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底无花梦不香》是一本由[美]麦礼谦 / 林小琴 / 杨碧芳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一):天使岛的那段历史
文:薇子
我上学的时候播过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 讲述的是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发展的故事。 剧中两个主人公在去纽约之前幻想着美国的生活, 而到了那里之后,王启明和郭燕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两人先是在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之后, 王启明事业上获得了成就,却迷失了自己的婚姻, 当女儿也来到纽约之后,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又将何去何从。 在纽约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王启明, 不知道在看到仍然有这么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心情。
每个时期都有移民的历史, 人类在早期原始人的阶段就有着迁徙的历史, 考古学家的发现中人类的祖先原始人其实都是发源于一个地方。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原始人因为气候或者其他原因的迁徙,才出现了考古发现里, 明明两个跨度很大的大陆之间会发现同一个祖先的原始人。
明朝的时候郑和乘着大船下南洋的故事, 清朝时期,马可波罗从欧洲来到中国的故事。 这些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在历史上, 这些都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也许这一个事件为之付出的人不止一人,在历史上被记载下来的人,却没有这么多。 普通人在移民潮中没有过多的记载。
1910年到1940年, 中国人来到美国的第一站是去天使岛, 这个小岛有个美丽的名字, 但对于到过这个岛上的人来说后来他们都是避谈那段记忆的。 在天使岛的外来人员的拘留所里, 每个到美国的华人都要接受审查, 短则数月多则数年, 还有人因为提交的资料问题,被遣返。 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 却被现实狠狠的伤害了。 20世纪初的那段时间国内相对生活比较艰苦, 很多人来到这里是为了淘金梦。
随着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想要获得登陆美国的批准更加难上加难, 想要在天使岛的拘留所里的审问早点通过, 人们也以“假仔”的身份来到这里, 由已经入境的人提交子女入境的申请。 在《枕底无花梦不香》中就有关于当年以“假仔”身份入境的人员的采访记录, 他们虽然是以匿名的形式参与的采访, 但是那段移民的经历却是他们大多都不愿意谈起的。 书中的文件照片和当时被刻在墙上人们疏解自己心情的诗歌也由三位作者的努力呈现在了读者们的面前。
这是一段段辛酸的历史, 人们远渡重洋,又经历了层层的盘查,入境之后的经历也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好, 虽然华工在美国的多个行业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同时,劳动力也受到了资本家们的压榨。 生活的境况并不是特别乐观。
时隔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重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也正是这些历史是的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中国人,国家永远是每一个人坚强的后盾。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二):“假仔”们的真实人生
2014年,新西兰,我在箭镇见到了当年华工们初次踏上异国土地的居所——一些只能称之为地洞或坡洞的容身空间。
后来我又在其他地方见过华工们生活过的痕迹,无一不与幽暗逼仄相关联。
在这本书里,亦有相当的篇幅来叙写移民美国的华工们最初“领教”到的身体折损与姿态侮辱:旧金山,这个最早聚集了最多华工的城市,对华工呼吸的空气量,能否在街上使用扁担都有条例规范,如果你是华人罪犯,还会剪去你标识家国身份的辫子。
所有近切发肤的事情,都与规训密切有关,一群人侮辱另一群人,从来不是先从布道开始。当人类开始移动,他们同时也进入了囚困及与囚困的斗争之中。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外交困,本着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国人开始筹措移民事宜。彼时没有讯息与通路,很快,最易弄假成真的文书成为最大的天堂(美国)通行证,“假仔”身份,由此诞生。
传统的中国礼教一定不允许国人随便“认爹”,但在非常时期,哪个已经入了美国国境的同胞愿意多弄几个名额,前提只要你谎称“他是你爸爸”,仍然有不少人愿意前赴后继,忍下这口气。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尽管今日我们未必肯承认祖辈去到那片梦想家园时的“狡猾”,却也不得不悲悯前狼后虎的年代里,人们为了求生所低下的头颅。
但美国人并不愚蠢,他们很快发现中国移民的把戏,立刻做出了对应的举措。面对八九成登陆华人都是“假仔”的事实,他们实施了极端严苛的审验和检查。其中就包括近乎凌辱性的无论男女都要除尽衣衫的“体检”。
书里记叙到一个极度过分的护士,以检查寄生虫病为名,要求女学生们当场大解。华人被理解为没有耻感的牲畜,被翻弄,查看,分类。
因此我们能够理解天使岛上怎么会留下这么多含着血泪悲愤的诗歌,在这座风景如画但身体发肤全部不由自主的岛上,美国梦遥遥无期,真正陪伴国人的只有恐惧和孤寂。他们在此可能要被提问800个以上的审查问题,可能要与爱人、亲人分开居住(为防“串供”),甚至没有厕纸这样的基本卫生用品。也难怪诗歌中会有“他日中华兴转后,擅用炸弹灭美洲”这样粗鄙却充满真实愤恨的词句。人的尊严被践踏到极点,对生命痛苦的体验异常强烈。
于是我们也会读到“一死换两生”的案例,不能接受将被遣返的中国妇女,以筷从耳插脑而亡,最终换得两个儿子入境。人们在漫长又昏聩的环境中抓挠,有的人,竟然“见过了三次圣诞树”。
在这些漫长的,既离开故国,又无法踏足未来所在的时刻,这些“假仔”们的真实人生,有一部分,就是在居所的墙壁上刻写心中的诗句。我留意到,其实中国人营地墙壁上的内容,并不全然只有愤恨或思乡的内容,大家留下的痕迹,五花八门,有画祖坛的,有画中华民国国旗的,也有画蝴蝶的,写“花开富贵”的,当然也有刻下祖籍,写下日期的。许多资料也提到,男子营地有春情画,女子营地也有不少人在刻写东西(但因遗迹损毁,未能收集到女子诗作)。这些无论是留存还是未留存,百年后都成为了可观的史料,共同进入了人类辗转的大命题,变成了不能被忽视的声音。
绝境里,东方犹太人们当然也发挥出了无比的聪慧,他们会用中空的香蕉、橘子、鲜肉包乃至花生壳来藏匿和传递违禁材料,会从中国登船开始就记诵数月后会被质问的标准答案,会在唐人埠周转交换情报,会英语的会为了餐食不佳帮助同胞向华盛顿当局抗议,更多时候,他们韬光养晦,避谈一切与移民无关的个人想法,谨小慎微,为的是捉住那唯一的稻草,换到那一张必得披荆斩棘方有可能取得的绿卡。
书封上有句文案,叫“一枕金山梦,几多未了情”。我看,当年其实无梦也无情,支撑大家的,仿佛就是老舍的那句话,“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尚在炮火与动荡中的祖国,谈不上给予了他们多少情,而初代移民即便抵达美国后,也不敢憧憬可以建立多大的梦。人类是这样地在生死间求存,退亦死,进亦死,等死,不若拼却全力。
所以我们能理解如今看来几乎“滑稽”的美华斗智斗勇里,含着的是什么。如果说今天我们被尊重,应当感激前人的抗争,如果被误解,也应宽恕前人的精明。我们都将在个体的轨迹里,理解整体。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三):纵然身处黑暗,心中依旧有光
何谓民主?民心所向即为民主。何谓自由?畅所欲言即为自由。何为故乡,落叶归根处即为故乡。当代青年何其幸运,祖国的繁荣昌盛、自立自强给了国人走出国门的实力,也给了国人挺胸抬头的底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权利是当年的所有移民一直期盼却不可能得到的。 20世纪早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两次战役都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一时间民不聊生。而此时在贫弱的中国流传出一个金色的梦,相传在遥远的美国有一座金山,淘金热让很多中国人开始向往所谓的美国金山。 《枕底无花梦不香》就是主要讲述这些迫于生计前往美国追寻淘金梦的中国人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全书由150首动人诗歌、190张珍贵照片、19位亲历者口述历史组成,为读者复原那段艰难的岁月与屈辱的历史。作为一本历史书籍,书中的照片是这段历史真实存在过的有力证明。
01 苦难的根源——排华法案 美国自称是一个民主宽容的国家,可是这个国家对世界始终保持一种傲慢与偏见。19世纪初期,因为大量的移民前往美国,尤以亚洲人口居多,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法案,对华人的入境施行严格的监管、盘查、扣留甚至虐待,天使岛因此建立。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历史课本对欧洲国家的种族歧视略有描写,但是所有的移民究竟遭受了怎样的折磨与苦痛却不得而知。在移民过程中所经历的虐待确实没有大范围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深远,但是在天使岛上所发生的一切何尝不是另一种人间地狱呢? 《排华法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民主自由的否定,为了禁止华人移民,法案可谓是充分发挥医学的力量,采用各种医疗检测手段,编造各种理由,甚至还为想要移民的华人准备考试。由此在国内也兴起了一个假造身份以便应对审查的行业,对于这场关乎去留的考核,所有的华人都全力以赴,只求能踏上那片传说中满是金子的土地。
02 天使岛上有恶魔 天使岛的建立是为了应对大量亚洲移民的审查,其主要拘留的还是中国人,日本人只是在天使岛走个过场而已。天使岛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但是这里却不是天堂的样子,这里的生存环境极差,看管人员态度恶劣,各项检测使人痛苦难堪,欺凌虐待屡见不鲜,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每一个在天使岛上居住过的人都不想提起这段可怕的记忆,屈辱几乎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这里没有人权没有尊严,为了自保天使岛上的移民自发的组织起来维护秩序,可是这种由弱者组成的集权作用甚微。 《枕底无花梦不香》最大的特色是作者能够说服当年这段移民的亲身经历着亲口说出自己的遭遇,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这算记忆是他们最不愿记住的。作者的团队在对这些历史见证者的采访过程中,尽量避免让当事人痛苦的问题,以引导为主,如果叙述者表示不适就不会继续深究,这种采访充满着人性的关怀,也是这本书的温暖所在。
03 身处黑暗却依旧向往光明 在19世纪,中国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就是写诗,而在天使岛的墙壁上保留着大量的华人诗歌,这些诗歌表达了很中国人的不甘、想念甚至是理想和抱负,这些逆境中的诗歌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 这些诗歌也许文采不如李白苏轼,但是字字出自真心,最让人感动的是图强雪耻类的诗歌。穿越一个世纪的文字依旧有着巨大的力量,在如此黑暗艰险的环境中,中国人还能够克服一切磨难,写下:“黄家子弟本香城,挺身投笔赴美京。买棹到了金山地,谁知拨我过埃仑。我国图强无比样,船泊岸边直可登。” 前人曾经的愿望如今已经实现,当今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中国,已然是大国、强国的中国公民可以自由的出入任何地方,最让人的安心不仅是我们能够自由的走入任何土地,更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有危险祖国都可以第一时间接我们回家,这才是祖国能够给国民真正的安全感。 身为90后,真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骄傲,都说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感恩祖国能够成为国人的依靠,感恩为祖国安康默默奉献的军人战士,感谢每一个为这个国家进步而做出努力的人。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四):书评|题壁诗歌深藏历史与力量
文/捷Jesse
这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这是一段通过特殊方式记录的历史。150首诗歌、19位亲历者的口述访谈,配以90多张珍贵照片,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清末民国初期的华人移民史。正所谓是“一枕金山梦,几多未了情”。
01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曾被命名为“朝花夕拾”,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与感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展现了儿时在园中的乐趣以及在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趣味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无独有偶,这本特殊的文集,却记载着一个群体伤心往事,记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许,有人觉得“下南洋”是“淘金”“发财”的代名词,但,或许可能也是悲惨的记忆。
在美国,海中有两个特别的岛屿,当地人给他们起了一对有趣的名字:天使岛和魔鬼岛。其中,天使岛曾关押过亚洲来美的侨民,魔鬼岛则关押着美国本国的各种重犯。
手上的这本书,就和这个天使岛有关。书籍的副标题是: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1910-1940),由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编著而成。
麦礼谦是何许人?他是贝克特尔乘造建筑公司的机械工程师,其毕生致力于美籍华人的研究,曾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出版出十本著作,包括《甘苦沧桑两百年》《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成为美籍华人:社区与公共机构的历史》等,于2009年逝世。
林小琴是电视制片人、诗人,她获奖的剧本《纸天使》便是描述天使岛上那些被拘留的中国移民;杨碧芳教授是屋仑亚裔社区图书馆的馆长,出版作品包括《解放缠足:旧金山华裔妇女社会史》《美籍华人的声音:从淘金热到当下》《天使岛:移民美国的通道》等。
02
美国是个由移民组合而成的国家,各个族裔的移民过程与经验,构成了美国大部分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移民们怀着梦想来到美国,追求自由、理想与机会。然而,世人大都知道美国东岸的艾利斯岛及岛上如何处理这些横渡大西洋的欧洲移民,却不知道位于美国西岸旧金山海湾的天使岛上发生了什么。
从1910年至1940年的三十年间,天使岛作为许多跨越太平洋移民的第一站,美国政府在此间设立了违反人权与人道的移民拘留所。此处曾经拘留了数十万从世界各地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他们在被拘留的岛上,留下了充满心酸的血泪史。
据有关华人移民历史文献记载,华人首次入境美国的记录是在1785年。三位华裔海员抵达巴尔的摩港,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华人移民逐渐增加,主要是加州发现了金矿及后来加入修筑东西“越州铁路”的筑路苦力。后来,美国政府几次颁布《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
从1910年到1940年的三十年间,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以及之后国内战乱频起,天灾人祸,兵燹摇曳,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地处广东一带,尤其是香山、台山、番禺、南海、顺德、新会、新宁、开平、斗门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这些经过天使岛被“截留”的华人,少则数天、多则数月甚至数年,等候着移民官的审问或甄别,过着囚犯般痛苦的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使岛上的建筑随处可以见到直抒胸意的诗歌。
从1910年到1940年的三十年间,拘禁在天使岛的华人有十八万之众。他们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尤其是十四岁到十八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在家乡上过私塾或小学,个别甚至上过中学。他们初识中国古文,有的可能学过书法。有些水平较高的诗歌的创作者,可能还是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知识水平较高的作者,这些人可能年纪稍长些。
天使岛的诗歌作者,大部分是无名氏,可能无从可拷。仅看那些落款,有“闲笔”般随意,有“铁城道人”“山僧”一类自称,还有“自治会”“爱群社”一类的团体团体。这些诗文,大多带有男性特点,有的可能是集体创作,有的也可能只是由人代刻。详考似乎意义也不大。
03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原则。这些在天使岛上滞留的知识分子,在满怀希望远涉重洋之际,遇到的却是失望、愤怒、沮丧,多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壁题诗歌抒发出来,也为我们记录了这段历史。
这里有“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家人倚望音书切,凭谁传语报平安”的思乡情怀。
这里有“自古英雄多磨折,到底男儿志未伸”的壮志未酬。
这里有“东蒙失陷归无日”的忧国忧民。
这里有“留难经半载,愁恨积满容”“问句苍天知有无”“牢骚满腹凭诗写”的无奈苦闷。
这里有“灭尽白人誓不休”“求活何须美利坚?”“誓斩胡人头”“定割西奴心与肠”的满腔仇恨。
这里有“来到木屋十日余”“刺耳验血兼验尿”“提起搬房我极悲”的囚居生活。
如此等等,这里的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律诗,也有自由体、打油诗,还有楹联、须知。
这些诗歌也许在现今看来,文学价值够不上一流水平,但因为它的存在,却奠定了美国早期华文文学的一块无法替代的基石。后人在编选《希斯美国文学选集》时,就选取过天使岛诗歌中的十三首,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学殿堂。
翻过诗歌,书中还有大量篇幅的口述历史、历史照片。
一幅移民身份证的照片边上写着:“颁发给中国移民的身份证件。从1909年开始,所有在美国居住的华人必须持有身份证件,以此证明自己是合法入境人员,有权留在这个国家。1940年后,这些证件换成外籍居民登记证,也叫作‘绿卡’”。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绿卡”的演变,也透着历史的沧桑。
1910年至1940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困囚天使岛的经历。但要他们口述历史,是非常困难的。试想,谁愿意承认自己曾是非法移民呢?又有谁愿意回忆在天使岛被盘查、囚禁的痛苦过往?
作者们经过不懈努力,打消了知情人的顾虑,最终成功访问了移民检察官、译员、维修人员妻子、曾造访男子拘留营地的华人社区工作者、困囚天使岛的人员等,形成了这些回忆的文字。他们讲过“假纸”“排华法案”“逃离”的故事,也许,很多当事人渐已辞世,但这些故事能帮到后人。
作为华人的儿辈、孙辈,需要了解祖先的过往,从他们的移民经历中汲取教训。作为华人的儿辈、孙辈,我们更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望,看清来时的路,坚定地向前行走。
愿我们能在这本诗歌与历史文集中,找到新知、新感、新收获。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五):天使岛悲歌:150首动人首诗歌里的移民血泪史
床头有酒心常醉,枕底无花梦不香。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世界各地,其中就包括中国。华人移民开始陆续来到美国,寻找他们的“金山梦”。到1882年时,在美华人达到13.2万人,仅旧金山就有2万多人,占到总人口的约10%。 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华人参与淘金、建设铁路,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1882年颁布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却试图通过监禁、审查等方式,将华人移民拒之门外。这在他们进入美国的第一站“天使岛”就开始了。
天使岛位于旧金山湾的一座小岛,1910年时作为移民拘留所投入使用。在这些新移民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和日本,其余的来自印度、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 在移民资质审查过程中,美国移民机构对于中国人的审查制度最为严苛,周期也更长。一位名叫李寿南的13岁男童和母亲被囚禁了18个月,另一个叫做李佩瑶的女性则被囚禁了20个月。 当华人移民踏上天使岛,他们心目中的“金山梦”就开始遭遇滑铁卢。在漫长、焦躁的等待中,他们在拘留所的墙壁上书写、刻下诗句,或表达家国情怀,或抒发愤懑之情,朴素的词语中藏着一部移民血泪史。 美籍华裔作者麦礼谦、林小琴和杨碧芳在《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一书中,整理、校对了150首天使岛移民诗作,并且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如移民、口译员、厨师、移民官员等,真实再现1910-1940年间华人移民的全景图。
枕底无花梦不香8.4[美]麦礼谦 林小琴 杨碧芳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01 “假纸”风行:只为家贫求白壁 根据1882年《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的规定,华人进入美国的条件,要么在美国出生,要么是美国出生者的子女。 这样的条款,为一个以“假纸”为核心的移民产业提供了机会。所谓假纸,就是归国华侨在返回美国时,向移民局申报还有其他子女,即“假仔”或“纸面儿子”,以协助对方通过审查。据估计,在《排华法案》实行期间,80%-90%的中国移民可能是“假仔”。 假纸之风如此盛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1906年,旧金山发生一场里氏8.3级的大地震,并引发火灾,存档出生档案的市政厅被烧毁。 原始资料的缺失,使得移民伪造身份申报公民权时,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移民局官员在审核时,只能通过交叉询问等方式,确认申请人的身份是否属实。
为了能顺利过关,“纸面父亲”会为“假仔”准备一本厚厚的“口供”,涵盖了移民局可能会提问到的问题。在到达美国之前,他们需要熟练地背诵,并且在上岸前及时销毁,以免被发现。 其次,国内社会动荡,大量底层民众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海谋生路。 20世纪上半叶,国内战火连绵,通货膨胀、自然灾害、土匪横行等,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面临窘境。一些家庭原本生活还算富裕,但一场洪水让家里的衣食没了着落。 “只为家贫求白壁”、“欲免长贫奔海外”,“家贫”是他们离乡背井、远渡重洋的重要动力。 再者,“金山梦”的巨大诱惑效应。 在广东台州等移民人口聚集的地区,一些早年离家到美国生活的“金山客”们返乡。他们经过多年打拼,已经成为富商,“金山婆”们则戴着满满当当的首饰,环佩叮咚,身后还跟着“妹仔”(即女仆)侍奉。 这给在家乡的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到金山去,或许能闯出一片天地。有移民在诗歌里写:“忆昔当年苦未从,坚心外出觅陶公”。
为了拿到一张薄薄的假纸,需要付出不菲的费用,但这是个开始,还有其他的支出:前往美国的路费约400美金,证件上记录的年龄则需100美元/年。也就是说,一个18岁的年轻人,为了移民美国,至少要支付2200美金。如果不幸被拒签,虽然可以上诉,但律师费用也要100-1000美元不等。 根据一位名叫阮香兰的移民叙述,她在旧金山一家面包店每天工作十小时,月收入也只有区区的20美元。男性的收入略高一些,按当时10美金/星期的平均薪资计算,年 收入为520美元。要想还清这笔钱,通常要用5-10年的时间。 02天使岛拘留:囚困离人夏至秋 新移民们带着东拼西凑的钱,买来相关证件,登上前往美国的轮船。当他们来到天使岛时,迎接他们的并不是财富与机会,而是无休止的等待、审查和苦闷。 天使岛,对于中国移民来说,也成为一个“噩梦”般的存在,因为“山野原来是囚牢”。 甫一上岛,他们就被迫与家人分开,因为男性和女性要分别拘留,即使是夫妻,也不被允许在一起。只有14岁以下的孩童才可以和母亲同住。 住所的门窗上装上了铁栅栏,场地四周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还有荷枪实弹的警卫守护,防止有人逃跑。每天只有短暂的时间可以外出放风,这样的生活与“坐牢”并没有太大分别。
居住条件也十分恶劣,每个人只有一个弹簧板做的床铺,没有其他的家具,个人空间极为狭小、逼仄。岛上的三餐都要到食堂去吃,饭菜质量糟糕,难吃的豆芽菜和白菜、煮得毫无味道的猪肉和肥腻的牛肉。有时住在旧金山的家人朋友会寄来腊肠、烤鸡、烧鸭等食物,才聊以慰藉空荡荡的肠胃。 生活上的困顿只是一方面,更大的折磨来自于检查身体的难堪,和移民检察官的质询。 来到美国的移民,都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认是否患有沙眼、结核病、梅毒、淋病、麻风等传染性疾病。从1910年开始,检查项目不断增加,钩虫病、丝虫病、肝吸虫感染等都内纳入检查的范围。 对于生活在亚洲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由于卫生条件有限,很容易感染上这些病症,这就给了移民局拒签遣返的理由。有移民在诗歌中抱怨道:“狼医要验钩虫症,不能登陆运不灵。”
在检查方式上,男性移民必须脱去上衣,还要做出跳跃等动作,一些情况下,女性也被要求脱衣进行检查。这对于思想观念传统饱受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羞辱。 通过身体检查之后,就是等待与移民检察官的面谈。在场的还有口译员、速记员等工作人员。 通常来说,移民检察官会询问几十个到200个不等的问题,详细程度令人震惊。 家里的人口数量、父母的出生日期、厨房的大小、方位、家具摆设都是常规问题,还会问到家里的台阶有几级、向上三代的谱系等问题。第二天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交叉质询,如果彼此的答案存在较大出入,就可能被认定存在造假。 这种极为严苛的问询方式,导致了一个十分吊诡的现象:一些“假仔”由于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更容易通过审查。而一些身份信息真实的移民,则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等原因,无法对一些问题给出明确的答复,反而被移民局拒签。 《广东台山华侨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二三十年久客之殷商,亦多以执一二言之乖错,至判拨回者。” 然而,即使是通过重重筛查,忍辱负重获得入境资格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因为“假纸”入境,他们时刻担心自己会被驱逐出境,所以时时生活在担忧之中,不敢向周围人坦露自己的身份。在找工作时,华人的身份也让他们受到诸多限制,大多只能从事最基础的行业。
03移民歧视的真相:理悟盈虚因国弱 从数据来看,美国《排华法案》的确起到了限制华人移民的效果。 根据一项数据统计,1910-1940年间,通过旧金山港口申请入境美国的华人共计95687人,其中申请遣拒的比例为9.1%,其中有87.85%的申请者提出上诉,有一半以上获得胜诉。 这样来看,总体的申请入境成功率在95.32%,拒签率4.68%,远高于同时期欧洲移民2%的拒签率。 另一项数据则显示,1900-1920年间,美国华人数量从9万人下降到了61939人,比1882年减少了约半数。 通过《排华法案》的初衷在于,当局认为华人抢走了当地人的工作机会。但华人移民数量锐减,并没有改善白人的薪资水平和生活处境,失业率依然高企。 因此,拘留、排斥华人的做法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现实依据的,也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给华人移民群体造成了长久的身心伤害。 歧视性移民政策的背后,也折射出清末民初“国弱民贫”的现实局面,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的影响。 一方面,19世纪末,清政府处于江河日下的局面之中。1882年美国通过的《排华法案》实际上违背了两国之前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往来居住,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但这时的清廷已自顾不暇。 对于美国的失信举动,只是做出无力回应:如有时大清国查华工前往美国,……实于美国之益有所妨碍……大清国准大美国可以或为整理,或定人数、年数之限,并非禁止前往。 弱国无外交,这是国际政治领域颠扑不破的真理。清廷的虚弱也让美国实行种族歧视有了更足的底气。 另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当时十分流行。 最典型的为美国人马修·菲利普·希尔提出的“黄祸”说,鼓动人们排斥亚裔移民。媒体上更是大肆宣扬华人“种族低劣”之说,认为一旦华人与白种人通婚,就会拉低白种人的纯洁和高贵特质。
在中国国内,则有双重思潮的互相影响。一边是清末民初,许多知识精英以“民族主义”作为口号。另一边美国对华人种族歧视的消息传回国内,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种族-民族意识。 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了天使岛诗歌之中:“造多战舰来美境,灭尽白人誓不容”“白种强权,黄魂受惨”,以“强弱”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丛林法则尽显。
“千古含愁千古恨,思乡空对思乡台。未酬壮志埋坏土,知尔雄心死不灰。” 如今天使岛,早已不是曾经的移民拘留所,而变成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州立公园,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100年前那段移民血泪史,却从来不曾被忘却,它在简单、朴素的文字中生动诉说。
参考资料:
1、麦礼谦等,《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
2、蓝峰,《亚裔文学的珍贵遗产—天使岛诗歌与囚禁故事》
3、吴盛青,《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
4、《广东台山华侨志》
注:本文配图部分来自纪录片《金山》。
《枕底无花梦不香》读后感(六):天使岛上,亡灵在写诗:被美国拘禁的华裔移民和他们心中的美国梦
01 一枕金山梦,几多未了情
300年前,当来自英格兰的移民们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能让清教徒们安居乐业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很多人来说,旧金山,正是美国梦开始的地方。它既拥有像纽约一样的摩天大厦,也拥有像洛杉矶一样的阳光海滩。这座既文艺典雅,又发达时尚的城市,是美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国外移民踏入美国的第一站。
一提起旧金山,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标志性的金门大桥,缓缓行驶的铛铛车,以及风景优美的海滩。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里还有两座隔海相望的岛屿,一个叫恶魔岛,另一个叫天使岛。
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向大海远眺,你会看到一座被海水包围着的、与世隔绝的小岛,那就是恶魔岛。恶魔岛周围的海水不仅冰冷且湍急,而且在茫茫大海中,还潜伏着无数择人而噬的虎鲨,因此,想要从这里游到2.4公里之外的旧金山市区,简直是天方夜谭。
正因为此,这座岛屿在1934年到1963年之间,是美国联邦监狱用来关押那些穷凶极恶犯人的地方。好莱坞经典大作《勇闯夺命岛》的原型就是这里,美国历史上,所有恶名昭著的重刑犯,全都在这座岛上蹲过大牢。
而与恶魔岛隔海相望的,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天使岛。
天使岛上,天使在哭泣。这座与世隔绝的岛屿,被美国移民局用来关押和拘留那些从亚洲来到美国的移民。在这里,有70%的被困者是申请入境美国的中国人,他们将比其他国家的移民接受更长时间的检查、盘问和拘留。其中甚至有些人,被困囚在这座小岛上长达一年时间,才等到自己的最终结果——大多数结果往往是被遣返!
从1910年到1940年,大约有10万名中国移民滞留在这座岛上。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屈辱,耗尽了所有的耐心与尊严,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逃不过被拒绝入境的命运。其中,不乏有人在此地自杀。例如,一位中国妇女竟然把一根削尖了的筷子从耳朵直插进大脑而死,随后,她的两个儿子才被批准入境。
那些被困在天使岛上的孤岛幽魂,在拘留所的墙壁上,刻下一首首或凄凉或悲恸的诗歌,以发泄心中的满腔怨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段不容忘记的历史,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三位作者辑录了150首留在天使岛上的诗歌,搜集了90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采访了19位亲历那段历史的华侨,并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整理成书。
这本题为《枕底无花梦不香》的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图书奖”,并被列入“美国经典文学书目”。翻开这本沾满血与泪的书,百年前那段充满屈辱的华人移民历史,就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02 枕底无花梦不香:刻在拘留所墙壁上的诗歌
一百年前,在旧金山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上,曾经刊载过一篇社论,其中提到:“自有此码头木屋以来,吾华侨之被困其中者,苟虐甚于囚犯,题诗满壁,泪痕满地,甚至有不堪受虐,自尽而死者……睹之无不伤心切齿!”
《世界日报》还曾整版刊登过一首长诗,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呜呼!白种强权,黄魂受惨。
叱丧家之狗,强入牢笼;
追入笠之豚,严加锁钥。
魂消雪窖,真牛马之不如;
泪洒冰天,洵禽鸟之不若也。
但我躬既窜海曲,性品悦看报章。
称说旧乡故土,剖瓜分;
哀怜举国斯文,狼吞虎噬。
这篇题为《木屋拘囚序》的长诗,就出自于天使岛上被拘禁的华人移民之手。除了这篇长诗之外,在《枕底无花梦不香》这本书中,还收集了一百三十多篇刻于拘留所墙壁上的诗。
那些被囚困孤岛的华人,将满怀愁绪和悲苦之情,化作一首首深深刻在墙壁上的诗歌,这些诗歌的文笔和质量虽然远算不得上乘,但其中蕴含的浓浓情感,却令人不忍卒读。
按照主题,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远涉重洋、羁禁木屋、图强雪耻、折磨时日、寄语梓里等内容。
有些诗表达了对留在家乡的父母妻儿的思念,以及对前途的忧虑:
椿萱倚门无消息,妻儿拥被叹孤单。
纵然批准能上埠,何日满载返唐山?
有些诗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不公平的排华法律进行谴责:
详恨番奴不奉公,频施苛例逞英雄。
凌虐华侨兼背约,百般专制验钩虫。
其中更有一些华侨,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愤懑之情:
我们同胞遭至此,皆因国势未能张。
倘得中华一统日,定割西奴心与肠。
特劝同胞不可忧,虽然被困在木楼。
他日中华兴转后,擅用炸弹灭美洲。
其中更有许多苦苦等待,然而还是被拒绝入境、遣返回国的华侨,留下一些希望振兴祖国的诗句:
风尘作客走西东,不料今时到监中。
因泄计谋山中困,何筹韬略出潜龙。
子胥忍藏能雪恨,孙膑忍辱复仇功。
我今拨回归国去,他日富强灭番邦。
木楼永别返香江,从此兴邦志气扬。
告我同胞谈梓里,稍余衣食莫漂洋。
可以说,这些或悲郁或愤怒的诗篇,都是中国移民最早的文学创作,在这些诗歌中所记录的,正是百年以降,华人在海外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积弱历史。
03 《排华法案》阴影下的华人移民
如果你看过香港电影《黄飞鸿》的话,大概会对影片中所描述的华人赴美淘金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吧。
1848年,当时的中国正值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战乱期间,大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希望能找到一条救赎之路。恰在此时,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短短的时间里,超过30万人蜂拥到加州,希望实现自己的黄金梦。
而这个消息,也开启了华人移民到美国的第一波浪潮。“金山市”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了San Francisco这座城市最早的中文名称。直到后来,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发现了大金矿,“金山市”才演变成今天“旧金山”这个称呼。
“黄金梦”和“美国梦”,通过国外来华的商人、海员、传教士之口,逐渐扩散到封闭多年的中国内地,成百上千的失地农民,通过各种方式,企图前往大洋彼岸,那个遍地黄金的梦想之地。
早期前往美国的华人,绝大多数来自于珠三角洲地区,其中超过60%来自于台山。因此,直到1965年,仍有“美国华人半台山”这样的说法,而台山话也成为了美国华人社会中的通行语言。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初到加州的华人,很快就证明了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淘金工人。在家乡时,他们就惯于种植水稻,而淘金时常用的开沟、筑坝、抽水等活计,都是种植水稻的基本工作,对这些华人来说,实在是熟得不能在熟了。据说,华人淘过的矿区,连“塞进虫子牙缝的金子”也找不出来了。
与此同时,加州的其他大规模建设,包括1865年开建的中央太平洋大铁路工程,也需要从中国引入大量的劳工。于是,许多华工放下金矿里的工作,会合从老家来的新同胞,投身到这条沟通美国东西两侧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工作。
可以说,来自中国的华工,对于这条中央大铁路的修建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华工身上往往具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而比起白人,他们的工价更是低廉无比。因此,铁路公司大量增雇华工,也拼命压榨着华工的劳动力。
在华工的努力工作下,这条规模空前浩大的铁路工程,竟然比原定竣工日期提前了整整7年!
但是,无数华工的血汗乃至生命,都献祭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这话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1970年,仅在内达华州的沙漠中,就挖出907.2公斤的华工尸骨!
但是,华人身上吃苦耐劳的优点,却也增加了当地人对华人的敌意。
随着铁路的完工、华人迁入人数的增加,以及加州经济的持续低迷,在美国社会,悄然兴起了一股排华运动的浪潮。
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其中第一条款就规定,要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
而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宣布禁止中国移民。这一举措更是将充斥于美国社会中的排华、反华情绪推到高潮。
在加州排华情绪最狂热的时期,加州政府甚至在1881年宣布,将3月6日作为一个假日,那一天,加州将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宣扬驱逐华人的口号。
这种排华运动,不仅是一场针对华人的政治迫害,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基础。究其根源,全在于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等社会负面思潮。
就像托马斯在《美国种族简史》中所写的那样:美国人对待中国移民的态度是苛刻的,有时甚至是粗暴的。华人既不是白种人,又不是基督教徒。而在当时,这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哪一条都足以构成致命的弱点。华人遵循着对美国人来说完全陌生的习俗。无论是从文化上或生理上,他们都被视为不能够被同化的种族。
《排华法案》的颁布,对于那些想要移民美国的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统计,移居美国的华人人数,从19世纪70年代的123200人,锐减到19世纪90年代的14800人,到了20世纪30年代,更是减少到不足5000人,达到历史的最低点。
这股排华浪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二战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扩张的中流砥柱,为盟军最终的获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更是成为了美国的盟国,而排华浪潮也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在1943年通过的《麦诺森法案》中,废除了《排华法案》。而1948年,关于禁止华人和白人结婚的法律也被废除。而直到1965年通过了《入境移民与国籍服务法案》之后,才再次开启华人移民美国的新浪潮。
加州政府、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分别在1970年,2011年和2012年正式就《排华法案》向中国提出道歉。
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今天《排华法案》早已废除,但它却一直是《美国法典》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翻看《美国法典》就会发现,其中第8篇(外国人和国籍)中的第7章,题名就是“排除华人”(Exclusion of Chinese)。而这一章也是整个《美国法典》第8篇中,唯一一个完全针对特定国籍或族群的章节。
无论如何,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盛,华人也已经走过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而祖国也永远是身在海外的侨民们最坚实的后盾。就像《战狼2》里说的那样:无论你在海外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