,如果你想问她们最后对这些经历的看法 ,文章中的一些话其实已经回答你了。“我的生命仿佛是一根豆茎,而我就是那个杰克,枝叶不断往上蹿,丰沛茂盛且叹为观止,我几乎跟不上它的速度。我爱过也失去过所爱,我们都经历了一些更阴暗、更深沉的时刻,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孤独一人的那个无法磨灭的时刻。或许我并不需要选择,或许那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二分法。” 当你从这段不被理解的孤独中走出来以后,你就会发现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你会势如破竹,并且不可抵挡。 你不会再被一个难题所困扰好几天,因为可能随便看到的一句话,随便别人的一个小动作,就能够让你轻易地迎刃而解。 而梦想,从最初被所有的苦难打入地狱,再到最后它成了你重塑的金身这整个过程,就将是你一生的辉煌。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五):每一位女性,都是自己人生的建筑师

  每一位女性,都是自己人生的建筑师。——本书作者杰西·波顿

  因为之前在看一篇18世纪初小说,于小说的背景描述中,对当时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看到这本书,结合如今时代的感同身受,对女性地位的演变有了更多的思考。从没有权利的附属品变成如今独立自由的个体,生活在当下的女性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拥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去构建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梦想。

  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奥莉芙和奥黛尔都拥有梦想,她们也都不被理解和肯定,但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际遇让她们追梦的结果变得不同。奥莉芙最终成为了幕后梦想家,她的作品被世人肯定认可,但这些认可和赞美并未与她的名字联系起来,她依附于恋人,将他当成灵感的缪斯,却为此选择将自己的名字从作品上抹去,和梦想擦身而过,成为那个时代下女性偏见思想的牺牲品。相比于奥莉芙,奥黛尔的经历更为正面,适合被当做大家标榜的对象。她遇到了人生的伯乐奎克,这无疑也是作者对她的偏爱了,至此,她的生活逐渐偏向她所梦想的样子。

  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一直存在的,但相比于20世纪,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奥黛尔。毫无疑问,小说里的奥黛尔拥有着每一个逐梦人应有的品质,她的热情,坚持,拼搏的劲头,都在作者细微的情节构筑下慢慢深入人心,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这样的姑娘,就像杂缝中的婆婆纳,盛开成一片之时,必然会让众人注意到她的存在。

  即使每天不被理解一百次,我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被这句话触动。但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梦想,再到梦想的实现是个复杂的过程。每天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小说中奥黛尔的梦想之所以能实现,奎克功不可没。没有他的存在,或许奥黛尔会一直在鞋店干下去,或者换一份更普通的工作,对梦想的热情也会被生活渐渐磨灭,又或许她坚持下来,终有一天被人发现价值,但那个时候她已经不再年轻了。时间会带给人们很多的改变,谁也不知道没有奎克的奥黛尔会变成什么样子,索性他在。

  两个女孩中我更心疼奥莉芙,她未被生活眷顾,遇到的也不是能让她实现梦想的伯乐。被抹去姓名的画作,亦让人唏嘘不已。其实她是更有天赋的存在,但这也许就是得与失的谬论吧,获得了天赋,确失去了站在聚光灯下展示的权利。

  两个女孩,两段不同的逐梦故事,让我们感动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带给当下女孩们的思考,是否也应从现在开始,构筑你自己的梦想?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六):我羡慕那些不被理解的人

  我羡慕那些不被理解的人,这意味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们独立于茫茫人群之中,自有一番悲喜的小天地,即使他们不是传说中的“天选之子”,无法个个成为不世出的天才,仅仅在那个小天地中、那个小爱好中所经历的激情与跌宕起伏,就够让我这样平庸而一无所爱的普通人羡慕了。

《打字机的缪斯》

  《打字机上的缪斯》里的奥利芙无疑是这样一个世纪天才。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她,是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标准白富美。可是她却从不在意,甚至鄙夷,那些圈子里的女生们追求的华服、派对、婚恋,她瞒着所有人有一个甜蜜而痛苦的秘密:她在画画。那是一个“艺术家的男性设定已成共识”的年代,连她父亲也总是说“女人当然可以拿起画笔作画,但实际上她们成不了杰出的艺术家。”可是她爱画画,而且,上帝赋予了她神之画笔。

  我羡慕情窦初开的她在月光下用蚱蜢绿、犁沟红热烈地描绘想象中的果园,将满腔说不出的柔情与疯狂付诸画中;我羡慕初尝禁果的她以做爱为钥匙开启了更远的艺术之路,在艳丽的色彩中享受征服性欲的自信;我羡慕只有十九岁仍穿着学校睡衣的她,在金色的天井下,孤独而兴奋地作画的身影。

  或许是时代的悲哀,奥利芙一生的才华都淹没在时光之中而不为人知,有些秘密至死都未曾被挖掘,可于她而言,生活是如此实质性的体验,每一分值得纪念的时刻都永恒地停留在画布上,每一次深刻的思考都在颜料中升华。相较她阔绰的母亲萨拉,所拥有的不过是家里的方寸之地和随时光老去的美貌,而“美貌如同一张呆板的面具,让她逐渐走向腐败”。谁又能说奥利芙对绘画的天生热爱不是一种巨大的幸运呢?

  《打字机上的缪斯》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来回穿梭,前有奥利芙,后有奥黛尔——一个同样怀揣着不被理解的梦想却砥砺前行的女生。而正是这位立志当作家的奥黛尔在对过去的追索中,翻开了油画背后尘封的秘密,与奥利芙隔着三十年的时光遥遥相望。

  每一份挥洒梦想的热情都值得铭记,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梦想都值得尊重,愿每个人都能拥有那个专属自己而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小天地。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七):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评《打字机上的缪斯》中铿锵成长的玫瑰

  在通读一本书后,人物往往就在读者心里立体丰满起来,此时人物特有的标签也便显现了,特别是主人公。 文本中的“我”巴斯琴·奥黛儿(又被称黛莉),既是主人公,又是贯穿全文的叙述线索和视角。我们来看看她身上所具备的一些标签。 孤独。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在空战中牺牲,读完学后开始工作便与母亲长久地分居两地。亲情或被动或主动的疏离,给她一种不安定的对世事保持警觉的敏感与孤独。 隐忍。为了生活,她从事一份与理想背道相驰的工作(鞋店销售员),被买鞋女子的老公频繁骚扰却不能反抗的无力,以及遇到只有后脚掌的此类不寻常女子的事端,致使她神情恍惚内心压抑。 才华。对于文学有着独特的才情,她的诗在学校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的认可。她的诗在好友辛兹的婚礼派对上被拿来诵读也是一个佐证。她具备写作所需的观察生活的敏锐与不同凡常的见解。 精致。受困于现有的经济实力,衣着的平凡阻挡不了她对于精致的追求。对于写小说,对于生活,对于礼貌,对于细节,对于交男朋友等。她与辛兹在餐馆就餐,服务员的傲慢、懈怠、随意与无礼在她的细微的观察中暴露无遗,也反衬了奥黛儿雅致的内心。 胆怯。对于自己的才艺,也许是不自信,也许是生活造就的敏感羞赧,她总是过度地掩藏自己。以至于朋友辛兹好心的建议帮助,都被她视作对自己行为自由的干预。她伤害了那份对两人都很重要的感情,她知道自己错了,她在心里后悔,却迟迟打不起去面对的勇气。 斯考特·劳里再次出现,拿着母亲给他的唯一遗物——背后充满前尘往事的一副画(也许是价格不菲的名画)——出现在奥黛儿面前。随后出现的两个人物奎克和里德,在看到那幅画后的惊人反应,预示了潜伏在该副画里的神秘往事。 该文本语言风趣幽默,莞尔流畅,生动活泼。像“看上去她很希望耳垂自己能给出答案”这样把事物做拟人态情景化的描写数见不鲜。 让人物先在故事中以不确定身份者出现,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做详细的身份背景补充,是该文本的一种特有风格。 带着悬而未决的疑问,进行陌生化的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暂时还不显山露水的块状故事叙述。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一种构思。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八):问题与答案

  本书交叉描写了两个时空发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1967年的伦敦,另一个发生在1936年的西班牙乡下。“1967年”提出问题,“1936年”给出答案。当然,问题和答案都是读者寻找出来和猜想出来的;而且作为读者,我们并不会比1967年的奥黛尔更早、更准确地知道答案。

1967年的伦敦

  1967年的伦敦,26岁的女孩奥黛尔——来自曾是英国殖民地的特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得到了一个在斯凯尔顿艺术学院的打字员职位。她对有个性的女上司奎克发生了兴趣,奎克对她也是另眼相待。

  在好友辛兹的婚礼上,奥黛尔认识了劳里,并互相产生了好感。劳里给她看了母亲留下的一幅画,奥黛尔建议劳里把画拿去斯凯尔顿,让专家鉴赏一下。

  劳里把画带到斯凯尔顿时,奎克先看到了那幅画,难以自制地走到了雨中。

  斯凯尔顿的院长里德认出了那幅画是西班牙一个优秀画家消失多年的作品,打算为此办一个画展;但奎克表示反对。奥黛尔还发现,奎克在暗中调查劳里。

  奎克的怪异举动让奥黛尔感到诧异……

1936年的西班牙乡下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前夕,19岁的奥利芙一家刚刚搬到这里的乡下。

  奥利芙的妈妈萨拉是英国人;爸爸哈罗德是奥地利犹太人,也是一个艺术经纪人。他为了避开国内日益严峻的形势,搬到了这个偏僻的乡下。

  奥利芙喜欢作画,也极有天分。但因为那个时代对女性能力的普遍蔑视,奥利芙知道,她父亲永远不会将她的画推荐给大众;为此,她只能瞒着父母作画。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奥利芙给伦敦的斯凯尔顿艺术学院寄去自己创作的一幅画,并被成功录取;但她一直下不了决心和父母摊牌。

  他们一家认识了当地的一对兄妹:艾萨克和特蕾莎。

  艾萨克是个英俊小伙子,奥利弗和妈妈萨拉都喜欢上了他;为了艾萨克,奥利芙决定放弃去伦敦上学的机会。

  特蕾莎给他们做家务,她喜欢上了与众不同的奥利芙。两个女孩儿结为好友,奥利芙向特蕾莎展示了自己的画作,特蕾莎为它们震惊,并认定奥利芙是个天才。

  艾萨克为奥利芙母女画了一幅画,当做给哈罗德的惊喜。但在展示画作的那天早上,一心想让奥利芙出头的特蕾莎把画作换成了奥利芙的作品《果园》,并得到了哈罗德的高度赞赏。特蕾莎想让奥利芙向父亲承认这是她的作品,但奥利芙成功说服了艾萨克和特蕾莎,把那幅画作为艾萨克的作品。

  哈罗德将《果园》卖了出去,并催促艾萨克创作更多的作品。

  但西班牙内战爆发了,偏偏艾萨克是个革命份子……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九):如果异国,一个女孩

  “你生而有翼,为何意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贾拉尔.丁.鲁米

  开始读这本书时,我不自觉地就把《权力的游戏》里“龙母”最忠实的伙伴——弥赛拉的形象套给了女主角,同样的才华横溢,却缺乏崭露头角的机会。肤色与阶层是捆住她们的锁链,想飞的翅膀在背后粘连成一团,只剩梦想化作利爪时时抓挠着焦灼的心,究竟......还有没有机会......在天空中占有一席之地?

  弥赛拉从出生开始就等待着,而与之相比,奥黛尔似乎是幸运的,在橡胶味的鞋店蛰伏5年之后,她的“龙母”终于有来。

  让时间再滑到另一个维度,富庶之家的奥利芙果断潇洒地拒绝了接近梦想的某把钥匙,就像夏日的阳光轻轻巧巧地推远了朵朵的云。她勇敢聪慧,她本身就是晴朗,所以她不需要任何人或事帮她照亮天空。

  而敏感早慧的特蕾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不同于等待着的奥黛尔、无所顾忌的奥利芙,她完全是在给自己制造机会。因为每一次的上升都意味着离“地狱”更远一些,而每一次的失误,都可能会立时将她打回原形。没有人可以保护她,看似“男神”的哥哥?别傻了,她只能擦亮眼睛做自己的神。

  世事无常,人生莫测,每当变幻时,既是天梯,也是悬崖,足以吞没她们纤细的生命与灵魂,甚至没机会感叹一声“人间不值得”。

  奥莉芙是被爱情蒙蔽了双眼吗?我觉得不是,尽管那是刻骨铭心的初恋,她只是在父母貌合神离的婚姻中,洞察到了某些不能说破的“潜规则”,她的父亲可以接受一个左翼的、狂热的、陌生的西班牙危险分子的画,却不会带自己嫡亲女儿的画去巴黎。因为他是画商,他只能经营被时代所接受的画。很可惜,杰西.波顿显然是更想讲述一个关于女孩成长的完整故事,没有就这个可笑的荒谬写下去,我相信沿着这条线索走,最后也会是一本精彩的书。

  奥黛尔是错失了爱情吗?我觉得也不是,故事中字里行间早已暗示出了她和劳里不是同路人。也许斯凯尔顿的重逢才是附加值。也许她“下意识”的“偷盗”与他“不自觉”的“隐瞒”根本就说明两个人最大的默契,便是在面临选择时第一时间就放弃了对方。所以,错过了“错误”,是幸运,也是窥见命运的智慧,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总好过撕破脸的算计伤害。

  特蕾莎在绝境中自救,而后的人生却不再仅仅是她自己,自知或不自知,她生命中的某个部分已经献祭给了奥利芙,她一个人活了两人份的人生。所以,在生命即将终止时,她做出了和少女时期同样的选择,她又一次把一个有天赋的少女推到了幕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她也因此重逢了命运的轮回,即使病痛折磨想必前路也走得安详。

  很棒的一本书,沉沉的故事,浅浅的写。三个女孩,三种才华,三种人生,即使戛然而止,也终究在天空中留下了飞翔过的痕迹......

  《打字机上的缪斯》读后感(十):明哲保身与飞蛾扑火

  一开始只是活跃在英国舞台与电视节目的杰西·波顿毕业于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但她也怀揣着一个作家梦,在内心中不断萌芽成长,尔后写下来《玩偶屋》与《打字机上的缪斯》。

  虽然书的封面乍一看以为只是关于打字机的故事,但内部隐藏着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打字机与油画,奥黛尔与奥利芙。

  1967的奥黛尔是一个略带自卑的黑人女孩,怀揣着写作的梦想来到伦敦,却一直因为现实的阻隔与自卑,迟迟无法实现作品的出版;1936的奥利芙是一个擅于隐匿孤独的白人女孩,怀揣着绘画的梦想来到西班牙度假,却一直因为自己父亲不理解,迟迟无法展现自己。

  这两人有啥关系?

  并没有,只是由于这一幅跨越30年的画将看似不相干并且相隔两个不同年代的人联系了在一起。然而真相下还有一位女性也不断穿梭在其中。

  这一切都由于不同的一封信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同时作者很聪明的设下了非常多的疑点。带着这幅30年前的画出现的考里的身份是什么?这幅神秘画是谁创造的?奥黛尔的领导奎克到底是谁?奎克为什么如此抵抗这幅画?奎克会不会就是奥利芙?奥利芙是死是活?

  这两位双线女主角的结局又是那么的截然不同,一喜一悲互相交织,冲击内心的震撼。那么造成奥利芙的悲剧到底是什么?而奥黛尔为什么又能接着走下去?

  因为作者需要一个主角活下来,毕竟主角光环不能全灭掉?

  噢,这当然是开玩笑的。在这两位女性的生命中都出现了男性,考里与艾萨克。奥利芙自己的悲剧排除外界因素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把自己的创作灵感过分依赖于艾萨克,知道艾萨克对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感情的那一刻,她飞蛾扑火,得到的只有荒凉的悲剧;而奥黛尔虽然很爱考里,却能理性的思考,没有完全丧失理智,选择明哲保身。或许也是因为奥利芙太年轻了,但年轻不能成为主观理由。

  这本书让我有感到失望也有感到惊喜。失望的是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讲述这两位女性如何追逐自己的梦想,结果我最喜欢最有特色的奥利芙居然在收下录取通知书后并没有和自己家里人说这件事,反而和艾萨克纠缠。而且双线女主角的名字我差点给搞混了;惊喜的是在波顿笔下的这几位女性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如此幸运找到欣赏自己的伯乐,人生追逐梦想路上太多的不确定性,你永远没法准备好,你应该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我准备好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