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点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锭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带译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翻译

教参版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语文版(适合学生)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考试要求版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另一版本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倍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余下全文>>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另外:zhidao.baidu.com/...ndex=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从泥水匠中被举荐,胶鬲从鱼盐贩的人群中被启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并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启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中被赎回并重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个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身体劳累,使他受饥挨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会从中受到教训)才能改正;内心受到困惑,思虑阻塞,这样才会奋起;(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色上,吟咏感叹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而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举例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实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说,忧患而得以生存 因沉迷安乐就会衰亡!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生于忧患:李世民,一生勤于政事,因此唐朝得以繁荣;商的纣王生活在酒池肉林之中,不理朝政,因此商后期迅速步向衰亡!(可以展开话题,例如李世民是怎么样勤于政事的,纣王又是怎么沉迷于美色之中的) 老师和我们说,越王勾贱就是一个好事例,早期因为安乐而灭亡,之后卧薪尝胆才东山再起,可后期又再次沉迷安乐,而灭亡,用这个事例再好不过了

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近的名言名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