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少年》是一部由戴维执导,伊利多斯·帕如克 / 努尔曼姑·吐尔地玉素甫 / 常波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跑的少年》影评(一):标题...无能~~~~(>_<)~~~~
下午与孩子们一起在课堂看了这部电影
虽然免不了励志类“俗套”
甚至都能猜到结尾
但仍让老阿姨的我几次热泪要掉下来
印象最深刻是乡小学条件的艰辛
一个老师上好几门课程
训练场地是沙漠
踢足球没有球鞋没有球衣
这让我想起前些天从四川某乡一小学过来与我们进行手拉手活动的八名藏族小学生
第一次见到他们
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
校长站在前面依次介绍他们
脸上无一例外都是高原红
皮肤黝黑
身材瘦小
我从他们眼中看到的
全是对这个“新世界”的腼腆、羞涩与好奇
之后特地去了解了一下
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极其不好
如果不是这次活动
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乡里...
相对比他们
生活在这边的我们不知“幸福”多少倍
但仍然有很多孩子不懂得珍惜
在家便是“小公主小皇帝”
想要什么便有什么...
经常在课上的时候跟他们讲
但是年纪太小了还是因为什么
其实他们现在都体会不到...
我真的很想让他们感知一下
感知一下这个世界
除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外
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活得很艰辛的人们...
《奔跑的少年》影评(二):奔跑吧,少年!
剧情
剧情很简单: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群新疆的小伙子,在教练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赢得市级足球比赛,教练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类似的电影还有《麦克法兰》:美国教练帮助黑人小伙子跑步改变命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1520649/;《摔跤吧,爸爸》:印度爸爸(阿米尔汗)帮助女儿摔跤改变命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87939/;《翻滚吧,阿信》:乡村少年(彭于晏)通过体操改变命运,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5244092/。
出彩的地方: 1)真实:我没有去过新疆,电影的不少镜头展示了真实的新疆的面貌、大家的生活,真真开阔了视野; 2)励志: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好鸡汤的一句话,却也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有时候,看得多、见得多、听得多,反而不知不觉地忘记最简单的道理。
可以改进的地方: 1)剧情:比较单调,平铺直叙,受制于成本和能力,90分钟,只有组建球队——进入决赛——决赛失败的主线剧情,副线单薄、散乱; 2)细节:缺少细节的刻画,《摔跤吧,爸爸》里面的情绪控制得就非常好,冲突激烈但也真实; 3)对话:不少台词违和、对话生硬。
收获
1)新疆的足球队 不禁让人想起琼中女足,不少姑娘可以通过足球上大学,踢足球的姑娘们确实改变了命运,新疆的青少年足球队全国数一数二,可能也是类似的原因,生物学中有个名词“边缘创新”,放在这里蛮合适的。 新疆青少年足球很厉害,但成年的国脚就少很多了,足球的问题太宏大,就不展开讨论了,网上有专门的分析文章,讲得挺好,https://new.qq.com/omn/20180311/20180311A0TT5K.html。
2)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努力学习,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跟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相比,自己的命运确实不同,也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奔跑的少年》影评(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奔跑的少年》和一次“任性”的追梦
“拍电影就是攀登大山,每迈出一次都会离山顶更近一步,当我到达山顶我就是观众的眼睛,那里有别样的风景”导演戴维如是说,面对采访的镜头,他的脸上尽是自信和沉着。
而这份自信的基石是《奔跑的少年》在多项国际国内电影节上斩获的荣誉:都匀电影电视节最佳青少年影片导演奖,2019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优秀儿童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布鲁塞尔西欧国际电影节、马德里国际电影节、荷兰新视野国际电影节、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等八个电影节十余项大奖提名。此外影片还入选教育部、中宣部“第39批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
戴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随和,蓝色牛仔裤搭配橙色Polo衫,修剪整齐的寸头看地出是刚刚理过,简约大气之外还带着少年身上才有的那种朝气蓬勃。是的,是朝气,这个词再准确不过,但在面对记者询问,他这份与年龄不相称的气质的时候,戴导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回应说:“可能每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吧,也还保留着那个年少时想一想都会汗毛直立的梦”。
少年和梦,这算是戴演执导的电影《奔跑的少年》最好的注解了。这时候距离电影杀青已经过去整整两年了,媳妇无论美丑总要见公婆,如今这部倾注心血的电影总算是到了该与观众见面的时候。谈及这部电影的由来和拍摄,戴导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2017年5月,制片人黄盛和梁峰带着投资找到戴维导演,这已经不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说明来意之后几人驱车从北京出发,前往山西、途经甘肃,折返内蒙寻找电影的灵感,然而这一圈走下来,他们却没有找到满意的故事。正当几人灰头土脸回到北京,菜摆满桌、饭到嘴边也没心思吃的时候,朋友推荐的一则南航的宣传片却仿佛是从天而降的一根火柴,点燃了三人连日奔波却一无所获的焦灼。三人一拍即合,“就是它了”。“其实当导演也常常被灵感这个玄乎的东西折磨”戴导面露苦笑、略带自嘲地说。
宣传片来源于一则新闻, 讲述了一个新疆老师在黄沙漫天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孩子们训练足球并因此而走向全国的励志故事,新闻报道寥寥数百字,却激发出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导演戴维、编剧刘祖光、制片人黄盛、梁峰几人在朝阳区的公司见面,一个下午激烈的“头脑风暴”勾勒出了电影主要的故事线索。一行人从新疆采风回到北京后,编剧刘祖光就着手撰写剧本。
剧本打磨出来之后,戴导就同黄盛、梁峰两位制片人飞赴新疆实地勘景,另一边剧组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当地的条件却让几人傻了眼,墨玉县喀瓦克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交通不便、黄沙漫天,气候干燥用水困难,昼夜温差大,部分地区蚊虫肆虐,电源不稳时常遭遇停电,无论哪一项都会对剧组的运转和电影的拍摄产生负面影响。而摄影机防沙,上厕所驱蚊,稳定电力,口罩防风沙、常备大衣御寒也成为后来考验导演控场能力的一项项“必修课”。
“抵达的第一个工作人员到住处还没落脚,就跟我说,导儿,这儿条件太差,我要回北京去”戴导说,“我当时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挨个联系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提前打预防针,一百多号工作人员如果都不能吃苦要回去,电影就拍不了了”,戴导话音未落,主演伊利多斯·帕如克就匆匆赶来,这位刚刚出演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波斯小王子”此前的荧幕形象是一位“不会踢的足球教练”。
多斯闻言便开始“吐槽”导演:“我刚到两天就高烧不退,躺在房间里没办法拍戏,戴导还带人来“探我的班”,怕我装病溜号”,“我那是担心你的身体健康,像你这么宝贝的演员,要是病倒了我可找不到替身来替你演”戴导打趣道。高烧着还坚持拍戏,这仅仅是这部影片遭遇到诸多“状况”中的一个“小事件”,更难的是语言不通和上千孩子的群戏场面,而圈内有一句玩笑话“孩子和动物最难拍”,孩子无拘无束很难按照成年人的意志来表演。
接近一个月的艰苦拍摄很快过去,杀青宴上,十几个新疆小演员围着戴维导演,你一言我一语,他们用“新疆风味”的普通话诉说着不舍之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群“初出茅庐”的小演员已经与戴维导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经常接到他们发来的微信,问我:导演,咋们的片子什么时候上映啊”,戴导感慨道:“我们拍戏的时候他们才念小学,现在这群孩子都上初中了!”。
好作品如好酒,需要时间去酝酿与发酵,而《奔跑的少年》等待两年终于要跟观众见面。“拍摄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从业以来因为种种的原因没有等到这个机会,这次任性的尝试算是我在不惑之年对于过往、对于梦想的一份答卷吧!它可能不完美,但是倾注心血,希望大家会喜欢。”
《奔跑的少年》影评(四):《奔跑的少年》:莫欺少年郎,愈挫则愈强
当今社会,如果有人说自己的梦想是踢球,会不会被人嘲笑呢?
会有人从当今的国足水平开始嘲笑你的幼稚,会有人告诫你踏踏实实读书,找份踏实的工作,少做白日梦。
电影《奔跑的少年》主人公帕尔哈提就曾有过一个踢球的梦想,然而严厉的家庭把这个梦想扼杀在了摇篮里。帕尔哈提最终如父母所愿,成为了一个小学教师,还拥有一个美丽漂亮的未婚妻,这样一个令人艳羡的生活,却始终没有熄灭他对梦想的星星之火。
在和自己的学生探讨梦想的话题时,学生不经意地一句"你的梦想是小学老师吗?"将帕尔哈提心中的这团火再次点燃。纵使是在现代都市中,足球作为一个梦想,都会经历重重阻碍,更何况是一个遍地黄沙的喀什和田。
喀什和田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足球场,这里的大人们最初是用孩子在游戏的心态去看待踢球,然而当大人们发现孩子把踢球当作一个真正的梦想的时候,大人们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扼杀这个不靠谱的梦想。
其实家长们的拒绝的态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在地广人稀的新疆,有无边的沙漠,还有种不完的地和放不完的牧,没有专业的训练,没有配套的设备,谁会相信这个梦想是靠谱的呢?
然而帕尔哈提即使在面对领导质疑、家长反对,甚至失去爱情等重重阻碍,都没有让他放下教孩子踢球这个梦想,因为只有他真正看到了孩子们的潜力,事实上新疆人个高精瘦,身体素质远高于国足,甚至不输欧洲人,充分具备了踢好足球的天然条件。所以他不遗余力的教孩子们踢球,正是填补这块好料子最后一个缺失的部分——训练。
他的坚持很快就得到了回报,这群孩子成功挑战了一场"不可能战胜"的比赛,他们踢赢了一群有高年级孩子组成的对手。这场比赛让所有的大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甚至从来不看职业联赛的人都觉得这场球精彩,因为他们不仅仅看到了奇迹,也看到了未来。
《奔跑的少年》是一部讲述面对梦想前路重重困难,迎难而上,打破陈旧观念的电影,事实上拍摄这部电影的困难和它所反映的主题是一样的,南疆的人文与地理环境对电影拍摄造成很大的困难,作为以大陆为主的主创团队,要克服水土不服的情况下拍下这样一部视听语言具有高度默契的电影,实属不易。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里,这支由帕尔哈提在重重困难和恶劣条件下辛苦带出来的"梦之队"已经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足球比赛的冠亚军,未来他们将逐渐成长,成为国足的主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带着国足走向强盛与辉煌。
这就是坚持梦想得到的回报,很多人为了功利与利己主义放弃了梦想,因为他们不相信奇迹,然而唯有梦想能够创造奇迹。直到人成熟以后,方知人生有多遗憾,就有多少噩梦缠身。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勇追梦想,不留遗憾!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全力以赴追求过,此后外界莫欺少年郎,少年愈挫则愈强。
《奔跑的少年》影评(五):当梦想与命运交织,拼搏必将伴随胜利的喜悦
quot;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看影片《奔跑的少年》,有一个词汇贯穿全片的始终,有一种期冀也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内心,那便是——梦想。
《奔跑的少年》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影片,讲述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新疆村庄里,一颗"天赐"的足球,改变了帕尔哈提和他班上十几个孩子的命运的故事。片中的帕尔哈提老师,童年时期便有一个足球梦,却被他的父亲无情的捏碎。直到成年后,当了小学老师他,在学校成立了"梦之队"足球队,又将这个梦想寄托于孩子们的身上,并向着遥远却闪光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奔跑的少年》改编自真实事件,片中的人物都有原型,由此也让这部影片显得更加饱满与真诚。影片的剧情和人物,都非常朴实,他们生活在和田地区的墨玉县,身处沙漠边缘,却又是水果之乡,广袤的视野和甜蜜的味感,赋予了人们多姿多彩又坚韧好强的生存。片中的"梦之队"足球队也是如此,虽然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来说,踢球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们甚至连一双合脚的球鞋都没有,更多的时候,是光脚在踢球,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他们奋进的步伐。
用帕尔哈提老师的话说: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梦想,而帕尔哈提,则是助力他们梦想的推进剂。由此,当孩子们光着脚在沙漠中训练,光着脚上阵与其他球队比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更是一颗颗奔腾的心。
不过,在比赛中,胜败乃兵家常事,"梦之队"的进击之旅,既有让人激动不已的高光时刻,也有点球大战中的缺憾失利,但胜负从始至终都不是影片所关注的焦点,唯有为了突破阻障而努力的冲击,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动能,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存在。不仅孩子们,身为主心骨的帕尔哈提老师,也在组建和训练球队的过程中,备受生活的历练,无论是父亲的不解,还是爱人的离去,都是一场场严峻的考验。
我们总是把梦想挂在嘴边,总是以为,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电影《奔跑的少年》却更真切的告诉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有的梦想,都要一步步踏实的去实现:"他们踢球时,眼睛里的那份光,是生命的激情",帕尔哈提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燃烧的热情,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他们对于梦想的执念与执着。只有将梦想与命运交织到一起,才能感受到澎湃的生命之曲。这也正是《奔跑的少年》这部影片的灵魂所在,人物的命运,球队的前程,由小及大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奋斗与拼搏,也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能够让我们得以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小人物,大世界,在很多层面上,其实是相通而的。
看过影片之后,片中的很多台词,依然震耳发聩的在脑间回响:"梦想不是胡思乱想!"、"坚持不了的梦想都是幻想!"……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激情与汗水,赢得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一步步的行进在更光明的巅峰之路时,我们情不自禁为他们而动容,
也正如片中所说,当我们度过了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成长岁月,回首遥望时,是否留下过遗憾,又能否感谢当年的努力呢?这是一个问题。《奔跑的少年》的故事热血又励志,但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风景民俗电影,故事的服、化、道非常有民族风格,摄影、沟通也极具美感,不仅通过多种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梦之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奔放与坚韧,而且也将边疆美景尽收眼底,包括绵延的胡杨林、茂密的葡萄架、热闹的集市、朴实的劳动人民,甚至还有静谧的星空,都美得让人心醉,看《奔跑的少年》,不啻为一段心灵的涤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