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帝国的读后感10篇

  《硅谷帝国》是一本由[美]露西·格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硅谷帝国》读后感(一):硅谷帝国:带你了解真实的硅谷!

  如果我有机会去美国旅游,我会去曼哈顿和硅谷走一走,硅谷(英语Silicon Valley),在台湾、港澳称作矽谷,是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地的诗意名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湾区南部;一般包涵圣塔克拉拉县和东旧金山湾区的费利蒙市。 最早是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后来这个名词引申为所有高技术企业聚集的地方。现在是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资讯科技产业的先锋。此外该地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创新科技博物馆。硅谷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地图上一般不做标注,以上就是网页对于硅谷的定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硅谷身为一个人才聚集地,里面有着脸书、亚马逊、谷歌、苹果……著名企业以及一些蓄势待发的新企业,最近在读《硅谷帝国》,帝国是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但这本书并不是来歌功颂德的,《硅谷帝国》的作者露西发现了这些企业巨头的特质,从而告诉你她所了解的硅谷,在看完之后,我也来分享几点: 1、新媒体VS传统纸媒 网页新闻和视频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一部手机就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新闻,相比需要印刷的纸媒,有着自媒体巨头的硅谷在信息传递方面就尤为亮眼,当然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或者说对于群众的掌控力。 虽然硅谷并不位于整个中心,但也没有妨碍它以自己为中心,四处扩散信心,潜移默化以便于掌控全场,最终获得利益的决心。当然身为自媒体,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同时,它受约束是比纸媒小的,比如纸媒更加拘谨,因为纸媒要对内容负责,而自媒体则不同,它就像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在硅谷的自媒体信息里有高大上的科普文,也有一些不入流的虚假信息,更有一些恐怖信息以及不利于儿童成长的阴暗信息。当然这些信息过多,筛选起来也就比较困难。 2、课堂教育VS网络教育 在美国上私立学校的话,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国外也很注重教育,越是好的学校,师资力量就优秀,所接受的观点就越多。毕竟很少有人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所以上学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深处硅谷等到大佬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的手也伸向了教育方面,网络教育的优点在于它的多样性和便捷性,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想想就觉得很爽,其实那也就是想想。记得之前一位大神用三年时间学了编程以及平面设计还捎带一个小语种。更有大神3年学完大学课程。听完这个消息后,我想很多人听完这个消息以后肯定信息满满然后开始自学,然后三天过后,被打回原形。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区别之一便是智商的不同,还有那就是自制力。硅谷里很多大佬没上完大学就创业,刨去家庭背景人脉关系,那也是他们先考上大学然后去创业的,优秀的人就是优秀,这个不可否认。 回到原来的话题,课堂教育容易受到地理因素限制,而网络教育缺乏互动性和引导性,所以两者各有利弊,建议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硅谷帝国》读后感(二):真假难辨,教你真正的商业

  《硅谷帝国》封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科技公司正变得比政府更强大,并越来越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如果说有一天世界真实的被科技公司塑造,那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世界,世界走向将会如何?所有未知的一切,当你看完这本揭露硅谷“阴暗面”的书时,内心可能出现你想要的答案。

硅谷帝国

  如果你对那些重大的科技问题在未来五年如何发展稍微有一定点儿兴趣的话,那么这本《硅谷帝国》值得一读。

  首先介绍一下《硅谷帝国》的作者——著名的未来学家,国际智库领导人,智威汤逊公司Campaign杂志的思想领域专栏作家。拥有这么多头衔,知道的内情也必不会少,那写出来的东西参考价值也必定不小。那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在哪呢?我从相对了解的以下两点做出了浅陋的自我见解。

  1 硅谷和媒体

  新闻业尤其是传统纸媒,他们不仅专业而且致力于调查新闻的真实性,而如今新闻业却出现了未经验证的故事,甚至还出现了用户生成的内容。这些公司已经成为新闻的调节者和管理人,成了新闻的主要渠道,而且还日益成了新闻的生成者。就以最简单的思维进行分析,把硅谷比作娱乐圈,把硅谷里所在公司比作娱乐圈明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娱乐圈新闻,那这总会产生流量,既然产生流量,那总会有收益方,不管是明星个体还是娱乐圈群体。但这同时也出现了问题,通常娱乐圈斗争太多,总会放出假新闻以吸引更多流量,得到更多关注,这就丧失了新闻原本意义上的真实性,更多的是偏向利益的驱动。那硅谷同样也是存在着此类相似的问题。当然硅谷作为一种自媒体,它所存在的有利于知识科普的信息还是不容忽略的。

  2 硅谷和教育

  教育一直是各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在日益发展的当代,很显然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了。而硅谷各位大佬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学生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但美国学生的能力远远落后,因此他们认为教育更应该是为了开发以及培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公司进行了实践。虽然个性化的课程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又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而且就算是学生个人能力提高了,在面对科技日渐发展的现在,很多人工岗位已经被机械自动化取代,就算是能力的提高了,也不能大范围的改善学生就业情况。

  可能自己对这方面理解的不深透,只能从最基本的商人角度去对待,毕竟硅谷里公司领导人的从最根本讲也是商人。硅谷在外界看来确实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这里充满了高科技。但拥有高科技是需要资本的,那这资本又是如何而来?《硅谷帝国》带你探索商业巨头如何掌控经济与社会。我相信,就想之前写的如果对高科技感兴趣的,或是想了解学习商业知识的,这本《硅谷帝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硅谷帝国》读后感(三):技术未来的危机

  硅谷是近年来全球的话题中心之一,也是技术进步、财富暴增的集中区域,正如本书书名,它越来越像一个“帝国”,有着内在的权利、金钱、影响力。硅谷的企业急速发展,会严重影响社会生活,本书就是讨论这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

影响选举的大数据

  今年年初,网飞出了一部纪录片《隐私大盗》(The Great Hack),讲述的是英国咨询公司剑桥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影响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的经过。这部片子给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解释了,如何利用Facebook的数据对用户进行分析和刻画,精确的找到目标人群,对这些面对投票的摇摆选民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投票结果的过程。

  这大概是近年来Facebook,或者说硅谷爆出的最大丑闻了,本来标榜网络中立的互联网,用户在享受免费的信息推送时,并不会预料自己已经被审查了一遍,如果恰好是特定的目标,就会收到特定的广告,不知不觉间做出了被引导的选择。

  这些年,似乎连老年人都知道“大数据”这个词,而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给大数据做出贡献的,正是对收集信息毫不知情的你自己。正如本书里提到的,亚马逊这样体量的公司涉足健康医疗领域后,一方面有可能弥补现有医疗体系的不足,但谁能保证它不滥用用户的个人数据。

  如果以反-恐名义收集个人信息很邪恶,那么用户把个人健康数据上传给一个公司,是否也很危险呢?

  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更是在默默的暗处。

跟不上技术的华盛顿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15年,谷歌、苹果、脸书、微软和亚马逊在华盛顿游说支出为4900万美元,而五大银行才花了1970万美元。

  单纯对比数字,只能说硅谷的新贵公司与以往的商业巨头一样,越来越紧密的和华盛顿建立联系。面对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崩塌,技术成了新的救命稻草,硅谷的人才流向华盛顿,用技术手段吸引那些不愿意参与政治的年轻人。华盛顿是在努力,但无奈跟不上硅谷的速度,反应总是落后一步。

  2015年一次恐怖袭击后,苹果公司拒绝解锁一台枪手的苹果手机,理由是保护隐私。这是在保持硅谷一贯的形象,对抗管制,可创新的产品可以给“好人”以便利,也可能被“坏人”利用,如何限制后者的存在?制定新的法律还是改变用户的观念?

  书中对扎克伯格参政可能的描述,不难让人想象不久的将来硅谷会出现总统候选人,以及如何面对这样的候选人?这些硅谷精英以及深入人心,拥有大批粉丝。

媒体的换代62%的美国人现在都从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其中有18%的人以之为主要渠道。

  从传统媒体过来的人们,习惯了少数权威媒体和渠道,这些媒体已经逐渐消亡或者改变形式;而网络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多,内容有针对性的投放,内容缺乏足够的审查。我们在享受便利性的同时,可能丧失了媒体的一些固有特质。同时,硅谷公司拥有巨大体量的用户,已经可以轻易投放“假新闻”,而用户无法辨别。

  看看身边,每天的新闻来源是不是局限于几个新闻APP呢?

连接世界

  书中用不少篇幅谈到硅谷在欧洲、非洲、古巴、印度的市场状况,这个“帝国”的触角已经和互联网一样,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同时,也有一节单独提到中国市场。

  这部分不用多谈,对照硅谷的几大巨头,国内都有类似的公司存在。这些公司也存在种种问题,比如权限滥用、用户协议的霸王条款、用户隐私获取等等,最近的换脸软件更是暴露出生物信息泄露的危机。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结语

  除了上面几点,这本书还包含了教育、慈善、女权等方面的讨论,是一本反思和前瞻的书,也适合了解硅谷公司的另一面。最后请注意,硅谷是“一群白人男性主导的私营企业”,他们有足够美好的口号和努力,但他们不会照顾到所有人。

  《硅谷帝国》读后感(四):引用观点太多作者自己分析太少:3星|《硅谷帝国:商业巨头如何掌控经济与社会》

  “直到最近,优步秉承的理念依然是只要公司能够成功,性别歧视和不友好的工作环境就不是问题。再比如说亚马逊,虽然它的总部非常迷人,并且在里面工作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但是其生产车间的工作却让人叫苦连天,而且他们对待供应商也是肆无忌惮,这一点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01

  —

  全书是一些泛泛的对硅谷巨头们的负面评价与担忧。书中的事实大部分见过,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他人观点,自己的分析太少。

  书中总的观点是硅谷巨头们的实际权利越来越大,并且能影响到政府的政策指定甚至总统选举。书中没看到作者能提出有价值的应对措施。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而这些项目显然都违背了硅谷公司所标榜的一切。迄今为止,适应性、收缩性和增长性一直是硅谷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不过,就像蒂尔追求长生不老那样,硅谷的野心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当初不起眼的办公大楼。P前言22

  2:我对硅谷的不断扩张有最直观的感受。起初我的职业是一名记者,后来在总部位于伦敦的咨询公司未来实验室(the Future Laboratory)担任未来学家一职,最近我加人了智威汤逊广告公司。过去的10年,我的任务就是提供关于未来的愿景。P前言28

  3:直到最近,优步秉承的理念依然是只要公司能够成功,性别歧视和不友好的工作环境就不是问题。再比如说亚马逊,虽然它的总部非常迷人,并且在里面工作的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但是其生产车间的工作却让人叫苦连天,而且他们对待供应商也是肆无忌惮,这一点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P前言30

  4:那么,如果硅谷替代了国家,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的医院靠硅谷提供动力运行,教育靠硅谷提供,城市由硅谷建立,又会发生什么? P前言33

  5:从那时起,随着每家公司的范围和复杂性不断增长,硅谷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随之不断变化。硅谷有一个官方机构FWD.us,是一个游说团体,旨在推进那些能够服务于其利益的核心政策。这个组织于2013年由扎克伯格等人牵头成立,成了硅谷的一个倡导性的组织,并专注于移民改革。该组织得到了比尔·盖茨的支持,共筹集资金5000万美元。P53

  6:不过,硅谷是在成功地对抗两项立法活动之后才开始改变策略的。由此,硅谷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开始从曲意逢迎转变为反抗,动员广大消费者去打破某项新立法将会对其产生的控制。P53

  7:“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编辑”一这个头衔是挪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晚邮报》(Aftenposten)的主编兼CEO埃斯彭·埃吉尔·汉森(Espen EgilHansen)在一篇头版的评论文章中授予马克·扎克伯格的,但这位脸书创始人却对这个高级头衔避之唯恐不及。P81

  8:在对新闻业进行侵蚀的同时,硅谷帝国也在妨碍这个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权力制约者-新闻业。它制约政府,也可能制约着硅谷。曾经那个专业的、致力于调查事实的新闻业现在也出现了未经验证的故事和一些用户生成的内容。P83

  9:2016年4月,《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公布了一份遭泄露的文件,揭示了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维与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合作已到了何种程度,而这一点还没有对外公开。皇家自由国民保健信托基金(Royal Free NHS Trust,负责三家伦敦医院)向谷歌的深度思维开放了超过100万名患者的医疗保健数据的访问权,以构建一个App来提醒医生患者出现的严重的肾脏损伤风险。P127

  10:硅谷的领导者正在用一种先知式的说辞来将人类文明的未来进行理论化(马斯克也曾说过我们可能生活在一种计算机模拟中,而我们并不知道。另外他还预测过世界末日的大灭绝)。或者,他们正在建造末日堡垒,以防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而陷入贫困的社会转而起来反对他们。P161

  11:例如,有关旧金山市中心的流浪者问题,爱彼迎的创始人就没有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他们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关注的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慈善事业,这也是在硅谷公司中存在的一个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方面。P274

  12:但是从宏观上看,这一切就都不值一提。硅谷的女性创业者还是难以获得资金,还得忍受性别歧视,还是面临着与男性同行截然不同的待遇。这些最近的招聘都比较反常,只是为了回应公众的羞辱,而不是一起携手主动尝试去创造一个公平、包容和关怀的行业文化。P283

  13:肖恩·帕克(Sean Parker)将硅谷的慈善捐赠行为描述为“黑客慈善”。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运用许多工具使自己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并在传统的慈善机构中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在这个新版本的慈善事业中,社会公益和追逐利润并不冲突。事实上,它使工作变得更快、更精简和有效,这是一种有影响力的利他主义。P305

  14:他可能漏掉了一件比较有讽刺意味的事情,那就是苹果、微软、Alphabet,思科和甲骨文现在拥有5040亿美元的离岸基金,如果按照40%的税率征税,理论上加州应该收回2000亿美元,而人们希望这些钱可以用来提高市民服务。P308

  15:谷歌、苹果、脸书、优步和亚马逊等公司为人们提供的种种便利已经说服人们(心甘情愿地)交出了大量数据,以节省时间,拥有个性化的商品,并花大量的时间与这些公司互动,尽管他们也担心隐私的泄露。虽然政府和媒体对它们的批判在不断升级,但这也没能阻止人们继续使用。P362

  全文完

  相关链接:

  美国不太光鲜的一面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5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5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169本书(截至5月31日)

  本号979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硅谷帝国》读后感(五):硅谷还是那个硅谷,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

  硅谷作为举世闻名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直以来,引领着全球的科技创新潮流。尤其是千禧年以来,各大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节节高升,呈井喷式发展:苹果、谷歌、脸书、雅虎……

  这些高科技巨擘,向来野心勃勃,自始至终就不满足美国本土一隅的发展,他们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试图在全世界密不透风地植入他们的科技。比如脸书月活用户数已达20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体量;苹果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球激活产品数量已经达到14亿台……

  是的,在过去20年里,硅谷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种创新文化和势力,但一些新的、充满活力的技术中心正在兴起并开始挑战它的霸主地位。

  关于这点,著名的未来学家、国际智库领导人露西·格林在《硅谷帝国》这本书里,投入了一大章的笔墨分析了硅谷与世界的联系。

  露西·格林是J. Walter Thompson(智威汤逊)公司内部的未来和创新智库创新集团(Innovation Group)的全球总监,也曾为《纽约时报》《商业周刊》《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出版物撰写专栏文章,讨论不同生活方式领域的未来趋势。

  经过30年研究,她通过采访上百位企业领袖、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学者、记者、活动家等,探索了硅谷全球影响力中固有的紧张关系,包括与政府、媒体、慈善、教育、医疗的关系,才写就了这本《硅谷帝国》一书。

  《硅谷帝国》揭漏了硅谷帝国的潜在危险性,科技公司正在变得比政府更强大,并越来越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

  但随着各国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和文化意识上的觉醒,硅谷试图鲸吞世界的计划更加举步维艰。

  01 欧洲的反抗

  虽然硅谷在欧洲成就卓越,但欧盟并不对此买账。

  2017年,欧盟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命令爱尔兰从苹果公司收回130亿欧元的税款;

  她还对脸书开出了1.1亿欧元的罚款,因其在收购网络信使期间误导监管机构;

  亚马逊因获得非法税收优惠,被勒令向卢森堡支付2.5亿欧元;

  同时,谷歌因藐视竞争法,并滥用其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打压竞争对手,被罚款24亿欧元;

  欧盟近期还裁定优步应该被当做一家运输公司来进行监管,而不是作为一家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更不是它为了逃避常规出租车服务要遵守的各种规则而试图戴上的任何面具。

  对于这一举动,她评论说,这些公司的建立方式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公司,而是为了避税。

  除此之外,欧洲各国限制硅谷影响力的立法一直在增加。

  2016年,柏林一家法院维持了一项禁令,禁止爱彼迎及类似企业的用户,在没有获得所在市许可的情况下,短期内出租超过一半的公寓,无视法规者可能会被罚款高达10万欧元。

  市政府甚至还建立了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匿名举报有关爱彼迎的使用情况。她们的理由是像爱彼迎这样的服务机构扭曲了租房价格,从而影响到了经济适用房的可用性。

  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法律对房主出租房产也有规定,分别禁止他们每年出租超过60天和90天。在2016年底,爱彼迎同意支持这一法规,限制房主可出租房产的天数,这是他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让步。

  在零工经济领域,欧洲国家也采取了一些监管举措。

  2015年,德国罚款优步,要求其司机获得与普通出租车司机相同的牌照,导致该公司暂停在汉堡、法兰克福和杜塞尔多夫的服务。在法国,优步因使用了无照黑车,被罚款80万欧,该公司的两名高级管理人员共被罚款5万欧元。

  为什么欧洲在应对硅谷的影响力方面表现的更强烈?

  剑桥大学数字法律专家茱莉亚.波尔斯认为,这与其集体力量有关,换句话说,欧盟拥有对众多国家的权威,并且拥有足够大的冲击力,这一切都令它无需害怕。

  “这就使得欧盟可以在更重要的层面,以更社会化的角色参与进来。公司唯一谈论的话题是对股东的价值,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分重要的市场,所以直接退出或进行强迫是行不通的。”

  02 中国科技的崛起

  在硅谷所有的目标中,中国的市场规模和价值最大,也是一个最吸引人的市场,但对硅谷公司来说,中国不仅最难以捉摸,而且正在迅速的与硅谷争夺利润丰厚的新型市场。

  硅谷在中国推行不开,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历来就禁止不遵守其规则的外国平台,这也加强了中国科技企业本以牢固的地位;更重要的一面,中国本土科技已经牢牢固守住自己的江山。

  虽然西方的科技和商业媒体鲜有报道中国的品牌,但他们在国际媒体上却越来越显眼,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

  从许多指标来看,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商务平台;腾讯执掌的微信,因功能丰富,被称为一个可以统治一切的APP,得到了7亿用户的钟爱——包括几乎所有在中国使用互联网的用户,以及7000万海外用户。

  在新兴市场上,中国的科技公司更有优势,因为这些市场和中国一样,都是移动主导型,并且对迈向移动优先的生活有自己本土化的理解。

  滴滴出行收购了优步在中国的业务,在巴西投资1亿美元,2017年又筹集了55亿美元,目标是进行大规模的扩张;阿里巴巴已经进军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其合伙伙伴包括东南亚在线零售商来赞达。

  中国科技也开始引领创新。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最近警告称,中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紧逼美国,并在2025年取得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硅谷品牌继续在中国尝试碰碰运气。

  亚马逊在中国的市场增长一直很缓慢,甚至宣布免费提供付费会员。而其他硅谷巨头,则纷纷认输认输,谷歌于2010年在中国关闭了其业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企业在中国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硅谷巨头在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本土竞争,中国企业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且还覆盖了一大批密集的多方面的服务。

  硅谷公司面临的部分问题在于中国已经有了既定的成熟参与者,且硅谷与中国科技公司在互联网方式上存在文化差异。

  比如在对待仿冒品和知识产权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的科技公司可以自由的相互模仿对方的特色,纽约时报撰稿人孟宝乐,写到中国企业对待互联网的方式截然不同,在美国科技公司强调的是其APP的简洁性,但是在中国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这三家者。公司都在竞相创造一个巨额尽可能,尽可能多功能的APP。

  由此可见,从各方面来说,中国本土的科技已经大大甚至超过了中国人的需求,已经不需要额外从硅谷那获得技术方面的应用。

  03 未被开发的市场

  我们一般意义上都认为未被开发的市场,那就是一片蓝海啊,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还不是谁捷足先登,谁就有足够的占有权。

  但在科技这片海里,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就以古巴作为未被开发的市场代表之一,来简单说说这其中的不简单。

  一、其他科技大国的竞争

  硅谷公司把目光投向古巴这个岛国,认为它是一个可以进行扩张的成熟市场,除了人道主义使命,它还是一个未开发的利润丰厚的市场,有大约1100万名新的消费者。

  面对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除了硅谷,诸如中国这种新型的科技大国,也想在此地分一杯羹。

  像苹果一样,中国的手机在古巴很常见;与谷歌一样,华为也在向古巴政府示好,以加强该岛的电信业务。

  从距离上,虽然古巴离美国更近,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古巴有着长期的贸易关系。

  二、历史的仇恨

  古巴即将发生许多变革,但与此同时它非常清楚自己与美国之间的历史仇恨,以及美国科技巨头的渗透和间接活动可能带来的后果。

  2015年,谷歌提出为整个古巴安装WiFi设备时,就遭到了一位古巴领导人的断然拒绝。

  他说:“人人都知道古巴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互联网接入,因为它很昂贵,有些人想要把这个免费送给我们,但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古巴人民能够通信,相反他们的目标是对我们进行渗透,通过意识形态运作来实现新的征服。我们必须有互联网,但是要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因为我们知道帝国主义打算用它来摧毁革命。”

  三、古巴有自己的科技企业家

  或许你感到不可思议,古巴也有科技企业家,而是还是年青一代。

  他们创建的APP专门在互联网无法接入状态下使用。这些巧妙的应用可以存储由本地企业家创建的巨大而详细的岛屿地图,无须互联网连接即可提供谷歌地图一样的福利。

  有些应用允许用户给餐馆写点评,这些信息被储存了起来,在手机接收到足够多的网络信号时,就会进行编程发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模拟的互联网。

  还有“人肉路由器”在古巴非常有名。它是一种经过进化的盗版操作。一位“人肉路由器”代理商如是说:“人们都想与美国人一样进行消费,一直都是我们得紧跟步伐,人肉路由器现在也做广告,这不足为奇,整个古巴都是观众。”

  看来,古巴人们虽然渴望互联网,但也及其所能能够自己造血,打造属于古巴本土的互联网企业。

  综上所述,在《硅谷帝国》这本书里,作者露西·格林强调,在把民众的未来交给少数公司之前,应该审视它们可能构建的世界,了解它们的真正利益所在,直面它的好处、偏见和固有缺陷,而不是一味地无条件地接纳所有。

  毕竟,硅谷对世界的虎视眈眈一如既往,但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它已经衍生出可以与硅谷相抗衡的科技企业,再也不会一家独大,独占鳌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