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认识的中国互联网老兵里,毕胜是很特别的一位。他在百度早期加入,百度上市之后转身离开自行创业。2008年创立乐淘网,人人都说“老毕卖鞋去了”。再然后他高喊一声“傻子才做电商”,转身卖掉乐淘,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江湖传闻他埋伏在广东的各个工厂,不知道在秘密做些什么。2014年他再次创业,创建必要商城。2019年他找到我,说是把这几年实践得来的心得做一总结,探讨他对互联网流量的新思考。
所有的程序员都有一个梦想:不用出门,不用见人,每天程序自动运行为自己赚钱。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都是这个梦想的现实延伸。曾经有人批评互联网企业在创造高额利润的同时,却没有如同传统行业那样解决就业问题。可是,这样的批评对于一群连约会都想用网站来解决的人们来说,本身就毫无意义。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谋求信息的高度流动和传播,在互联网世界的图景里,一切都是信息和信息的交换。因此,今天人们才会看到历史上所没有的一幕:人一方面是某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他又被作为互联网产品的一部分加以售卖。换句话来说,用户也是产品。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搜索引擎,你搜索了什么商品名称,这部分数据随即转卖给电商,电商马上向你投放相关商品的广告。你在搜索的时候,你是搜索引擎的使用者;同时,你也是搜索引擎的产品,可以卖给电商平台。在整个过程里,交换和交易的都是信息。你向搜索引擎输入信息,搜索引擎返回你要的检索信息。电商得到了你的搜索信息,通过搜索引擎返回你可能有兴趣的商品信息。人在这个过程里的价值,并不体现在最后的下单,而是体现在可以向网络提供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连接。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者-消费者,雇员-客户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世界里发生了极大改变。一个微信公众号作者,他同时是微信的用户,又是微信内容生产者,还可能是微信零售渠道,以及微信广告展示渠道。然而,微信并不雇佣他,相反还要向他提供免费服务,因为他创造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帮助平台实现信息流动。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微博、抖音、陌陌、豆瓣等等互联网企业都很类似。它们都真正做到了不用出门,不用见人,每天程序自动运行为自己赚钱。
这里其实一直潜伏着危机。从最浅表的层面上来说,它注定了要求新求快。短短十年之间,互联网用户已经经历过门户时代、web2.0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历过博客潮、微博潮、数字货币潮、O2O潮、增长黑客潮、生物黑客潮等等等等。互联网行业看起来不像是高科技产业,反倒是更像时装行业。新概念、新名词、新产品层出不穷,忽而轰轰烈烈登场,忽而悄无声息谢幕。最终,很少能剩下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最深入的层面上来说,它隐而不发了一个底层逻辑:人是作为一种工具,而非服务对象而存在。网络本来应该服务于人,但是为了追求效率和利润,人从世界的核心位置退下,变成了网络世界的工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最近十年互联网最核心的发明创造是通知机制,任何APP都可以向你推送最新通知。它看起来是为了方便你,为了避免你错过最新消息。但实际上推送通知会一次次打断你的工作生活节律,一次次把你粘回APP上。通过通知---阅读---获得新消息,从心理层面控制了用户的心智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养成不断点开新通知的强迫症,于是提升了APP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一个正常人晚上10点之后都不会轻易去敲父母家的门,那么,如果真正是为了用户着想,为什么24小时通知都不断呢?用户和APP,谁更需要消息通知?
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和所有传统生意一样,要每天出门,要每天见人,更要耗费大量心血维护。类似像美团、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需要一家店一家店扫,一个人一个人去见,需要许多人在机房外的街道上奔忙,还需要处理十数万人的管理和培训。点一份外卖,叫一辆汽车,这都是生活里极为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已经有一整套生活方式。互联网企业想要切入,做到比原先更为简单、高效、便利,向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
于是,互联网世界里就出现了一条裂缝。在裂缝这一边,是一个完全以信息构筑了独立虚拟世界,它自给自足,自具圆满。典型的例子是Facebook,它和传统的人类社交方式没有任何关系,在见面、打电话、写邮件之外,自行建立了一整套社交系统,人们通过在Facebook发送状态、点赞、转发、回复这样的新动作,在一个封闭体系里完成了完整的社交活动。而在裂缝的另外一边,则是努力让互联网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对接起来。在虚拟世界里做出任何动作,在现实世界里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于是网络世界变成了人类能力的延伸。如同车辆之于人腿,望远镜之于人眼,不再满足于把现实世界数字化之后上传网络,而是通过网络产生现实世界的改变。就像是你在APP里按了几个虚拟按键,看见一辆汽车的图片,而在那图片之后,真实对应着一辆实体汽车和一位实体司机,它们正按照图片上画出来的路线图向你前进。
传统上来说,后者所做的事情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脏活累活”。和人打交道,和行业打交道,和具体生产打交道,这都是脏活累活。但是,如果你想要真正服务好一个人,那么就得去做这些脏活累活。毕竟点赞不能当饭吃,转发量也不能披在身上。只是真要那么做,可能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对面前滚滚而来滚滚而去的机会无动无衷,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耐性一点点去试错和创建。在大多数时候,还需要面对非议和误解,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需要有足够勇气支撑自己和团队继续前进,抵御住走回老路的诱惑。在我所见过的互联网人士中,毕胜是极为罕见的一个,能对脏活累活始终甘之若饴,而且乐此不疲。
早在2013年我就知道毕胜正驻扎在广东的工厂里,他约我在深圳见面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从钱的角度考虑,百度上市之后,他已经获得了财务自由。从事业的角度考虑,他随后切入电商创业,成功卖掉企业上岸。当时,我以为他早已经退休,正在大溪地一类的地方钓鱼晒太阳养老。没想到,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条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大汉,身穿T恤,背着双肩书包,说是要和我聊聊互联网在工厂里的那些事,说是也不一定必须是我反正总得找个人聊聊。
毕胜的想法简单而直接,在那时候他就已经发现流量争夺战快到了穷途末路。电商购买的流量转化为购买,随着流量投入的不断提升,最后会吞噬所有利润。毕胜掰着手指给我算账,说这个账无论怎么算也算不平。所以,他掉头离开消费者,跑去找生产商和供应链,觉得互联网这些年一直忽略了传统生产商和制造商。如果能够帮助他们提升生产效能,也许可以从生产-消费的源头上解决问题。但是,他认为自己不懂传统行业,不懂制造业,于是带着牙刷内裤一头扎进广东的当地企业,连续几个月住在职工宿舍里,每天去观摩和学习别人制造业是怎么做的。然后再慢慢想,互联网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核心的部分别人不让碰,他就从边缘下手,用最简单的贴二维码的方法,帮助别人管理货架和库存,为自己刷信用。
当时我无从判断他的方向是否正确,因为移动互联网热潮还远未退去,大家在忙着做各种APP,希望圈出自己的一个明日帝国。毕胜逆潮流而动,肯定不在风险投资商认定的任何赛道上。而且,传统行业的商人自有一套朴实的逻辑,极难打交道。见面可以,喝酒可以,唱歌可以,打牌可以,没钱不可以,没钱就不要谈合作谈项目。更何况当时互联网人动辄要“颠覆”,要不然就是“重新定义”,别人听了都觉得心里窝火。看你互联网人从半空中降下,说是要“跨界”,说是要“降维”,别人没用弹弓攒射就已经谢天谢地了,遑论其余?所以,我并不看好毕胜的尝试。我相信,他大概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撤退,重新回到“主流互联网”的温暖怀抱中来。
六年过去,毕胜没有回来,反而深深扎了进去。再次见到毕胜是在2019年,北京三里屯。人胖了一圈,也白了一层,说是在办公室加班太多,日光灯给漂白了,加上误以为无人值守货架是公司花钱买的,完全免费,所以吃零食无度。这一次他不再是谈构想,而是手里签了上百家制造商。他们都根据毕胜的要求,额外增设了柔性生产线,为用户提供小批量个性化的商品。当初毕胜为生产商管理库存,如今他帮助商家实现零库存。当初毕胜为流量而头疼,如今他找到了自有流量---定制化和个性化产品带来了差异竞争。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毕胜找到了一条新的通路。这一次,用户用手指点几下,几千公里外的生产线随即运转,按照用户的要求生产哪怕只是一副眼镜、一件T恤,打上他们要的文字或者图案,然后顺丰到家。而不是在几万件批量生产的货品中,因为广告和推荐的缘故选择其一。
这一次,我还是无从判断他的方向是否正确。但我认为毕胜花了六年时间,做了一个有趣的尝试。无论是工业4.0也好,柔性生产线也罢,最近这些年听得头皮发麻,但是真正做出来的人却很少。我想,区别可能在于毕胜做事要比许多互联网从业者慢很多,对传统行业的态度也谦虚很多。在互联网高速变化的时代里,毕胜属于那种变化极慢的人。互联网能够为人们节省时间,节省金钱,但不会节省学习和历练的过程。所谓“互联网思维”成就了一批奶茶和咖啡,那不过是因为生产链条足够短。上千万元的生产线,谁能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得起来?一刀下去,代价可能是数十万,谁来承担所谓“试错”成本?改变实业,改变制造业,这不过是一句话。对于生产商制造商而言,那是在他们眼球上雕花。所以,无论毕胜成与不成,别人肯让他在自己眼球上雕花,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背后不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时间。
我也无从判断消费者是否会对这样的努力领情。因为长时间在互联网世界里生存,以免费为由,不断度让自己的权益和地位会成为一种习惯。也许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游戏规则:使用免费产品,然后把自己的信息交出去,再被精准投放广告,用消费补贴免费产品,自己成为互联网产品的一部分。不过,也应该有一部分人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将自己置于互联网服务的中心,一切围绕自己的真实需求而来。这样的人对于自我意志的坚持,对于自我品味的追求,远超于普通消费者。对于他们而言,商品是服务于自身,而非自己服务于品牌或者品类。世间需要先有这样的人,也才有个人意志,也才有自我选择,也才会有柔性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也许这种自我觉醒还为时过早,但人们应该有所选择。
旧的互联网世界已经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大部分的产品和服务在今天都疲态尽显。那条存在已久的裂缝正在缓缓扩大,一个互联网和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世界正在显露出来。它不仅仅是机器人、无人机和AI,也包括了对于传统制造业的改变,彻底打破两个世界之间的障壁。毕胜所做的事情是其中的一种尝试,预示着某种将来可能的生活方式,你我都可能身处其中的未来。
最后,当水下的暗流开始变动时,人们往往最先看到水面的波纹。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量就是这种波纹。因此,毕胜写了这本谈流量的书。希望你能顺着毕胜的指引,目光透过水面,深入到水下的激流之中。在那激流深处,有互联网世界的裂缝,光就从那里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