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三家”门,领悟中国文化

  走入“三家”门,领悟中国文化

  蔡汉以

  2019-10-12

  中国文化,如浩瀚的海洋!所谓国学大师,其实只是“应知、应会”而已,谁敢夸下海口说,自已是个“全能、全知”呢?然而,我们可以走入---儒家、道家、墨家的“三家”门,以它们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为切入点,来领悟中国文化!

  我们知道,无论是宗教,或者说是哲学,都要向人们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价值观上,人们一般也关注这三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人如何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有让自己的思想和影响更久远的渴望。这就是人对永恒的追求。

  因此,中国哲学上一个著名的命题是人如何才能不朽——“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三不朽的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三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人世,落实在现实的人间世界;二是中国哲学追求个人对群体的贡献,叫群己之道,三这是儒家价值观的源头。

  儒家人生价值思想。中国文化基本上由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家思想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因此,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得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儒家认为,与弘道、行仁相比,富贵利禄不值一提。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整天想着吃香喝辣坐吃等死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也,未足与议也”。人的价值是在成全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认为,在弘道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牺牲生命去成全“道”。孟子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许多儒家的思想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带着强烈的济世安民的思想。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写的那副对联,称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状和宣言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大思想家顾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仁者爱人、报效国家。

  道家的人生价值:回归自然,避世保身。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来,道的运行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着必须任由事物成为它所应是的样子,绝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其中,这就是“无为”;一旦彻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驱使和强迫,事物就会在运动中完全实现自己的本性,此即“无不为”。以此自处,就可以实现庄子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达到的“逍遥”自在的“无待”之境;以此处世,则可以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之境。也就是说,遵从“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既可以使自己的本性获得充分的实现,也可以使他人或他物获得完全的自由。道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庄子,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认为人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像死老鼠肉一样的肮脏的东西。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施,在魏国当国相,有一天听说庄子到魏国了,害怕抢自己的位子,就派人全城搜捕庄子,庄子听说了,自己主动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yuān)鶵(chú),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可见庄子是个脱离了世俗清高的人。在庄子的哲学中,万物都是一样的,包括生与死也是一样的。因此,庄子将死亡看成是回归到生命的本源,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锣打鼓的庆祝,他的朋友惠施指责他,而庄子说,她最初也是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的,后来才衍变成了有气、有形体、有生命的,如今又变化回没有生命的(死亡),这和春夏秋冬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她现在安静地寝卧于天地之间,而我在这里嗷嗷地哭,这是我不明白天命、不够通达,因此停止了哭泣。既然人间的功名富贵如粪土,既然万物齐一生与死都一个样,用现在的话说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庄子主张无用。庄子说一棵大树,长得好早就被砍伐了,长得不好没有用,反倒可以保全性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家特别是庄子的价值观是顺应自然全身保命。

  在道家的哲学家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的人物杨朱,曾经被孟子痛骂的人。杨朱是中国哲学中极端的自私自利型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同时他主张人生就是要享乐,“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同儒家的三不朽价值观完全相反,杨朱认为人死了就是一堆白骨,追求不朽毫无意义。“生则尧舜,死为腐骨,生则桀(jié)纣(zhòu),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因此,在杨朱一派的价值观中,就是保全性命,享乐人生。

  墨子自苦利人的奉献思想。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兼爱”。与儒家的仁者爱人相似,都是要爱人,但墨子的学说更加极端,他要求人们不管是什么人都要爱,甚至是“死了都要爱”,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墨子是个极端的利他主义者,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有利于他人,为天下幸福而放弃个人私利,承受个人的苦难。这是一种自苦利人的价值观。

  因此,当我们走入了这“三家”门时,领悟了一些中国文化。而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重视道德,强调气节,提倡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