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不得,慢不得》是一本由张文质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一):孩子教育的“随手查”——读《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
文/岸晓风
曾经有人说过,父母做的事情是有极高技术含量的,毕竟是培养祖国的花朵,但同时做父母又是没有门槛的, 不需要培训、不需要持证上岗。但是这样没有“准入机制”的惯例,有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对于教育问题,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瑕疵、没有缺陷。当然,现在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重视,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提高。这方面,知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的《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一书可以作为年轻父母的“随手查”手册,很多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精辟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对于孩子痴迷手机游戏的问题,书中认为家长要回到源头——孩子是怎么开始玩手机的。有的家长是为了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下来,父母教给孩子一部手机,也就是教给了他一个“封闭的世界”;有的则是没有时间陪孩子而将让孩子玩游戏作为一种“补偿”。对此,父母应该反思,在陪伴孩子时,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限制?当然作者对于手机游戏的认识也是客观的,游戏的世界就是比课堂的学习、作业和阅读有趣的多。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在反思、追本溯源的同时,还要有建设性的意见。要和孩子约法三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该限制的东西一定要限制,而决不能退让和妥协。同时,父母自身也要做好榜样,孩子不玩手机,自己也不要用手机娱乐,更重要的与孩子一起活动、交流。
对于二孩家庭的教育问题,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家里有两个孩子,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争夺母亲或者争夺家庭位置的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是人天性中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本能。书中认为,几乎所有的兄弟姐妹之间都存在这种内在的竞争。而越是生命的本能,就越要考虑用一种公平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父母的偏颇或者偏心,会对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造成一定的伤害。书中提供的建议是:一方面,父母要顾及每个孩子的需求,既要充分地满足,又要公平;另一方面,父母还要有所兼顾,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慢慢的,孩子就会找到自己的“舒适情感区域”。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二):这本手册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20万妈妈口口相传、热情推荐?
现在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应该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更甚有父母豪放掷金只为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网上曾经一个妈妈“吐槽”:儿子一个暑假报兴趣班的费用就要三万多!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所有的家长都在为了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努力,但是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却是父母的焦虑,焦虑的父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真的能让孩子快乐学习、获得知识吗? 最近17岁少年跳桥的新闻又一次引发网民的热议,“原生家庭”、“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空间”等词也再次引发各位父母的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他们能真正的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考试,就觉得可怕”。做父母是不用考试,但是做父母是一生的修行,我们在修行自己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孩子。那么,我们在这场修行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父母、孩子“双赢”的效果呢? 张文质老师的这本《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给万千父母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 张文质老师,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长期植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在全国做过上千场教育讲座,见解新颖,影响广泛。他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了无数中国家长解决了遇到的育儿难题。本手册中分三大主题:学习篇、生活篇、性格篇,共整理收录了53个常见的育儿难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更好的理解阅读,拿来就能用的育儿经验。在这些问题中,张老师都给出了详细的对策,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有切实可行的实际做法。 本书适合所有家长阅读,收录的问题涵盖了所有阶段孩子都会遇到的困惑。有对新手爸妈如何面对婴幼儿时期的哭闹的指导,有面对一年级孩子不爱写作业的应对之策,更会对面对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出谋划策! 育儿从来不是某个妈妈或者某个爸爸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在生活篇这部分,对于在家庭中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如何给孩子制定规律,以及教育中是否要有个“领导者”这些问题上,张老师在本书中都根据家庭实例做了具体的讲解。 现在一直在强调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出好性格好心理的孩子呢?在本书第三部分“性格篇”中,张老师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各位读者一起共享了解决办法。比如有些孩子“家里横”,一到学校就害羞,家长应该怎么引导?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有效的跟老师沟通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的孩子改正缺点?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可谈,但是为了孩子,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如何做个好父母,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完成成长。这本已经得到20万妈妈亲测并认可的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急不得,慢不得》是我们最好的学习选择。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三):家庭教育方法用错了,很多家长后悔看晚了
我们常说养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确实是这样,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很多家长都缺少这一堂课,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常常采用冷处理,殊不知,越是这样处理,孩子越是叛逆,因为是用错方法。而这本《急不得,慢不得》恰好可以帮助我们家长如何处理孩子的这些问题,避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用错方法。
本书的作者张文质,已出版《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书。
整本书全是关于家庭教育的,而且最为可贵的是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案例。作者将这些经典的案例,分别归入学习,生活和性格,这三大类别里。
有问有答式。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这些孩子的问题。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回答,一个解决方法。家长可以有针对性的寻找,一目了然,快捷方便。同样,家长也可以从其他的问题里,吸取经验,提前学会预防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来。
解决家长焦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问题。一个家长面对一个孩子,面对孩子身上发生的陌生的问题会手足无措,身为家长,肯定会焦虑:是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有这些问题,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好等等。翻翻书,这里有家长所需要的答案。无论是孩子上课走神,还是迷恋电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同样家长在这里,也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孩子里,也有和他相同问题的孩子。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找出根源,对症下药,都会轻松解决。
花期不同,绽放的时间也不相同。每个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都不可能一致。家长的参考标准无意会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这时,就会出现“孩子太娇气”“六岁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兴趣总是变化不定”等等。其实,只要我们静下来,仔细与孩子沟通,交流,给孩子一定的适应期,解决孩子的困惑,就会发现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只有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过后,回头时,才会发现,当初认为让人头痛烦恼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最早也是最久的教育,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性格形成,以及长大后,都有很大的影响。足以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不是所谓的任其自由生长。即使我们所谓的自由生长,也是需要家长的全方面呵护,在家长的监督下,正确干扰下执行,这样方可真正让孩子自由生长。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四):这是一本适合放在身边,随时查阅,提醒自己的手册!
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一举一动就牵动着妈妈的心。小的时候怕冷到、怕饿到,怕哪里磕到、碰到,操心每个妈妈们的标准配备。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教育问题逐渐成了摆在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其实从古至今,孩子的教育就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教育好孩子,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们可谓各出奇招,比如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了现代,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家长们豪掷千金只为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然而这些方法似乎作用有限。
特别是最近17岁少年跳桥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教育孩子再一次成为了网上的热议事件,到底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如何做,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呢?这里推荐张文质老师的一本书《急不得,慢不得》。
张文质老师,福建省闽侯县人,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是我国家庭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至今已出版个人著作20余部,其中《教育是慢的艺术》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十年经典之一,《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TOP10。他结合自身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善于引导家长思考,帮助解决了无数中国家长的育儿疑问。
《急不得,慢不得》是一本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本书分三大主题:学习篇、生活篇、性格篇,一共整理了53个常见的育儿难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一一解答,作为一本实操手册,家长可以放在手边,在遇到该类型问题时候,随时翻阅启发思路。
学习篇
学习篇收录14个和学习相关的问题,从父母和学校的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孩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写作业、厌学、和老师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伴随着孩子的长大,作业成绩成为了亲子间最大的问题,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那么如果能够从小就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亲子间能进行良性的沟通,那么我们就能一直保持母慈子孝了。
那么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怎么办呢?当然是要先能和平解决写作业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了,张文质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总结了写作业可能遇到的绝大部分情况,包括写作业拖拉、需要陪写作业吗、迷恋电视不写作业、厌学等等。
比如针对厌学,估计我们家长一听到孩子说这个问题,立马火气就上来了,心想老子这么辛苦赚钱给你上学,你厌学;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厌学,你就学习就好了,想那么多乱七八糟干什么.....
可是我们上面的那些话,也许不仅不能开解孩子,甚至会让他更加逆反,那么我们来看看张老师是怎么说的。首先针对孩子的心理,我们要先学会包容和接纳,不要用上面那些简单粗暴的语言去伤害他。
其次,了解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想法?是学业负担过重、家庭氛围不好(没读书的氛围)还是身体过于疲倦等等。再次,可以和老师沟通了解学校的学习情况,同学的相处情况等等。最后根据这些情况综合判断,从而针对性解决问题。
比如因为觉得辛苦,那么平时父母要注意劳逸结合,还要适当鼓励,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再鼓励;因为家庭氛围,那么父母要考虑适当做出榜样,和孩子和平沟通。
生活篇和性格篇
生活篇收录了24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从家庭关系、孩子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孩子的行为比如玩手机、不收玩具,被人打如何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性格篇收录了15个和性格相关的问题,从孩子的表达、行为、兴趣以及情绪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除了学习,良好的生活和性格的习惯养成也是非常重要,最终每个人都是要进入社会的。在社会中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出事就取决于平时养成的这些生活以及性格的习惯,所以父母正确的指导在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涉及孩子不喜欢老师、老师不喜欢孩子、单亲家庭父母的关系处理这些与长辈人际关系处理相关的问题;成长路途中的同辈相处,打人OR被打、娇气、做事慢半拍,父母应该鼓励多或少等等和性格养成相关的问题,在书中均有体现。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时曾说:“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基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或许会出现,有些或许不会出现,但是无论哪种,作为父母我们都需要有前进的意识,才能引领孩子成长进步。
就像《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封面上所说的“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
教育孩子不是流水线生产产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问题都因为孩子的不同,而有着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家长去仔细观察,给予回应。这就是在《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想要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有找寻问题核心,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养育观念。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身边,随时查阅,提醒自己的手册!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五):3大分类,105个典型案例,一本聪明父母会读的家庭教育实用锦囊
文/吉小舒
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了不得”,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父母的必修课。我们希望有温馨平和的亲子关系,也希望孩子品学兼优。这些美好的期许在现实中不时被与孩子相关的各种冲突碾压。是我们不了解孩子?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爸爸妈妈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太多的疑问,着急地寻求答案。《急不得、慢不得》是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写的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书中涵盖学习、生活、性格三方面的10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启发爸爸妈妈们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实操手册,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书。
市面上的家庭教育书不少,谈经验、讲方法,分享酸甜苦辣均有的育儿经历。《急不得、慢不得》有些不同,它注重实用性,直接简洁明了地列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让读者快速找到关注点和解决办法。学习、生活和性格的三个篇章各自包括相关范畴的典型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家长要不要陪孩子做作业?","孩子迷恋手机怎么办?","要不要支持孩子追星?”。这些问题不仅常见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的痛点,各类公众号出爆文的主题。但这本书并不是围绕热点搏眼球的书,它选用的典型案例,除了有父母特别关心的问题,还对家校合作、父母共同育儿、隔代影响、孩子对死亡、异性的认识这些内容都有涉及。针对典型案例给出的专业深入答案,往往很具有指导性。
家庭教育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育不是产品生产线,按照固定的生产步骤就能得到成品,所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具体问题不可能流程化,但是教育有方法。在《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具体问题的核心,父母确定自己的态度,针对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源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写作业的问题为例。相信提起孩子写作业,大多数爸爸妈妈们各有辛酸史。《急不得、慢不得》在书中提出几种具体情况:做作业拖拉、迷恋电视不做作业、家长是否要陪写作业。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专注能力和自律。当问题出现时,要分析源头在哪里。源头在孩子自身,还是父母没有尽责管理,或者和孩子约定规则没有执行。
书中首先表明立场“三年级以前的孩子做作业需要陪伴”,这个确定的立场快速去掉父母是否要陪伴孩子做作业的纠结。当然每个孩子成长不同,时间限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建议父母要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包括建立规则、父母本人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它们直接体现在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上。
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和督促,建立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律。缺乏规则,孩子自然对生活学习随心所欲;而不执行规则,形同虚设,孩子没有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有提高。坚持约定的规则是原则性问题,父母必须温和而严格执行,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规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陪伴”也是方法,但它不等同与坐在孩子身旁。不得不说,很多家长看着孩子写作业是一种煎熬,"修行"路上的大苦之一。
陪孩子做作业的方式重点在"在场",可以是孩子独立完成、在父母支持下共同完成,具体形式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决定。"陪"的关键是父母在孩子最初进入学习阶段的几年里能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这个阶段父母的参与不可少。父母必须真正的参与,而不是"人在心不在",比如孩子在学习,自己坐在一旁刷手机、看电视。必须要注意的是,父母也仅限于参与,不可以代替孩子完成作业。
坚定的态度和合适正确的方法对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相辅相成。
良好处理孩子的"社会化"问题,有利于孩子成年后的快乐生活
《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还有个特点:关注孩子的"社会化"问题。
孩子最终要进入社会,独立面对现实问题。而"社会化"能力和技巧是从小开始学习和培养的。孩子和小朋友的关系、老师的关系,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给孩子提供最初的社会经验。
孩子不喜欢老师、老师不喜欢孩子、家长和老师沟通不畅、与学校理念有有冲突的案例在书中都有出现。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和单亲家庭父母的关系处理构成孩子的社会认识。家长的处理方式不仅是孩子社交学习的渠道之一,也是有利孩子快乐成长的重要保障。
朋辈之间的相处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打人与被人打,对异性早期的朦胧情感以及性这些问题会慢慢出现父母的面前,以其被问题弄得措手不及,不如先读读有效解决问题的书籍,储备方法。不管这些问题现在有没有出现,家长的意识要提前,才能引领孩子成长进步。
实际上,不少成年人眼中的小问题对孩子来说是大问题。这本书列出的一些小问题给我们更多了解孩子的契机。例如“叫爸妈'哥姐‘,合适吗?”,“妈妈夸别家孩子,自家孩子不高兴”,“大宝一气之下出走”。这些问题后面隐藏着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需要我们及时理解,并给予合适的方式回应。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正确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社交能力基础。不急不慢的解决好家庭教育问题,才能做开心父母,养育身心健康的快乐孩子。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六):上小学后孩子不乖了?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家长这样做就对了
孩子上小学问题接踵而至,父母如何招架?答案只有两个字
孩子有厌学情绪怎么办?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老师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怎么办?……做了父母之后,跟随孩子长大的步伐,各种需要父母恶补的成长困惑接踵而至。
尤其上了小学,感觉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实这真的不是因为孩子不乖了,而是因为我们家长自身的育儿知识需要进一步更新,才能跟上孩子的成长了。
父母这种身份当真不易,没有培训,没有指导,生了娃就自动生成了这一身份,但是相关知识却需要自己去解答,去寻找。
经常在忙完工作忙家里之外,还要应对因为孩子带来的措手不及的麻烦事。
不过这也算是人生的必修课了。
如果能够有人就孩子成长普遍性的状况指点一二,那么父母就更有精力着手发现孩子的独特性,更好地养育孩子了。
而这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解惑的人。
文质老师其人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就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谜题。
而旁观者,又分为看热闹的和真正懂行的。
所以又有一句话叫做“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认识张文质老师,是因为他的教师五问。作为教师,他在谈及这个行业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五个问题:
我们很少去询问:
你凭什么做教师?就对一个生命的理解而言,你能说你理解自己吗?你能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能获得自我的内心平衡吗?你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保持情绪克制吗?他说,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挑战。而这些情况又都是教师所经常要面临的。
他对教师职业的坚守以及对教师集体自我成长的理解让作为家长的我深深感动。
而看到文质老师的这本书,我更是非常喜欢,这正是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些共性困惑的点拨手册——《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
巨人的肩膀,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
张文质老师,作为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通过自己长期一线经验和深入研究,总结了家长最关心的有关孩子学习、生活、性格相关的53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解答。
他的解答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长远的、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通过剖析,从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帮助父母寻找解决方法,同时,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问题,更是带动父母一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了提升父母的高度,带动孩子成长的效果。
比如提到3年级的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文质老师先不给问题定性,他说“我先不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文质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因为这一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学业负担重、仅仅是身体疲惫时说的话、家庭氛围或者成长时的思考等原因引发的。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具体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或者干脆当个倾听者来应对这件事。
更需要审视一下家庭气氛,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等。
本来一个问题,张文质老师由果追因,再由因及果地一套组合拳,不仅仅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更是让父母们学会如何去处理类似的状况。
即使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通过文质老师的实力分析,也能让父母有所收获。
做不到完美,做父母只有不断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会将养育子女所有的可能都考虑到,也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而发脾气,所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成为父母之前,之后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只有不断成长,才能够更好地陪伴我们的孩子成长。
父母的成长同样也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找到一位好的老师,从好的育儿书籍中学习。
而不断成长更是需要日积月累,急不得,慢不得。
————————
我是晨光微晓,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关注我,点赞转发支持,谢谢!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七):教育孩子急不得,慢不得,一本家庭典型案例实操书,父母值得拥有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一段是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的《蝴蝶结(序)》中所写,我们并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对孩子的这种等待却是所有家长都需要学会的。
前几天,有个妈妈跟我说,她家孩子做事可慢了,吃饭慢、穿衣慢,真是干啥啥慢,别人急得不行,他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四周都说这个那个的,搞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我跟她说,你应该自己知道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但是因为四周的影响就开始焦虑,其实没有任何必要,孩子都是花,我们只需要慢慢等着他们长大即可。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慢慢悠悠,家长急的蹦高,甚至急得不行就会代替。
对于这些家庭我很想推荐一本书,是由中国第一部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的主编,教育学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张文质所著的《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用实例给我们这些焦虑的家长带来一丝丝的安慰与关心。
家庭教育是我们孩子教育的基础,才会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说,之前也曾有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由两部分组成,家庭教育与外界教育,而家庭教育要占到70%,其他教育只占30%,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急不得,慢不得》这本书的封皮上写着这样两句,我感觉值得每个家庭深思: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
张文质老师这本《急不得,慢不得》整体分了三大部分:学习篇、生活篇、性格篇,一共使用了53个典型的家庭教育案例进行阐述,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家长遇到该类型问题时候,可以随时进行翻阅寻找相关答案启发思路,所以称之为实操手册一点都不为过。
学习篇主要是说孩子上课表现、孩子作业、家长与学校老师沟通以及教育理念之类的问题,一共使用了14个相关性的问题;生活篇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吃喝玩乐,以及家庭中父母表现对孩子的影响等,一共24个相关问题;性格篇主要从孩子表达、兴趣、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答,一共15个问题。
以生活篇为例,里面提到了一个问题:二孩家庭,妈妈要怎样做才能充分满足两个孩子的需求?这个问题来自于一个妈妈,她感觉自己无法同时陪伴两个孩子,想知道如何去满足孩子需求。
国家政策的放开,让很多家庭都添了二胎,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既然生了孩子,那就要负责。老师没有直接讲该怎么办,而是用自己的思路讲了几个相似的故事。
她朋友中有一个双胞胎姐姐,跟妈妈关系不好,但妹妹跟妈妈关系就很好,后来追溯到早期的亲子关系上:妈妈把她白天交给外婆带,晚上接回来,而妹妹是一直跟着妈妈。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家庭中类似的两个孩子想要公平也想要满足需求,爸爸妈妈就要分辨孩子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爸爸妈妈在大孩子面前,强调对小孩子的责任,在小孩子面前强调对大孩子的尊重,还原长幼有序,家庭氛围就会变得不一样。最后老师又做了一个小总结:一方面父母要顾及到孩子的需求,既要满足又要公平,另一方面要有所兼顾,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式。
这些观点并不是完全的照搬下来使用,而是给我们父母打开了另一个观念,孩子的满足是可以特殊化的,当然特殊化也是基于孩子的实际需求,孩子得到自己的需求,他们就不会为此苦恼,抱怨不公平了。
二孩家庭确实情况比较复杂,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家长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验证和升级一下这种理论与实际的使用效果。
孩子的家庭教育因人而异,没有任何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是相同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请勿操之过急,以孩子自身发育最基准。
这本《急不得,慢不得》给我们所有家长的启发为理论,生活中我们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孩子。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八):孩子真难教育,烦恼一个接一个?专家说,其实问题都出在家长身上!
养娃真是难,自从儿子上了小学,我的焦虑也水涨船高。
尤其是作业问题,让我伤透了脑筋。几乎每天都在群里看见他的名字,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点名批评。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每天都跟我保证会完成作业,可是一到学校就忘记。实在是让人头大,不知道如何是好。白天忙工作、晚上回来忙孩子,朋友说请我吃饭玩一会,都没有时间。结结实实地成了“孩奴”。怎样让自己解放出来?各种育儿书成了我的案头之选,有的书理论比较扎实,但是在实际问题方面,却没有抓手,模棱两可。所以,我特别渴望有一本操作性强的育儿书籍可以参考。
说实话,这本《急不得,慢不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这六个字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我现在的心态。都说孩子的成长要静待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慢慢来,可是现实在啪啪地打脸。每天的学习进度摆在那,今天的作业完不成,明天就更多,形成恶性循环。我也想慢慢来,但功课不等人啊!每次考试出来排名都让人哀叹,老师的小鞭子抽得啪啪作响,不得以只能对孩子下点狠手,逼他一把。但逼狠了又怕伤着孩子,实在是两难呀!到底该怎么办呢?当我读完这本《急不得,慢不得》,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还是出在我们家长身上。
这本书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一位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做为一名男性教育专家,角度比较客观和独特,他提出的“奶蜜盐”的教育理念中,“奶”代表乳汁,表达着生命初期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蜜”则象征着生活的甜美与幸福,“盐”代表知识与品格。生活中大多数父母给了孩子充足的“奶”,却在“蜜”和“盐”上有所欠缺。张文质认为:“蜜”会帮助一个人体察和探索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生命之“盐”,则让成长举重若轻。孩子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根源就在于“蜜”和“盐”的不足。在这本《急不得,慢不得》中,张文质用“奶蜜盐”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位家长的提问,并且给出专业中肯的意见,有些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挑三点分享给大家。
1、家长问:孩子放学回来后,总是要先玩够了再做作业,而且还拖拖拉拉,一推再推。要如何帮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呢?
文质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应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这个规则包括孩子回家后需要做什么。父母需要详细列出规则。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再做次要的事情,全部完成之后,孩子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所有的家庭成员必须意见一致,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说到这点,我应该反省,儿子做事情就是拖拖拉拉,没有一点责任意识,总是需要不停地提醒,好像做作业是我们的事情一样。从小到大,爷爷奶奶比较娇惯,我和他爸爸也没有重视,致使孩子上学之后非常散漫自由,屡屡违反纪律。古人说得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还是要从小严格要求,养成好习惯才是真正的爱他,不然就是在害他。
2、家长问:我的孩子上一年级,有各种各样的作业。做为家长,我不知道应不应该陪着她做作业。如果要陪着她,要怎么陪才不会让她产生依赖?如果不陪着她,又担心她完成不好作业,很纠结。
文质说:孩子至少在小学三年级之前都需要父母陪伴着做作业。这个陪伴,首先需要父母在场。孩子刚上学,有时候他记不住要做什么作业,或者不知道做作业的规范,遇到困难需要向父母求助。父母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孩子会不会形成依赖。因为人的成长就是从依赖到逐渐减少依赖,再到不需要依赖他人的一个过程。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依赖父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在孩子刚刚上学的时候,要特别用心,帮助孩子、鼓励孩子,但不要代替孩子写作业,作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后再由父母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纠结过。之前我读过尹建莉的书,说孩子写作业不要陪。一年级的时候,我真的放手了一段时间,结果是一塌糊涂。不是少写就是写得乱七八糟,孩子根本记不清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没办法我又继续陪读,不过我不帮他写,只是坐在旁边读书,当他遇到难题求助的时候,我一般会让他先把题目读三遍再想想,大多数都能找到答案,少数还是不会的,我就给他点提示。如果你像“直升机”似的盯着他写每一个字,不仅破坏了他的专注力,自己也会疯掉的。现在二年级,孩子一个人基本能完成所有的作业,我只检查他的字迹工整不工整,其他的留给老师判断。对于张文质老师的这个“三年级”之前陪伴的观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孩子小,有很多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的地方,不能一下子撒手不管。
3、家长问:我儿子14岁了,非常痴迷玩手机,似乎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手机。我要怎样做才能改变他的这个习惯,把他从手机的世界里拉回来呢?
文质说:想要处理这个问题,就要回到源头——孩子是怎么开始玩手机的。很多父母为了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下来,就会图省事将手机丢给孩子,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特别强,善于学习,很快就能在手机里找到喜欢的东西。游戏可比课堂、书本有趣多了,等父母发觉孩子沉迷其中的时候,已经晚了。有些父母本身也沉迷在手机里,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非常重要,这会形成一种“路径依恋”。如果孩子一开始是用手机学习的,那么他对手机的整个认知就会不一样。当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父母除了反思,还得做出改变。首先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学习远离手机,其次跟孩子约法三章,规定玩手机的时间和频率,哪些能玩哪些不能玩,同时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平时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带孩子多去大自然中走走,多交朋友,让他接触到现实世界中更美好的一面。
确实如此,我儿子才二年级,现在拿起平板来已经玩得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不过我一般用手机给他学习英语和围棋,从来不让他玩游戏。同时灌输给他,玩游戏是不好的行为。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平板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玩的。平时我也只给他每次半小时的学习时间,设定了学生模式,超过时间平板自动锁定。孩子的行为还是要有所约束才好。现代社会诱惑太多,手机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缺乏判断力的孩子非常容易被污染,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多一份心才行。
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我们为人父母的那一天起,种种挑战就一一登场,养孩子就是一场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父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得心应手。张文质老师给这本书起名《急不得,慢不得》意思就是说:“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确实如此,总结得非常到位。书里还有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你也有教育方面的烦恼,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必定有所收获。
《急不得,慢不得》读后感(九):父母只有不断学习,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小宝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都会抱着米小兔听故事,听儿歌。以前一直都是我陪她一起听,按着她的要求帮她一个一个的调频道。后来就想着教她自己调,这样我就可以看自己的书,她听她的故事或儿歌,谁也不打扰谁。
其实,调频道是很简单的,只需要按住米小兔身上的一个按键,听到“嘟”的一声后,说出你想听的儿歌或故事的名字,然后松开按键,米小兔就会根据你发出的指令为你播放指定的儿歌或故事。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步骤,我教了小宝好几次,还抓着她的小手指,给她演示了好几回。她在听完一个故事后还是会喊,“妈妈,故事,妈妈,故事。”
起初耐着性子,让她自己按按键,她会委屈地用小手按一下,要么是还没来得及听到“嘟”的一声就开始说话;要么就是按住了又迅速松开,再说话;还有好几次,看她手放在按键上,也不知道她按没按,也听不到“嘟”声……总之,就是没办法正确地向米小兔发出指令。
这么几次三番折腾下来,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我的声音越大,小宝就越缩手缩脚,看着它缩手缩脚的样子,我心里的火气就更大,说话的声音也更高……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坏脾气和太委屈的恶性循环。
那一刻,我忘了眼前坐着的,是我捧在手心也爱不够的孩子;那一刻,我忘了眼前的小宝,也只不过是几岁的小小只;那一刻,我变得过于严厉甚至有些歇斯底里……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些过激的时候,小宝的眼里已经蓄满了委屈的泪水。突然觉得好心疼,我这是在干什么呀?眼前坐着的毕竟是我的孩子呀,我怎么像对待仇人似的大喊大叫……
只有不断学习,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以前一直觉得,大吼大叫的家长,太过于急性子。谁曾想,一直自诩对孩子超有耐心的我,竟然也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当突然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情低落了好几天。
不行,我不能做一个“吼叫式”家长,小宝才刚刚开始成长,以后还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到那时我该怎么办?
我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更需要学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说做就做!我开始寻找各类家庭教育类书籍。在经过一系列的对比后,我选择了张文质著的《急不得,慢不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实操手册》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源于作者的专业,张文质是中国第一部中小学《生命教育》教材的主编。长期根植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至今已出版《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等教育著作20余部。
二是被封面上的一段话吸粉:
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
三是张文质老师的强大粉丝团,20万妈妈的选择,让我也想跟一次风。
张老师说得很对,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家庭要成为孩子的绿洲,父母要成为孩子的依靠,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各种状况。所以,父母需要不断学习,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急不得,切莫揠苗助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节奏,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件事情,跟孩子反反复复说了很多遍,可他还是不懂。这是为什么呢?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张文质老师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里面的一个问题是“小朋友最不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收回了一万多份的问卷调查中,竟然有五千多份提到了“怎么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不懂。”可见,这句话是一把双刃剑,既造成了父母焦虑的梗,也给孩子心里留下了一道疤。
为什么我们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听不懂?
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问题本身的难度,已经超出了小朋友的理解力,所以,即使我们说了很多遍,小朋友也还是不懂。
第二种情况,可能是我们的叙述方法有问题,孩子可能听不太懂我们说的是什么意思。期间也不排除孩子不是不懂,只是对我们说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因为他不感兴趣,所以无论我们怎么说他也不懂。
仔细想想,“怎么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不懂”这句话其实包含着对孩子的不尊重。如果父母常说,孩子就会对这句话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有时候不是父母说的内容有问题,而是父母的表述有问题。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很不喜欢父母这样说,只要父母一说,他就不高兴,甚至还会滋生出逆反心里,缺乏自信等负面情绪。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其实亲子关系不是你说我做这样简单的事情。对于小朋友而言,有些事情时有难度的。当我们觉得自己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还是不懂的时候,不妨停止简单的说教,改为亲自做示范,耐心地手把手教,如此,孩子更容易接受,学起来也就更快。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父母表达的某种诉求,孩子要真正能理解到位,执行到位,需要时间。如果父母只是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不耐烦,而不是真正地手把手教他,信赖她,只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使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一些障碍。孩子的不满情绪累积的过程中,对父母的敌意也会慢慢增长。长此以往,当孩子觉得有一定的力量跟父母对抗的时候,不管父母说什么,即使是说的很对,孩子都会一股脑地去抵触,跟父母对着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跟孩子交流时需要有耐心。成长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父母跟孩子的交流需要不断持续并且重复,父母不能先失去耐心。
第二个方面,跟孩子交流时要讲究一些方法。不要高估了孩子的能力,不要以为只要去督促他、严格要求他,他就能更快地做到,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地放低要求,从孩子能够做到的地方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提高对孩子的要求。
第三个方面,如果孩子真的不懂,也不要过于在意。也许孩子今天不会的事,有一天可能自然而然就会了,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然结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有耐心,要相信孩子总会长大的。多鼓励孩子,在孩子 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只做一个旁观者。
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总是慢半拍,这是为什么呢?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帮孩子改正呢?
小朋友最不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除了“怎么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不懂。”之外,还有一句“你怎么做事情这么慢啊,做什么都慢。”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做事怎么这么慢,好像是一个真实的评价。而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感受而言,他们很讨厌父母老是批评他慢。
为什么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总是慢半拍呢?
“慢”是孩子成长的普通规律。几乎对所有的人而言,成长都是从缓慢开始,在慢慢地变快的过程。
其实,对于“慢”这个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也就是说,父母认为孩子慢,但孩子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慢,他觉得这很正常。比如,每次洗澡,小宝总会洗好长时间,开始到了十分钟我会去提醒她一下,后来每隔五分钟去提醒一次,每次她的回答都是,“还没好,还没好。”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直接关了莲蓬头将她拎出浴室。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个“慢”也是孩子的正常状态。成年人跟儿童的速度,客观地来说,就是有差异的。儿童对时间的感受跟成年人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差异。
当然,孩子“慢”除了正常状态外,还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因为欠缺某些能力。第二种,跟父母或者家庭习惯性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作为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帮孩子改正呢?
如果是因为欠缺某些能力。父母就要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并且在教育方法上做一些调整。要处处有意识地去提高孩子做事情的速度。
如果是跟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此时,父母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发孩子。对孩子做得快、做得准确的地方,及时地鼓励孩子,让他明白父母欣赏的是什么。
有时候,我们老是催促孩子,老是变得不耐烦,甚至变本加厉,这对孩子内在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自己的做事风格简洁、高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在孩子刚开始独立做事情时,父母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速度意识、效率意识。千万不要一开始自己漫不经心,在发现孩子养成凡事慢半拍的习惯之后,才着急。
“怎么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不懂。”“你怎么做事情这么慢啊,做什么都慢。”
如果你一味地嫌孩子学得慢,做得慢,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缺乏自信,自主能力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孩子心里素质也会很差。所以,从此刻起,让我们将这两句话从我们的口中删除吧!自己改变,孩子改变。当你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当你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孩子一定会朝着最好的方向去生长。
教育慢不得,太慢让孩子落后,要时刻引领孩子进步,不断更新孩子认知
孩子八岁了,还要奶奶喂饭、穿衣,也没有时间观念。这位妈妈这样的生活习惯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了。该怎么办?
孩子很小的时候,需要别人喂饭,从自然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孩子一岁半到两岁左右,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孩子会走路了,会说话了,紧接着他就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要自己走,要自己拿东西,要自己喝水,要自己吃饭。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担心的问题就会增多,比如,把水洒了,把碗打破了,孩子碰到了哪里,等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吃饭,孩子自己吃饭会很慢,有时候还会边吃边玩,也吃不多,更糟糕的是,会把饭粒弄得到处都是。于是,很多父母(大多是奶奶)就会选择继续喂饭。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在家里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喝水,自己吃饭,等等。总的来说,父母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鼓励孩子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
一开始,孩子会吃得比较慢,父母需要不断鼓励他,耐心指导他,慢慢地,孩子吃饭的速度就快了。即使孩子吃得满桌子满身都是饭粒,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不会一直这样,在练习的过程中,孩子慢慢就会自已吃饭了。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放手,包办、代替、约束只会剥夺孩子该有的成长机会。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后,父母要怎么办呢?
一方面,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另一方面,父母,要跟奶奶做好沟通。先肯定并感恩奶奶一直以来的辛苦付出。再跟奶奶协商,让奶奶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父母的工作是促进孩子自我成长。当一个家庭出现了问题时,家人不要相互责怪,更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另一方,而是要协商解决问题,调整家庭的状态。当然,可以跟孩子强调,奶奶十分辛苦,奶奶现在需要休息。我觉得按照这种思路去引导孩子,孩子很快就能调整过来。实际上,因为孩子早就具备了一些能力,所以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之前孩子的学习状态还不错,但自从换了数学老师后,她就开始抵触数学了。她表现出不喜欢数学老师的情绪,觉得这个老师性格不好,总是很粗暴的样子。慢慢地,她对数学这门功课也不太喜欢了,上课不听讲,做数学作业能拖则拖,完全没有一点兴致。,不知道要如何引导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无论是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还是性格方面的问题,张文质老师都会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寻找解决的方法。从更长远、更宏大的生命成长视角去看待阶段性的育儿窘况。
正如一位家长代表在序言中说的那样:他在给提问者提出实操建议的同时,更强调“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更强调要正面去理解、接纳、包容孩子各种情绪的合理性,更强调教育的底线和终极追求都在于对生命的呵护和滋养。
当我们一次次地自我溯源和反观,又一次次地看清路线、厘清目标时,眼前的迷雾自然就散开了,困惑也迎刃而解了。他在无形中引领我们不知不觉地构建了一种强大、开放又灵动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迅速走出一叶障目的困境,并获得一种自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