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难得的周末,今天睡到自然醒。老公有公务出去了,我和岩岩吃过早饭,(其实已经九点了),开始收拾屋子。被子抱到阳台上晒一晒温暖的太阳,给女儿洗出袜子来晾好,擦一擦窗台上的灰尘,心里好惬意。
在我的催促下,岩岩要写作业了,她问我是先写语文还是数学,每次都这样,写什么征求我的意见。我随口说写数学吧,这似乎不对她的心思,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枚硬币,说有花的一面朝上写语文,有数字的一面朝上写数学。其实,写什么都是一样的,孩子有孩子的玩法,我不管她,搬过小凳子来擦橱柜门。
真是不擦不知道,一擦吓一跳,平时没有注意,今天仔细一瞧,哇,橱柜门上好多脏东西。我拿起抹布,一点一点擦起来,擦不动的地方沾一点水,有时用钢丝球轻轻刮一下。
在客厅写作业的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读书吗?”我有些迷惑,不知这个问题从何而来。她说:“第一是思考,第二是多读几遍,第三是记录笔记,第四是联想。”没等我说话,她接着说:“我们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给你读读吧!”说着她就拿起课本读起来。她读的地方我知道,那是《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一部分。的确,女儿读的这一部分我觉得很受益,我不知道读书还有这么多的步骤,也进一步懂得读书应该像尤安艾肯那样有思考,有想象,还要反复读,记笔记。我想:正好,班里好多学生不会读书,上课时把这个方法说给他们。我对女儿说:“你看,作者多么的爱读书啊,她把书当成自己的伴侣了,你以后也要像她那样读书。”女儿说:“林海音也很喜欢读书,她写了《窃读记》。”我说:“那个小女孩因为买不起书而到书店里蹭书读,真是爱书如命。”和女儿谈话的时间,我的手一直没有停,我甚至也来了兴趣,这样边干活边和女儿讨论有关读书的问题,真好!
女儿说:“妈妈,我觉得这本书上最让我感动的是《慈母情深》,我给你读读。”不由分说,她读起来。读到对话时声音特别大,似乎她自己正处在当时车间嘈杂的环境中。的的确确,听女儿读这篇文章,我的心再次被打动。女儿说:“妈妈,那时候一本书要一块五,怎么这么便宜?”我说:“那时候人们挣钱很难,并且这一元五角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五十元,在当时来说,可能是作者家里好几天的开销。”女儿似乎有些不相信,有点惊奇:“是吗!”我接着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晓声,他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有的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女儿说:“他成了作家,是不是很有钱了?”我点点头,“那么他妈妈还在工厂里干活吗?”小孩子的话总有些出人意料,小女孩总有一颗怜悯的心,听这样的话,我心里有一些暖。我说,作者很孝顺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当然不用这样苦了。其实,作者的母亲后来怎样了,我也不知道,只是想安慰一下女儿。我说,还有一篇文章是写母亲的,很感人,叫《第一次抱母亲》,女儿说,语文书上没有。其实,这篇文章我忘记了在哪本书里,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读过一次就难以忘怀了。
女儿还给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她说:“妈妈,这个男孩子怎么这么坚强呀,他的爸爸真爱他。”我说:“正是由于爸爸对儿子的爱,才会永不放弃。”女儿开始转移话题:“如果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我被压在下面,你怎么办?”我心里有点颤,但是不能不说:“我会不吃饭,不睡觉,拼了这条命来救你。”女儿呵呵笑着。“我看到一本书上说,没有水喝,人只能活三天,没有饭吃,人能够活七天,如果我们这里没有水,怎么办?”呵,小家伙,不能小看,知道的还不少。我说:“我看到报纸上说,有一个老人在地震后喝自己的尿活了下来,到了那时候,都应该想方设法活下来。”女儿做恶心状:“我宁可渴死也不喝尿的。”“那不行,到时候就应该这样维持生命,活下来才会有希望。”我说。
发现话题有些远,我问:“你还喜欢哪些课文?”女儿开始读《毛主席在花山》,这篇文章我有印象,所以读错了字我随时纠正。女儿问我:“为什么那个群众看着毛主席有些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但不能回避,我说可能是毛主席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他领导的红军战士也是这样的,都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们,像毛主席这样的红军战士有好多,其实,他面熟的是红军战士为群众服务的行动、精神。
这时候,电话铃响了,我去接电话,谈话到此为止,女儿继续写作业。我想:女儿喜欢读书,朗读时声情并茂,语感较好,她常常对课文中的一些地方感兴趣,提出问题,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同时,和女儿的交流,不仅她有收获,我也受益匪浅,果真不虚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