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语文味来

  教育界曾经有这样的流行话语: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这话并非空穴来风,就语文而言,这些年来谁也说不清到底教什么,没有什么确定的界限。有时候我们在听公开课、观摩课时,看到讲什么的也有,多媒体课件让你眼花缭乱,课文拓展无边无际,果真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今天,听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感觉大脑清晰了许多,我知道语文也应该是清清楚楚,明明朗朗。

  在第五节《课标对实用性文章有哪些要求》中,李亮老师指出说明性文章要教出语文味来,他说:“说明性文章要把握文体特点和文本特点,关注语言表达,发掘这类文章包含的语文元素。而有的老师常常把这类文章上成常识课、自然课。”

  听到这里,我想到把说明文上成常识课、自然课的现象并非个例,因为我们对这类文章的目标、内容把握不准,而往往偏离了轨道,越走越远。《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几年前,我初次上这篇课文,当课讲到将近一半的时候,突然,校长进了教室,他坐下就听课。那节课,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地球的肆意破坏,在黑板上精心列了两个表,中国每年有多少耕地消失,有多少森林遭到破坏,多少种鸟类灭绝……还有详细的数据比较。下课后,正当我为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沾沾自喜时,校长说了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的话,他说:“你上的是语文,我还以为讲的是自然呢!”我顿时羞得无地自容。现在想一想,的确,那堂课我忽视了“语文”,要不是学生手里拿着语文书,还真会被人误认为是自然课。

  那么,这样的课该怎么上呢?怎样把握这个度?赵苹老师讲了她上《蝙蝠与雷达》这一课的思路,抓住蝙蝠飞行特点的关键词——“还”、“而且”、“无论”、“即使……也”,通过品读感受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样科普性课文就上出语文味来。赵老师的话让我也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对于《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类的说明文,要尽量删减无关语文的东西,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比如:抓住关键句子,体会数字的作用,体会打比方句子的好处,体会关键词“本来……但是、至少”等在句子中的意思及作用,运用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崔峦老师说,语文姓“语”,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必须体现这一点,必须进行杂实的语言训练。是的,语文姓“语”,而课堂要有语文味才行,只要我们心里记住这一点,那么语文就是明明朗朗的一片晴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