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是一本由蔡澜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一):宁静致远
蔡澜是个爱玩也好玩的人,而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正业”,他也是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拍电影做编剧、研究美食做主持等等,而对于文字,他也是非常擅长——不仅擅长“写”文字,做得一手好文章;还擅长“写”文字,对于书法他也是颇为擅长,他的字,不求刚劲,但行云流水间,满是自得的潇洒和乐观,字如其他,古人诚不我欺。
《静下心来写写字》这本书,相对于这个系列的其他的基本书而言,非常的严肃认真,不是说其他书的文章是胡编乱造,而是其他书谈人说事看似轻描淡写,其实透出的全是股潇洒劲儿,于飞白出留下大的想象空间。而这本书从自序开始,你看出蔡澜的严肃认真,一本正经。
对,这本书的自序非常重要,值得我们读上三五遍,因为自序里通过别人的提问,蔡澜不仅给各位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各种书法练习的方法,还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对于书法的应有态度,比如有人问现在的人能否写出晋代时期的书法,他回答“永远相信青出于蓝”。
说它是一本严谨的书,还在于这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写冯康侯先生的事情,三四十页,而且书起文就写。虽然蔡澜很习惯也很喜欢写人、写各式各类的人,但能花这么多笔墨专门写一个人、写出那么多事情的,还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冯康侯先生对蔡澜的影响至深,正如标题所言“平生师友”,亦师亦友,终生难忘。
另外这本书的福利还是很多的,一翻看书就能看到的就是各个名家的字帖,比如蔡澜最喜欢的黄庭坚,在自序里就出现过几次,书圣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宋徽宗等等名家的字,都在提到的文章中及时出现,让我们读了文章之后,能及时领略大家的风采,再通过的大家的字,我们又能更好地领会蔡澜的深意。
书也花了很大篇幅讲了《心经》,告诉我们历朝历代大家们写《心经》的有趣故事,还给我们临帖《心经》介绍了很多书刊,特别贴心的是,在介绍完弘一大师从李叔同开始写心经,到出家后砍掉字的棱角,写出了和尚体的心经,书中夹着赠送了一幅长长的弘一大师的《心经》贴,真是不沾丝毫烟火气,即使是副印刷品,也是很想将其裱起来。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二):把时间浪费在“附庸风雅”的美好事物上
要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馆,翠玉白菜总是拥有大堆拥簇,人们总是要排着队才能得到在展柜前稍稍驻足的机会。而王羲之那副冠绝天下的《快雪时晴帖》摆在大展厅正中央,都鲜少有人问津,一副门庭冷落的样子。毕竟白菜的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一眼就能明白,而王羲之笔下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则有那么一些门槛。
既然欣赏都如此困难,更何况身体力行呢。还没入门就放弃,大约便是普通人的常态。幸好蔡澜先生不是。年逾四十又何妨,一样有从头学起的勇气。从头去体会名帖笔下的意蕴,从握笔开始一笔一划学习写字。用他的经历来证明那一句老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像少年郎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一门心思走下去。比起他的书法,这种恣意的心态更让人钦佩。何必害怕没有基础,何必担心岁月忽已晚,往后日子还很长,何不想象一下从今天开始的十年后又是怎样的光景呢。
同时,蔡澜先生也是极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位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切诠释着什么是热爱、执着、淡泊与坚守。老师在教他书法、篆刻,更是在教导学生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就像那些为理想事业奉献一辈子的人一样,他们的身上自有一种暖融融的光彩,吸引着身边的人也努力成为更好的人。得师如此,也难怪蔡澜先生愿意在这件事上投注心血。
当然了,蔡澜先生身边自然也有我们经常遇到的“朋友”。“哎,学这个又没用,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呢?”是的呢,天天都在键盘上运指如飞,连字都不用写,更何况需要墨水与毛笔的书法呢。话背后的意思大约就是:有这个闲工夫,去倒腾点挣钱的事,岂不是更好?可惜,对蔡澜先生来说,写字,恰恰是一种花费不高的,可以一生自修的,能够接近那个心向往之的自己的方式。不知道“朋友”心中那个“我期望的自己”可还蜗居在哪个角落。
聊聊书法这件美好的小事,其实美不美,怎么欣赏都是其次,就像我欣赏不来蔡澜先生推崇的“和尚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蔡澜先生的故事中看到喜悦和宁静,寻到一些遇见心向往之地自己的线索。静下心来写写字试试。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三):书法的乐趣
我是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认识蔡澜的,后来上网查了一下,他的家族整个都很有才华。蔡澜好像什么都会,电影,美食,商业,感觉他不是在挣钱,而是在玩。所以说他的生活一定很有趣,他喜欢看书,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善于吸取知识。蔡澜在香港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他从来不涉及政治,看见看不惯的事就喷,尤其是金庸和倪匡,两人说不好的,他就认为不好。他当然也有很多缺点,因为口直心快,所以经常惹人生气,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有脾气的人。
书法和我们日常写字有着本质的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是为了表达内心所想的直观意向,而书法则是把当下的精神状体和书写者的性格融入其中,书法其实就是画作,所以它也是一种十分具有内涵的艺术形式。这本书的作者项穆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收藏品奠定了他对于书法作品品鉴的基础。哪怕是一个字,都有机会可以解剖许久,一笔一画都透露着背后的故事。
蔡澜讲书法,则是结合着生活中的理解来讲,这就和纯粹的书法家不同了。当得知笔者的心境状态时再去欣赏他的字,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毕竟都是汉字,笔画也就那么多,这其中是有规律可言的。看了这本书之后,不仅仅会对写汉字产生兴趣,还会对汉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之所以不热爱一样事物,就是因为不够热爱,如果都不了解又怎么谈热爱呢。要喜欢上任何一件事物,首先就是要了解它的历史,它被创作出来的初衷往往是很伟大的。
写字是有窍门的,如果一开始就选择特别难的字写,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当真正了解了这些笔画之间的联系时,就会发现控制好其中的比例就像是画画时的透视是一个道理,从而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我们都知道文字经过了长久的进化一直在变化它的样貌,至今还是有人在用繁体字,但是大多数人都改用简体字了。我觉得书法的历史越往后越会被人们忽略,现在什么都将就一个方便省事,却忘记了任何事物本身都有美的一面。打字固然方便,这也使人们逐渐忘了动手的感觉,那种笔触正是写作的动力,真正的作家都不是用电脑来写文章的,这也是现在的青年作家很少有成功的原因。只有看开了,看透了,才能够像蔡澜一样生活。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四):“食神”谈书法
在香港,有四大才子之说。这四大才子都有谁呢?金庸、黄沾、倪匡和蔡澜。四人中,大哥当然是金庸先生,这位写出了华语界最好武侠小说的“金大侠”,在华人中,可谓无人不晓,几乎没有华人不读过他的作品,或者根据他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黄沾是香港歌坛公认的“词坛教父”。他为电影配曲写词达百多首,留下了《倩女幽魂》、《男儿当自强》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倪匡是华人科幻小说界里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金庸和黄沾已经仙逝,而本书的作者蔡澜是四大才子中年龄最小的,生于1941年,到今年也是近80的人了。他从事过电影制片人、电影监制、电视节目主持人、美食家、专栏作家、商人等多种职业,现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故而有“食神”的美称。由这位“食神”来谈谈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也是别有味道。
蔡澜先生的书法格调是比较高的,笔下充满了江湖气,艺术性高于一些书法专家。如果仔细看他的书法,他写的字是比较自由的,是不拘一格的,而且充满着他个人的风格和色彩,这也是他书法获得大家称赞的原因之一。蔡澜先生为什么要写字?他说 “因为好玩嘛”。这是这种态度,让他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乐趣,也少了很多的拘束,可谓是妙趣横生。蔡澜先生的书法不求工整,但意趣天成。他把写字当作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蔡澜先生看来,书法是乐趣无穷的。有很多人一直往古板的大道理中去钻,那自然枯燥无比。他说:我拿起笔来,第一次写的就是‘别管我’,从此我要做什么就是什么了,没有人管得了我做什么事。我已经进入我自己的世界,我自由了。
这本《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是蔡澜先生一部全新的关于书法兼及篆刻的随笔,其中有与恩师冯康侯学习过程的经历、感受,也有同门师兄弟间的故事,同时配有蔡澜先生个人书法作品和历代名人名帖,可以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书中引了冯老师的名言:“我临古人帖,尔等亦临古人帖;故我们非师徒,同学也。”诚如斯言!在文章中,蔡澜先生道出了向冯老师学书法的真谛:向冯老师学的岂止是书法与篆刻,而是做人的谦逊。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五):书法之乐,被蔡澜讲透彻了
在武侠的垂直领域,目前仅有古龙一人可与金庸比肩。但在几十年前,就有三个人在平行领域与金庸齐名,他们是蔡澜、倪匡和黄霑,这三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香港四大才子中,蔡澜以懂美食著称,懂美食就是最懂生活,能以对生活、美食而与那个武侠天才、歌词天才齐名,也是很不简单了,而且也是最为有福了,但是,美食是世俗的东西,从来都不是俗物,把美食研究透了,那是需要深厚的天资天赋和文化根基的,有文化,美食就是美食,没有文化,美食成了疗饥的俗物。最近,蔡澜出版了一系列非美食的书籍,很见文化功底,比如这本《静下心来写写字》,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美食之外的蔡澜,发现了一个不仅会吃而且豁达的蔡澜,一个很懂生活享受的蔡澜。
确切点说,这本书不是学术类的专著,可以归纳为散文集,主要是回忆自己的书法历程、书法故事以及感悟,但就是这样一本散文集,却把书法之乐讲透彻了。与很多人不同,蔡澜是四十多岁才学书法,这在一般书法理论看来,过了20岁人体肌肉开始僵化,敏感度下降,再练书法就练不成了,而且,一般过了20岁,也没人练书法了,但是蔡澜却在40岁的时候想练书法,这其实是一种悖论,年轻时难以领会书法的乐趣,觉得练字枯燥,但是到了一定年纪,懂生活了,却又失去了练习书法的黄金时期,只能徒唤奈何,但是蔡澜不然,他有行动力,当然更有资源,拜师可以找到冯老师这样善于教授的老师,根据他的特点,指导他学黄山谷的字,当然,这条经验大家也可以用用,喜欢谁的字,就临谁的帖。
从行文可以发现,学习书法之后的蔡澜,生活的乐趣增多了,也更上境界。练习书法后,可以得到一种身心的宁静和豁达,很多事情尤其是俗世的名利之争,在练习书法之后会看的很淡,这样的宁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世间名利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比如,抄经的快乐,这种福报就不用多说了,在抄经中领悟宗教智慧,那种愉悦也不是常人能得到的。另外,书法也有圈子,志同道合的圈子,也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人生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何尝不是一种乐趣?看蔡澜这本书,虽然我依旧没有去学书法的勇气,但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更为豁达和舒心的生活方式,这或许就是最大的收获吧。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六):让爱好成为一种能力
蔡澜的身份标签很多,美食家,电视人,生活家,作家,等等。其实他还有很多爱好,比如书法,但他应该不是书法家。
这也没关系,其实他自己也从来不说自己是书法家,甚至也不乐意别人说他是美食家和作家。这一切,都是源于爱好。爱好吃,吃得多了,吃成了专家,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美食家。爱好写,写得多了,也就成了别人口中的作家。写书法也是如此。
发展一种爱好,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成了一种能力。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写写字》便是蔡澜关于书法爱好的一本书。
努力能成就大多数事情,但是如果有点天赋那就更好了。蔡澜中年拜师冯康侯,冯老师看到他虽然毫无基础,但是下笔有灵气,于是欣然收为徒弟。
蔡澜虽然不能像师兄一样一直陪在老师身边,但是即便在工作之余,百忙之中,也经常抽空联系书法。数十年不辍。所以,即便蔡澜不自称书法家,但是也可以说是书法爱好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了。
蔡澜爱好行书和草书,他的行草展便是最好的证明。书法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不懂,但是,从他写的字中,还是能看到他身上的那种灵气的。
蔡澜最为推崇的书法家是黄庭坚,也就是黄山谷,不管是在微博中,还是在很多文章中,他对想学书法的人的建议都是,临摹黄庭坚。
书法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培养人的气质。不必成为书法家,只要每天练一练,就会自然有一种优雅和从容。如果用书法抄心经,那就更锻炼心性了。这也是蔡澜经常劝人或带人抄心经的原因之一吧。
这本书里一部分写了蔡澜跟随冯康侯老师学书法的故事,一部分是蔡澜和网友关于书法的对谈,一部分是关于书法的小故事,最后一部分是蔡澜的书法鉴赏。
从蔡澜身上,我们看到,常年坚持一种爱好,爱好就能成为一种能力,很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给自己不仅带来气质上的提升,甚至还有经济利益。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画画,开始做手工的原因吧。
蔡澜40岁才开始学书法,到现在已经小有所成。
我们不必一定非要学书法,发展别的爱好也行。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多一种拿得出手的爱好,就多一种成功的可能。谈成功并不可耻。加油吧。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七):静心者自静
蔡澜先生是个网红,在这个“网红”概念模棱两可的时代,这么说无可厚非。大多数接触网络的年轻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在《十三邀》,在《鲁豫有约》等电视节目,在金庸等大师级人物的只言片语里,其实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他到底是谁,做过什么都并不太清楚。我知道“蔡澜”这个名字,其实只是一个符号,或许是一种文化符号,但是也可以说是一种当下流行的“佛性”生活理念符号。
直到读了蔡澜先生的这本书,才知道符号化一个人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而在此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期访谈上——他是美食家。
但是并不是说这本书蔡澜谈书法,那他就是书法家,他谈篆刻,他就是篆刻家。我想一个人的身份是复杂的,而一个宁静的人可以做很多事儿,大概他就是这样的人。通过他朋友的笔触,才知道他曾经是个电影人,一个影评人,一个文人,一个旅行家……或许你和我一样好奇,一个人是要怎么活,才能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做那么多的事儿?更加好奇的是,在做那么多事儿的同时,他还能安静坐下来,一天写2个小时的字。
而我的好奇,恰恰代表了浮躁。
蔡先生写到他的师兄,还不是数十年如一日,上班,下班做功课,只要认定一件事而坚持下去,总会做成的。他不是告诉我们,不期待回报的写经,才是一种信仰。其实人生大多数的事儿都是如此,如果不期待回报,一步一步去做了,就在不经意间做成了,期待回报的,总是带着太多的焦灼和计较,心不静,是坚持不下来的。
书法也是一种信仰,能够静下来的心境,是多少人如今趋之如骛的。然而,写字的蔡澜,和他的师兄弟,以及师兄弟的徒弟们,只是静静写字而已。人生的修为,说到底,不是通过一个人的一本书,几张字帖就能真的传达给别人的。
他在书里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很多人不懂欣赏。给你一副名家字画,好在哪里能得到多少精神的愉悦?大多数人是不懂得的,所以也就有了老师所说书法家都是演员,因为在卖字画的同时还要担负着表演的职责,努力地把好与好在哪通过肢体和语言来演出来。世事如此,所以,自得其乐的,偏安一隅自己乐就行了,即便是享受不了书法带来的热爱之情,但是人生之中,到底应有一二热爱之物,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愿意不计较回报,愿意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事物,大概都是能让人静下来的。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八):静而后能定
近期琐事围身,似包裹在一团线团中,好在其中一件事情解开了这4个月来拧巴死的结,才方从这线团中窥出外界的一丝清凉空气,后续事件也慢慢推进,心愈发加强好像。
在这期间,每晚到家后什么都不想做,白天的表情和言语在这一刻突然卸下来,这时候的反应只想静静地坐着,洗完澡去睡觉,至于那衣服和地板是不甚想理会的,可自个又是个身处脏乱环境差脾气更不好之人,那就只能把那股精气神给重新熨烫服帖直立再度放进躯壳里。房间所有杂乱空间,只有餐桌是最为赶紧,上面只放着这本书。在我近期脑袋杂乱时,蔡澜的这本《静下心来,谢谢字》变成了一剂镇定剂,看着那《心经》和随风吹开的任一页,我没看内容,但只要目光所及它,我就感觉挺好的。可能效果因人而已,但是对我效果尤其突出。
最爱书中两篇,其一是《书法的乐趣》。在这里,蔡老师传递了一种观念,分享之:
书法不一定闷,乐趣是无穷的,有很多人一直往古板大道理去钻,那就枯燥无比了。我拿起笔来,第一次写的就是“别管我”,从此我要做什么就是什么了,没有人管得了我做些什么。我已经进入我自己的世界,我自由了。
其二是《书法是让人身心舒畅的事》。当今,学书法好像一件很沉重、很遥远的事,不要被书法这两个字吓倒,有兴趣就容易了。没有心理负担,学起来更得心应手。做学问,不必有什么使命感和责任感。书法,是一件能让人身心舒畅的事,写呀写,写出愉悦,写出兴趣来,多看名帖,那么,你会有交不完的朋友,虽然都是古人,就像冯康侯先生说的:“我向古人学,你也像古人学,那么,我们就不是老师和学生,我们是同学。”
这两种心态我觉得放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不得了的。不同阶段的我们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事情,拉长维度来看,这段最难得时光还是得靠自己挺过来。虽然说“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坚持,加油,时间能抹平一切。”......各种鸡汤语言不断从不同人嘴里吐出来,不可否认,时间往前走,很多事情都往前走了,假若还原地不动,没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可悲的。因为过去,已经过去了,你纠结也没有。你只能展望未来,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变强了呀!
当你静不下心来,那就找到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吧,后悔是没用的情绪,你只有静下来,才能定,定而后能动。倘若你和我一样喜欢看字,写字,那这本《静下心来,写写字》保管有用!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九):静下心来写写字,也挺好的
蔡澜的书,记得是看过一本的,但到底是哪一本,却实在想不起来。想不起来就想不起来吧,反正这样一个在金庸看来“一个真正潇洒的人”,他一定不会在意这个的——主人尚且不在意,不知名的客人又自己去烦恼自己呢?金庸接着说:“蔡澜见识广博,懂得很多,人情通达而善于为人着想,琴棋书画……什么都懂。”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所以,今天,就要看他的这本《静下心来写写字》啦!
书法嘛,到底是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呢?恐怕,在最初文字产生的时候,是不会讲究好看的,实用为主就行!接下来,写的字多了,就需要略微讲究一些,于是书法这门艺术就此诞生。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很多,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自不必多说,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欧体”“颜体”“柳体”的原主)以及怀素、张旭也不必多说,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似乎也不必多说……不如,就记住蔡澜口中的“灿哥”所说的几句话好了:“对任何学问,先由基本做起,不偷工减料,便有自信,再进一步学习,尽了自己的力量,不取宠,不标新立异,平实朴素,就自然大方。我们脚踏实地,我们便有根,不用去向别人证明我们懂得多少。那个没有后悔的感觉。是一个多么安详的感觉!”
“灿哥”的这几句话是说书法,其实更是在说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而且已经说得很透了——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蔡澜才记得很清楚,并且写在了他的这本《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写写字》里。而且在这本书时里,不仅可以读到蔡澜对自己写字的经历、故事以及心得,还可以欣赏到很多的书法作品!看得懂,就不妨在那里琢磨琢磨门道,借以丰富自己的心得体会;看不大懂,就当是在看画,觉得好看就足够了!蔡澜这样“一个真正潇洒的人”,一定也不会在意这个。更何况,他已经“事先”——就在这本书的名字上——说过了,只需要“静下心来写写字”就可以。写得好与不好,何必放在心上?!又或者,可以拿书里的一句话来作“挡箭牌”:“字写得好不好,是见仁见智、很个人化的东西。”这是蔡澜的书法老师冯康侯说的,用来安慰不会书法、字写得不好的自己,应该很适合。
书法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想当年,王羲之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一根粗铁杵可以磨成针,靠的是坚持不懈的毅力;把自己的字写好、写出个样子来,当然也必须靠练习,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最终也能够做成,至少也能够更接近预期目标一些。
最差,如果可以静下心来写写字,不是也能够借此来修身养性吗?!也是挺不错的呢。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 写写字》读后感(十):何以为活?
这些天认真读了读蔡澜先生的《静下心来写写字》,有不少启迪。让我想起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句话。"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
是啊,何以为活?这不是我们必须思考明白的人生命题吗?
他的书中,讲他四十岁时师从冯康侯,讲他的小师兄,讲他写字的心得,讲他写字中产生的对人生的领悟。文字坦率真诚,读来自然轻松,而处处又都是在讲人生的玄机。
“先从基本做起,不偷工减料,便有自信,有了自信,再进一步去学习,尽了自己的力量,不哗众取宠,不标新立异,平实朴素,就可以自然大方。我们脚踏实地,我们便有根,不用去问别人证明我们懂得了多少,那个没有后悔的感觉,是一个多么安神的感觉。”这是他师父的话,讲的是书法,其实,不是也在讲做人的吗?不是在探寻人生的活法吗?
国画大师李可染说过一句话:“艺术家除了聪明以外,还要老实,市侩性格的人成不了大艺术家。”
说得真是一针见血。这种老实,不仅仅是对世人老实,其实也是对自己要老实,只有潜心去做,才会收获硕果。
为什么要静下心来写写字?其实是一种修行方式,让自己的世俗的生活中又找回生活的重心,又找回自己的人生,找回自己最重要的生活原则,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
何以为活,蔡澜先生通过书法这条路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让自己的人生像是开了挂。我所说的开了挂,不是说他取得多大的世俗的成功,不是说他如何大红大紫,而是他觅得了生活幸福的密码。
正是因为对《静不心来写写字》的阅读,让我也处处留心观察思考,用以关照我自己的人生。
这期间看了纪录片《人生果实》,录制的是一对日本老夫妇的简单而又笃定的生活,都市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梦幻式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一句台词也是深深感染了我。“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
看到两位老人的生活,我想起了《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何以为活,这是一对普通的日本老人的答案。
这就是生活,从来就不会欺骗我们,只是我们不要去欺骗生活。
昨天去中国美术馆,看到一位知名的唐卡画家娘本先生的画展。他绘制的唐卡,肃穆庄严,笔法细腻,巨幅画作中有无数微小的细节他都是精心绘制。
看到中国美术馆馆长方为山的介绍,便多了更多理解,也有了由衷敬意。
“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绘制唐卡实际上也是一种宗教修行的过程。一位优秀的唐卡画师应该首先是一位虔诚的修行者,佛经是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佛经义理必定潜移默化画师的精神世界,并通过他手中的画笔去表现出来。不仅是生活的手艺,更是宗教的修为。或许正是如此,娘本先生的唐卡作品仍然会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只是,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通过艺术造型对宗教精神的虔诚表达;而且体现在他于现实世界中积极的人生追求。”
何以为活,那些美轮美奂的唐卡,是娘本先生的答案。
蔡澜先生是对书法艺术的信仰,《人生果实》中的老夫妇是对自然的信仰,娘本先生是对佛的信仰。殊途同归,都是在探寻何以为活,都是在探寻人生的幸福之源。我们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让自己更真实地体验活的滋味。才能从虚幻的虚假的繁忙中抽身,才能从无意义的世俗成功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