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东北乡下生活几天,我的见闻和思考(3)

  前两篇详见:回东北乡下生活几天,我的见闻和思考(2)回东北乡下生活几天,我的见闻和思考(1)01/在鸭绿江坐完船,我们仨就开车往回赶。回程有段高速的入口被封了,不知道为什么,几个交警严肃地指挥着,我们也不敢问,就按他们指挥的路线,进入了环山的小路。 没想到,开了才一会儿,前面的车子堵得不动了! 这个时候,吕同学歪头跟我说,“糟了,你不是想上厕所吗?这下麻烦了。” “没事没事,我不急”,我笑说,“晚上我还可以少吃一点。” 堵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车子以龟速慢慢往前挪,然后终于通畅了,在一个路口又拐上了高速。这时,夕阳已经落山,路边的山林翠绿与桔红交错,漫山遍野的秋色,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苍茫美丽。 其实我有点害怕傍晚。夕阳落山,倦鸟归林,车水马龙的都市,行人步履匆匆……傍晚的景色很美,苍茫的美,白昼结束,夜晚还未来临,一天就这样匆匆而逝。这一切都让我伤感。 “马上到了!”吕同学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 回到黑沟,已经接近5点钟,我们直接去饭店。很多亲戚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吕同学拉着我跟他们一一寒暄。 进饭店,更是热热闹闹的氛围。那天定了三桌,一楼一桌,二楼两桌。吕同学带我上二楼,我婆婆也跟着上了二楼,过一会又被我公公喊下来,“你下楼下楼,大姐跟姐夫来了。” 原来是大姑来了。“我们也下去打个招呼吧”,我拽了一下旁边的吕同学,我们一起下了楼。 大姑已经70多岁了,她家住得远一点,在狍鹿沟,平常很难见面。在大姑那个年代,她算是远嫁,过去山路没有开通,隧道没有凿穿,大姑回娘家只能靠走,大概要走一整天,翻过好几座大山……真的很不容易。 时隔四年未见,大姑和姑父苍老了一点,两个人腿脚都没过去那么好了,不过见了面大家还是很亲热,拉着我和吕同学问东问西,老人家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很快开饭了。我们不喝酒的坐一桌,大多是姐姐们,嫂子们和几个小孩,长辈里有二姑和老姑。大家边吃边随意聊天,话题主要围绕着老姑家的儿子考公务员,和二姑的北京旅游。 我发现亲戚关系真是很复杂的存在,既亲密又暗暗较劲,我当然希望你过得好,但是如果风头太盛,我又会有点酸。就像那天,二姑一说女儿带她在北京吃烤鸭,老姑就要提儿子带他在广州吃披萨…… 最有意思的是二姑的二女儿,我们喊她二姐的,二姐生意人,很活跃,一开始矜持地说“不喝酒”,过了一会发现真的没有人劝她喝,就端着杯子跑去另一个包间要了一杯酒,怂恿在座的一个嫂子陪她喝。其实四年前第一次见到二姐,我就被她的酒量惊到了:用啤酒杯喝白酒,而且可以连干好几杯。 后来我们在大庆办婚礼,我们家两个酒量最好也最会应酬场面的舅妈陪着我,临走的时候,我小舅还跟舅妈说,“去,好好发扬一下我们安徽的酒文化”。结果我舅妈看到二姐这样的喝法,吓得连忙摆手说,“我们不会喝”,全程连酒杯都没敢碰……二姐还特别喜欢吃蚕,一直跟我讲“可好吃了”,我好奇尝了一口,就没敢再碰,味道真的……太诡异了。后来我们去逛菜市场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卖蚕的,我拍了一张照片,如下:02/聚餐结束,我们又回到小舅家住。 第二天早上毫无悬念,我又早早醒了,小舅妈又半夜四点起床做了一桌子菜。小舅和小舅妈很勤快,吃完早饭他们还要去干活,帮人家加工人参,忙到很晚才能回家。我总是感慨,“你们太勤劳了,每天起得太早了”,小舅不以为意地说,“在农村都这样”,然后又问我,“你怎么也起这么早?” “我也要干活啊”,那天要写一个影评,我计划着用半天的时间搞定,忙完下午就可以出去玩了。小舅说,“噢,你在写书吗?那你好好写。” 后来吕同学告诉我,其实老家的亲戚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在网上写文章可以赚钱,但是他们又不好意思问我。 我有点诧异,其实我很乐意分享,也很喜欢交流的啊! 这种“不好意思”应该是害羞吧,那天我在一个外甥女的身上也发现了。 外甥女程卉珊今年十岁,读小学四年级,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很会怼人。那天下午她把作业本拿出来写作文,没有思路,我就给她讲了一会儿,后来我们出去了,回来我问她写几个字了?她赶紧关门,一边关门一边怼我说,“你这么会写作文,怎么不去应聘语文老师?”把我怼得哑口无言。 其实她挺喜欢跟我玩闹,拿着手机躲在角落地偷偷给我拍照,拍完自顾自哈哈大笑。我跑过去捉住她,“拍的什么,给我看看。”她不给,我就去抢,边抢边说,“咱俩正儿八经合个影吧,”她又不肯合影,强行拍了几张,表情都很害羞。 早上的空气很好,我写作之前出门散了个步,拍了几张照片:很宁静,远离了都市的尘嚣,仿佛心也跟着安静下来。难怪很多作家写长篇小说,都喜欢到乡下,寻一个僻静的地方住几个月。在这样的环境里,写作很容易专注,整个人就像沉入深深海底。03/中午吃完饭,我公公忽然要带我们上山去看看人参。 大概七八年前,公公婆婆种了几十亩人参,让老家的亲戚帮忙照看着。桓仁这片山很神奇,属于长白山脉,当地却是唯一把野生人参的种子种植到山里,发现可以培育成功的。一般要长到十几年才卖,中间会经历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比如“生锈”,一旦生锈就不值钱了,十几年的心血辛苦白费。 这种野山参,基本是所有人参品类里价值最高的,卖到同仁堂那就非常值钱了。老家的亲戚都种人参,也有很多的故事(如果你们有兴趣,下次回老家我可以做一些采访,然后好好写写深山里的农民种人参的故事)。 我们沿着环山路往上开,山里寂寂的,秋天的暖阳照着,风吹动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我婆婆和大娘坐后座,随意地聊着天,老姑父带着我公公,开着三轮车在前面带路。 “哈哈哈哈,你看我爸,”吕同学忽然跟我说,“哪像快60岁的人啊。” 只见我公公站在三轮车后面的斗篷里,像个迎风飘扬的中二少年。 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路上遇到看参的一个亲戚,70多岁了,下车聊了几句。这位老爷爷头发全白了,带着一条大狗,住在临时搭的简易房里,山里没有网络没有电,做饭需要捡柴生火,喝的水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很寂寞也很辛苦的职业,一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块。 我听得很感慨。他们又说,这位老爷爷已经算年轻的了,还有好几位都八十岁了。没办法,年轻人谁愿意做这样的苦工,只有老人愿意做。 又开了一段,终于到了我们家的人参地。老姑父和公公在前面领路,我们跟着往上爬。山里绿绿的,很好看,各种植物和野花,茂盛地生长着。又开了一段,终于到了我们家的人参地。老姑父和公公在前面领路,我们跟着往上爬。山里绿绿的,很好看,各种植物和野花,茂盛地生长着。 爬到坡顶,看见一圈铁丝网围起来的栅栏,栅栏有个木门,推开门进去,再小心翼翼地跨过铁丝网,就是我们家的人参地了。这个季节,人参的叶子已经掉落,只剩下长长的杆。 “长得不错啊,你们,这些都是!”公公很幸福地指给我们看。 老姑父在前面走得很远了,他经常上山,轻车熟路。我和我婆婆跟在后面气喘吁吁。踏着落叶,石头,还有荆棘丛,我俩一路互相提醒着小心脚下,被远远落在后面……山里很静,高大的树木挺拔地生长着,四面八方都是树林,好像没有出去的路,如果一个人上山,应该很恐怖吧?我脑海里浮现起恐怖电影的镜头。 越走越累,我捡了一根树枝当拐杖。忽然听到老姑父在前面跟吕同学说,“看,长虫!” “长虫是什么?” “就是蛇。” 啊!!!我听到之后尖叫起来,我最怕蛇了,吓得不敢再往前走。 他们安慰我说,“别怕,这种蛇不咬人的。”“不咬人也很可怕啊!”“没事,它已经吓跑了”。我还是胆战心惊,公公忽然冒出一个成语说,“打草惊蛇知道吗?我们走路的脚步声越重,它们就越不敢出来,没事你就大胆走。”

  终于要挖人参了!!!

  只见老姑父寻了一根短棍子,一边撬土一边查看人参的生长位置和方向,还要小心翼翼地把须子捋好,不能折断了,断了的话整根人参就不好看也不值钱了……

(我公公和我老姑父)我和吕同学第一次围观挖人参,兴奋在旁边拍照录视频。大概几分钟的工夫,第一根人参出土啦!接着老姑父又带我们寻找了几个长得比较大的,这根出土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小的呢,很神奇:(这是我老姑父,种人参的专家)他们说,人参的价格最重要的是卖相,也就是颜值高的,价格会高出很多呢,什么样的卖相好?这样的:脖子细又长,就是人参中的高颜值啦~

  (公公给我们展示高颜值的人参)

接连收获了四五根人参后,我们开始往回走,上坡下坡了好久之后,回到铁丝网的门口,坐下来休息会儿,吹吹风,虽然累,但是好惬意啊!最后放一张我婆婆的照片结束今天的文章吧:(休息的时候,我抓拍的我婆婆,她已经很累了)

  未完待续,这个系列还有一篇哦~

原创不易,点个“在看”!我还有一个mini号,以后这里不方便说的话,娜姐自留地(naj)放飞自我,随意自由叨逼叨,快跟进:

  ...END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所有原创文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