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有人经常问我:“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我开玩笑的说:“什么用也没有,但考试要考。”
其实这并不是我的真实想法。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照我的理解,就是让你更有诗意的生活在繁琐喧嚣的世俗里。
一天,一个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早晨上班拿着伞,坐公交车,下车时竟然忘在了车上,关键是下车时还下着雨,我是不是……”
她的意思很明显,拿自己开涮,省略号可补充的内容大概是“老年痴呆了”“老糊涂了”“傻了”……
很多的朋友在下面点赞,发笑脸,还有安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思考了一下,留言“从此,你的人生里再无风雨”。她很快回复过来,“谢谢,借你吉言。”我可以猜想她看到我留言后的表情,是扑哧一声笑了。
这就是文学的美丽。让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丝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很多读者读到这,没有多思考就过去了,可这一处实际是大有妙处的: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这里挂这样一幅图?
经过深究,原来这幅图叫“福禄(伏鹿)图”,它表明了旧社会的人读书的目的——考取功名,多福多禄。这幅图也可以称作“福禄寿图”,那棵古树就是长寿的象征。这时,你再看这幅图读这段文字,是不是很有趣味?
试想一下,照现代人的思维,会在这儿画些什么?画上摇钱树还是聚宝盆;还是直接题上“书内自有黄金屋,书内自有颜如玉,书内自有千钟粟米”?那样,三味书屋还有翰墨香味吗?
再深究一下,为什么叫三味书屋?如果喜欢琢磨的人,就会去查,一百度,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用现代话说,就是“读经就好比吃新收获的稻米;读史就如同吃丰盛的宴席;读诸子百家就如同吃肉酱。”古人强调读书先读“四书五经”,用现代人的观点,五谷杂粮才养人;大鱼大肉好吃毕竟不能天天吃;肉酱味重只适合调味。
这样一琢磨是不是有趣多了。这就是文学,让喜欢烧脑的人品味琢磨,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