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是一本由姚尧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读后感(一):2019.09.18读后感
接地气是阅读时最大的感受,从选材到引申具体案例,由浅到深的让人更为了解当今常见心理疾病及破解方法。特别是家暴、骗爱、传销、强迫症、反社会人格障碍、操控与反操控、如何接纳生命中的遗憾与缺失非常值得一读。以下是个人总结以上几个章节读后感:1. 控制心理学:奖励与惩罚,交替实施。通过最开始的甜言蜜语,各种糖衣炮弹,到后来冷淡,忽远忽近以及突然出现所带来的“意外之喜”反倒能更好的控制对方。或许当你发现对方不对劲的时候你会觉得不理ta就好,但大脑分泌的pet反倒会让人更加欲罢不能,危险越大,奖励的魔力就会越大。有时候,奖惩同时使用,会更能套牢对方。等真正意识到不妙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醒醒,不要吃这种给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糖的套路,真正爱你的人,会让你一直甜下去的。家暴与传销洗脑手段同理。2.反社會型人格:做事衝動,不計後果仇視社會,不知悔改,如果身边有类似行为的人,一定要远离,不然就是在给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3.操控与反操控:操控手段一:日复一日打击、贬低个人自信 一点点打击个人自信;二:“罪该万死” 强调个人牺牲 都是因为你我才XX 我XX都是为了你同理 三:设置双重困境 取A无法取B的同时让你两者皆选 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破解方法:麻木不仁。你怎样想的I dont care,你愿意怎么做那都是你个人行为,我不需要为你的行为买单,别把你的付出变成束缚我的枷锁。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需要你来指手画脚。4.悲伤五阶段:一:否定;二:愤怒;三:讨价还价,一切都是因为后视偏差在作祟。四:沮丧;五:接受。当你绝望到无以复加的时候,正是转机来临之时。沮丧固然痛苦,但最猛烈的炮火中,自然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沮丧会让你放慢脚步,去慢慢思考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事物具有两面性,当我们失去的同时,换位思考,或许会是另一种得到。善于悦纳曾经的不幸,是对当下的自己最大的幸也。
《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读后感(二):知己知彼,战胜自己
通常我们所说的“重口味”是指饮食上特别喜欢咸、辣之类,网络上也有指一些尺度过大,无法形容的爱好、事物等。本书中所指的重口味,是指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被认为排在最靠前位置,最让人头疼,给患者带来的困扰最为明显,也最为难以治愈的几种心理疾病,比如常见的“强迫症”,“恋物癖”,“反社会人格障碍”,“社交恐惧症”、“边缘人格”,“抑郁症”等等。
昨天还看到一篇新闻,凌晨一个女孩在等车期间被一个男子从后面用尖锐利器捅伤,后来看报道,伤口竟然伤及卵巢,大肠。可见当时这男的是使了多大的劲去扎伤别人。多少仇多少恨,让你对一个无辜的人下手这么狠。除此之外,掂着刀在小学门口行凶的,上了清华把母亲杀了的,抑郁跳楼的,形形色色的隐藏犯罪分子妥妥的穿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他们没有变身之前,他们和正常人并没有两样,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变异了,其实都是心里有隐疾。
有心理学家说,所有成人出现的问题,都反应在他的童年出了问题。童年生活的不幸会直接在孩子的心理上埋上一颗定时炸弹。童年某些方面的缺失,很大程度影响着人成年后的认知,观念和做法。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找补”心理。所以如今的父母不好当,为人父母已经不是家庭问题,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问题。
书中对心理学集中典型的“疾病”做出了精简的概述,即便一个此学科的门外汉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了解了四大心理疾病之一的“强迫症”,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也会有“一跃而下”的冲动,所以我不敢站在高楼边上太久。针对每一种疾病,作者都给出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其中“比利”的多重人格真的是让人佩服。一个人竟然能精分成这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可能只有“心理咨询师”能探究了。曾经的“盗梦空间”并不是梦,“催眠术”是窥探你内心小魔鬼的秘密通道。正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另一个你,在等你发掘。
“美国人均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大概每1000个人有1个咨询师),中国每100万人口中只有4.6个心理咨询工作者“,这是网络上前几年的数据了,最近可能会好一些,但是看中国的从业比例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逐步向发达国家靠近,越来越多的人会面临更多心理上的问题,指望着考个这证那证来改变大数据,指导人类心理健康不太靠谱。未来,还需要更多有志向于此行的人们,不管是出书还是从业,做一颗小太阳对需要的人发光发热。
《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读后感(三):《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心理学科普读物
说起心理学,大家或许感到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其实心理学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几年前,一本叫《重口味心理学》的书给我们普及了很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时隔几年,这本书的作者又带着她的新书《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的作者姚尧用通俗易懂地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各种重口味心理现象,如强迫症、恋物癖、边缘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等。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人,对他说:“你有病”,你估计会被认为“脑子有病”或者更悲催被人结结实实地胖揍一顿,但如果你先给他看了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或许他会同意你的说法:“是的,我有病。” 由于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及每天面对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而面对这些轻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应该正视它,直面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小怪兽。
心理学这门科学,其本身就是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虽然书名叫重口味,其实并不算重口,它更像是一本心理学的入门书籍,只不过与专业的心理学书籍的枯燥晦涩相比,本书的语言内容通俗易懂,又不乏诙谐幽默。但不得不说的是,作者姚尧虽然在之前已经出版过这个系列的两本了,但其稚嫩得仿似论坛答题的文笔也会让人对作者的专业水平产生怀疑,但对于只是想了解一下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犹如心理学科普读物还是不错的。当然,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离心理疾病还有多远的距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医生。 和作者姚尧之前的《重口味心理学》系列书籍一样,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里,日常生活中你听过的或能想到的心理问题,书中几乎都有涉及,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厌食症、抑郁症、恋物癖等,并且配有案例。 总体来说,这本《重口味心理学之我们内心的小怪兽》本身没有对心理问题做太深入地研究,也不要妄想通过读这本书就能对心理疾病有多么深入地了解,这大致是一本是对心理疾病的各种知科普。闲来无聊读读还是很有趣的,书中的东西也不必深究,毕竟作者姚尧也只是初涉心理学。欢迎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鼠小闹
《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读后感(四):身边的心理学
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吗?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应该都是肯定的吧。我们从小时候就开始好奇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自己,家里人又为什么多多少少会有各种各样的怪癖,甚至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一些难以启齿的想法和无法直面和处理的情绪和心理障碍。 我们还常常调侃自己有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时不时做个心理小测验,想要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问题。可以说,心理学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却又不甚了解的东西,它既普遍,又专业,既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改变着我们的人生。它就像一个既可爱又可怕的小怪兽,有可能深藏在我们的内心,也有可能忽然有一天跑出了另所有人不知所措。 《重口味心理学》是一本简单、有趣、易懂的心理学读物,它不同于专业书籍的深奥枯燥,而是通过对生活中我们身边常见的心理学现象的解读,告诉大家这些现象背后的产生机制,对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去认识它、判断它、接纳它,甚至改变它。比如我们常说的丧、抑郁、焦虑、购物癖、社交障碍等等,书中都做了讲解。而且这些内容都是用最为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表述的,只要你感兴趣就一定能读得下去,读得懂。 书中举出的例子有很多是我们在新闻当中遇到过的真实案例。比如第三章“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些你”,讲的便是罕见的多重人格。著名的24个比利就是世界闻名的典型的案例,不管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都乐此不疲的将它作为题材反复表现,然而真实的比利并不像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么酷,他有着充满痛苦的童年回忆,在经历了长达11年之久的心理治疗后,才渐渐融合了其他分身,找回了那些失去的生命记忆。 还有前不久刚刚宣判的“上海杀妻藏尸案”,凶手朱晓东便是一个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具有“心理疾病之王”的称号,是一种危害远胜于抑郁症强迫症的心理疾病,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通常容易冲动,不计较后果;仇视社会,不知悔改;对他人冷漠无情,将他人“物化”,最致命的一点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魅力!朱晓东20岁时曾报名参加《我型我秀》,而且还是那年中性风格的代表选手,被粉丝们视为“王子” ……
对于情杀的解释,心理学研究者或许更倾向于从精神分析的深层角度去加以分析,因为爱欲本身就与生死有脱不开的关系,当一个人陷入疯狂的爱跟占有的试试,他们通常就会用极端的生与死的方式来表达。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双向情感障碍、天才记忆、创伤后应激障碍、性侵、边缘型人格障碍、催眠术等等这些心理疾病可能都是只存在于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中的“故事”,真正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却是最常见的轻度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还有如何去“接纳什么中的遗憾与缺失”,以及“如何摆脱丧,得到幸福”这些问题。
正如作者所言,“你只能拥有不可能无悔的人生”,因为其实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无论我们怎么选,都可能是错的!然而后悔和懊恼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会接纳生命中的失去。在遭遇失去的时候,不去否定自己的感觉,要学会倾听内心的需求,继续往前走,继续改变与成长。而说到丧,就无非是因为我们没能跟上周围人的节奏去完成人生各个阶段的任务,又逃不开欲望的纠缠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作者给出了一个特别简单的答案:就是“没事找事”,给自己设定一件又挑战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这样一来我们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成长与经验,获得更深层次的满足。而随着这种成功的到来,你的人生也会发生质变。
虽然书里的这些话听上去挺鸡汤的,但对照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我们都是这样,不谙心理学的原理,却无法不遵从它的规律,如果你够留心去观察与学习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它都是一个让你找到自我,认识他人的机会。《重口味心理学》其实并不重口,只不过是个带着小怪兽面具和你玩"找自己"游戏的“知心大姐姐”罢了,多和它聊聊天,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读后感(五):我们内心的16个小怪兽,你是否能够都赶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加。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国外的那些发达国家就更不用提了。这些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等,实际上完全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心理病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出来的是跟自己过不去,如抑郁、强迫症等;有的表现出来的仅是与社会的不和,如社交恐惧等;有的却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后果,如反社会人格等。心理咨询师姚尧在其作品《重口味心理学:我们内心的小怪兽》书中,介绍了16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很多可以颠覆你对某种心理的认识。
1、
“凡是伟大的天才都有疯狂的特征”,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这样的话。
现实社会中的确也不缺乏这样的人。天才和疯子有时候就在一线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过很多了。
例如对于一些看起来好像不可能实现的创意,我们也经常会说:“那个人一定是疯了”。
如果创意没有实现,那的确是一语成谶,这个人在别人眼中便切切实实成了疯子;但如果创意实现了,人们就会在惊叹之余,说这个人就是天才。
其实凡是在事业上能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总会在某些方面有着偏执的倾向,否则也很难做出太多的成果。这个世界很少有完美的人,一方面突出了,别的方面可能就会有所减少。
例如我们熟悉的乔布斯大神,其在事业上的成就是很多人的偶像,但对于他身边的亲人而言,却可能要背负很多压力,因为从他的传记上来看,乔布斯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有名的艺术家,例如杰出的画家梵高,,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等,都有些精神疾病的状况。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狂躁症患者,当他发病时画的画非常形象和华丽,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但当处于不发病状态时,画出的东西却很平凡。
我想一定存在着某种原始的能量,在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往左走表现出来是天才,往右走表现出来的便是疯子。
但如果没有这种能量,我们的世界或许会变得太平常了吧。
2.
一直以来我以为这种时而天才时而疯狂的表现得便是多重人格,实际上这是把概念弄混淆了。
一个时而天才时而疯狂的人,构成的是一个人完整的灵魂,不管好也罢,坏也罢,这个人都要为其负责。
但多重人格却不是如此,这是一种及其罕见的心理疾病,同一个人会有多个不同的身份,并且这些身份之间可能互相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也不记得其用另一个身份刚刚做过的事情。
书中介绍了《24个比利》的纪录片故事,由于比利幼时的一些经历,在比利身上有24个人格,这些人格时而是强壮的大汉,时而是较弱的姑娘,时而是优秀的学霸,时而是不入流的学渣。他们可以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更是不一样。
当作为学渣的比尔在课堂上发愁交不上作业时,却在书包里发现已完成的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的作业,比利完全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完成的。
多重人格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记忆空隙”,因为他们回忆不起上一阶段发生的事情。
如果你的时光总是莫名其妙的消失,有可能就是被另外一个“你”占领了,当然更有可能的是你健忘了,毕竟这种疾病是非常罕见的。
医生用催眠疗法来治疗这种多重人格的疾病,首先就是要在睡眠中统一各个“分身”的年龄,然后让各个分身在睡眠中相见,最后被逐个收编。
不过实际操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比利的心理治疗耗费了11年之多,经历了2300多次访谈。
3.
书中谈到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也是片面的。
有人觉得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负面情绪比较多。但实际上对于他们而言,面临着是更为残酷的“三位一体”的负面认知。
所谓“三位一体”指的就是抑郁症患者对世界、对自身、对外来的消极看法。
不管真实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抑郁症患者对世界的看法与互动,都可以被解释为挫败、被人瞧不起。面对任何困难他们都会非常敏感,有的患者仅仅是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笔,就觉得“我永远失去它了”,旋即找到后,仍有很深的挫败感,电梯时间等的长、堵车......这些随处看见的非计划内的事情,都能被他们理解为来自世界的深深恶意。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也不会手软,他们会疯狂的贬低自己,总能从别人的眼中、话语中解读出讽刺、嘲弄以及看不起等,从而彻底的否定自己。他们也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错,从而把一切看得都索然无味。
抑郁症患者对未来的看法就是没有未来,他们可谓是极致的悲观主义者,所以他们看到的事情总是消极的一面,哪怕这面只占整个事情的一点点。
作者认为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最大的谜团是他们自杀不是对亲人的伤害,而是觉得自己是累赘,要让亲人解脱。只有明白这些深层次的原理,才能帮助患者打开心结。
4.
与人打交道对你来说是乐趣还是损耗?
你能确定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你么?
如何接纳生命中的遗憾和缺失?
如何摆脱命运的安排?
......
或许在书中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