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是一本由汪曾祺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一):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写字是聚气,画画是凝心,做菜是用情,放在一起便是汪曾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情意真挚,痛仰相关。
有人说汪老骗过了所有读者,他写出来的永远都是世间万物发光发亮的正面,可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苦难的背面,全被他随遇而安地埋藏了起来。
在谈及沈从文、金岳森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时,不禁感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们那一代人对学问的痴迷,对生活的热爱,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
现在的我们,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变得浮躁起来,没有学会做“零件”,就想着要学“组装”,基本功不扎实,却一个劲儿地长篇大论,还需沉下心来,好好感受这世间的光与影、生活的阴与晴,尝遍万千滋味,最后才能懂得白开水的无味与解渴。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二):人间万事转悠悠,浮云常变更,随缘即安乐。
汪曾祺,是个有趣的老头。
他常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年轻时候喜欢唱戏,也吹过笛子,到了剧团工作后,不敢唱了,只吹,后来因为牙陆续掉光,也就罢了。
后来喜欢画画,画他对生活的喜悦,可能因为父亲是画家,多少受了一些影响,画的如何呢?老头子有一章“只可自怡悦”。他说这是实在话。
也喜欢写字,写快意的行书,不拘谨,说写字本是消遣,何必自寻烦恼。
老头子爱做菜。食材都是自己买,逛菜市场觉得有生活气息,也是个构思的过程。
吃就更会吃了。吃的什么,怎么吃暂不说。对待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老头子说:“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别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饮食如此,文化亦然。
老头子说平淡最好,但平淡不易。老头子的一生不平淡。至少右派这段经历如此,但我们没法谈。那个时候只有听的份,只能认,不能辩。现在我们看那段历史也是,只能看,评不得。
老头子看得开,说成右派那个时候就是开会,不过开够会就收场,因为大家都累。
现在也累。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三):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生活往往如此,必须要把自己按到地里才熬得过去。
汪曾祺说,草茉莉是种低贱落俗的植株,不高洁不清冽,只要给些水分阳光便能生出密密大片,存活率极强,为文人不耻。但其实生活往往如此,必须要把自己按到地里才熬得过去。
他说到某地最爱逛菜市场,也许这种烟火气,是对抗无聊和抑郁最有效的方式。看看为了生存挣扎的人们,再看看热气腾腾的生活,觉得自己也一样有着平凡人的烦恼,没有什么特殊。
看完《受戒》觉得,原来人的七情六欲还能这样干净美好。
有作家说过:
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觉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他;
汪曾祺的散文里有个笑话说山东婆媳吵架媳妇跳井了,儿子回来之后他妈告诉他,儿子说没事,地里拔根葱井边晃悠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叶嘉莹先生说要读一读历史,才会有历史观,对眼前的事就会有一个新的角度,自己遇到的烦恼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年轻人问蔡澜先生如何解决无聊的生计问题,他回答去麦当劳打工,辛苦又廉价感会提升幸福感;
汪老更接地气,琢磨做一点好吃的,写写字画画,可这个看起来很松的状态,有一个准心,那就是沉下去,在琐碎的生活中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自己的生活里。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生命到底空不空,大部分是空的,到底值不值得去过,还是值得的。这就是汪老给的答案,不管如何不顺,向上去努力,遇到困难和无奈的时候,哪怕被踩到土里头,都没有关系,那就在地下自由发挥,或早或晚,地上也总会开出花来。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四):感觉日子无聊时,不妨读读汪增祺
就像是前几天在一篇评论梁实秋先生散文集中所讲的那样,我也不记得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是我所看的汪曾祺先生的第几本散文集了。尽管其中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之前在汪曾祺先生的其他散文集中已经先行看过了,但这仍然不影响我会将这本书再逐篇逐页的阅读一遍。一来是怕错过什么之前未读的精彩文章,二来这好的文章是值得反复阅读而不会让人心生厌倦的。
之前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便能在其中感知到他是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人。有人曾开玩笑的这样评价汪曾祺先生,说他是“作家里最会吃的,也是厨师里最会写的”。这个别人还真的是羡慕不来的。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不管是花鸟鱼虫、戏曲名剧、小吃点心、日常菜肴,甚至是柴米油盐都能够被他写得极具情趣。文笔好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更加重要的则是他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趣味与情趣以及自得其乐的心。
纵观汪曾祺先生的一生,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不过三岁就遭遇丧母之痛,好在父亲也是个极具情趣的人,父子二人相处竟如兄弟一般的感觉。年少时体弱多病,差一点因为高烧而进不了考大学的考场,不过就这样还是顺顺当当的考上了第一志愿西南联大。等到求学时又遭遇战乱,有段时间穷的差点连饭都吃不上,可他依然自得其乐。即便是在下放的那段艰苦岁月中,他依然苦中作乐,坚持画画给自己找一丝悠闲自得的感觉。
总有人会抱怨日子过得无聊,吐槽生活没有什么滋味。可是你看看人家汪曾祺先生,他的生活咋就过的那么有滋有味呢?说他是苦中作乐也好,自我安慰也罢,即便是生活再困顿,日子再艰苦,他就是能够让自己活得精彩。生活其实还是很有趣的,与汪曾祺先生相比,说自己生活无聊没有滋味的人,缺少的不过是一份能够发现生活乐趣的心思罢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遍遍的去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品的原因。每当感觉日子过得有些无聊,不知所措的时候。不妨把汪先生写的的这些文字找出来再好好的读上一读。告诉自己,生活中还是有不少事情可做,不少乐趣可找的。关键就看你想不想去发现他们了。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五):平淡中的不凡,万事有心,人间才能有味
现如今,“忙”就像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在不知不觉中席卷了世界。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上班忙到焦头烂额,加班忙到熬夜通宵,下班忙着家长里短、食宿卫生,晚上和周末忙着陪娃写作业、送娃去上课,即便是偶尔旅游,也是走马观花,上车就睡,忙于拍照和发圈。 这种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成为社会上多数人日常的写照。 你是否也曾经感叹过,我们总是忙着赚钱来为自己、为家人打造幸福的生活,可到头来,却根本没时间去享受幸福,甚至因为陪伴的缺失而弄丢了亲情,搞砸了生活,那么我们这么忙,又有什么用呢? 每天忙碌的我们,或者真的应该停下脚步,做点愉悦自己的事情,让生活重新成为生活,而非生存。 可说来容易,真正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心有情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而更多的人 想拨开迷雾、照亮人生,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需要持续地修炼。 我会推荐你看一看这本“最会生活的老顽童”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 汪曾祺老先生师从沈从文,他不仅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师,还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生活家,他的文字干净而通透,如话家常般为你娓娓道来。 同时,他也是一位天生的乐观派,一个拥有童心的可爱老头,不论身处何般境地,面对何种困境,始终能守着初心,兴致勃勃、生机盎然地活着。 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集,特别收录了入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全国高考阅课 理解的《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北京的秋花》等经典篇目,可谓是一书尽览精华。 全书共分为了“万事有心”和“人间有味”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的平淡中发现生活的小确幸,以及面对世俗压力,如何活得淡泊通透,做最真的自己。 丰子恺曾说过:“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的确,其实生活就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就像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中所倡导的,人间万事,要先有心,才会有味。 书中记载了汪老先生各种“有心有味”的日常,既有妙趣横生的风俗民情,又有蕴含哲思的人间百态。 他每天写字、画画、做饭……平常人的平常事,却让他过出了人间的烟火气,也过成了含情脉脉的一首诗。 读完你会明白,平淡的生活中也处处有着不平凡的故事。 生活其实很有趣,只是我们不曾发现罢了。 生活也的确很忙碌,但却也会在不经意间,赠与我们最纯粹的快乐,与最宝贵的回忆。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六):吐槽大户汪曾祺,文章都自带弹幕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汪曾祺真是文学圈的一股“泥石流”,除了他,真没见过哪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么爱吐槽的。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高邮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我小时爱看他画画,看他怎样布局(就是用指甲或笔杆的一头划几道印子),画花头,定枝梗,布叶,勾筋,收拾,题款,盖印。
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小胖子画画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巴图”?
北京人家春节供蜡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丰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我宁可相信,这就是一颗很大的珠子。这颗大珠子早已不知所往,不会再出现了(多么神奇的珠贝也活不到九百多年)。但是它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在修县志时也不妨仍然把“甓社珠光”这个事实上不存在的一景列入“八景”之中。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在馆子里吃东西而闹脾气是最无聊的事。人在吃的时候本已不能怎么好看,容易教人想起野兽和地狱。(我曾见过一个瞎子吃东西,可怕极了。他是“完全”看不见。幸好我们还有一双眼睛!)
许多错案都是因为本人为了态度好而屈认,而造成的。假如再有运动(阿弥陀佛,但愿真的不再有了),对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的同志应予表扬。
我在张家口买了纸、颜料、笔,带了在沙岭子新华书店买得的《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和两册《容斋随笔》(沙岭子新华书店进了这几种书也很奇怪,如果不是我买,大概永远也卖不出去),就坐长途汽车,奔向沽源,其时在八月下旬。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七):有心才能有味
生活似乎格外的平淡无奇,轰轰烈烈的时候并不多见。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本来,需要每个人去悉心体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用的“那一个”。照搬别人的,或许以为是一条捷径——但如果并不适合自己呢,就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有诸多不好。所以还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认真地去对待每一天,在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地寻找、一点点地汇聚,最终找到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这样。能够做到这样心态、过上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的,少数人而已;更多的人,需要学习和借鉴,需要不断地修炼。譬如,看一看汪增祺的这本《万事有心,人间有味》。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生活须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有情有心,滋味都含在这里了。”看出来了吗?这样的生活并不难于过上,更重要的是要做个有心人!这颗心,指的就是平常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每遇事时,善于调整自己,能够迅速“满血复活”。
汪增祺的散文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万事有心”,讲的是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第二部分是“人间有味”,讲的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但这两部分的内容并不天然分开,而是可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联系起来看待,无论万事还是人间,有心才能有味;内心中迷茫,没有什么方向,一切都是索然无味,终究会耽误了自己。
像汪增祺这样,他是不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的。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当然也写文章,普通的日子硬是让他过成了有滋有趣有味。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他娓娓道来,却能够让人不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些不一样来!但在之前,自己却感受不到、熟视无睹。为什么会这样呢?找出其中真正的原因来,自己的生活才会从此换掉旧模样,从此走上一条不一样道路来!
汪增祺的散文中有一些别人接触不到的有内涵的人和事,但更多的则是常人常事:比如《故乡的食物》《北京的秋花》《夏天的昆虫》,又比如《大妈们》《闲事闲民》《大莲姐姐》!每个人的身边,其中并不缺这样的;但正是因为缺少一双善于发于的眼睛、善于感受的内心,所以才会错过很多很多好风景。自己一边在怨天尤人,一边在羡慕别人,却浑然不知,好风景就在自己的身边——只不过,它们不会等着自己罢了。自己不主动,终究是什么也做不成的。
诚然,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这样的——只要稍加留心留意,具备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又何至于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呢?!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八):你还在为写作发愁吗?不妨学学他
作家,是干嘛的?就是坐在家里写文章的。有些人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有些人是记录身边大小事,有些人是虚实结合妙语连篇,还有些人写不出来,或者根本称不上作家,只是一个写手。
作家其实是从写手慢慢演变过来的,而写手很有可能消失在前赴后继的英勇写作路上。因为认知的匮乏,知识架构不完备,思想枯竭,找不到素材,不知道写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源源不断地写作素材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当你读他的散文,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素材。
他写身边的事儿,出门遛弯,买菜做饭,下雨,人间草木等。为什么这些小事在于他这么有趣呢?因为他注入感情,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素材其实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看你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对待他,他就会以怎样的形式回报给你。
《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万事有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比如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一方面需要妥协。第二部分是人间有味,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要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想必像祥林嫂式的人物并不少,他们找不到出路是因为对待生活的态度消极,观念不一样,注定结果千差万别。
看完汪老先生的散文,有种平淡的感觉,却能从这种淡中感受到真情实意。一字一句,一个小的片段,无一不是他的真实感受,无一不是他在真切的述说,无一不是他在吐露心声,读者有心,才能感受到这般热情和生机。
而他是天生的会写吗?那可未必。
一是从他的文中引用的古文诗句便知,比如宋人诗“四时佳兴与人同”,《论语·乡党》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没有熟读四书五经,哪能出口成章?古代文化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所以才能运用自如,融会贯通。在写作中所谓的积累,如此是也。
二是他的老师是沈从文。师从名门,也是写作的一个要素。如果你没有写作的天赋,只是埋头苦写,并无人指点,那么有可能会成为那个写万卷书却并没有拿得出手作品的隐形作家。作家写东西,必定是要表达出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让文有可读性。闭门造车,估计是造不出一辆好车的。
三是他的多情,日常生活的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可见他对待事物的细心与多情。一个寡情之人哪里会有这么多的新鲜感触?
汪老先生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跟他的阅历脱不了关系。他经历过很多事,却能把这些不好与好的都变成自己的一种财富,变成一种平淡。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把所有的才华都表现在他的字里行间,他有着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所以才能写出温暖人心的文章。
现在社会对于写作者来说,成名的机会很多。如果不能静下来心来,写出的作品也只是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不能被时代所保存。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看作者的阅历,还要看作者的态度,抱着平淡的处事态度才能写出淡而有味的文字。
如果你还在为写作发愁,不妨学学汪曾祺。他是个有趣儿的老头儿,定会教会你如何写作。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九):汪曾祺:品人间美味,过淡然人生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受到诸多不公平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淡然豁达的心态,乐观诗意的创作精神。 贾平凹曾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了。” 汪曾祺自己则说:“生活须有光有影,有晴有心,滋味都合在这里了。” 读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真切感受到他品人间美味,过淡然人生的至高境界。跟随他一颗慧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和美好。 肉食者不鄙。 听汪老讲吃的,让你忍不住口水直流,更有跃跃欲试做一做的冲动。很少有人把炒菜的关键处讲得如此精彩到位。平平常常的一道菜,在他的笔下精工细作成人间美味。如: 狮子头,是淮安菜。猪肉肥瘦各半,爱吃肥肉的亦可肥七瘦三,要“细切粗斩”,如石榴米大小(绞肉机绞得肉末不行)。荸荠切碎,与肉末同拌,用手团成招柑大的球,入油锅略炸,至外结薄壳,捞出,放进水锅里,加酱油、糖,慢火煮,煮至透味,收汤放入深腹大盘。如此而来,狮子头松而不散,入口即化。 东坡肉,就是红烧肉,功夫全在火候。先用猛火攻,大滚几开,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炖,汤汁起小泡即可,好吃的很。 “手抓肉”在他笔下成了“无与伦比”的美味。然,手抓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蒙古人吃出一份豪爽。一手“把”着大块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着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丝肉都不剩。因为是现杀、现煮、现吃,所以非常鲜嫩。读到这里,有没有去品尝一下的冲动? “吃春天”。春天到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野菜多半带一点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是更重要的是吃个新鲜。譬如蒌蒿,是极清香的。苏东坡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所谓“清香”,汪曾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吃野菜,就是“吃春天”。得是一颗多么恬淡的心才会有这样诗意的情怀! 汪老的笔墨如涓涓细流,流出的是浓重的烟火气,文人的雅趣和情调跃然纸上。 自得其乐,淡然豁达 孙犁说写作是他的最好的休息。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但是一个人不能从早写到晚,那样子成了一架写作机器,总得岔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汪老爱好雅趣,爱唱戏,写写字,画画画,还有一样是做菜。 到了一个新地方,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构思用什么样的食材做哪样菜。做菜还是一种轻量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站着,这样对成天伏案的人,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写字可以使人得到平静。“静对古碑临黑女,闭吟绝句比红儿”,是不俗的享受。接连写几张字,第一张大都不好矜持拘谨。大概第三四张较好,因为笔放开了。写一上午字,有时一张都不好,也很别扭。那就收起笔砚,出去遛个弯去。写字本是遣兴,何必自寻烦恼。 对写小说、散文,汪老说各个部分,应该“情意真切,痛痒有关”,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八个字,言简意赅。运用语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笔就写。做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说,有些话不像别人那样说。至于把难说的话容易地说出,举重若轻,不觉吃力,这更是功夫。 平淡是苦思冥想的结果。平淡而有味,材料、功夫都要到家。四川菜里的“开水白菜”,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奥妙在汤里,用的是鸡汤。学问无处不在,处处相通。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黄金几时成,白发日夜出。开眼三千秋,速如驹过隙。是故东坡老,贵汝一念息。时来登此轩,目送过海席。家山归未能,题诗寄屋壁。”苏轼这首歌强调静心修养的境界。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唯静,才能关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合乎人道。 世界是喧闹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就是下笔的时候,也最好心里很平静,如白石老人题画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文如其人,汪老的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宁静淡泊和对人情事物的达观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随遇而安》里,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能如此调侃,这得是多么豁达的心胸! 丁玲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汪老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境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全是哄自己玩。生活,是很好玩的。 从《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这本书,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汪曾祺来说,生活就像衔一颗蜜枣,就接受手术,这样的人大概也不多。我听到的只有汪老一人,不得不说,他秉承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问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的气质。
《汪曾祺散文精选集: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读后感(十):愿意做菜的人,不过是更热爱这个世界
我只能做几个家常菜。大菜,我做不了。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之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
人间的滋味,都藏在菜市场里
对于每一个喜欢下厨房的人来说,做菜的乐趣是相同的,而做菜的乐趣第一是就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每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闻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提一菜筐,逛逛菜市,比空着手遛弯儿要“好白相”。更何况,菜市更有生活气息一些。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想炒一盘雪里蕻冬笋,菜市场冬笋卖完了,却有新到的荷兰豌豆,只需临时“改戏”。
到菜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也不练,只练“买菜功”。再说,做菜也是一种轻量的运动。洗菜,切菜,炒菜,都得站着(没有人坐着炒菜的),这样对成天伏案工作的人,可以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
真正懂生活的人,做菜待客认真且有智慧
美籍华人女作者聂华苓和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来北京,指名要在我家吃一顿饭,由我亲自做。,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这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不是这道菜如何稀罕,我只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国乡情耳。
聂华苓夫妇台湾女作家陈怡真(我在美国认识她),到北京来,指名要我给她做一回饭。我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贝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杨花萝卜”(只有白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最足最嫩的时候。这个菜连我自己吃了都很惊诧:味道鲜甜如此!
我还给她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台湾咋会有干巴菌呢?她吃了,还剩下一点,用一个塑料袋包起,说带到宾馆去吃。如果我给云南人炒一盘干巴菌,给扬州人煮一碗干丝,那就成了鲁迅请曹靖华吃柿霜糖了。
做菜待客,须看对象,各随其情,顺应内心。做人又何尝不是呢?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间的滋味亦如此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油酱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
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一个菜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生活的滋味亦是如此。万事用心,把热腾腾的细碎一一沉淀,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世间的妙趣与美好。
享受做饭,首先要有一颗“慢下来”的心
做菜,会与不会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人们内心中对生活的热忱和冲动。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方便快捷是生活方式的一种,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有时会抱怨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也许我们可以从做饭这件事开始,让自己的心慢下来。
我能给你的最好温柔,就是为你做顿饭
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而做饭这件事,无疑是最让人心动和温暖的。每天花一点点时间,为自己或者家人准备一顿或简单或繁复的餐饭,或许能给繁忙的生活增添一点温暖。毕竟,食物的温度,也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今日起,愿你被温柔相待,如米饭裹着蛋,蔬菜伴着汤。
善待自己,善待爱人,请好好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