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坑渡》是一本由大地长天著作,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7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坑渡》读后感(一):五分推荐
一口气读完,着实不错,作者从独特的视角,用犀利的笔锋,以沉浸到历史中的感受,栩栩如生的刻画了若干人物,每个人特点鲜明且又入木三分,反映了烟台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事,里面加入很多和烟台相关的元素,特别接地气,记注重历史真实, 又注重文学呈现, 五分推荐!期待作者下一部大作!
《金坑渡》读后感(二):《金坑渡》读之感想
作者以真实的地域特色,描述了主人翁在动荡时代由文人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艰难岁月里默默的坚守信念,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书中以实景和奋进、曲折的情节,令读者情入书中,真正认识到动荡年代,共产党人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不停寻找前进方向,为新中国洒热血的人!为作者点赞
《金坑渡》读后感(三):民国金融《金坑渡》
最近经朋友力荐,从淘宝木屋时代购买了这本新书“金坑渡”,立即一气呵成读完了。作者用行云流水的笔锋阐述了一段历史, 主人翁在动荡时局,明辨是非,始终与人为善,在困境中始终坚守底线以救国救民为宗旨,探索一条光明大道,谱写出一曲曲壮志豪情。其中包含浓郁的地方特色最叫人拍案叫绝!读完回味,真乃妙哉!
《金坑渡》读后感(四):金坑渡
作者句句满腔热血,将读者代入每一个场景中,基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回味着那一代人的艰辛路程,又感动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壮志豪情,每一个场景中的转换都似曾相识,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角色心里错综复杂的情感、铿锵有力的信念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很少有这种能沉到泥土里的作品了,踏踏实实,只讲自己愿意讲的故事,值得一读!
《金坑渡》读后感(五):一部有意思的民国金融小说!
这部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是时代性强,从废科举到民国成立乃至抗战,主人公始终参与其中,最后融入时代洪流参加革命;二是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多胶东尤其是烟台的地名特产都写了,很亲和;三是虚实相间,主人公应该是虚构的,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却确有其事,如中山先生和徐镜心,都和烟台有过关联!
还有,感觉作者意犹未尽!
《金坑渡》读后感(六):有意思的民国金融
第一次看民国金融题材的小说,形式很是新颖,内容很不错,引人入胜,动荡时期,历史成尘,与人为善,坚守底线,救国救民。民国、金融、权利斗争,用特别的笔触写出了不一样的色彩,真真的是一出好戏。看倦了古装剧、宫廷剧、爱情剧,可以看看《金坑渡》。从内容来看,有着山东烟台地区浓郁的地名特产,值得力荐,是难得的佳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荧幕上看见它。
《金坑渡》读后感(七):致敬峥嵘岁月
九州夜浓,四海昏沉。
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内忧外患。深受压迫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列强环伺,朝廷每一次的对外战争,换来的都是无休止的割地赔款,那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同一道道坚固的铁链,紧紧勒住中华民族发展的咽喉。大清王朝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竭力救亡图存,在漫漫黑夜中探索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或振臂呐喊,或奔走疾呼,以图唤醒沉睡的民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本书的主人公姜来远是一名清末的秀才,忠良之后,其父于中日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他天资聪明,考取黄县秀才第一名,入县学学习。不久,一纸科举废止的通告,击碎了天下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茫然无措之际,他想到实业救国,遂去钱庄做学徒,潜心学习业务,不料却遭人陷害,只得离家辗转来到烟台。经招聘入职大清户部银行,此间,接触同盟会成员,接受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爆发时,他与革命志士一起发动烟台首义,后因不满政府官员作为,受排挤,进入北京铁路总办,考察铁路。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避世养马岛,后与人合伙开办银行,诚信经营,慢慢发展壮大,发生过多次与同行、日本银行、官僚资本之间的商战,势如累卵之下,仍坚持以百姓利益为重,力保民族工业。因官员争权夺利,鱼肉百姓,而讨厌政治,装病不任省参议员。他经历过绑架与谋杀,机缘巧合,得以保全性命。救护爱国学生,解救共产党员,阅读范记者的书籍,使其接触新思想,并逐渐加深了解。烟台沦陷后,通过对留守国共人员的观察,他由最初的怀疑,观望,试探,转为信任,最后积极加入革命大家庭,成为一名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
科举的废止,改变了广大学子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之路。他们纷纷推开书桌,各奔前程。其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华民族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时风云激荡。面对如此波谲云诡之政局,他们该何去何从?有的人历经磨难,却始终心向光明。如姜来远,他始终坚持报国为民之理想,在绝望和绝境之中,始终与人为善,不忘扶危救困。面对威逼利诱,仍明辨是非,坚守底线。有的人一心求官,醉心仕途,毫无节操。如王道尹者,久居官场,长袖善舞,世故圆滑,初为同盟会员,袁氏称帝时,竟又支持帝制,只为自保,毫无原则。其革命,不过是为了走进衙门而已。有的人初心难守,随波逐流,迷失自己。如丁世聪,少年时壮志凌云,胸怀天下,留洋后进入国民政府,任国共合作联络人,对革命满腔激情,合作破裂后,不再同情共产党,最后追随汪精卫,成为其亲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有的人只想青史留名,不辨是非黑白。如李圣经,一心只想修铁路,竟与日本人、汪伪政府合作,眼睛只盯着铁路,只想立功扬名,近乎走火入魔了。
清末民初,底层的知识分子缺乏进入体制的途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他们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革命救国 接受新思想,转向激进,希望以革命的方式改变中国;二、从戎救国 当时政局动荡,军队的发言权变得空前重要,许多知识分子希望由此进入体制,实现救国理想;三、实业救国 随着观念转变,商人地位不再低下,他们希望投身实业,拯救国家。
来远最初的选择就是实业救国,几经波折,最后投身革命,其人生成长和精神升华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科举制度废除,他经历巨大心理落差,深思熟虑以后,选择实业救国。因没有本钱和经验,决定从学徒做起。没有选择革命救国,大概因其当时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没有接触新的思想,更深层的原因,应该是其“修齐治平”的理念,即使接触到革命思想,也不会短时间全盘接受。没有从军,应该是遵母训了。
二.接触同盟会成员,接受三民主义思想,认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和革命志士一起发动烟台首义,建立军政府。此时他激情澎湃,对未来充满憧憬。
三.一起志同道合的革命者成为民国官员以后奢靡浮华,争权夺利,为派系之争,杀害革命同志,尤其徐镜心的被害,对他影响至深。所谓的民国,只是一个称号,衙门里换了人而已,鱼肉百姓的力度,比晚清更甚。他对如此的革命感到悲伤,苦闷。于是开办银行,重拾实业救国理念,不问政治。
四.通过接触爱国学生和共产党员,以及阅读范记者介绍红军的书籍,他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他们一腔热血,仿佛看到自己二十年前为理想为天下苍生奔忙的样子,同时又抱着怀疑的态度,敬而远之。目睹革命者遇害,解救被捕共产党员,使其了解愈深,但仍观望,盖因之前所谓的革命对其伤害至深。面对联络员多次邀请,他说需要再想想。认定的事,义无反顾;看不清时,绝不盲从。外敌入侵,国难之时,国民政府的做法以及国共留守人员的表现,使其彻底看透,重燃革命激情,成为一名为全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者。
小说采用章回体的传统形式,虚实结合,既注重历史真实,又注重文学呈现。作品题材厚重,立意深远,几乎囊括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叙事从容不迫,举重若轻,读来有一种犹如大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作者运用娴熟的写作技巧,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姜来远、丁佳怡、孙中山、徐镜心、邱丕振、谢葆璋、丁世聪、姜民国、姜民生、李圣经、丁百万、二太太、侯长贵、侯希玉、盛管家、张宗昌、韩复榘、王道尹、蔡非尘、马长水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在时代大潮中各自不同的命运,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那个错综复杂的特殊时代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影响,促使我们思考个人的追求与人性的坚守,促使我们思考个人与民族的命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历史典故,人文地理及民间故事,信手拈来,旁征博引,驾轻就熟。悬念与冲突,构思巧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荡气回肠。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尤其人物对话描写,有强烈的现场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字简洁,充满生活气息,富含哲理,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作品以清末废除科举直到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跨度长达三十多年。这一时期,充满了灾难与屈辱,中华民族进入了漫漫长夜,顽强的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抗争中,开始探索一条救国之路。正如主人公姜来远所说,走了大半辈子的夜路,看到亮光,即使很远很弱,也不能停。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大时代潮流下,微不足道,但是一个人思想的转变,会受外部的影响,也会影响周围许多的人,他们聚集到一起,众志成城,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正如文中徐镜心,姜来远,邱丕振,丁惟汾,蔡非尘,马长水......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披荆斩棘,不停寻找前进的方向......
小说的主色调,以昏暗开始,以明亮的色彩结束。主人公在奔赴延安途中,于胶莱河畔登山远望,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只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东边的天空一片光亮。“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回身放眼西北,淡青色的天空飘浮着几朵白云。但见:
长天明净,大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