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赫比》是一本由[美] 赫尔曼·沃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赫比》读后感(一):一本给人欢乐与勇气的好书
每年夏天似乎都会遇到一本关于男孩的好书,去年是《男孩的进化史》,今年就是这本《少年赫比》了。之前的《夏日历险》《奇风岁月》《诺福镇的奇幻夏天》《周末图书馆》《星期三的战争》也都让我念念不忘。优秀童书里那些男孩的形象都是那么鲜明可爱,有关他们的故事既引人入胜,又回味无穷。
十一岁半的胖男孩赫比聪明过人,运动方面却无能笨拙。在马尼托夏令营这个不凭成绩说话的地方,他怎样才能改变其他孩子对他的轻视与嘲笑,赢得心爱女孩的青睐甚至讨好呢?“聪明”二字真的可以帮他扭转局面,加上一个忠心耿耿的朋友,一份异想天开的计划,一腔少年沸腾的勇气,一个大人热情的帮助……当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愧疚,一个意外的发现,一种诚实的信念,他还帮父亲保住了经营多年的制冰厂,给这个夏天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小说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一个男孩丰富的内心世界就这么在你眼前慢慢展开,一群城市孩子也带着他们各自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懵懂的“爱情”,纯真的友情,对成功与胜利的渴望,对游戏与美食的热爱,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对成年人世界最初的涉猎与探险……一个夏天过去了,一群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长大了一些。他们依然对爱情充满憧憬,依然在很多时候幼稚可笑,却依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勇气,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迸发出无限能量,创造出像“赫比的滑行船”那样了不起的奇迹。
《少年赫比》读后感(二):男孩们的心思你别猜
在码字时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是的,我刚刚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在看到她的瞬间我就决定了要好好爱护她,因此坐月子期间理所当然的把所有的目光和关爱给了她。可就在几天前发生了一件事,我觉得我错了,我无意间在两个孩子面前喊了女儿宝宝,孩子奶奶开玩笑问儿子妈妈在叫谁啊,只有两岁多的儿子嫌恶地说是“屁兜”,我问为什么,儿子回答说妈妈抱妹妹,这时我才发现儿子已经认为自己没有妈妈了,妈妈已经是妹妹的了。看着儿子失落的样子,我才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带儿子去公园了,没有给他读睡前故事了。我一直以为男孩不必精心呵护,其实不然,男孩也需要细心呵护。
更是在读了《少年赫比》后,才知道男孩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也如此脆弱,会在11岁就情窦初开(还是暗恋自己美丽优雅的女老师),知道自己的老师嫁人而负气在她的课堂上吃东西。在夏令营上为了博得女孩的芳心而昼夜不停干活,结果自己浑身酸疼。会因为别的男孩比自己高大一点就较上劲,讨厌对方,在自己女朋友和对方打了招呼后吃醋,还死不承认。还会想办法用不太正确的方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虽然最后挨了父亲的巴掌但是心里反而踏实了。我突然觉悟自己之前对男孩子的看法非常弱智。
《少年赫比》的作者赫尔曼·沃克,当代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1952年《凯恩舰哗变》的出版与获奖使沃克一举成名,《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两部小说则获得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华盛顿邮报称他为“美国历史小说家群体的隐居掌门”。作为这位105岁文坛巨匠唯一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少年赫比》是他的另一座文学高峰,他在其中书写自己的童年和城市,书写永恒的少年与成长。美国文坛总是把这部半自传式的成长小说与马克·吐温的经典之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赞誉有加,其中篇章多次入选美国小学课本。
本书让我喜爱的理由还有语言上,成人和儿童的口吻不同,甚至是每个孩子的语气都不同,在读时,似乎都是有血有肉的站在面前。儿童模仿承认很容易,可是一个承认模仿儿童就要难多了。
h
《少年赫比》读后感(三):少年时光最美好
哪个少年不多情?一翻开《少年赫比》,就看到了这位叫赫比的少年因为老师的出嫁而忧伤的画面。
11岁!青春爱情萌芽期。好像早了些,但是国外开放的性教育,可能孩子的性萌动期也略微早一些。除了对爱情的幻想,这位少年的故事还真不少。在这厚厚的一本《少年赫比》里,是11岁胖男孩赫比的成长录,也是一幕幕校园生活剧。
无疾而终对老师的爱慕划上了句号。但是少年的情感不会因此而关闭。在学校里,他要应付的事情很多,这是学生时代的忙碌,是青春年少的充实。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弊病。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但是并不能抹灭孩子的天真无邪和善良。夏令营比赛输的时候,高斯先生的那番冠冕堂皇、夸夸其谈的演说,听起来像是在安慰孩子,但是仔细听着,还是觉得很虚伪,这是有意地冲淡孩子输时的沮丧,这真的是好事吗?大人的虚伪,虽然暂时缓解了孩子的坏情绪,但是如果每次遇到类似的事,都用这种“胜利式”的观念去调节,未必是好事,久而久之,是不是就让人失去了动力,迷失了方向?
虽然处处充斥着成人世界的夸张和虚伪,但是少年们的纯真仍然在这个年龄肆无忌惮地彰显着。胖小子赫比和对手伦尼之间的较量,他和红头发女孩露西之间的情感,他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矛盾,还有他化解父亲公司的危机,都在剧情的发展中,让我们一点点看到这个胖小子的智慧和勇气,也看到了少年时代的美好。
年少的情感最是甜蜜,没有外在的因素为条件,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情感也是最难得的,虽然开篇我们就看到赫比的一段“失恋”,但我们都知道地是不可能的爱情,而这一段,我们都在暗暗为他打气。少年赫比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少女的青睐。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曼写的这本《少年赫比》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和夸张、重彩浓墨的描写,但是从头读到尾,却是最质朴和真实的,无论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情节的安排,都是自然铺陈,细节又刻画得让人心动。适合孩子阅读,孩子既能从故事里找到同龄人的影子、再现校园生活的情景,又能从中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少年赫比》读后感(四):心存梦想,你会长大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许多事情。少年赫比的成长中有失败,也有奇迹。爱情的挫败、和同学的较量、为了吸引心怡的女孩的注意他又处处表现自己。
《少年赫比》记录的是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他笨拙,但不惧冒险,他失败,但是还有奇迹等着他。不管在什么年代,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11岁少年赫比的童年时光,在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的文字里,这位《战争风云》、《战争年代与回忆》的作者,提起他,人们联想到的总是战争文学,但是《少年赫比》却是他文学史上的另一座高峰。 作为儿童成长小说,书中赫比的一个个成长故事,让孩子找到了自己和同龄人的影子。
撇开成人的那部分思想,故事相对是轻松的,构思也是巧妙的。这个胖少年暗恋年轻的女老师,但是她嫁为人妇了,小小少年心有酸楚;运动健将伦尼嘲弄赫比虽然受老师的宠,但他是头不中用的小胖猪;校长高斯先生“推销式”地让赫比的父母同意赫比去参加夏令营;……这个11岁的小少年除了对那位叫“弗农小姐”的年轻女老师暗生情愫,他真正喜欢的是那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露西,为了吸引她的注意,他无时无刻不向她表现自己。他们之间有孩子之间应有的坦荡和争吵,有像成人一般的尴尬和误解。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也贯穿着整本书。赫尔曼·沃克对小赫比面对露比时的神态和心理描写的笔触很多,也很细腻。有:“赫比的心脏差点蹦出胸膛”、“满脸绯红,不知该把手往哪里搁”、“把双手插进裤兜,不自然地大声招呼着”,而露西回应赫比的也是“脸腾的一下布满红云,眼中也露出喜悦。”还有,“露西低沉的声音像一首乐曲,在赫比耳边窃窃私语,让他的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小小少年和小少女之间的情愫互生,从年龄上讲是幼稚的,但也是纯真的,正是这份单纯,让他们之间的比友情更进一步的情感显得那般珍贵。
少年赫比的世界,是单纯的,是美好的,有烦恼,有困境,但是小小少年没有放弃,他的努力我们看得见。他敏感、他脆弱,但是他又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化解了自己和爸爸公司的危机,他在矛盾中成长,这个小小少年总会长成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人世界里的虚伪与造作,不会为这位单纯少年蒙上灰尘。
《少年赫比》读后感(五):男孩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如果你也曾有过这种熟悉的感觉,那也是你的成长史。
住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11岁小胖子赫比,青春开始萌动,对“爱情”有了憧憬和渴望。开始注重形象,会为发型是否好看而纠结,心里有了喜欢的女孩,为了走近女孩,会鲁莽、会烦躁、会不好意思,会激动不已……为了喜欢的女孩,男孩种种认真的其实幼稚的言行迭出,但他没有胆怯,和“对手”进行男孩间的较量与博弈。
读到这些,不由一阵感叹,西方的孩子早熟啊,11岁就懂“爱情”啦。我女儿11岁时,时不时也听到她说班上的一些“桃色新闻”,但小伙伴们不过是课后聊聊八卦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话说回来,像赫比那样,11岁就敢于追求“爱情”,家长也没有过多干预的,作为家长真够淡定。换作是我得知孩子这么小就有这种苗头,会紧张起来了。这也许是中、西方父母教育观念的差异吧。
男孩成长的种种心理:得知喜欢的老师结婚后的小情绪;被两个男孩拦着要钱的故作镇定;为了能在博物馆见到喜欢的女孩,骗妈妈和姐姐的小诡计;充大方请女孩吃冰淇淋,而导致没钱回家;在乡村夏令营里和一群同龄人发生了很多有趣搞笑故事;恶作剧地给爸妈写空白信,令爸妈担心不已。
到后来在乡村夏令营里和喜欢的女孩闹矛盾,和表哥千方百计偷跑出来,回城到爸爸公司打开保险柜偷了50美元买材料做滑行船,想以此讨回女孩的欢心。然而对偷钱这件事又充满了后悔和不安,怕事情败露,内心备受折磨……
最后,赫比成功做出了滑行船,这让他在夏令营上大放异彩,重新又赢得了喜欢的女孩子露西的青睐。同时也以自己孩子式的勇敢和机智化解了爸爸对他的信任危机。
赫比这种男孩子式的勇敢和机智,偶尔孤独,偶尔做坏事但却心地纯善,对世界和美好爱情充满向往和渴求,心存梦想和幻念……不正是每个男孩熟悉的成长味道吗?
家有男孩,我想他们从赫比的故事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和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起来的。
这应该是本书作者,当代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最开心的事了。
这是一本书写少年成长之书,每个少年或曾经的少年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少年赫比》读后感(六):专属于男孩子的成长故事书
每学期学校下发要求阅读的书目时,其实我都会感到有些烦恼。在当下学校是鼓励孩子们阅读的,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所列的书单也是五花八门。我自己也很热衷于给孩子淘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让人不免有些烦恼的小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之外,他所阅读的书籍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好的书籍甚至是可以影响并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曾经仔细看过学校所下发的各个年级的书单,发现有很多书的确是好书,但是似乎都是更加适合女孩子来看的。例如《绿山墙的安妮》、《爱丽丝漫游仙境》、《长腿叔叔》等等,这些书籍对于女孩子们的成长似乎更有所帮助。至于专门讲述男孩子成长的书籍,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还真没有找到多少,感觉比适合女孩子看的书要少得多。
好在最近发现了这一本《少年赫比》。这是一本由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凯恩舰哗变》作者赫尔曼•沃克 所写的儿童文学,也是他唯一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此书所赐入选美国课本,由此可见此书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上都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故事讲述的是十一岁的胖小子赫比的各种冒险和遭遇故事。就如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男孩一样,赫比有着自己的长处,也同样会有许多的缺点。他会暗恋令他心动的姑娘,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去赢得她的青睐。也会因为自己的一是莽撞而让父亲的事业陷入危机,好在他最后还是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解决了这些问题,而自己也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成长。
这本《少年赫比》的腰封上会印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男孩的成长,源自于与全世界的较量。”
男孩子生来仿佛就是和这个世界作对的,他们很少会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似乎总要找点什么来折腾才对得起自己。每一个男孩子似乎就在这不断地折腾中渐渐的成长了起来。《少年赫比》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有关于普通男孩的喜怒哀乐的日常成长故事。一些情节或许因为国情的缘故而让人感到有些小小的意外。可是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上都会有赫比的影子,或者可以说每一个男人都曾经是赫比。经历或许不同,但是成长时的心态却都是相同的。
好难得也好幸运的找到这样一本适合男孩子阅读的成长之书。等到小淘气到了适合阅读这本书的年龄时,我是必须要推荐给他看的。
《少年赫比》读后感(七):小少年之成长点滴------评《少年赫比》
童年之于每个男孩子而言是一个让人难忘的人生成长阶段。相较于女孩子们梦幻般充斥着童话的儿时故事不同,男孩的成长天地中也许更朵了冒险,烦恼,孤独,挑战,较量,乃至于奇迹。遵循着如此这般多元素的男孩成长轨迹,我们无疑可以从中发掘出太多故事的创作素材。
于是乎,一位专为童年而作,书写永恒的少年与成长的作家赫尔曼·沃克用他神奇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男孩----赫比。围绕着这位个性鲜明的男孩胖小子赫比,好奇的读者会从儿童文学作品《少年赫比》中进一步认识他,了解他,从而进一步捕捉男孩子成长的诸多精彩片段。
乍然拿到这本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精装版《少年赫比》时,我想封面上的那个男孩子早已经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的心弦。他将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故事呢?带着无限的好奇心, 我情不自禁地步入这个异国男孩的成长经历中。
作为一名家长,我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冲着“多次入选美国课本”的标语。既然这本书可以入选课本,对于孩子们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自然不可小觑。当然,我更立马想到的是将这样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分享给自己的宝贝。优秀的书籍是不分地域国界的。
通篇的阅读,本书的主题内容无疑是积极向上的。本书中的小主人公男孩赫比在校园内发生的一系列经历展开了叙述。住在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十一岁胖小子赫比,在学校、街头和乡村夏令营经历了种种冒险和遭遇。在小说中,本书的作者很是有心地捕捉着男孩的点滴细节。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多方面角度的展开,一个圣灵火线的男孩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小小少年,也又烦恼。虽然他很聪明,但是他也时有被麻烦困扰的时候。类似于他心爱的老师结婚嫁人了;类似于他好胜心极强地想要在女孩面前展现最完美的自己;类似于他大胆妄为的冲动意外地让父亲的公司遇到危机麻烦----虽然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少年男孩赫比在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意识问题,勇于担当责任;敢于认错,积极解决麻烦-----于成年人的复杂世界里,男孩赫比用着他最为纯净的少年之力扭转乾坤-----也许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展现;也许这就是作者潜移默化地想要向书外的小读者们倾力诠释的成长意义。
除此之外,《少年赫比》一书同样也生动地向中国的小读者们展现着美国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校园成长背景。带着几多的好奇,更激发着更多的共鸣,我觉得《少年赫比》让我触动满满, 也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家中的宝贝们阅读分享。
《少年赫比》读后感(八):关于成长,关于童年
在《少年赫比》这本书的背后,我看到了《纽约先驱论坛报》对这本书的评价:
胖小子赫比在成长的路上,对世界充满向往,偶尔孤独、渴求、心存梦想和幻念……
每个熟悉这种感受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赫比。
是的,我想,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或已经长大的大孩子,在年少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与问题。
恰如,少年赫比在成长的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少年赫比》这本书,是以11岁的小胖子赫比为主角,通过描述他在学校、街头和乡村夏令营的种种经历,来缅怀童年,表达对少年时光的怀念,对成人世界虚伪的厌弃。
正如作者赫尔曼·沃克在前言中所写:我相信这是本好小说,生动,有趣,不低俗,充满你我童年时莫名的忧伤。
20年后,这本小说还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足以证明,《少年赫比》是一本好小说,是能够读者带来快乐的小说,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儿童文学。
说起来,作者赫尔曼·沃克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
他不仅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还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
1952年《凯恩舰哗变》的出版与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华盛顿邮报称他为“美国历史小说家群体的隐居掌门”。
作为这位105岁文坛巨匠唯一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少年赫比》是他的另一座文学高峰,他在其中书写自己的童年和城市,书写永恒的少年与成长。
《少年赫比》这本书共461页,分为28章,主要包括在学校、街头和乡村夏令营这三个地方所发生的趣事。
看完这本书,除了对11岁的小胖子赫比印象很深刻外,还有一点就是发现外国人早熟得很,11岁就有喜欢的人,而且还对喜欢的人告白,为她做了很多事情。
而且,他们的课外生活好丰富,除了学校生活外,还会参加夏令营及其他活动。
和他们对比,我发现我的童年除了上学读书外,没有其他的了。
很单调,也很乏味。
所以,我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小学时光,除了咿咿呀呀背书,还是咿咿呀呀背书。
如果能重新回到童年,我想多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去自然博物馆、图书馆、去爬山、去捉鱼、去看火车……
虽然学习时间减少了,但会增加很多乐趣,也会少了一部分遗憾。
《少年赫比》读后感(九):一个少年的成长史,隐藏着犹太人的智慧
犹太民族多灾多难,却屹立千年而不倒,而且涌现出了无数影响世界的人物,比如耶稣、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等。对犹太人能够延续千年的秘密,有很多说法,其中犹太教被认为是最大的秘诀。然而,《少年赫比》这本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犹太民族延续成功的秘诀,这个秘诀其实就藏在少年的成长史中。
《少年赫比》的作者赫尔曼·沃克本身是个犹太人,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这是一部半自传式的成长小说,在美国,它被和马克·吐温的经典之作《汤姆·索亚历险记》相提并论,其中的一些篇章还入选了美国小学课本。
故事本身很简单,情节也谈不上有多曲折。赫比十一岁,是个胖男孩,文化成绩很好,但是体育很差。赫比刚刚进入青春期,他恋上了自己的老师,但没想到老师居然嫁人了。赫比失恋了,但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一个小女孩吸引了。为了接近女孩,赫比使尽了一切办法,包括让父母掏钱让他参加校长组织的夏令营。
赫比最后当然如愿以偿的和女孩在一起了,但这并非小说的重点。赫尔曼·沃克花了大量的篇章去描述赫比和父母的交互,赫比的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隐藏着犹太民族绵延千年的秘诀。
赫比的父亲开了一家制冰厂,也算是事业有成。赫比通过了学校的升学考试,算是学业有成。父亲为了祝贺赫比升学,特地带他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赫比的父亲还邀请了生意上的伙伴。用餐完毕之后,大人们开始谈生意上的事情。父亲没有让赫比回避,而且有意识的让他参与,他把赫比当做一个成人看待。这是赫比第一次参与成人的世界,也是第一次自己点餐。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希望被当做大人对待的。赫比父亲的做法应该说充分尊重了这一客观规律。赫比开始接触和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复杂,并且从父亲身上开始学习到责任和信任。
不要小看这一点,对比一下当下中国的很多家长,他们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并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大部分孩子这时候处于中学阶段,家长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心态上依然把他们当做小孩,不让他们接触成人世界的东西。比如,禁止谈恋爱,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生活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层面需要被当做大人来尊重,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大人,依然需要父母来引导。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犹太人的事业一般可以延续很久,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继承家业,也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来继承。在这一点上,赫比的父母无疑做得非常出色。
赫尔曼·沃克非常了解犹太民族,他的作品大多是表现犹太民族精神的,《少年赫比》也不例外。与其说,《少年赫比》是一部少年成长史,倒不如说这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商业精神传承史。
《少年赫比》读后感(十):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
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呢?少年赫比也是这样,他聪明、感性、真诚,也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却偏偏在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过程中,似乎就是智力一下子就倒退了很多——不过他不在乎这个,他只在意能够和自己暗恋的人在一起,哪怕两个人之间只是斗嘴也行。考虑到赫比生活的年代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还真是难免要让人大吃一惊。
忽然间,就想到一首老歌了。《同一首歌》系列节目中唱过一首老歌,就是罗大佑编曲的那首《童年》,道出了童年的种种可爱。那首歌里倒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情况似乎不是这样的。在早期的版本,比如1981年罗大佑编曲的原版,其中有这样的几句:“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隔壁班的那个男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重点就在这里,那个“初恋的童年”在很久之前自己还是少年的时候听到的时候可真的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居然有“初恋的童年”!但是后来的版本中却不见了,原因大概也可以想见。
童年、爱情,这果然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或者说,爱情在童年,比如像赫比这个年纪,真的就是一种可怕的禁忌吗?或许在中国家长、老师这里,幼儿园就算了,没有人当真;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恋爱就是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最好就是无情而坚决地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好!可是为什么,赫比的父母亲就不把这些当回事情呢?至少,他们没有禁止吧!至少,赫比的老师,弗农小姐或者戈尔金太太,明知道小赫比喜欢自己、迷恋自己,甚至还因为自己结婚而闷闷不乐,也没有大惊小怪吧!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那可真的要惹起轩然大波了!或许,在今天的中国,在某些时候,比如很开明很懂得教育和引导的老师那里,会很合理很巧妙地处理这一类的事情——但多数时候,简单粗暴就是唯一的选择。
整部《少年赫比》里面,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这不是作者——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凯恩舰哗变》作者赫尔曼·沃克在他唯一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里想要的内容。他就是想展现一个聪明但不擅运动、既是老师的宠儿却经常笑料百出的一个少年的日常。十一岁的小赫比正值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却已经有了内心的一些小想法以及淡淡的忧伤,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一种忧伤。他是在真的忧伤,他的喜怒哀乐都与一个小女生露西有关——但他同时依然还只是一个少年,一个有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日常,快乐以及烦恼,这样的一个少年!
但千万不要笑话少年赫比的日常如何之可笑,他的忧伤如何真的在困扰着他——比起成年人那更乱七八糟的世界,比如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校长,比如赫比的父亲那个制冰厂所面临的种种麻烦,少年赫比的世界还真的是难得清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