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不说难的男生们。

  图片来源 中国佬的今天我观察过自己微博的经常访问列表。随着生活的起伏,这个列表上的人一直在变。 但这几年来,有位旅行作家一直躺在里面。他有时在中缅交界的山区,有时又跑到了印度洋不知名的海岛上。对他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 10 年。 其实我并不认识他。但关注着他,就是在关注着“持久”这个词的具体标准。当我遇到什么事想要放弃,这个标准就会帮到我做决定。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他在你的生活里活成了某个词语,而当你需要这个词的时候,就会想起他。 今天我要分享的,便是对我来说也很重要的,关于(  )与(  )这两个词语的朋友。 至于是什么词,看完故事你就会知道。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个“分不清是工作还是生活的行业”。主角是一位名为阿娇的男士。 前几年辞职去搞民宿的人挺多。在大部分人眼里,民宿生活总是缓慢的,惬意的,是理想生活方式的集合体。 而阿娇就在这个“看起来很美”的行业里,进进出出,干了近5个年头。 在他看来,小小的⺠宿就像⼀个万花筒,通过一房一寓,就可以旁观他人的幸福。  以下,是阿娇的⾃述: 刚开始接触民宿是因为杂志的文章与采访,我发现有人过着和我截然不同的生活。 作为媒体人,我的工作常常是告诉别人怎么生活,但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对生活一无所知。既然如此,难道还要拿着 5000 块的薪水,继续做个高傲的旁观者吗? 在一次厦门的旅行之后,我想清楚了这一点,然后回家做了个决定:辞职。 父母无法理解我的选择,为此大吵了一次。  辞了职的第一个半年,我在厦⻔的⺠宿⾥⼯作。店里包吃包住,酒水畅饮,3000 多的薪水忽然显得异常丰厚,根本花不完。 打卡?不需要的。赶地铁?走路就行了。周末?我反而有些想念以前周五晚上的兴奋和期待了。 一切都很美好,直到你真正参与管理一家民宿。 半年之后,我去贵州镇远旅行。夜景太美了,这让我很想停下。于是,我接手了朋友的店,参与到民宿的全部运营工作中去。  从选址和施工,到装修、打扫卫生、伺候客人,我发现自己真正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做好一个放大版本的“家庭主妇”。  有一次我们搬东西,150 阶 25 厘米高的石阶山道,一天要上百个来回。 扛着桌椅板凳,床单被套,从⼭下往⼭上的仓库搬,每⽇垂直登⼭步数在 25000 步左右。 如果一天下来,你的双腿还有知觉,那你一定是干民宿的好料子。 前一晚刚和客人喝酒到半夜,早上 6 点起床给客人准备早饭的剧情,会不时在厨房阿姨请假时发生。 当客人把使用过的橡胶制品冲进马桶以后,熟练地使用皮老虎也是民宿掌柜的必备技能。 当然,如果只有麻烦,我怕也没什么人会坚持做民宿吧。 民宿,是简单生活的放大,也是对日常庸碌生活的反抗。 我曾在店里的留言本上看到过一句留言: “我⼥朋友实在是太凶了,⽣⽓后根本没法哄,好烦!下⾯⼀个⽼兄回:哎,⼥⼈...” 在民宿,偶尔逆反一下,似乎也没什么大碍。  做民宿还想挣大钱的,大多数情况都会失望。 这一行,心态要好。除开日常花销,每年能出两次远门,维持做民宿的初心就好。 民宿,迎来送往是日常,在这个绝佳的聊天环境里,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 在这段时间里,我用酒、红烧肉与山里散养的老母鸡,灌溉了不知多少革命友谊。 我经常觉得自己还是个媒体人,只是换了一种采访方式,也不必再为某一篇稿子熬夜。 阿娇桑还在大理的旅途中邂逅了他的老婆 :) 以前觉得,做个决定是多么容易的事。但凡是能承担结果的事,想做就去做吧。 随着年纪慢慢变大,周遭的一切,都会变得复杂起来,再想做个勇敢的决定越来越难。 民宿,算是我人生的重大意外,不管多蠢的事,在这场意外里都显得挺美好。 回过头再选一次?就这样过吧,我觉得挺好的。在分享第二个故事之前,很想先向你描述一个画面: 你躺在吊床上,刚睡完一场午觉。黄昏时分,你睁开眼睛。你的脚悬空挂在吊床边缘,吊床就吊在陡峭的山岩上,距离地面 1400 米。 脚下,是连绵的山脉,树林蓊郁,蓝色的湖水望不到头。 对于 25 岁的男生张克寒来说,这不过是普通的日常。他的生活,完全聚焦在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中,而他带给我的态度很简单 —— 不断地去靠近自由的上限。  以下,是他的自述: 高中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叫「潜水钟与蝴蝶」的法国电影。讲的是 Elle 杂志主编的故事。 他在中风以后,只有左眼能动了。跟人唯一的交流方式,是使用字母表,通过眨眼的方式,组成单词,再组成句子。 他用眼睛写了一本自传,描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和他所去过的世界上的很多地方。 他说,「我的身体就像被困在潜水钟里一样动弹不得,但我的心却像蝴蝶一样飞到了世界各地。」 你知道吗,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追求的状态,那就会是「自由」。 刚去法国时,我买了辆山地车,花了两个月在路上,每天看不同的风景,体验美食,用一个 4s 拍照,发长篇的朋友圈。 后来我不再那么热衷表达了,因为很多人也并不是真的想要了解。但这样的追求一直在继续。 而到了现在,攀岩,跳伞,冲浪,滑雪,这些离大部分都市人很远的极限运动,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工作。  说真的,我追求的不是极限运动,我追求的是其中的自然环境。 第一次到勃朗峰滑雪时,我在半山腰上,眼前伫立着落差 5 个迪拜塔那么高的雪山,遮蔽住了天空。 登山的夜晚,我躺在嶙峋的大石头上,望着星空,星星倒映在雪山上,就像打灯一样。 那时候会有一种感受,如果注定被限制在地球,那为什么不去看看地球上更多的东西呢。 我想要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去看到更多。 今年 8 月,我便加入了中科院的 <2°C 计划,出发北极。 云肆无忌惮地变换着,冰封之地,遍布死亡陷阱。我在凌晨的帐篷醒来,帐篷在被大风撕碎的边缘狂乱挣扎。  环境会让我思考,关于宇宙,关于人类的渺小。 人置身宏观的自然环境中,就变得渺小。 探险不是冒险,科学探险背后是对更大社会价值的追求。 我现在的目标,是和团队一起,把探险和科考结合,去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但有时候,我也会思考点别的。比如在冰川上,看到麋鹿角的瞬间,我只有一个念头:烤肉。 以及,很想吃烧烤火锅钵钵鸡。 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经常做类似的梦。 我常会梦到飞。  终于在天空中飞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了之前做的梦。 一群忍者追杀我,我手动一下就飞起来了,像鹰一样,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每次梦醒之后,就觉得,“啊啊啊,竟然是假的!” 当我在现实中真的做到飞,还是在那么美的阿尔卑斯山上,我产生了一种近似电影高潮实现的感动,在空中流下眼泪,老子真的哭了。 很多人都跟我说过一句话,“你从来没有停止过。”上一次收到这个评价,是连续跳了一个月的伞之后。跳伞俱乐部的老板对我说,“Encore(今天又来了)?” 其实我不太容易觉得一件事是困难的。真正困难的不是要实现的目标,而是准备它的过程。 刚开始法语不好,要学空气动力学,热气学,看风向,还有滑翔伞部位的专业术语,有些词在中法字典里都查不到,每天学习,学起来比高三困难得多。 而登马特洪峰,从有这个想法,到真正去攀登,我准备了四年。 我的朋友圈签名,就很能让我坚持这样的状态:“我们不会永远活在世上,只是短暂的停留。”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就觉得没有什么难的,什么都可以克服。  后来,我搬家到阿尔卑斯山的峡谷里,打开窗就能看到雪山。 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变得特别安静。这应该算是环境带给我的反馈。 上一个夏天,我在各个地方搭吊床,也试过在很极限的地方,搭吊床去感受安静的感觉。 带上果汁和三明治,躺在山岩上的吊床睡午觉。 我觉得最好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带着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安静。 城市的人们一定要体验一次的,应该就是安静地待在一个自然环境里。 有阳光的春天的下午,在湖边的草坪上,你坐在那,看周围的湖水,看小动物和山脉。 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会思考得出,你自己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阿娇跟张克寒的故事,讲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他们会给我一种感觉,就像是执拗又倔强的鸟,一直不愿意飞往寻常的轨迹。好在,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这样坚持的结果,是明朗的。说起来,开头的两个空括号,其实并不是笔误。 起初的时候,想过往里面填上类似“学会随缘”以及“不会停止”这样的字眼。 聊天时,我也给张克寒提出过一个问题:“你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   )。” 向他提问之前,我觉得对他来说,这应该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没想到,张克寒在电话对面沉默了很久,他想了好一会儿,说:“我想不到。” 这让我很意外。 在我的想象里,他也许会说,曾经经历过的危险,极限运动带给他的种种挑战,或是这样看起来很刺激的生活本身就算是困难。 但他却说:“我不太会觉得有哪一件事情是困难的。” 阿娇的故事,同样有着类似的感觉:不管在哪,他并没有那么慌张。 在文章完稿之后,我们更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是道填空题或者选择题。这样的生活状态,带着成年人的反叛,可供形容他们的词汇,实在是太多了。 明天是无解的。 这样的词语此刻不会,未来也不会有标准的回答。但那种寻找词语的渴望,却成为了他们经历里共通的存在。 生活是需要创作的,无论是生活本身,还是生活态度。 无论是换一份职业,或是从城市跑到自然,永远会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我认为,这就是生活里的一种硬核精神,只是它并不容易被看见。 我更觉得,这样硬核的精神是能鼓舞人的。 不只是阿娇和张克寒,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硬核的年轻人,也正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过上心中饱满而理想的生活。他们没有规则,却不会给人生太多存留置疑的空间。 前阵子,我就有看到 Vans 推出的一个讲述硬核青年们的视频。在看完这个视频后,我会觉得,不要小看了勇敢去表达自我的态度,和专注于自己热爱的精神。 我也相信,这群硬核青年们的力量,总能感染或启发到你。所以,很推荐你先点开下方视频,去看看他们的故事。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视频中来自北京的朋克乐队 The (敌打死)。 他们是一群看起来“没有规矩”的年轻人,穿着牛仔裤,踩着 Vans,在舞台上耗尽全力地、快节奏地去演出。 染了一边黄色头发的主唱王紫璐说,“这不光是表达音乐的一种方式,生活当中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方式。” 而他们也做到了,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到他们本土 DIY 的朋克文化中去。 “用属于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的理想。”The 说。左滑可以看到更多硬核青年们的模样看完视频,相信你会发现,出现在这个视频的 The ,就跟 Vans 推出的这个 The Sprite Of DIY 视频中拍摄到的所有年轻人一样,非常硬核。 除此之外,Vans 邀请世界各地,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改变着周遭世界的创意表达们,去分享他们的故事。而 Vans 也会和一直坚持硬核精神文化的音乐人和艺术家,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系列活动,带给你独一无二的硬核精神体验。 从极限运动,到艺术、音乐和街头文化,Vans 一直激发着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们,去表达 THIS IS OFF THE WALL 的精神。 做你自己,然后发出你自己的声音。 我想,这不止是生活的意义,也会是你值得拥有的每一双 Vans 的意义。 也欢迎你去点击阅读原文,看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们,都是如何发挥硬核精神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