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武志红”,回复数字“002”,免费领取专业心理测评文 | 肖璐编辑 | 五花鹿、朗门 网上有很多辅导孩子、处理孩子日常冲突时的视频。有的父母被气得大吼,甚至家暴。在一瞬间,情绪就被点爆。 所以,要说养娃最困难的事,我想是 情 绪 管 理 。 上个月看到一则让人后怕的新闻: 陕西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写作业不用心,一气之下,把孩子打了一顿。 第二天凌晨,孩子突然呕吐不止,妈妈紧急将其送到医院,但最终孩子因头部多处受伤,抢救无效死亡。 妈妈也被判刑3年。 在冲突时刻,如何稳定好情绪,是大多数父母的一道难题。 最近有一档叫《你好,妈妈》的访谈类节目,其中陶虹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 如果说爸爸是一个家的顶梁柱,那妈妈需要做一个家的“定海神针”,牢牢稳住整个家庭的情绪。 厉害的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育儿途中的挫败,就好像今年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宋倩一样,陶虹本人也一样经历着。 例如,女儿对各种乐器的三分钟热度。 开始女儿想学钢琴,等到买了电子琴回来以后,孩子就把手往后一背,死活不肯练;那就学木笛吧。结果陶虹5分钟就可以学会的曲子,女儿练了半年也没学会;又开始想学大提琴。定制的琴拿回来了,练了两天,新鲜劲一过,又不想学了。 陶虹见女儿这么痛苦,说那以后再也不提学任何乐器的事儿了。 结果女儿说:不想学大提琴了,因为想学吉他……陶虹还是不焦不躁,耐着性子劝女儿:“都是弦乐,大提琴练好了,吉他就更容易学了”。事后,陶虹仔细反思了一下: “或许并不是练琴本身让孩子痛苦,而是孩子一直在重复一个有困难的事情,自己又在一旁情绪紧张地督促着,紧盯乐谱,纠正手法,孩子就难过去这个坎儿。” 从那以后,她就不这样做了。 不久后,女儿的房间里又传出来了琴声。这背后,不仅仅是育儿的知识,更是问题出现时的情绪管理能力。当情绪得到了管理,一切的反思和教育才可以水到渠成。 有一次,陶虹女儿兴致勃勃地要给她做“夏日特饮”,女儿把杯子拿下来时,手一滑没拿住,玻璃渣子碎了满地…… 这时陶虹只是把狗抱去别的房间后,回来收拾残局,没有勃然大怒,也没有多说孩子一句。 她知道孩子虽然嘴上不说,但知道自己做错了,这就够了。 对比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错时,会忍不住奚落嘲讽孩子或者大发脾气。这种反应很难得。 这些对错误难以容忍的反应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 什么会阻碍我们成为定海神针? 做陶虹一样的“定海神针”式妈妈,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困难的。 原因是:大人习惯性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 恐惧主要因为这两点:1. 恐惧失败曾在地铁上听到一位父亲教导孩子作业,“错一次是正常人,还错第二次那是呆子!” 很多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在他们心里:多犯几错次,就几乎等同于失败了。 ——他们扭曲了“失败”的含义。 无法容忍失败,背后是两个误区。① 父母缺乏“空杯心态”: 理所当然认为,大人知道的东西,孩子也“应该知道”。 一旦发现孩子有一点和他们的预期不符,就夸大这种“不符”带来的恐惧,认为孩子糟糕得一塌糊涂。② 父母把孩子的受挫当成是自己的失败,无法把自己和孩子分开,建立清晰的界限: 孩子成绩不够好,就是“我”不够好;孩子做得不够完美,就是“我”的不完美等等。 大人对于“失败”的错误定义,会导致他们一旦看到孩子犯错,第一时间是想着如何去惩罚孩子,来“长记性”,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2. 害怕消极情绪我们家孩子刚学写字时,常常写着写着就开始发呆,任我再怎么催促也不动笔,有时还会崩溃哭起来。 我以为她是在偷懒,急得我在旁边直跺脚。 这时候,我的着急、女儿的崩溃弥漫在了整个房间。 我更急着想让她写完,以此消除我们的情绪,但不管我怎么威逼利诱,她就是不愿继续写。 但后来我冷静下来了。这时,我才发现她在写字时有个习惯:要跟我确认上一个字写得好不好,写得“好”了,才继续写下一个字。所以她没有拖延,只是需要我的反馈罢了。 而如果我没有冷静地看待这件事,就会陷入两个人的情绪里面,越害怕这种情绪,就越逼迫女儿,把责任推卸到她“偷懒”上,甚至可能因此摧毁了她学习的积极性。 直到后来我宽抚她:先不管写得好不好,认真完成就行。这时她的写字才真正地顺畅起来。 恐惧是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的? 我们对失败、负面情绪的恐惧,大多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缺乏,这些缺乏由我们的父母传递到我们身上,再传递到我们孩子身上。记得女儿刚从幼儿园毕业的暑假,总会突然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想幼儿园了,我不想上小学了。” 但我下意识的反应竟然是想责备她:你太脆弱了。 好在我在责备之前,觉察出了我这种反应背后的信息: 责备别人的脆弱背后,其实是不能接受自身的脆弱。 认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当看到别人身上的脆弱,就忍不住想要去压制和打击。 想起小时候,我一旦在爸爸面前流露出脆弱的情绪,他就会故意忽略,或者对我的行为举止充满愤怒,导致我认为:脆弱是一件令人羞耻和愤怒的事。 而我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也是这样被父母对待的。 回到女儿身上,其实她的“脆弱”,不过是对过去留恋罢了。 这再平常不过,即使大人在遇到环境改变时也会如此。 于是我走过去抱着女儿,跟她说: “对旧的东西留恋,对新的东西害怕,都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刚去幼儿园你也会哭一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想念幼儿园,妈妈随时都可以带你回去看看。” 然后她就开始掉眼泪,不过哭了一会就平复了。 接受告别和适应新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一定会伴随着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是我现在想和女儿一起体验的过程。 而如果我没有察觉,消极情绪的背后原因,那我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恐惧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枚定海神针? 那需要怎么做,才能停止这些恐惧代际传递,成为一个“定海神针式”妈妈呢?1. 正确地理解“失败”的含义 要知道,父母对“失败”的反应过程,会被孩子记下来,当ta下一次犯错时,就会复制父母的反应方式。 如果父母害怕失败,那孩子也会如此,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成为一个没自信没担当的人。 而如果父母允许失败,那结果就完全不同。 陶虹发现女儿不爱玩积木,无论她“诱惑”多少次,女儿都不感兴趣。 但奇怪的是,只要陶虹不在,女儿都会过去玩,一旦看到陶虹来了,便马上跑开。 后来陶虹才知道,原来正是陶虹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一对比,感觉很失败,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让徐峥(陶虹的丈夫)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 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搭积木也会倒,大人也会犯错,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没有关系。” 毕竟,孩子成长为大人,就是通过不断犯错、再不断进行纠错,积累经验的过程。 允许失败,就是允许试错,允许成长。2. 改变对消极情绪的认知,学会处理消极情绪任何情绪本身,并不存在好坏、对错。 消极情绪的出现,只是在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罢了。 但如果无法接纳这些情绪,就很难从中有所领悟和改变。 所以先理解和接纳,其次再引导。所谓的理解接纳,就像我面对女儿怀念幼儿园的情绪一样,去允许它存在,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她一起度过。而之后的引导,方式也有很多。在《你好,妈妈》里,新闻主播卢秀芳提了一种有趣的做法:演戏。 在她孩子闹别扭发脾气的时候,她会故意走近儿子左看看右瞧瞧说:“咦?这个不是我的儿子,头发不一样,牙齿也不太像,他去哪里了?快帮我把他找出来”。 儿子也意识到问题,会不好意思,跑进厕所一会儿又跑出来说:“好!我把你儿子找回来了”,然后两个人笑成一团。 当她自己也忍不住要发脾气时,儿子也会学着她说:“咦?这个不是我妈妈……。” 卢秀芳说,不管谁乱发脾气时,其实心里都知道不对,这时就需要一个有趣的方式,给彼此台阶下。 从消极情绪,转换到积极情绪,有时就在这些瞬间完成了。 写在最后 其实很多父母在育儿上,有情绪管理问题,大多因为理解亲子关系时有一个误区:把孩子放在对与错、输和赢的对立面。 出现矛盾时非要争一个输赢,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孩子是错的,所以才会在表达情绪时,常充满攻击性。 但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一种 合 作 关 系。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充当“同盟者”的角色。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而不是火上浇油,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正如李小萌在节目里说的:“我们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 一旦有了这个认识,想必育儿情绪,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作者简介:肖璐,医学专业毕业,三级心理咨询师,媒体行业从业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公众号:鹿见不评()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 推荐你看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后台回复数字“002”随机送你一个专业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